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個國家能像中國一樣,對戰俘比對戰友還好,以朝鮮戰場為例

2021-01-18 蘇文說歷史
圖為戰俘營裡志願軍正在給戰俘發放冬裝

朝鮮戰場上,我軍對「聯合國軍」戰俘有多好?一句話概括就是,對俘虜比對自己的戰友還要捨得。

當時志願軍後勤物資極其稀缺情況下,前線戰士們是「一把炒麵一把雪」,挨餓受凍、缺衣少穿,但與此同時在我方的戰俘營裡,「聯合國軍」俘虜們不僅吃穿不愁,還享受專門的醫院、教堂、澡堂、理髮店等,他們甚至還可以時常舉辦娛樂活動。

對此不少人心裡有怨氣,為什麼對自己人這麼「冷漠」?為什麼對敵人這麼「友好」?這不是「缺心眼兒」嗎?

真的是「缺心眼兒」嗎?

當然不是。

事實證明這不僅不是「缺心眼兒」,反而蘊含著一種非常深刻的政治智慧。

縱觀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像中國一樣,對於俘虜,不僅不殺、不辱、不虐待,還能像朋友一樣與其同吃同住,尊重和愛護他們。

戰俘正在打撲克

接下來就簡單說一說這件事情。

其實在入朝作戰初期的時候,我軍是幾乎抓不到敵戰俘的,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敵人太「視死如歸」了,他們竟然都寧願戰死,也不願投降我軍,哪怕是被俘,也寧願就地被槍殺,也不願意跟隨志願軍下火線。

因此,一開始我軍抓的戰俘數量很少,戰俘逃亡現象也很嚴重。

為什麼會這樣?

發現這種現象後,彭德懷等志願軍將領感到非常不解,這在我軍之前經歷中是很特別的。

後來仔細調查才發現,此前金日成的北朝鮮軍隊對於敵戰俘有過虐殺的先例,再加上敵方的故意欺騙,導致敵人已經想當然地以為我軍也會虐殺俘虜,這才出現了「寧死不降」的現象。

但事實上,這是對我軍俘虜政策的嚴重誤解。

關於戰俘管理的重要性,早在入朝作戰之前,毛主席就三令五申:

必須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對於敵軍俘虜不槍殺、不虐待、不動用其私人財物,即使是一些軍用管制物品,收繳之後要予以登記並嚴格保管......

圖為志願軍為戰俘理髮。

「敵人對我軍俘虜政策有重大誤解」,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志願軍司令部立刻採取了緊急應對措施。

首先、在志願軍內部,彭德懷立即下達了「四項保證」,對於戰俘:

1、保證生命安全;2、保證不沒收私人財物;3、保證不虐待,不侮辱人格;4、保證受傷者給予治療。

用志願軍的話說就是,「眼不紅,手不動,俘虜人格要尊重」,所有志願軍部隊都必須嚴格遵守,做得好的給予表揚,做得不好的會受到嚴厲處罰。

其次,對外主動釋放俘虜,用實際行動回擊敵對我方的污衊言論。

1950年11月18日夜,在徵得毛主席同意後,彭德懷下令釋放了一批美偽軍俘虜,其中包括27名美俘、76名偽俘(南朝鮮士兵),共計103名。

在釋放之前,志願軍專門為戰俘開了歡送會,讓他們吃飽喝足,後用汽車將他們送到陣地前沿,並再三囑咐:萬一過不了前面封鎖線,你們仍然可以回來。

許多被釋放的戰俘深受感動,他們根本沒想到自己還能活著回去,落淚稱:

「我們永遠忘不了你們的好處,以後決不再與你們為敵了。」

再次,陣前展開「攻心戰」,通過政治喊話的形式,將我軍的優待俘虜政策傳播出去。

由於語言不通,志願軍就專門找來了幾個懂得英語、朝鮮語的翻譯,一字一句照著字條念,宣傳我軍的優待俘虜政策,勸導敵人不要死扛......

