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黃永健:希望香港企業積極參與大灣區發展

2021-01-13 騰訊網

2003年6月,國家商務部與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共同籤署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在CEPA的推動下,2009年1月,深圳市政府與港鐵公司正式籤署了《深圳市軌道交通4號線特許經營協議》,軌道交通4號線是內地首個以建設-運營-移交(BOT)模式投資建設的軌道交通項目。

2020年10月28日,4號線三期以委託運營特許經營模式通車運營,同月港鐵聯營公司順利籤署深圳市地鐵13號線PPP項目,這是港鐵公司在內地第6個軌道交通PPP項目,也是港鐵公司將在內地運營或正在運作的第8條軌道交通線路。預計在2023年13號線開通後,港鐵運營的地鐵線路將佔深圳市軌道交通線網裡程的9%。

紮根深圳放眼全國

自2010年港鐵接管深圳市地鐵4號線以來,至今已運送旅客達17.23億人次。隨著國家軌道交通的飛速發展,港鐵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內地軌道交通建設中。截至目前,港鐵已經在北京、杭州等城市擁有7條線路(含已運營及在建部分),合計裡程約270公裡。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逐步推進,港鐵未來也將更多目光投向灣區其他城市以軌道交通為導向的發展建設中。

先行示範

PPP項目在深圳軌道交通首批嘗試

PPP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政府通過公開招標、競爭性談判等方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到公共服務領域中公益性項目的運作。2020年10月,深圳市軌道交通13號線PPP項目籤約儀式順利舉行。這是港鐵公司自2009年獲得特許經營深圳市地鐵4號線之後,時隔11年再次取得深圳市地鐵新線路的經營權。

深圳市軌道交通13號線

地鐵13號線的公私合營全新模式,將是地鐵經營管理改革的試驗田,它將加速深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互聯互通,實現產業鏈條的深度融合,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建設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引領示範

參與大灣區建設

黃永健表示,這對於深圳市政府來說多了一個渠道、多了一個模式去引入不同的資金。他強調,這對於香港企業來說,是一次在大灣區發展的機會,希望其他企業也都能積極參與到大灣區的發展中,希望香港的年輕人都能把握更多機會參與到大灣區的建設中,加深對祖國發展的認識。

