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芒智庫丨米洛
談及綜藝節目敘事,從微觀上來看,懸念、倒敘、衝突等手法,均是單集綜藝裡常用的剪輯敘事手法。從宏觀視角來看,整季節目的敘事架構卻能與古文常見的外在敘事體式一一對應,就此筆者復盤了當下熱門綜藝的宏觀敘事結構,對其進行一一分析。
章回體是真人秀架構的常規手段
何為章回體?章回體,其特點是將全書分為若干章節,稱為「回」或「節」。這樣的內容創作手法實際也在綜藝節目中使用頻率最廣的一種形式,章回體的敘事結構最外化的表現形式在於單期節目主題的提煉。
章回體小說一般每一章都會有一大名稱,而內容則圍繞這一名稱所展開的,以四大名著《紅樓夢》為例,其120回的標題都是以八字古詩的形式出現,而這樣的內容形式也在綜藝節目中找到對應。
就以當下正在的熱播《嚮往的生活》為例,後期會根據節目內容的重點來提煉當期主題。第三季首期節目的主題是「變了沒變」,當看完整期節目之後,觀眾便能夠理解其中深意。所謂的「變了」,其一在於新一季拍攝地點的變化,其二在於節目陣容的變化,比如劉憲華因工作重心的安排退出節目,家裡的動物老點去世、天霸當了媽媽,還多了奶牛蘇蘇等等,而「沒變」的則是節目的理念和內核。在筆者看來,《嚮往的生活》主題提煉的精妙之處在於簡潔明了,卻又意味深長,讓人回味無窮。
《我們是真正的朋友》在主題上主打的是曝光吸睛點,比如第二期的主題是「哇!有帥哥」,其主題非常的口語和具象化,卻又貼合節目嘉賓的群體印象,與此同時,也能在開篇給觀眾留下懸念,這一「帥哥」到底是怎麼樣的呢?這樣前期拋梗會讓觀眾有興趣到節目中去尋找答案。
在火箭少女101的團綜《橫衝直撞20歲》中,第二期的主題為「戰狼」女團的初現,引用了《戰狼》這一熱詞,集中表現出了女團初入沙漠的氣勢,是正向團魂的體現,能夠讓人能夠饒有興致地追下去。
《極限挑戰》如今已經播出到五季,前四季在內容主題體現上都是採用的主題的形式,大都是與地名或劇名相結合,直男式地概括節目主題,其中《繼承者們》覆蓋四季,成為了貫穿四季的系列主題。而到了第五季,則放棄這一表現手法,直接以本期精彩看點概括的方式描述了主題。
從內容製作的維度而言,不同飛行嘉賓的加入,是能夠給節目帶來內容增量的,當期節目主題差異性很大程度都取決於此。節目主題的提煉是根據節目風格多樣化的變動,既可以像《嚮往的生活》走詩意路線,也可以或直白或抽象或趣味地呈現。這樣的主題形式讓整季節目期與期之間相互獨立,但又有所關聯,相對而言,更適合於每期都有飛行嘉賓加入的真人秀節目。
雙視角的編年體回顧過去50年
何為編年體?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是指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它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繫。這一表現形式更多是在紀錄片或者新聞專題片中出現,鮮少在節目出現。
去年11月,蜻蜓FM相繼推出了首檔穿越體漫談音頻節目《曉年鑑》、網際網路首檔群體聲音回憶錄《請回答1969-2019》兩檔音頻節目,兩檔節目的相同之處在於,均以「編年體」的方式來回顧1969-2019世界的發展;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高曉松結合50年的人生經歷來反射時代的發展,後者則是從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的視角來聚焦世界每個年的發展的關鍵,展現時代的大脈搏。
簡單來說,即個人視角與群像視角的差異。《曉年鑑》同樣以年代為線索,暢談1969-2019高曉松經歷的每一年的世界大事與自我故事,從個人的角度看國家演進的脈絡,歷史感與懷舊情兼具;《請回答1969-2019》以年代為線索,嘉賓們將目光投射向全球的發展,從揭秘阿波羅計劃到恢復高考的第一次考試,從首碗杯裝泡麵的誕生到中國啤酒走進新時代,從世界足球巨星的誕生到山口百惠為愛退出娛樂圈,大到天文地理,小到娛樂八卦,所涉獵的領域極廣。
在筆者看來,這一類以編年體手法來製作的節目,從選題到邀請講演嘉賓再到內容呈現,看似簡單,但內容的選擇上在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基本線上,既要有時代的記憶點,又有了年代的特殊烙印,才能夠在內容上貼合觀眾。同時,也要規避單純對歷史事件乏味的複述,講述者個人的核心觀點是吸引用戶的關鍵。
從觀感上來說,歷史縱深感讓其在格局上相對開闊宏觀,具有時代進程意義,是用戶了解過去、拓寬視野的一大渠道。但這樣的節目宏觀敘事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適應的節目範圍相對狹窄,可預估的是基本在文化類綜藝當中運用。
紀傳體不止於訪談節目
何為紀傳體?紀傳體,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而這一內容形式也開始在綜藝節目體現,但並不單單局限在於人物本身。
其一,在深度訪談節目類當中體現更為突出。當下,短視頻類的採訪一般都是服務於宣傳期,但深度訪談節目《非常靜距離》《立場》《星月私房話》《魯豫有約》等訪談節目則是通過對話的形式,來走近採訪對象的內心,將螢屏、海報上的平面人物塑造成有血有肉的立體式人物形象,可以說是將文本上的人物傳記以影視化的方式呈現。
其二,還有一種類紀傳體的節目,以喜馬拉雅FM《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為例,餘秋雨按照朝代的順序將中國各個時期的文化特徵一一道來,其中也有單期的節目為每一時期的特定人進行評述,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分期講了道儒法三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孔子、墨子,魏晉時期,評述了名士代表阮籍和嵇康,唐代時期講述了分別評述了李白、杜甫、王維等詩人。
其三,剛剛推出新一季的《一千零一夜》則可以看做是為單本書籍立傳,梁文道導讀中西方的經典書籍,如《了不起的蓋茨比》《金剛經》《羅生門》《民主與教育》等,從作者生平、創作背景、書籍內核等維度出發,幫助尋找都市人漸漸遺忘的閱讀樂趣,將大眾文化以新媒體作為載體進行傳播。
整體來看,中國文學的表達方式豐富多元,以古文外在敘事體式來看綜藝的敘事結構,會發現其敘事模式離不開傳統的行文方法,但節目是鏡頭語言、音樂、字幕、特效等多種元素合併的產物,視聽化的呈現卻有著的傳播優勢。值得注意的是,綜藝節目宏觀敘事體式既有形式相對有限的形式下,在審美疲勞之下的破局方法不在於宏觀敘事模式的創新,而是在於微觀層面節目內容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