幾個組合拳打下來,在戰場上主動投降的敵人越來越多,類似之前「寧死不降」的現象開始變少。

由此帶來最大的好處就是:這同時極大減少了我軍的無謂傷亡,也是我軍寬待俘虜的重要目的之一。

圖為志願軍歡送傷愈出院的戰俘。

大量俘虜「湧進」之後,如何管理也是一個大難題。

因為這是一個來自美國、南韓、英國、法國、土耳其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團體,他們的語言、文化、習俗、飲食習慣等,都與我們中國相差十萬八千裡。

當時志願軍的戰俘營是這樣做的,主要分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進行保障。

首先是物質保障。

1、吃喝方面

在戰俘營裡,俘虜們的夥食標準,相當於志願軍營長、團長級別,他們每天至少有一餐可以吃到葷菜,還可以時常舉行會餐,甚至可以按照個人口味定製菜單,所以即使在戰俘營裡,他們仍然能吃到十分可口的飯菜。

不少俘虜表示,成為中國人的俘虜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情。

2、穿方面

每年冬天夏天,戰俘們都能領到嶄新的服裝,戰俘營制定了十分細緻的標準:

每人一套棉被褥、一條毛毯,冬季每人一件灰色棉大衣、一套藍色棉衣褲、棉帽、膠底大棉鞋、手套等,夏季每人兩套單衣、兩套襯衣褲等......

據史料記載,志願軍的戰俘營裡,曾有個身高2米多的美軍中尉,因為腳特別長,最大號的45碼都穿不進,因此戰俘營就專門派人回國為他定製了適合的棉鞋。

3、其他方面

因為西方人有勤洗澡的習慣,戰俘營就專門建了一個大澡堂,戰俘們可以經常性洗澡,另外在夏季的時候,他們甚至還可以到鴨綠江裡去遊泳。

志願軍還在戰俘營裡開了理髮店,理髮師就是戰俘們自己推選出來的,戰俘甚至可以定製自己喜愛的髮型。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措施,實際上就是為了消除戰俘們內心的恐懼,讓他們感覺到生命無憂,進而消除掉對於志願軍的懼怕和誤會。

碧潼戰俘營裡的聖誕節活動

其次是情感保障。

1、人身自由和人格尊重

被稱為「世界第一等戰俘營」的碧潼戰俘營,其四周不僅沒有鐵絲網,也沒有明碉暗堡,甚至沒有荷槍實彈的士兵守衛,目的就是想營造一種人身自由的氛圍。

在戰俘營裡,沒有所謂的人種、軍階差異,所有人不分膚色、語言、宗教、國別,都能得到尊重。

有個黑人戰俘甚至說,

「志願軍對於黑人、白人及各國人都一視同仁,我有生以來,在戰俘營才第一次感受到被人平等對待。」

2、宗教信仰

外國人一般都有宗教信仰,比如我方的戰俘營裡,美、英、法國戰俘一般都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土耳其戰俘一般都信仰伊斯蘭教。

西方人對於宗教信仰都十分看重,為此戰俘營裡就專門建造了簡易的教堂、禮拜堂等,允許戰俘進行日常禱告、做禮拜等。

3、娛樂社交活動

碰到西方的傳統節日,比如復活節、感恩節、聖誕節等,戰俘營都會舉行聚餐活動,提供各種雞肉、魚肉、蔬菜瓜果等,為了籌集這些食品,戰俘營甚至不惜花大價錢從國內採購。

除此外,碧潼戰俘營裡的戰俘們,甚至可以與國外的親人、朋友寫信往來,志願軍絲毫不會給予幹涉。

更令外界稱奇的是,1952年的時候,碧潼戰俘營裡還召開了一屆特殊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來自不同國家的500多名戰俘,分別代表自己的國家或地區,進行了包括橄欖球、遊泳、拳擊、摔跤、籃球等項目的體育競賽。

圖為碧潼戰俘營舉辦「奧運會」

以上所有都是真實發生在朝鮮戰場我方的戰俘營中,中國人對戰俘釋放出了最大的善意。

就連「聯合國軍」司令李奇微也感嘆說:

中國人釋放俘虜的做法,與北朝鮮對待俘虜的做法截然不同(引者註:北朝鮮人往往在俘虜的後腦勺補上一顆子彈)。有一次,中國人甚至將重傷員用擔架抬到公路上,然後撤走,由我方醫護人員去接回來,他們並沒有向我們射擊......有很多次,他們同俘虜分享僅有的一點食物,對俘虜採取友善的態度......

圖為我軍的戰俘營在舉辦籃球比賽

最後再總結一下,中國為何要如此優待戰俘?

