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活得很痛苦,明明付出了很多,但是在別人眼裡卻成了沒有價值的人?
一個很核心的原因就是他們的認知被誤導了,他們一直覺得我要不斷付出更多,不斷展現自己、貢獻價值,這樣才顯得有用,別人才會記住你,關係才會更好,其實大錯特錯。
想要維護好一段好關係,想要讓別人覺得你有價值,我們當然要付出,但是自己付出的同時也要引導別人為你付出。
別覺得我在瞎說,這裡面是有心理學效應的!
「沉沒成本效應」很多人都聽過吧,但是我告訴很多人都對它缺乏深刻理解。
你有沒有去看過電影?花50塊錢買了一張電影票,然後看了半個小時,你發現這個電影沒有你預期的那麼好看,那這個時候你會怎麼辦呢?會馬上離開電影院,還是堅持著再看一個半小時,把整個電影給看完?
沒錯,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後一種,這就是沉沒成本效應。
簡單說就是你已經付過了50塊錢,你已經花費了這個成本,所以說即便這個電影不好看,你也會堅持把它看完,不然你就覺得自己吃虧了。
包括賭博也是一樣,你拿了500塊錢去賭博,結果沒一會兒工夫把錢給輸光了,那接下來怎麼辦呢?
我告訴你很多人都會不甘心,不服氣,他們會拿出更多的錢,1000、2000 、1萬 、10萬等繼續去賭,他們渴望著撈本,結果越陷越深。
其實這個本質上也是沉沒成本效應倒的鬼,也就是說我們付出了這麼多錢,付出了這麼大精力,導致即便我們出現了虧損,我們也停不下來,我們會繼續加大投入,不想吃這個虧,因為這樣太不划算了。
不要跟我說你不會受這個影響的,你會保持理智的,你說這樣的話是因為你不在局中,當你身處局中的時候,你就沒有理智可言了。
這個就是沉沒成本效應,那讀到這裡,你有沒有發現很多人在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他的思維恰恰是相反的,總想著單方面付出以打動對方的心?
你要醒悟過來,讓人類產生難以割捨感覺的最優方式並不是「別人為我付出多少」,對於一個沒有「知恩圖報」觀念的人來說,別人的付出並不能帶來多少難以割捨的感覺,反而是「我為別人付出多少」的沉沒成本會讓他無法捨棄。
所以你去看很多的親子關係,你會發現,當父母對子女過度付出的時候,難以割捨的往往並不是子女,而是父母。
父母一把屎一把尿供你吃,供你穿的,把自己的孩子養大了,付出了無盡的心血,精力和金錢,他們付出了太多,印象太過深刻,所以一旦子女有一天突然要離開或者說鼓勵了自己的行為,他們就完全接受不了,產生的戒斷反應非常強烈。
所以各位,你明白沒有?
就算不為了對方付出後自己能得到的收益,只是單純為了讓對方產生更多的沉沒成本,在情感上跟我們綁定更深,我們也需要引導對方自願多付出。
讓我再多說點!
很多人跟我探討過追女孩子的學問,其中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什麼呢?是男生越是對女的千般好萬般愛,付出了一切,而女人卻沒怎麼付出過的話,就會反而對他無感覺。
結果這個所謂的好男人就四處放話:女人最薄情。
其實與其四處抱怨,把原因推給女人的時候,我們不妨想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其實兩個原因:
一方面,我們過分付出,並且經常性這樣付出,就導致對方形成了習慣,把本不是義務之內的,當成了理所當然。另一方面,這個也是符合沉沒成本效應的,我們付出越來越多,導致自己越陷越深,越得不到越想得到,而對方基本沒怎麼付出,所以能輕易抽身。
說白了,別人怎麼對我們,基本上就是取決於我們怎麼對他們的,所以更大的原因是在於自己,也就是你要引導對方也為你付出,這樣關係、感情,才會良性發展。
當然,我們說的「引導」不是強迫,而是讓對方在感到舒適的狀態下自願付出,它除了讓我們得到一些顯而易見的收益外,更重要的是會增加雙方的感情緊密性。
具體怎麼引導對方呢?
關鍵是,我們必須讓對方覺得每一分付出都很值,這樣對方才有更大可能重複甚至加大付出的力度。
人都不是傻子,出力不討好的事誰會幹?做了很多,你卻看不到,得不到想要的結果,那接下去就沒有動力了。
你看為啥很多人家庭生活不幸福,夫妻總是鬧矛盾呢,就是因為很多人都容易忽略另一半的「習慣性付出」。
比如像倒水這種小動作,當陌生人給我們倒水時,我們會說謝謝,但當另一半做這種事情時,我們通常不會表達感謝或容易忽略。
你要知道,習慣是一把雙刃劍,當我們習慣了某事之後,就會對隨之而來的好處或壞處逐漸麻木。
壞處也就罷了,若是好處,則會讓我們損失部分本可以獲得的幸福感。但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別人可能並沒有完全習慣,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