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發展迅速,香港優勢漸失?香港建築業發聲:要對香港有信心

2021-01-15 中國基建報導

香港訊近年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成為香港與內地的熱門話題,香港政府鼓勵年輕人到大灣區尋找發展機遇,同時,本地不少行業也希望能在大灣區的建設發展中有所作為。另一邊,也有不少內地從業者想到香港交流及汲取經驗。在「一國兩制」下,兩地若能互相交流取長補短,便能發揮自身最大的優勢。

《中國基建報》記者了解到,2019年6月,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建築學會(香港)成立,創會會長吳仲佳表示,希望學會能為兩地搭建橋梁,既幫助香港青年到內地發展,也把香港優秀經驗輸出內地。近年來,不時有意見指出香港優勢漸失,吳仲佳表示,藉學會成立,也希望帶出一個信息,香港的優勢仍在,香港人應該要對自己有信心。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建築學會(香港)成立於2019年6月,雖說是以「建築」命名的學會,但成員卻來自不同的專業背景,包括工程界、建築界、環境業界等。據介紹,學會由不同專業委員會組成,包括青年會員委員會、BIM技術委員會、 環境評估委員會、綠色建築委員會等。學會至今已有會員超過300人,除了涵蓋香港會員外,也有來自內地、馬來西亞等不同地方的會員。

重點推廣BIM

「我們的學會的口號是』凝聚粵港澳精英,共建大灣區未來』。我們希望可以為欲在內地尋找更多機會的本地工程人員或年輕人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亦希望透過平臺,促進融合兩地,推動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可持續發展,也為業界人士尋找更多機會。」創會會長吳仲佳談到創辦學會的理念。談到創會原因,本是工程師的吳仲佳表示,有一次,他與來自廣東省設計研究院的朋友協助一位朋友處理某工程項目時,發現香港建築及工程界的技術已經遠遠落後於內地。他認為,既然香港已經處於落後階段,便應該急起直追。「若不把我們自身的優勢與內地融合,就很難讓本地年輕一輩的從業員覓得更多機會。」因此,即使已踏入「收成期」,吳仲佳仍和其他來自不同界別的人士成立學會,冀為本地年輕工程人員帶來更多機遇。

學會其中一個重點的工作,是推行建築信息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簡稱BIM),並希望以BIM作為起點,將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BIM青年人才培訓基地。吳仲佳表示,此技術無論在內地,以至全世界都是熱門話題,而且應用廣泛,奈何香港卻仍未有足夠重視,因此,學會希望積極培養BIM人才,考取此技術證書後,能進入內地工作。在本年11月,學會與中國圖學學會合辦了首個全國BIM技能等級試,吸引了不少在職人士報考。學會未成立時,考生若要應考此試,便需赴內地應考,如今在香港便能直接考取。「香港人去考,並由內地出證書,有證書便可到內地工作,多點選擇。這是最希望可以幫業界做到的事。」吳仲佳說。

為年輕人帶來更多機會

此外,學會亦會定期舉辦不同的交流活動,例如到內地參觀一些標誌性建築或廠房,一窺機房秘密,交流學習。此外,去年10月亦舉辦了建築模型大賽,吸引了25個參賽隊伍,當中不乏香港學生。目前因疫情,一些原本計劃好的交流活動無奈取消,但吳仲佳表示,雖然目前一些活動只能透過網上舉行,但未來亦會繼續舉辦不同類型的交流活動,讓年輕從業員對自己身處的行業有更多認識。此外,學會亦有意走進各大專院校,為有意到內地發展的學生了解行情。

然而,畢竟現在情況複雜,有部分香港年輕人或對內地有抗拒感,到內地發展的意欲較低,如此時勢仍鼓勵年輕人到大灣區發展會否吃力不討好?對此,吳仲佳並不感到悲觀,他認為從事工程行業的人普遍較務實,他說出個重點來:「其實說的是機會,即你能否提供機會給他們。」他直言:「學會秉承的是為年輕人未來發展的方向走,最實際的還是能否為他們帶來機會。像上年舉辦的建築模型大賽,我也頗感意外,有超過20隊參賽隊伍。」他直言,最初有部分人都會持懷疑態度,但當真正深入了解後,便發現學會還是屬實幹型,能協助他們的專業發展。

香港工程管理優勢仍在

事實上,內地發展一日千裡,確實機遇處處。「香港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單是深圳已經有15萬部電梯,遍地機會,香港只得7萬多部。」然而,這裡亦帶出一個疑問。內地從來不缺勞動人口,既然當地遍地機會,香港人在當地又有何競爭力?對此,吳仲佳表示:「我覺得大灣區的存在會吸引到更多香港投資者到該處投資建築。香港的投資者會傾向與同聲同氣的人合作。」這亦引伸出一個問題,既然大灣區急速發展,那在兩地融合之下,究竟香港是否仍擁有自身的優勢?

