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雜談:請注意,話中有歧義

2021-01-14 寒冬綠葉

歧義,在語言表達中,是一種常見的病句類型。一個句子或詞語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釋,就會產生歧義。不明歧義,單一理解,往往就會吃虧在眼前。

評書裡有一個段子,說是一個媒婆給兩家人做媒。對男方說:「這女家有家財萬貫,姑娘也百樣皆好,就是嘴有點不好。」南方想,富人家的千金,嘴上厲害,也是人之常情,就答應了。媒婆對女方說:「這男家是書香門第,公子也有滿肚子文章,只是眼下少了一點。」女方想,讀書人眼下少了點,日子暫時貧寒沒關係,就沒有在意,也答應了。

等入了洞房,南方才發現那女子的「嘴不好」不是指嘴厲害,而是個兔唇豁嘴子。女的也才明白那公子「眼下少了點」不是少了點錢,而是少了個鼻子。

媒婆利用歧義句中的一種含義,巧舌蒙過兩家人,促成一段奇葩姻緣,實在厲害。但同時,我們不得不說,歧義是一種語法錯誤,求學中的孩子們,務必要謹慎小心,正確判斷,杜絕書寫歧義句。產生歧義的原因比較多,「百度百科」為大家歸納有「詞義不明確、句法不固定、層次不分明、指代不明」等。

下面,我們稍舉幾例,供大家學習參考。

語義不明確造成歧義

1.「開刀的是她父親」。可理解為她父親是開刀的外科醫生,也可理解為他父親有病,醫生給他做了手術。

2.「婦女理髮店」。可能是由婦女開辦的理髮店,也可能是以婦女為服務對象的理髮店。

3.「詩人的風度」。所說的可能是詩人,也可能不是詩人。

結構關係不同造成歧義

1.「進口彩電」。可理解為動賓關係,把「進口」理解為動詞,也可理解為偏正關係,把「進口」理解為形容詞。

2.「學生家長」。可理解為並列關係,意為「學生和家長」,也可理解為偏正關係,意為「學生的家長」。

組合層次不同造成歧義

1.「我們三個人一組」。可理解為「我們、三個人一組」或「我們三個人、一組」。

2.「這份報告,我寫不好」。可理解為「這份報告,我、寫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為「這份報告,我寫、不好(可能由於身份等因素)」。

詞類不同造成歧義

1.「我要炒肉絲」。「炒」可理解為動詞或形容詞。

2.「飯不熱了」。「熱」是動詞,意即不用熱飯了,涼的也可以吃;「熱」是形容詞,意即飯涼了。

3.「他原來住在這裡」。「原來」做名詞,意即他以前曾住在這裡;「原來」做副詞,意即沒想到他就住在這個地方。

4.「縣裡通知說,讓趙鄉長本月15日前去匯報」。「前」做形容詞,表以前之意,時間範圍大;「前」做動詞,表往前走之意,則只能在15日這一天去縣裡。

詞語含義多解造成歧義

1.「躺在床上沒多久,他想起來了」。可理解為他想起了什麼事,也可理解為他要起床。

2.「請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餚。

3.「貿易部已向華北東北調撥物資」。「向」可理解為「從」,也可理解為「給」,表意大不相同。

句子成分殘缺造成歧義

1.大家對護林員揭發林業局帶頭偷運木料的問題,普遍感到非常氣憤。因為在「揭發」後隨意省去一個「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義。既可理解為大家對林業局帶頭偷運木料一事氣憤;也可理解為對護林員揭發這個問題的行為氣憤。加上這個「的」字,中心限制在「林業局帶頭偷運木料的問題」上,文意就明確了。

