歧義,在語言表達中,是一種常見的病句類型。一個句子或詞語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釋,就會產生歧義。不明歧義,單一理解,往往就會吃虧在眼前。
評書裡有一個段子,說是一個媒婆給兩家人做媒。對男方說:「這女家有家財萬貫,姑娘也百樣皆好,就是嘴有點不好。」南方想,富人家的千金,嘴上厲害,也是人之常情,就答應了。媒婆對女方說:「這男家是書香門第,公子也有滿肚子文章,只是眼下少了一點。」女方想,讀書人眼下少了點,日子暫時貧寒沒關係,就沒有在意,也答應了。
等入了洞房,南方才發現那女子的「嘴不好」不是指嘴厲害,而是個兔唇豁嘴子。女的也才明白那公子「眼下少了點」不是少了點錢,而是少了個鼻子。
媒婆利用歧義句中的一種含義,巧舌蒙過兩家人,促成一段奇葩姻緣,實在厲害。但同時,我們不得不說,歧義是一種語法錯誤,求學中的孩子們,務必要謹慎小心,正確判斷,杜絕書寫歧義句。產生歧義的原因比較多,「百度百科」為大家歸納有「詞義不明確、句法不固定、層次不分明、指代不明」等。
下面,我們稍舉幾例,供大家學習參考。
語義不明確造成歧義
1.「開刀的是她父親」。可理解為她父親是開刀的外科醫生,也可理解為他父親有病,醫生給他做了手術。
2.「婦女理髮店」。可能是由婦女開辦的理髮店,也可能是以婦女為服務對象的理髮店。
3.「詩人的風度」。所說的可能是詩人,也可能不是詩人。
結構關係不同造成歧義
1.「進口彩電」。可理解為動賓關係,把「進口」理解為動詞,也可理解為偏正關係,把「進口」理解為形容詞。
2.「學生家長」。可理解為並列關係,意為「學生和家長」,也可理解為偏正關係,意為「學生的家長」。
組合層次不同造成歧義
1.「我們三個人一組」。可理解為「我們、三個人一組」或「我們三個人、一組」。
2.「這份報告,我寫不好」。可理解為「這份報告,我、寫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為「這份報告,我寫、不好(可能由於身份等因素)」。
詞類不同造成歧義
1.「我要炒肉絲」。「炒」可理解為動詞或形容詞。
2.「飯不熱了」。「熱」是動詞,意即不用熱飯了,涼的也可以吃;「熱」是形容詞,意即飯涼了。
3.「他原來住在這裡」。「原來」做名詞,意即他以前曾住在這裡;「原來」做副詞,意即沒想到他就住在這個地方。
4.「縣裡通知說,讓趙鄉長本月15日前去匯報」。「前」做形容詞,表以前之意,時間範圍大;「前」做動詞,表往前走之意,則只能在15日這一天去縣裡。
詞語含義多解造成歧義
1.「躺在床上沒多久,他想起來了」。可理解為他想起了什麼事,也可理解為他要起床。
2.「請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餚。
3.「貿易部已向華北東北調撥物資」。「向」可理解為「從」,也可理解為「給」,表意大不相同。
句子成分殘缺造成歧義
1.大家對護林員揭發林業局帶頭偷運木料的問題,普遍感到非常氣憤。因為在「揭發」後隨意省去一個「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義。既可理解為大家對林業局帶頭偷運木料一事氣憤;也可理解為對護林員揭發這個問題的行為氣憤。加上這個「的」字,中心限制在「林業局帶頭偷運木料的問題」上,文意就明確了。
2.買車、船、飯票在服務臺。此句在「車」後、「船」後丟掉「票」字造成歧義。可理解為車票、船票和飯票;也可理解為買車、買船和買飯票。
口語中輕重音不同也可造成歧義
如:「他一個早晨就寫了三封信」。「就」輕讀,是說他寫信寫得快;「就」重讀,則說他工作效率低,只寫了三封信。
文:寒葉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