「香港優秀的方面仍有很多,例如在建築界方面,我們的工程管理是非常優秀的,這是內地也承認的,內地亦有很多人想來香港取經。而且,內地通過香港亦可以把他們的產品及新科技輸出到一帶一路。」吳仲佳認為,在「一國兩制」實施下,香港仍然有自身優勢,籲香港年輕人不要放棄,繼續發揮自身優勢,同時亦要放遠目光,把握兩地機遇。(文昕)

相關焦點

  • 香港十八區區議會正副主席考察大灣區 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綜述:香港十八區區議會正副主席考察大灣區 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中新社珠海9月10日電 香港十八區區議會正副主席粵港澳大灣區考察團一行約50人,於本月7日至9日先後到廣東省廣州、佛山、中山、珠海4個市展開為期3天的實地考察,深入了解大灣區城市經濟建設,及科技、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情況,旨在進一步從地區層面推動香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 粵港澳大灣區論壇探討香港發展新道路
    新華社香港11月18日電(記者朱宇軒)「香港需要改變了。」在18日於香港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與會人士紛紛表示,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下,香港應積極轉變角色,尋求發展新道路。本次論壇由中國日報社和絲綢之路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舉辦,主題是「大灣區:前行啟新程」。
  • 香港一線|蔡冠深:香港發展前景很好,前提是要擁抱祖國
    我們代表香港,也要提一些專業的服務,包括法律、保險,這兩個業界如何做到專業化和國際化。以上就是我的提案中關注的點。您提案中第一個提到了推動香港加入RCEP,您覺得如果中小企業、比如中華總商會的成員去東南亞發展會有哪些好處?我覺得香港在「一帶一路」裡面,首選的優勢對象是東協十國。
  •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為香港青年...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為香港青年提供新機遇新華網  作者:  2021-01-10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10日發表網誌表示,日前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為香港青年提供了很多機會,希望香港.
  • 學術委員洪為民出席粵港澳大灣區論壇,探討香港發展新道路
    「對香港來說,大灣區是一個絕佳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香港會持續發揮作用,並且發揮得越來越好。」梁振英表示。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致辭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將豐富香港「一國兩制」的內涵,促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我堅信,粵港澳大灣區不僅為香港提供廣闊市場,還為香港融入國家『雙循環』提供了絕佳的途徑。」
  • 香港國際電影展揭幕 大灣區影視業發展成焦點(圖)
    中新社記者 洪少葵 攝  香港影視娛樂博覽從3月18日至4月14日舉行,包括香港國際影視展、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香港亞洲流行音樂節等活動。  2019年的影視娛樂博覽對香港來講,更具意義。因為剛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支持香港通過國際影視展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動,匯聚創意人才,鞏固創意之都地位。
  • 「大灣區航空」申香港運營 冀明年暑期首航
    香港航空業幾乎停滯,但仍有港商看重未來發展前景,在香港申請成立航司。昨日,東海航空公司董事長黃楚標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透露,由其出資設立的「大灣區航空」(Greater Bay Airlines)已於7月遞交了航空運營許可證(AOC)的申請,目前正在審核中,首期投資2億元(港元,下同),將重點發展東南亞及內地航線,預計最快可於明年暑假首航。該公司將有望成為香港本地註冊的第五家航空公司。
  • 80後港科大生化博士的大灣區發展經:借力CEPA推「香港製造」
    用好CEPA目前,信山集團在香港科學園設有研發中心,在東莞設有測試實驗室和組裝中心,「東莞一直以來都是製造業中心,有很多工程師人才,租金、人力成本也比較有優勢。現在整個大灣區內的交通非常便利,我們正在尋找灣區內的拓展機會,擴大研發測試的基地,比如正在和澳門、珠海的一些企業和協會進行商談,在了解不同城市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相關政策。」她透露。
  • 「深圳要趕上來了香港仍泛政治化」
    李克強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他表示,對香港、澳門保持長期繁榮穩定始終充滿信心。 梁振英說:「在工作報告中,有一段提到香港及澳門,裡面有一句話,我覺得值得提出來,而且具有現實意義的,就是研究策劃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大家都知道,粵港澳城市群無論是計人口規模,還是經濟的規模,都等於現在一個歐洲中型國家,或者大型國家的規模,香港和廣東一直以來,尤其在改革開放之後合作的效果非常好,所以我們應該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 香港青年李培:粵港澳大灣區天地廣闊大有可為
    直到2017年,他在電視上看到改變自己人生軌跡的新聞——《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籤署。「那之前,我不知道什麼是粵港澳大灣區。有報導提到港珠澳大橋,還說以後香港要通高鐵,『1小時生活圈』這個概念『嚇』到我。」李培回憶時眼裡有光,「當時我就對這樣的規劃前景深信不疑,我要動起來。」對李培來說,深圳一切都是嶄新的。
