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丨清娛 沐漁
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中,5G、4K、AI、VR反覆被強調,內容規範化、消費移動化不斷成熟,內容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和融合創新持續進階,一場關於視聽消費內容的革新正在醞釀之中。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時代不斷變化的表達手段、溝通方式中,主流媒體也不得不面對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尖銳問題。如何守正?如何創新?成為主流媒體在當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6月11日,「守正創新攀高峰」主題綜藝論壇在第25屆上海電視節期間舉辦,本次綜藝論壇主要分為三場,分別聚焦文化、傳播、出海三大話題。
其中,論壇第二場「全媒體傳播——主流傳播的時代進階」,便從宏觀、中觀和微觀的不同維度探討了融媒體時代綜藝的傳播方式。在內容垂直化、受眾圈層化的當下,綜藝如何破圈無疑是大家面臨的共同難題,【鋒芒智庫】根據論壇內容,進行了梳理提煉。
宏觀:用好平臺、人才、資源,具備全媒體發行中的自我認知
在宏觀上,全媒體傳播的底層結構,是一個生態系統,對此上海廣播電視臺副臺長宋炯明不僅以新聞人的角度,從平臺、人才、資源等方面分享了「用得好」的經驗,還提出了「全媒體發行」的概念,從傳播角度帶來了建議。
對於傳統的廣電媒體而言,管得住不是一個問題,用得好是個挑戰。如何用得好?宋炯明分享了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平臺方面,要用得好其他平臺的產品特性來傳播好自己的內容。
過去是用我們自己的平臺,比如廣播或者是電視頻道,這是自己的平臺。全媒體時代的融合傳播,首先一條,就是你所擁有的傳播平臺,並不都是自己完全可控的,可能很多時候是借用的其他的平臺,比如今天節目後面的這些平臺,抖音、西瓜、今日頭條等統統不是我們的平臺。但是我們要想把內容做好,要把內容傳遞到這些平臺上去。怎麼能用得好別人平臺的產品特性,來傳播好自己的內容,十分關鍵。
第二,人才方面,要把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做面向合適群體的內容。
傳統的廣播電視,有很多的人員,最近我們上海廣播電視臺,也在進行人力資源成本的優化。我們提出,希望能對我們人才結構有更好的梳理,我們發現過去我們很多擅長做廣播電視節目的人,但是他現在不擅長做新媒體。而有一些年輕人,他們可能網感很好,但是如果我們要在電視、網絡兩邊同時作戰的時候,他們不能適應電視的一些要求。所以能把人用好,也十分重要。
第三,資源方面,要做好資源再開發,實現資源與傳播平臺的整合匹配。
我們經常說我們有很多資源,但是我們資源沒有經過系統的梳理,然後根據我們現在新的傳播平臺上面,不同平臺的不同的需求,能不能把這些資源重新匹配好,這也涉及到用得好用不好的問題。對這些資源進行重新開發,開發得好,它有價值,開發得不好,便是沒有用好。
而後,關於全媒體傳播的策略上,宋炯明還提出了「全媒體發行」的概念。他提到,我們把發行這個詞,用到今天的廣電媒體轉型當中,我覺得是有價值的。因為我們過去比較習慣於,在一條渠道當中,從節目生產到播出,到廣告回收是一條完整的生產鏈,可以在廣播電視這個鏈條當中完成發行的概念,我們會作為在廣播電視渠道的一個全鏈條的生產者。
剛才是閉環的,但是其他的平臺上,我們只是一個內容提供者,我們要做好在其他平臺上的內容,被別人所知,然後還取得廣告收益的分成,就需要有發行人的概念了。我們所採取的措施,把電視的播出,只是看成我們傳播和發行工作的一個環節。我們做廣播電視的人知道,過去有個概念叫播出大於天,所有的節目生產都是圍繞播出來的。
而現在我們做的「發行」的概念,只把電視平臺上的播出當成我們整個傳播的一個環節,在電視播出的同時,我們會通過其他的視頻形態進入觀眾視野,例如跟視頻網站的合作,在視頻網站的播出和一些番外片的製作,同時一些新聞節目的製作,短視頻的生產,其他一些視頻網站上短視頻的分發,包括我們建立自己的抖音號、今日頭條號、網易號等等。
