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時光說網際網路,有人問我「誒,你怎麼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網際網路高手,以及怎麼評估這個人是厲害的,哪不厲害?」我在這裡呢,再做另外一種方式的歸攏,變成三個層次:中觀、微觀、宏觀。用這三個層次,你可以對照一下,你覺得你自己什麼地方比較強,什麼地方會需要再加強一點,以及你要評估的那個人他在中觀、微觀、宏觀這三個層面個怎麼樣?

那我們先說中觀,中觀「中間的中,」中觀什麼?其實就是方法,我從第二模塊開始講的,其實大量的都是方法,比如說用戶畫像時透露確定痛點、癢點是方法;畫整體流程圖是方法;畫用戶體驗的圖畫、服務藍圖都是方法,書店其實有非常多的介紹這種方法的書。並且大公司是學習方法的好地方,你會發現某一類公司,他會系統地培養某一種人,說明了這家公司在這個領域其實有它不一樣的方法。比如說某想就出銷售、某訊就出產品經理、某裡巴巴出運營、某度出技術,所以大學畢業去大公司是有價值的,因為你在哪兒可以學方法。方法是有價值的,比如說如果你不懂用戶畫像、不懂用戶體驗地圖、不懂用戶體驗的幾個層次、你不知道這些方法性的動作的時候,按照自己的模糊感覺去摸,也許摸來摸去也能夠接近用戶體驗,但是方法就像武功的招數一樣,是前人總結的有效經驗,一上來你就懂得了全套的完整方法,用這種方法可以省很多的時間排查問題,對效率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除非你打算在大公司呆一輩子,否則的話其實最好不要超過五年。為什麼呢?因為大公司一方面他會教你方法,但是其實憑方法是成不了高手的,而同時大公司其實會深深的把你角色化,我們講過如果你非常適應這種角色化生存的話,那麼你就只能作為系統的一個角色,非常習慣的在他的系統內,系統化的去生存。

同時其實一些創業企業也沒有必要迷信或者崇拜大公司的方法。從大公司挖一個人過來典型就是:我從某訊挖個產品經理,我就可以把自己的產品交給他,甚至是說我在跟這個產品經理PK的時候,都還會自己不自信,覺得人家可是某訊大公司出來的,對方肯定是更專業。在這裡其實要明確的說一下,方法有價值,它會給人完整的思考框架,對於排查問題和團隊溝通對其有幫助,但是靠方法成不了高手。因為靠方法的好處就是你可以更有章法的展現自己搞定面試官。在一個系統內去做中層是很好的,就好像是你愛做菜,你可以做出不錯的家常菜,然後招待朋友來家裡吃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說你要憑做菜要,靠自己開門掛招牌,去博得名利,那麼其實你要面對的是整個市場的競爭和用戶的分流。這時候你會發現,我自身的資源永遠是不充足的,你的每天、每時、每刻,其實面對的每一個小細節都是需要取捨的,沒有人告訴你說就這樣就可以了。你曾經在一個大公司的時候是有系統、有領導,他們會來控制你,但是你在一個小公司自己創業的時候,沒有人告訴你可以了、沒有人告訴你對和錯,甚至用戶的反饋都是即時的,或者得到的也是混雜的。

那麼你每天的每一個微小的決策怎麼去做,這個就是微觀體感。「體感」就是身體的體,感覺的感覺,就是長在身體上的感覺。因為其實我們是在日復一日的生活裡,每個人長成了不同的樣子,就是每一個微小的動作,每一個很微小的選擇,疊加起來就是你拿出來的產品,其實也就是你自己活出來的樣子。那麼在日常貫徹中,有意無意的每一個微小選擇就是微觀體感。我們在過去的25節課裡有很多是講微觀體感的,尤其是第一模塊,基本上集中都是在講人的微觀體感。是怎麼回事?微觀體感的原理是什麼?因為產品是一種被動的藝術,作為一個產品,也不會說話也不會動,用戶把你放下、不喜歡你、不帶走你、不再接觸,作為一個產品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的,所以作為一個產品,他其實只能夠是在被動的情況下默默地去把握每個微小的主動機會。也就是說在每一個和用戶接觸的瞬間,在用戶的微觀體感下,讓用戶能夠順暢地深入下去,而不是中途突然之間你會碰觸到某個用戶的意識,然後用戶就會產生防禦。所謂的微觀體感就是真實的知道,在每個微小的瞬間對方滿足嗎,對方產生防禦了嗎,然後最挑剔的人其實就是防禦心最重的那個人,他的感受。