主編/張蓓

記者/孫洋

編輯/孫洋、秦芊茗

攝像/張威

後期/賈潔茹、程越

相關焦點

  • 粵港澳大灣區論壇探討香港發展新道路
    新華社香港11月18日電(記者朱宇軒)「香港需要改變了。」在18日於香港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與會人士紛紛表示,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下,香港應積極轉變角色,尋求發展新道路。本次論壇由中國日報社和絲綢之路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舉辦,主題是「大灣區:前行啟新程」。
  • 香港各商會支持「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 會員企業提供職位助青年發展
    中新社香港1月8日電 (記者 史冰筠)香港各大商會8日發表聲明,對香港特區政府正式開展「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表示支持,認為該計劃可為香港的大學畢業生提供在內地就業和發展機會,從中汲取寶貴經驗,擴闊青年人對國家發展的視野。
  • 80後港科大生化博士的大灣區發展經:借力CEPA推「香港製造」
    在詹嘉慧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企業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舞臺。「香港人口決定了本地市場的規模有限,而相比之下,整個中國內地的市場十分龐大,我們也正在進行積極布局。」「很多年輕人抱怨香港的發展機會不多,他們主要把眼光局限在香港。但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遠一些的話,香港只是一個臺階或起步點,將香港的優勢通過大灣區輻射到全國其他地區甚至一帶一路。
  • 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創新企業50強榜單揭曉
    在現場400多位來自政府、投資機構、生物科技企業、科研院校及媒體代表的共同見證下,「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創新企業50強榜單」(下稱「50強榜單」)隆重發布。50強榜單發布廣深約佔比八成在50強榜單中,聚集於廣州的企業最多,佔比42%;深圳僅次於廣州,佔比35%;位於珠海的企業佔比8%,位於香港的佔比7%。另有部分企業分布於佛山、中山、東莞等地。
  • 大灣區發展迅速,香港優勢漸失?香港建築業發聲:要對香港有信心
    香港訊近年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成為香港與內地的熱門話題,香港政府鼓勵年輕人到大灣區尋找發展機遇,同時,本地不少行業也希望能在大灣區的建設發展中有所作為。另一邊,也有不少內地從業者想到香港交流及汲取經驗。在「一國兩制」下,兩地若能互相交流取長補短,便能發揮自身最大的優勢。
  •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為香港青年...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為香港青年提供新機遇新華網  作者:  2021-01-10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10日發表網誌表示,日前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為香港青年提供了很多機會,希望香港.
  • 香港十八區區議會正副主席考察大灣區 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考察完內地社區後,吳仕福表示,兩地社區工作都有挑戰,但他充滿信心,未來將和內地與香港兩地政府及各區議會同事一同努力。他希望各區議會及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能將香港十八區居民組織起來,定期與內地居民互動,尤其是加強青年間的交流,從而共同促進大灣區的發展。
  • 致力深度融合 服務大灣區發展——專訪香港天文臺新任「掌門人...
    2011年,我晉升為助理臺長,轉為負責公眾天氣服務;2020年2月,晉升為香港天文臺第十六任臺長。記者:您認為,近年來,香港氣象事業取得了哪些進展? 鄭楚明:在臨近預報方面,2018年,香港天文臺被世界氣象組織指定為亞洲區臨近預報區域專業氣象中心。近年來,香港天文臺積極發展的社群版「小渦漩」臨近預報系統,供亞洲或其他區域的氣象單位採用或試用。
  • 專訪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國安法猶如「定海神針」,助「東方...
    「這麼多人選擇來香港做生意,是因為他們相信香港的『一國兩制』。中央在香港特區實施國安法,就是要維護『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我們都很感謝中央,在關鍵時刻做了關鍵的事。」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在接受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專訪時表示,國安法的出臺,既堵塞了法律漏洞,也幫助香港止暴制亂,猶如「定海神針」。他希望香港社會能逐漸恢復平靜,擦亮昔日「東方之珠」的閃亮招牌。
  • 寧吉喆:香港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取得明顯成效
    (來源:大公網)由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貿易發展局合辦的第五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30日在香港舉行開幕式。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在特别致辭中表示,在國家的發展大潮中,香港不能缺席,也不會缺席。香港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機遇良多,空間廣闊,包括積極融入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主動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臺、合作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等。
  • 張茵:大灣區建設是香港青年最好的機遇
    她呼籲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建設所呈現的機遇面前不要猶豫。她說,香港青年回到祖國的大懷抱裡,就是最好的發展前景。留在大灣區發展,他們會獲得很多機會。「我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選擇到內地發展。」她說。張茵出生於廣東韶關,從小在軍人家庭中長大。大學畢業後她便在深圳的一家紡織廠當會計。198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受託去香港收廢紙。
  • 2020大灣區論壇聚焦醫療健康和新基建機遇 探索香港新角色
    香港是大灣區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促進國際社會參與大灣區發展方面,亦可發揮其「超級聯繫人」角色,例如將國際資本引入大灣區等。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發表主旨演講。在大灣區,我們有機會去加入及共享這個美好的未來世界。又比如電子商務,目前中國內地的電子商務不僅僅是關於如何將產品在線上線下銷售,而是已經朝著如何打造一個商業生態系統發展。」鄧淑明說:「中央政府將新基建計劃作為疫情後重振經濟的核心。在香港,我們亦已積極擁抱新基建,而這也有助於香港發展為智慧城市,和周邊城市共同打造大灣區智慧城市群。
  • 香港一線|蔡冠深:香港發展前景很好,前提是要擁抱祖國
    相反,在疫情防控成為常態的時期,中國如何在亂局叢生的世界中穩住發展腳步逆勢而上,更值得所有人的關注。每年兩會港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參與都是外界格外關注的,今年也不例外。在經歷2019年「修例風波」以及今年的新冠疫情之後,香港的發展似乎陷入了泥潭。如何撥開社會紛擾的烏雲,如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大潮,如何擁抱民族復興的歷史道路,這些也都是港區代表們正在思考的。
  • 2019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整體來看,粵港澳大灣區高端製造業基礎紮實,創新和人才等積極因素正積累。  ►深莞惠:打造大灣區最強組團,積極提高土地效能  深圳:產業持續升級,堅定騰籠換鳥,完成了外貿加工到內生發展的轉變。現階段,惠州積極發展石化中下遊深加工集群、高端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產業;電子工業上對接深圳高科技公司以及各大科創平臺,進行產業轉化。
  • 前海落實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政策推介會在港舉行
    新華社香港2月27日電(記者郜婕)「前海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政策推介會」27日在香港舉行,由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前海管理局)負責人向香港各界人士介紹前海開發開放總體情況和未來進一步推進深港合作部署安排。
  • 學術委員洪為民出席粵港澳大灣區論壇,探討香港發展新道路
    「對香港來說,大灣區是一個絕佳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香港會持續發揮作用,並且發揮得越來越好。」梁振英表示。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致辭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將豐富香港「一國兩制」的內涵,促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我堅信,粵港澳大灣區不僅為香港提供廣闊市場,還為香港融入國家『雙循環』提供了絕佳的途徑。」
  • 蔡冠深:立足香港順勢而為 | 昔日海產大王 如今坐擁百億企業
    1997年7月1日,蔡冠深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見證了國旗交接的歷史性時刻:「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了!」近年來,蔡冠深撲在社會公職上的時間更多了。作為三屆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和永遠榮譽會長,他聯合香港工商業,為「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積極奔走,「每年都會帶團去到一個沿線國家考察。」
  • 前海認真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在第十章「共建粵港澳合作發展平臺」中,用一個專節闡述前海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定位、作用和要求,提出「優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功能」「強化前海合作發展引擎作用」。
  • 香港特區政府: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有助提升三地氣象服務
    新華社香港4月29日電(記者張雅詩、王晨曦)中國氣象局29日在其官方網站公布《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全文,香港特區政府對此表示歡迎。發言人說,《規劃》提出的合作項目將有助於香港天文臺發展精細化氣象監測預警預報服務,以及進一步提升香港就極端天氣事件的預報預測能力。香港天文臺將與粵澳兩地的相關部門合作推展《規劃》各相關項目。澳門特區政府當日也在其官方網站及社交媒體平臺發布《規劃》正式公布的消息並轉載《規劃》全文。
  • 澳門大學鼓勵人才留澳發展 為大灣區凝聚力量
    澳大濠江人才計劃,吸引高端人才留澳發展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劉麗斌):近日,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表示,將推出全新的理學士學位(數學-統計及數據科學)課程,培養澳門人才參與大灣區在大數據和智慧城市方面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