中觀:時段思維到用戶思維,產品邏輯助力平臺開疆拓土
在中觀上,許多平臺運營者都在面臨行業發展的問題,尤其是對於視頻平臺而言,其更加需要時刻洞察網際網路趨勢,芒果TV總裁助理、廣告營銷中心總經理方菲從自身崗位出發,將平臺運營工作分為了2件事:分流量、分預算。網際網路的用戶思維在視頻平臺當下的運營中愈發凸顯。
方菲提到,平臺運營最核心的一件事情,叫做用戶生意,一定要把我們傳統的電視的時段思維轉換成一個用戶思維。在整個的平臺的運營當中,我們所有的用戶和預算,實際上是可以等價的,我所有的經營的邏輯也是基於此。
前一段時間,我們芒果TV做了一部劇叫《我們都要好好的》,我們把它賣給了北京衛視,我們為什麼要把一個劇賣給北京衛視呢?實際上這是我們基於計算的結果。當我們把一個劇,賣給北京衛視之後,我可以在北京地區,可能原來湖南衛視覆蓋得不是那麼好的地區,我能獲取更多的用戶。那麼實際上,在這個時候,哪怕我的價格上面,受到一些損失,其實我整體的生意也是可以做的。
一定要從原來的總編室的思維裡面解放出來,我現在不是跟別人比什麼時段,也不要天天說我明天要必須把這個劇買了,我可能要斷檔。在我們網際網路平臺,雖然確實也有用戶流入流出的時間,但是對於我們來說,我們要算一個大帳,就是這些錢是不是換回了最多的用戶數。把一些自製分銷給其他衛視也好,分銷給其他的一些網際網路競爭平臺也好,或者一天把所有的電視劇的集數全部都放出去。如果按照以往的時段思維,這樣做是不行的。
但在視頻網站,為什麼一定要糾結要維持這樣一個線性的編排呢?視頻網站首先需要從線性分發,變成一個點播分發,真正解脫出來。所有網際網路視頻平臺的競爭,所有網際網路應用的競爭,其實是關於用戶時間的競爭,因此它的邏輯跟以前我們做線性的編排、線性的分發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整個芒果TV經過了五年的發展,我們改變了所有的經營邏輯,所有的就是基於我剛剛講的基礎算法的邏輯,就是用戶經營的邏輯。
微觀:「五個W」無處不傳播,人人是媒介、物物是媒體
從宏觀的全媒體傳播,到中觀的平臺運營,對於如何做好綜藝傳播有了一個提綱挈領後,如何將之落實到具體綜藝之中,或許還需要一些更加微觀的案例指導。對此,《上新了!故宮》總導演毛嘉交出了一份自己的答卷。
毛嘉表示,《上新了!故宮》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全媒體傳播進階的項目。我們說到全媒體傳播,最大的好處就是實現了「五個W」,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的接收終端,獲取你想要知道的任何信息。在這「五個W」裡面,大家感覺到4個W已經實現了,但是接收終端,是不是任何接收終端都可以做到呢?
《上新了!故宮》將所有的媒體都進行了覆蓋,如臺網兩端的播出平臺,今日頭條、抖音、微博、微信等,也包括線下的、戶外的多樣媒介形態。以上這些我們稱之為傳統的理解裡面的「全部媒體」。可是在這個節目裡面,還有一個最特別的傳播媒體,就是淘寶。
節目中誕生的文創產品暢心睡眠系列在淘寶眾籌平臺籌款破千萬。毫無疑問,淘寶既是這個節目的傳播鏈上的一環,也是這個節目產業鏈上的一環。也就是說我們用一個鏈條把這個產業鏈和傳播鏈無縫連接起來了,而連結這兩個鏈條的核心就是文創產品。
同時,《上新了!故宮》裡面的文創產品,也是我們一個個變化多端的接收終端。我們將產業連結入傳播鏈,可以使傳播鏈上的每一環都產生市場價值。對於我們內容製作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好事,隨著全媒體手段的更加豐富,技術手段的更加發達,產業鏈和傳播鏈的連接,一定會越來越緊密,這種節目形態一定會越來越多。
綜藝節目,特別是文化類的節目,怎樣能跟市場更好的融合起來,關鍵在於怎麼把它變成一個個千變萬化的接收終端,不要把觀眾僵化的想像為一個一個看節目的人,他就是我的信息的接收終端,通過全媒體傳播手段,可以把接收終端外沿無限擴大。
在網際網路的資訊時代裡,無處不傳播,人人是媒介、物物是媒體,對於主流媒體而言無疑也是機遇與挑戰並存,通過搭載先進技術、科技手段,轉變傳播角色、運營思維,傳統主流媒體才能更好「守正創新」,實現向新時代的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