在這裡我們可能都知道的例子就是日本的壽司之神的故事。日本的有一個做壽司的老師傅叫小野二郎,有一個他的紀錄片叫壽司之神。壽司已經超過了55年,直到現在他70多歲的時候,他自己對做壽司還有很多的想法。在這個紀錄片裡,有一段講小野二郎壽司之神怎麼帶徒弟的。在小野二郎的店裡做學徒,首先必須要先學會用手擰毛巾,毛巾很熱一開始會燙傷手,這種訓練很辛苦,但就是這樣,沒有學會擰毛巾,就不可能碰魚。然後要學習用刀和料理魚,十年之後他們才會讓你煎雞蛋。紀錄片裡的學徒說我練習煎蛋很久了,以為自己沒有問題,但實際在操作時卻不斷的搞砸。他們會一直講說不行,這還不夠好。十年的基礎訓練之後,一個學徒終於夠格去煎雞蛋的時候,他發現自己還是達不到,他又花了四個月,大概做了200多個失敗品後,做出了第一個合格的簡單便當。小野二郎說這個才是該有的樣子,是終於承認了他這個學徒成為了直人,這個學徒高興的哭了。

請問如果是你,你能清晰地說出這個學徒連做了200個煎蛋不合格在哪裡嗎?這200個不合格品和一個合格品之間微妙的臨界點到底在哪兒?而小野二郎是可以真切地、準確地判斷這一點的。這點來自哪裡?就來自於它的微觀體感。為什麼花十年去學習擰毛巾、用刀和料理魚?是為了建立精確定的微觀體感。達文西為什麼要學習畫雞蛋?也是為了建立他精微的觀察和自己操作的手感。我在第一模塊第五課講畫畫的時候,就說如何在別人已經簡單概括的地方,你能夠建立新的觀察,新的洞察,要知道對於普通人來講雞蛋都一樣,但是你要成為一個偉大的畫家,你必須訓練自己在別人不容易建立觀察的地方,在大家心中都一樣的東西,你建立觀察看到並且表達出他們微妙的差別。在每個微小處建立覺察,這個點讓我滿足嗎?還不夠滿足,那怎麼樣做這種滿足點能夠更強一點、能夠更確定一點?這個人他突然之間停下了,在一瞬間它是產生的防禦心嗎?他猶豫了,到底是哪個點讓他在這裡卡頓了呢?應該怎麼做才能夠自然而然成為天才。這些細微的微觀體感,這些長在自己身上的真實感覺,這些是你只有泡在裡面反反覆覆才可能擁有的。

其實很多的愛好者和發燒友,他們對一件東西是有微觀體感的,這樣的人其實他需要補齊的就是中觀的方法。因為他要學會中國的方法以後,他才能夠有系統、有層次的安置他的感受,表達他的東西。同時在大公司呆過也好,紙上談兵看了很多的書也好,擁有了這種全套的壯觀方法的人,一定要在花大時間去補齊微觀體感。否則的話呢,就會出現我一說全是對的,但是一做東西老是不到位。剛才我們講的中觀方法和微觀體感,如果一個人同時能夠擁有這兩項就是一個產品的好手,接著我們再來談最後一項宏觀能力。

什麼是宏觀能力?就是打大仗的能力。我們說錘子手機,它的微博繁體版和中觀方法怎麼樣?很不錯,它比某米手機差在哪兒?其實差在宏觀能力,整體的戰略產業布局,然後三級火箭的立體打法等等。那你說當年某道用車的用戶體驗和口碑怎麼樣?也很不錯呀,那他比某滴會差在哪呢?其實依然是差在宏觀能力。所以在我過去的這25堂課裡,點線面體的創新模式都是講宏觀能力,幾家定位相似、體驗相似的產品,如果我們只是靠優化用戶體驗來去進行市場的爭奪,是沒有辦法終結這場戰爭的。

如果你要想終結一場戰爭,打大仗要靠宏觀能力取勝,只要你能夠練好方法,在一個大公司做到中層應該就沒問題。如果你要是想自己能夠為結果負責,我自己開門立戶創業,那你必須得有長在你自己身上的微觀體感,否則的話你每分每秒的微小決策根本就無從取捨。如果沒有微觀體感,你就靠方法去做判斷,其實是自欺欺人的,但是呢如果你要打一場大仗,要終結一場戰爭,要做頂級,其實必須還要再想辦法建立自己的宏觀視野,補齊自己的宏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