  • 2020大灣區論壇聚焦醫療健康和新基建機遇 探索香港新角色
    近幾年高科技的發展,也將繼續支持推動線上免費醫療諮詢服務的發展,線上醫療諮詢大大減少了病人在醫院內被傳染的風險。香港具有高水平國際醫療實踐的優勢,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從中借鑑和受益。但同時,我們仍需要在大灣區內製定出統一的醫療服務政策,以便香港和廣東省在醫療服務方面更好地合作。我非常期待大灣區醫療服務系統的成型。」
  • 張茵:大灣區建設是香港青年最好的機遇
    中新網南寧12月22日電(儲瑋瑋 蔣雪林 林浩)玖龍紙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茵12月21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大灣區建設是香港青年最好的機遇。大灣區建設需要他們的聰明才智。張茵表示,大灣區建設對於香港來說,有很多機會。
  • 香港多措並舉引進優秀人才 面向大灣區廣闊空間
    李家超表示,吸引人才是特區政府2020年度《施政報告》的重點之一,優才計劃一直是吸引世界各地高技術人才或優才來港定居,以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渠道。透過優才計劃來港定居的人才擁有國際和內地視野,有助香港充分發揮優勢,緊密連接世界各地和內地,加強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
  • 專訪黃永健:希望香港企業積極參與大灣區發展
    2003年6月,國家商務部與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共同籤署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在CEPA的推動下,2009年1月,深圳市政府與港鐵公司正式籤署了《深圳市軌道交通4號線特許經營協議》,軌道交通4號線是內地首個以建設-運營-移交(BOT)模式投資建設的軌道交通項目。
  • 蔡冠深在香港「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與企業家熱議粵港澳大灣區新商機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圖片作為香港著名企業家、工商界傑出人物、愛國人士、博士等眾多殊榮加身的蔡冠深神採奕奕、飽含激情地介紹參加此次主論壇的重量級嘉賓:廣東省商務廳廳長鄭建榮、中銀香港副董事長兼總裁高迎欣、大灣區共同家園投資有限公司總裁胡章宏、中國光大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兼副總經理陳爽、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以及香港律師會前會長及「一帶一路」委員會主席蘇紹聰等
  • 香港將在大灣區落實更多法律服務新措施
    本報北京1月8日電  (記者汪靈犀)香港特區政府在日前發布的新聞公報中表示,香港律政司未來將在粵港澳大灣區落實更多法律服務新措施,特區政府還會為本月底參加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的人士安排培訓課程,以配合「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
  • 艱難時刻,中央發聲隨時支持香港!
    編輯:池維香港趕走了「港獨」,又迎來新冠疫情的肆虐,疫情呈全港擴散態勢,當前形勢十分嚴峻。隨著疫情的不斷蔓延,特區政府迅速採取行動,進行了一系列嚴格的防疫措施。在香港特區的艱難時刻,中央政府高度重視,表示將隨時應對特區政府請求,並提供一切必要支持,希望內地和香港特區能共克艱難,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央發聲支援香港中央高度重視近期香港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狀況和香港同胞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為力挺香港抗擊疫情,中央將幫助香港提高核酸檢測能力,協助建設「方艙醫院」等。
  • HKDSE國際學校落地大灣區 香港與內地教育合作揭開新篇章
    廣東惠州2019年4月11日 /美通社/ -- 隨著政府陸續出臺相關政策,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發展已經進入快車道,以此為契機,香港和內地教育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也開始涉足更深層次領域。教育界正積極探索,通力合作,將香港國際一流的教育資源、教學經驗,與內地國際一流的生源相結合,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合作升級,推進香港與內地優勢互補,為中國教育產業整體發展貢獻力量。同時,此舉也將幫助內地學生以香港為窗口接受更優質的教育,內地學生通過報考香港DSE考試,將更容易考入香港乃至全球的知名高校。
  • 全國政協常委蔡冠深:香港出路在於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自去年以來,香港經濟衰退跡象不斷顯現,今年一季度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實質大幅收縮8.9%,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單季跌幅。香港經濟未來走向何方備受各界關注。24日,全國政協常委蔡冠深接受採訪時強調,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香港出路在於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 關於香港局勢必須認清的真相(之三)—— 香港的前途命運繫於香港...
    是要法治、安定、團結,還是暴力、動蕩、撕裂;是要守護香港,還是任它沉淪,成為擺在所有香港同胞面前、決定香港前途命運的關鍵抉擇。  香港亂下去,全社會都要「埋單」。香港今年頭六個月各項經濟指標,除個別行業外,全面下跌。香港經濟第一、第二季度GDP增速僅為0.6%,處於十年來的低位,經濟面臨明顯的下行壓力,陷入衰退的風險正逐步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