2.買車、船、飯票在服務臺。此句在「車」後、「船」後丟掉「票」字造成歧義。可理解為車票、船票和飯票;也可理解為買車、買船和買飯票。

口語中輕重音不同也可造成歧義

如:「他一個早晨就寫了三封信」。「就」輕讀,是說他寫信寫得快;「就」重讀,則說他工作效率低,只寫了三封信。

文:寒葉 圖:網絡

相關焦點

  • 漢字和英語的較量:漢字具有精準、自由和智能化優勢!
    最近發了幾篇討論漢字的文章,很多人說漢字多義字太多,不精確,容易產生歧義。其實一個字有多重意思,本身就是「漢字」的優勢所在,「漢字」的多義並不影響漢字的精確性!今天就繼續拿英語試刀,用英語的亡魂展現漢字的「精準」!
  • 了解漢字,才能了解中國,它是中國人的驕傲,漢字的優勢是什麼?
    漢字與古埃及文字漢字是中國人最大的驕傲,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字。如果沒有上個世紀50年代全面學習簡體字,那麼漢字2200多年來幾乎沒有太大變化。簡體字的好處是讓漢字更加簡單,也更加便於學習,大大的消減了中國的文盲率,同時也降低了中國人的交流成本,提升了中國人的交流效率,簡體字至少在我們這一代看來是功德無量的。中國漢字與古埃及文字形成鮮明對比。
  • 「誰都贏不了」的歧義分析
    「誰都贏不了」的歧義分析 2017年03月14日 06: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楊黎黎 陶家駿 字號 內容摘要:關於中國的體育界,有網友調侃:中國有兩大最沒看點的球賽:一是中國男足,誰都贏不了
  • 史書讀不懂,地名人名易混淆,該國民眾呼籲:恢復漢字!
    此後歷朝歷代,古代朝鮮與韓國作為中國藩屬國,國王封號由中原皇帝封,甚至連史書都用漢字記載。後來朝鮮有一個國王叫李裪,在漢語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語言叫「諺文」,這就是韓語的雛形。但「諺文」在官方文書上卻總是引起歧義,無奈之下官方文書只能用漢字表述。1962年,韓國時任總統樸正熙要求禁此使用漢字。
  • 照片容易產生「歧義」的四種情況,你中了嗎?
    文字用錯了,容易產生歧義。照片拍錯了,同樣會產生歧義。今天的《編讀往來》,就以「歧義」為主題,看看這些給旅行君投來的照片,毛病都出在了哪吧。1環境的歧義@張哲:《老外在北京》索尼a6300老外穿著老北京棉襖,走在北京的路上,還挺有意思呢。
  • 2018中考語文常見病句:歧義句
    歧義句   ①停頓不明。句子停頓的地方不同或不該停頓的地方停頓了,可使句子產生歧義。   例:縣裡的通知說,讓趙鄉長本月15日前去報到。   這裡涉及一個斷句的問題。究竟是讓趙鄉長「本月15日前/去報到」還是「本月15日/前去報到」?如果換成「本月15日之前去報到」或者「本月15日去報到」,話就說清楚了。
  • 當年如果漢字真的完全拼音化了,會有什麼負面影響?想到了漢服
    一直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都有人支持漢字拼音化、拉丁化。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漢字如果徹底拼音化,會有什麼影響呢?很遺憾,或許,除了文化的斷層,在其他方面真的沒有太大影響。韓文有人會說了,那韓國人拼音化的文字很多都有歧義,法律文書上很多時候還不得不寫一點漢字。可這又如何呢,你以為別人後悔莫及,實際上當人家拋棄漢字了,韓流吹遍世界了。
  • 溝通|溝通障礙三:這樣的表達讓人摸不著頭腦,語言歧義的種類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表達時經常使用省略。在一般的語境下,雙方都能達成共識,理解一致。上面這個段子裡的狀況出現的概率很小。但是,我們在溝通過程中,還是要儘量避免歧義的產生,以免產生誤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溝通歧義,主要出現在表達環節。表達語言的不完整、模稜兩可,就會導致對方在理解過程中有可能不能領會到表達者的真實意思。
  • 不存在「科學革命」,實際上是「漢字革命」
    ——密西根大學語言學專著《文字轉換》萊布尼茨把漢字當作哲學表述系統的理想原型,因為它與事物的概念直接對應,而不存在口語歧義或失真的問題。出於同樣的理由,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稱讚中文是詩歌媒介的典範。——美國長島大學教授羅伯特·帕蒂森被中文改造之前的西方語言文字是怎樣的呢?
  •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這大概是因為日語中存在大量的漢字,而過去日文中的漢字比例更高。不過,日文裡的漢字再多也是日文,而不是中文。  日本現行的標準書寫形式,稱為「漢字假名混合文」,這是歷經一千多年的漫長演變而逐漸形成的。漢字由中國傳入日本後,不斷融入日本的文化之中,早已徹底成為日本化的產物。我們就來看看日語中漢字是如何完成日本化的。
