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手,對人性的認知越透徹!這個思維,層次低的人要早知道

2021-01-14 王心傲

表哥給我講過一個故事,他上高中時,班上有個同學,個子小,不愛說話,大家就給他起外號,極盡諷刺挖苦之詞。

後來高二後半年,這傢伙不知道受了什麼刺激,拼命學習,成績也一日千裡,到了高三,已經是年級前十,獎狀不知道拿了多少,老師們對他地態度也是大改。

私下輔導,吃飯時候還能吃小灶,大家羨慕地不能行。

高考後,成績出來,這傢伙成了學校第一個考入清華的,縣裡都來了人表示祝賀,報社還專門採訪了他。

後來,他辦升學宴,我表哥和一群同學坐了四五個小時的車,特地趕過去,他家條件不好,在一個偏僻山區。

對於表哥他們的到來,這傢伙很意外,但是還是禮貌的接待了他們,並且約好以後一定要常聯繫多走動,臨走,表哥和那幾個同學,還一人掏出500塊錢,幻想有朝一日這哥們發達了,能記得昔日之情。

人生真是因緣際會,前不久,表哥去北京出差,剛好就碰到了這個傢伙,倆人就聊了起來,表哥問他近況,他說自己幹了個公司,混的還不錯。

到了飯點,表哥剛想說一起吃個飯,這傢伙卻說下午有個會,來不及,然後要了表哥號碼,說閒下來請表哥吃飯,好好轉轉北京。

結果表哥在北京呆了四天,他都沒有打來電話,後來通過同學得知,他在朋友圈發表了一番感慨,說遇到了以前的同學(也就是表哥),當時給他取外號挖苦他,後來還腆著臉去他家蹭飯,然後加上一句成功學的句子,一個人要有成績,才能有尊嚴和地位。

表哥說,當他知道這一切的時候,內心一陣痛苦,覺得自己就是個傻子,不過所幸是成年人,很快就釋然了。

什麼是人性?

人性就是久居貧困無人問,一朝聞名天下知,表哥他們當初看不起這個傢伙,給人家起外號,可為什麼後來人家成績優秀了,考上清華了,就主動去人家家裡,還塞錢?因為——人家牛逼了,期待他將來能念同窗之情。這個傢伙為什麼後來見了面,卻不甩我的表哥,因為我的表哥在人家眼裡無利可圖,沒有再來往的必要,更何況還有舊仇。

所以,混好人生,三個覺悟:

一個是想要人尊重、主動結交,最好的方法就是死磕自己,讓自己變牛逼。

洛克菲勒給他自己兒子寫的,信中其中有一篇就提到了這一點。

他說,如果說你有喜歡的女孩想要追,可是這個女孩呢,不喜歡你那怎麼辦呢?你最好的方法就是停下來提升自己的價值,等你變得有價值了,這個女孩就可能被你主動吸引過來。

如果說這個時候這個女孩依然不喜歡你,那也不要怕,因為這個時候你足夠優秀了,你還會吸引其他優秀的女孩向你靠攏。

你看到了嗎?

高手的思維永遠是聚焦在自己這一塊,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價值,讓自己變得牛逼,然後再讓其他外在的資源主動向自己靠攏。

經常說一句話,成功者才有話語權,其實就是這個道理,你事情辦成了,你有錢了,很多時候你說的話才有人聽。

第二個是,跟別人不是一個圈子,一個層次的時候,就別想著佔便宜,偷奸耍滑地去討好別人,你很可能得到的是人家的冷屁股。

很多人的處事思想可能是有誤區的,覺得別人厲害了,別人有錢,我想要跟別人搞好關係,我就要去討好他、奉承他,儘可能的放低自己的姿態。

其實不是這樣的,往往越成功的人他們越明白價值交換的本質,他如果要跟你玩,首先要看的就是你手上有什麼籌碼。

如果說你只是一個討好他的角色,他們大概是不會甩你的,要麼就是取笑你。

所以你想通過巴結、討好這種方式去偷奸耍滑,換得別人的大利益,本質上是一個熱臉貼冷屁股的過程。

第三個是,不要輕易相信別人面上做的那一套。

上面的故事裡我們就講到了,很有意思的一點就是,我表哥的這個同學考上了清華,然後我表哥還有好幾個同學就坐了四五個小時的車去對方家裡,表示祝賀,還給人家塞錢。

各位,是不是表現的很仁義,很顧及同窗之情?包括後來我表哥去北京出差,這個同學當時是不是也直接跟表哥說,閒下來要請他吃飯,帶他好好轉轉北京?

