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哥給我講過一個故事,他上高中時,班上有個同學,個子小,不愛說話,大家就給他起外號,極盡諷刺挖苦之詞。
後來高二後半年,這傢伙不知道受了什麼刺激,拼命學習,成績也一日千裡,到了高三,已經是年級前十,獎狀不知道拿了多少,老師們對他地態度也是大改。
私下輔導,吃飯時候還能吃小灶,大家羨慕地不能行。
高考後,成績出來,這傢伙成了學校第一個考入清華的,縣裡都來了人表示祝賀,報社還專門採訪了他。
後來,他辦升學宴,我表哥和一群同學坐了四五個小時的車,特地趕過去,他家條件不好,在一個偏僻山區。
對於表哥他們的到來,這傢伙很意外,但是還是禮貌的接待了他們,並且約好以後一定要常聯繫多走動,臨走,表哥和那幾個同學,還一人掏出500塊錢,幻想有朝一日這哥們發達了,能記得昔日之情。
人生真是因緣際會,前不久,表哥去北京出差,剛好就碰到了這個傢伙,倆人就聊了起來,表哥問他近況,他說自己幹了個公司,混的還不錯。
到了飯點,表哥剛想說一起吃個飯,這傢伙卻說下午有個會,來不及,然後要了表哥號碼,說閒下來請表哥吃飯,好好轉轉北京。
結果表哥在北京呆了四天,他都沒有打來電話,後來通過同學得知,他在朋友圈發表了一番感慨,說遇到了以前的同學(也就是表哥),當時給他取外號挖苦他,後來還腆著臉去他家蹭飯,然後加上一句成功學的句子,一個人要有成績,才能有尊嚴和地位。
表哥說,當他知道這一切的時候,內心一陣痛苦,覺得自己就是個傻子,不過所幸是成年人,很快就釋然了。
什麼是人性?
人性就是久居貧困無人問,一朝聞名天下知,表哥他們當初看不起這個傢伙,給人家起外號,可為什麼後來人家成績優秀了,考上清華了,就主動去人家家裡,還塞錢?因為——人家牛逼了,期待他將來能念同窗之情。這個傢伙為什麼後來見了面,卻不甩我的表哥,因為我的表哥在人家眼裡無利可圖,沒有再來往的必要,更何況還有舊仇。
所以,混好人生,三個覺悟:
一個是想要人尊重、主動結交,最好的方法就是死磕自己,讓自己變牛逼。
洛克菲勒給他自己兒子寫的,信中其中有一篇就提到了這一點。
他說,如果說你有喜歡的女孩想要追,可是這個女孩呢,不喜歡你那怎麼辦呢?你最好的方法就是停下來提升自己的價值,等你變得有價值了,這個女孩就可能被你主動吸引過來。
如果說這個時候這個女孩依然不喜歡你,那也不要怕,因為這個時候你足夠優秀了,你還會吸引其他優秀的女孩向你靠攏。
你看到了嗎?
高手的思維永遠是聚焦在自己這一塊,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價值,讓自己變得牛逼,然後再讓其他外在的資源主動向自己靠攏。
經常說一句話,成功者才有話語權,其實就是這個道理,你事情辦成了,你有錢了,很多時候你說的話才有人聽。
第二個是,跟別人不是一個圈子,一個層次的時候,就別想著佔便宜,偷奸耍滑地去討好別人,你很可能得到的是人家的冷屁股。
很多人的處事思想可能是有誤區的,覺得別人厲害了,別人有錢,我想要跟別人搞好關係,我就要去討好他、奉承他,儘可能的放低自己的姿態。
其實不是這樣的,往往越成功的人他們越明白價值交換的本質,他如果要跟你玩,首先要看的就是你手上有什麼籌碼。
如果說你只是一個討好他的角色,他們大概是不會甩你的,要麼就是取笑你。
所以你想通過巴結、討好這種方式去偷奸耍滑,換得別人的大利益,本質上是一個熱臉貼冷屁股的過程。
第三個是,不要輕易相信別人面上做的那一套。
上面的故事裡我們就講到了,很有意思的一點就是,我表哥的這個同學考上了清華,然後我表哥還有好幾個同學就坐了四五個小時的車去對方家裡,表示祝賀,還給人家塞錢。
各位,是不是表現的很仁義,很顧及同窗之情?包括後來我表哥去北京出差,這個同學當時是不是也直接跟表哥說,閒下來要請他吃飯,帶他好好轉轉北京?
這些能信嗎?我告訴你,是完全不能信的。
《羅織經》開篇第一句話就講到了:
人之情多嬌,世之俗多偽,豈可信乎!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很多時候人的感情都是嬌柔造作的,很多禮俗其實都是虛偽的,怎麼能相信呢?
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