  • 對歧義標語不可全當笑話看
    近日,不少網友曬出廣西北海「指望傳銷致富生活沒有出路」的反傳銷標語,並指出由於標語是豎排,所以從左從右讀會產生歧義。有網友調侃,這到底是反傳銷標語還是鼓勵傳銷標語?(2月1日 北京青年報網)  標語,本是起著宣傳引導作用的重要工具。
  • 法律用語應力避歧義
    原來,這篇報導介紹的是,某市規定:對企業經營活動中首次違章違法,情節輕微,未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教育引導規範,不予行政處罰。看,這裡把行政執法中「首次違章違法」的常用語,串聯到打擊刑事犯罪的常用語「首犯」中去了。查《現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現漢》),的確把「首犯」定義為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未有「首次犯錯」、「首次犯法」義項),文章作者正是依據《現漢》的解釋提出質疑的。
  • 燈魚雜談 | 長鬚飄飄——龍鬚燈
    這類魚還有一個特點是許多種類耐鹽能力很強,可以在汽水中生活。雖然數量比較多,但長鬚丹們作為觀賞魚進口的種類並不多,批量進口的只有龍鬚燈(E. caudiocellatus)和印度金線燈(E. metallicus)兩種。
  • 廢除漢字的後遺症,如今仍被日本嘲笑
    對周邊其他國家來說,漢字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古代的朝鮮。 今天我們不講現在的朝鮮,就講講這個大韓民國,在韓國建國不久,為了徹底脫離中華文化的影響,他們宣布要從廢除漢字開始,並且發起了一系列廢除漢字的運動。可惜的是,這反倒讓他們成為了一個「四不像」。
  • 佛、命、水、冷等52個沒有同音字的漢字,真奇妙
    有一些漢字是同音字,它們的讀音是相同的。也就是,兩個或者多個漢字共用一個讀音,其聲母、韻母和聲調都一樣,當然包括零聲母和輕聲的漢字。比如,吾、吳、梧、毋等漢字都讀wú,餓、鄂都讀è。有一部分漢字沒有同音字,它獨自擁有一個讀音,如「nuǎn」這個讀音,就只有一個漢字「暖」與之對應,「暖」就是沒有同音字的漢字。哪些常用漢字沒有同音字呢?下面列舉的52個漢字,都沒有同音字,有沒有你特別鍾意的?。這裡給少數幾個附上了特別的解讀,沒有什麼意圖,就是有趣、便於記憶。
  • 程小純:每個漢字都有它很深刻的意義
    漢字是幾千年來中國的官方用字,並對韓國、越南、日本等國的文字影響很大,尤其是日本,今天日語中還有部分漢字。作為迄今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漢字雖被簡化了許多,卻仍具有極其深刻的含義。陰與陽這兩個字是"神"一般的存在。陰的本義是山北水南,陽的本義是山南水北。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日本文字中夾雜的漢字的意義與在中國語境中的意義相關嗎?我們來看下面這組詞:非常口、激安、老婆、放題、人參、注文。最近,日本學者笹原宏之的作品《日本的漢字》出中文版,作者談道,在日本,漢字的形態豐富多樣,有廣為流傳的錯字,有無人看懂的「幽靈文字」,有特定階層使用的語相文字,也有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個人造字,還有廣告招牌上的藝術字……日本漢字學家通過大量的數據統計、資料搜集和田野調查,以具體而微的案例進入,探討日本文字中的「漢字問題」。
  • 韓國漢字研究第一人:漢字並非中國文字,是韓國的
    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文化都沒有中國那樣悠久,但是韓國作為中國的鄰國,感受著中國近些年來的巨大變化,心裡難免有壓力。加上韓國方面爭強好勝的心理,於是鬧出了許多笑話。中國歷史上傑出人物很多,而韓國曾「偷梁換柱」,把中國歷史人物稱為「韓國人」。不僅如此,韓國日前開始對中國古代成語「下手」。
  • 從辛芷蕾廣告文案歧義看孩子的語文學習(另附小學病句練習題)
    4、走到奶茶店前,我有一點點想點一點一點點喝。5、夏天能穿多少就穿多少,冬天能穿多少就穿多少。好吧,我們都已經習以為常了,除了一些小朋友可能會存在讀和理解上的困難,對於絕大多數的國人來說應該可以非常準確的讀出這些話的準確意思。但是如果換成是外國人呢?
  • 同音歧義是如何創造出獨特禁忌的
    在英語中,巧妙的雙關也被人們津津樂道,諧音也是廣告中常用的招數。但漢語將雙關推到了新的高度——它深植於文化深處,人們堅持說吉祥話、做吉利事,以期招來好運;同時忌諱不吉利的話語和行為,以免倒黴。由於跟「死」諧音,數字「4」沾染了不好的含義。很多中國人絕不會購買地址或門牌號含「4」的房子。因為分別諧音「餘」和「福」,魚和蝙蝠常常出現在一些視覺設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