這些能信嗎?我告訴你,是完全不能信的。

《羅織經》開篇第一句話就講到了:

人之情多嬌,世之俗多偽,豈可信乎!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很多時候人的感情都是嬌柔造作的,很多禮俗其實都是虛偽的,怎麼能相信呢?

這句

相關焦點

  • 張磊:真正能成事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認知,層次低的人要早懂
    包括你去看那些頂級富豪,他們不管從事行業如何,但是一個共同點是,都是擁有大格局的人,總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也使得他們擁有巨大的財富。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你未來能賺多少,是由你的格局、認知決定,那我們如何提升一個人的格局、認知呢?
  • 心理學:男人的層次越低,越容易有這四個表現,你有嗎?
    男人是女人的依靠,是父母和孩子的希望,是家庭的頂梁柱,一個真正的男人必是有出息、肯努力、有點層次的,相反地,如果一個男人越沒有出息,層次越低,就越容易有以下表現。好吃懶做一個好吃懶做的男人,是沒有前途可言的,不管你想幹什麼,你想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必須要付出持之以恆的行動,因為「懶惰」一切將變得的不可言說,因為很少有一個好吃懶做的男人最後獲得了成功,相反因為好吃懶做而丟家棄業,走上不歸路的人卻確比比皆是。
  • 認知的四大層次,看看你已經到了第幾層?
    人的認知,分有四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層: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心外無物、認知不足的人,必受困於自己的見識和經驗。一定要記住一句話:沒意識到的問題,往往才有可能是最大的問題。第二層:知道自己不知道。真知道者,從來不強調自己什麼都懂,而會誠實地承認自己確實有太多不知道的東西。
  • 人的認知四個層次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人的認知四層次:1.不知不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2.知己不知:知道自己不知道。3.知己自知:知道自己知道。3.不知己知,不知道自己知道。原來第一種人我做了30年,我以為世界大同,別人能做到的我也可以。十七八歲時我狂妄的認為李嘉誠有什麼了不起?
  • 楊杜:真正一流的管理者,都是認知高手
    (二)管理者的六維認知模式沒法判斷大家的笑聲是同意還是不同意我的觀點,到我這個歲數已經不在意這個了。為了更簡單地了解管理者的思維模式,我總結了「六維認知模式」,鬥膽試著囊括以上各種「十點」。1.一維層次知:先做與再做物有本末,事有始終。
  • 5個層次洞察人性: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水平
    即這個人在談論問題時,大概在哪個層面上,形成了自己的邏輯閉環。什麼意思呢?我大概分五個層次來講。第一層次 :思維沒有閉環,思考沒有邏輯。你說A,他說B,兩者間的思維永遠沒有交集。雖然形成了閉環,但如果這個閉環形成的層次比較低,可能是一個比較可悲的事情。為什麼?一旦在低層次形成邏輯閉環之後,他可能就幾乎無法前進了。因為你發現所有遇見的問題在「他的」邏輯閉環之中,都是可以解釋的。
  • 認知水平越低的人,往往越固執
    原因不唯一,但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認知水平低。我相信,很多人應該都知道「井底之蛙」的故事。當小鳥告訴它,天空很大,大到無邊無際,飛不到盡頭;海龜告訴它,大地很大,我爬了很遠才到這裡時,那隻井底的青蛙仍固執地認為天空只有井口這麼大,大地只有自己的這口深井這麼大。
  • 真正能成事的人,都是「心智突圍」的高手
    很多人在人生裡迷茫,焦慮,往往是因為他們自帶一套限制性的心智系統,所以總是在命運的沉浮中做出錯誤的選擇,採取消極的行動,無法把該做好的事情做成。人全身的細胞每七年更換一次,成為一個全新的人;而人的心智系統也需要不斷成長迭代,重塑全新的自我,如此才能真正地把原來習慣性的思維和行為擊碎,進而改變命運。
  •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不在貧富,而在認知層次
    萬萬沒想到,寧教授說:出國嘛,學習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旅行,與人接觸、交談,到處去看看。 寧教授說,聽了他的話,可憐的孩子當時就崩潰了,完全不知所措。 其實,不同認知層次的人,是會有交流困難的。
  • 盤點運營人必須知道的底層邏輯和思維模型
    學過營銷學的都知道有個經典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分成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這五個層次已經將人類所有的需求概括了進去,但是從運營的角度還可以更精簡一些。我將用戶的需求分成了三個層次:對產品的需求、對事件的需求和對自我的需求。
  • 95%的人都不知道:比起學習更多技能,你最該提升的是認知能力
    越往下,所見越少,機會越少,越是感受到社會不公,憤怒無比。越往上,所見越多,機會越多,越是感覺世界美麗,風光無限。02個人認知存在巨大差異,95%的人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我們每個人的認知都有四種狀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
  • 《天道》:四個角色,四種認知層次,看看你在哪一層?
    0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葉曉明處在這種認知層次的人,會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他以為自己什麼都看清了,退股是最聰明的做法,殊不知,聰明反被聰明誤,其實在丁元英的布局中早有應對之法。在葉曉明選擇退股的那一刻,他就成了「爬到井沿看一眼,又掉下去的人」。
  • 認知層次有七層,你的眼界和思維到了哪一層?
    不僅如此,我們的認知水平越高,情緒也就越穩定,世界帶給我們的痛苦也越少。01 認知的差距,決定了生活層次我有一個同學,畢業後在家鄉考入編製做文員,每天重複一些簡單的機械工作。每次聊天都和我抱怨「工作太無聊了,工資也就那樣剛好溫飽」。於是我曾勸他,趁著年輕嘗試其他的工作,肯定會比現在好。
  • 越無知,越自負!達克效應:揭示了「槓精」真實思維模式
    就知識而言,每個人都是「坐井觀天」的小青蛙,差別不過是井口大小而已!唯一的區別:層次低的人,認為自己認知是正確的,越發越自負!層次高的人,知道自己認知的局限性,越發越謙虛!如何擺脫「達克效應」限制了解這個認知效應,我們完全可以避免其局限性,從認知學來講,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達克效應認知有四個階段:【愚昧山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信心爆棚,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大多數的槓精都處在這個層面。
  • 世界正在偷偷懲罰「認知層次」低的人,9類中你屬於哪一類?
    關注勵志學生,獲取考研最新資訊,考研技巧和考研的學習方法世界正在偷偷懲罰「認知層次」低的人,9類中你屬於哪一類?一個人的認知層次,決定這一個人發展高度,決定著一個人的格局,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教授回答,去哪個國家無所謂,要多多旅旅遊、多與人交談、多交朋友,學習的事情並不是最重要的,完後一家人比較蒙圈,不知道如何是好。其實這就是人與人的認知層次不同,到底有什麼不同,一起隨勵志學生看看吧!
  • 能成大事的人,都是對抗「內捲化」的高手
    上學的壓力越來越大,大學錄取名額有限,家長又希望孩子上好大學,所以大家沒日沒夜地備考,上補習班,越焦慮競爭越激烈,競爭越激烈大家越焦慮。房子越來越貴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總是要問問你買房了沒,結果在中國非得買房的人太多,把房價推到了離譜的程度,房價越漲人越瘋狂,人越瘋狂房價越漲。
  • 李子柒、薇婭當選後,評論區爆了:認知水平越低,越見不得別人好
    柳宗元曾在《罵屍蟲文》中寫到:「妒人之能,幸人之失」。見不得人好,說大了是人性的惡,往小了說,就是一個人認知水平低下、格局小的表現。就像那個最著名的螃蟹定律,那些互相踩拉、嫉恨別人的人,最終也會落得失敗與平庸的結局。3認知水平越低,人越固執自媒體作者馮塵寫過這樣一個故事。
  • 人的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
    就好像圍棋選手,只有和棋壇中的頂級高手過過招,大家有輸有贏,他才會真的覺得自己「上戰場」是沒有問題的。 人的認知力水平較低時,很難看到更高維度的世界,會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的真相。要想打破這個魔咒,最好的辦法就是與行業內擁有頂尖認知或最新認知的人去交流,用外力打破,全力破解。
  • 認知四層次模型
    《思辨與立場》的作者理察保羅,曾經提出過人的認知四層次理論,他將人們的認知劃分出了四個等級,分別為:一、不知不知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處在這個層次的人最為可怕,因為自以為是,所以做事盲目自信,會把過錯推脫給環境,經常半途而廢,他的進步非常緩慢,經常不懂裝懂,感覺什麼事都很簡單,還總幻想著上天的眷顧,幻想著自己總有一天能幹出一番大事業。
  • 認知水平越低,人越固執(深度好文)
    可能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其認知能力,當發現這種問題時,他的第一反應甚至是唯一的反應就是設備故障,任你怎麼拿證據去給他看,他都改變不了自己的看法,因為他根本沒有其他的看法。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低,其想法就越單一,越缺乏判斷力,人就會表現得越固執。02有很多人會說固執沒有什麼不好,它表示一個人有所堅持,不被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