以朝鮮戰場為例,主要有四點原因:

1、這是由我軍的性質決定的。

從建立之日起,我軍就是一支無產階級性質的人民軍隊,尊重和愛護人民是最基本的,甭管是本國人民,還是外國人民,既然敵人放下了武器,就成了手無寸鐵的人民,我們應該尊重和愛護,這是中國人的胸懷。

2、這是由戰爭的性質決定的。

抗美援朝是一場正義的解放戰爭,而我軍善待俘虜的行為,也正是對戰爭正義性的側面證明和充分體現。

3、這是由國際公約決定的。

1949年的《關於戰俘待遇之日內瓦公約》,明確規定了戰俘應該得到基本的人道主義關懷,包括人身自由、財產安全等,善待戰俘也是國際公約的要求。

4、這樣做有許多好處。

比如,戰俘們可以提供許多軍事情報;比如,善待戰俘可以在國際輿論上佔據上風,輔助正面軍事戰場;比如通過戰俘搜集敵人實行細菌戰的證據......

所以,善待戰俘是我們必須做也應該做的事情。

志願軍專門給他們過聖誕節

現代科技發達的今天,單純的軍事打擊已經無法徹底徵服敵人,想要打敗對方,必須要從心底最深處去瓦解他們,其中重中之重就是俘虜工作的開展,只有這樣才算是取得了真正意義上的勝利。

相關焦點

  • 「沒有哪個國家能像中國!」
    編輯:格桑最近幾年,在美國的帶領下,不少國家對中國都抱有敵視態度,紛紛追隨美國的步伐壓制中國。但最近,這種風向卻有所轉變,比如澳大利亞這種美國的忠實追隨者都在近日發聲給中國點讚。澳總理莫裡森:沒有哪個國家能像中國一樣眾所周知,澳大利亞一直都是美國的小老弟,美國對華不友好,它也緊隨其後,排斥中國,無腦跟著美國給中國使絆。面對澳大利亞此前的種種挑釁,中國做出了相應的反制,讓澳大利亞也吃到了苦頭,中國用事實證明,中國不是那麼好欺負的。
  • 對越自衛反擊戰,19歲的中國女兵不幸被俘,為保守秘密多次想自盡
    因為時間已經過去了太久太久,很多人都對戰爭一詞沒有什麼感觸了,殊不知就在上世紀我國就經歷過一場浩劫,與我們發生對戰的是越南國家。想當初越南和中國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越南與法國屢戰屢敗,人民飽受炮火之苦,是中國看不下去了,給他們雪中送炭。
  • 藍眼睛中國將軍,朝鮮戰場立下赫赫戰功,曾一句話化險為夷
    由於他在擔任空軍副司令員的任上為我國完成了引進蘇-27等重大項目,被人們稱為「空軍第二次騰飛的奠基人」之一。因為他有著中俄混血的血統,所以將軍皮膚白皙,雙目藍灰,在戰友中十分引人注目。儘管帶著這樣的疑惑,林虎倒沒有懷疑高炮部隊的戰友在幹什麼殺良冒功或者虛報戰果的勾當,因為他很熟悉他們那位憨厚而愛較勁的指揮官,那是個真正的老實人,要他說瞎話比讓豬八戒跳樓還難,他怎麼可能胡亂報戰果呢?但是,擊落敵機的數字實在是有些令人驚訝,難道老蔣派來的飛行員都是缺心眼,專往炮口上撞?
  • 韓戰後,世界對中國的看法改變,得到從未有過的尊重
    韓戰無疑是改寫中國命運的一場戰爭,從戰爭結束的那一天開始,代表著中華民族真正的回到了世界民族之林當中。被打回三八線的美軍最終選擇了妥協,在歷史的見證下簽訂了停火協議。 當消息傳遍世界的時候,一向對華人充滿歧視的歐美國家,又怎麼看待這個嶄新的國家呢?
  • 軍事科學院原政治部主任殷學潤逝世,曾在朝鮮戰場度過6年
    軍事科學院原政治部主任殷學潤逝世,曾在朝鮮戰場度過6年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嶽懷讓 2021-01-14 12:47 來源:澎湃新聞
  • 朝鮮,沒有1例確診病例,怎麼做到的
    新冠狀病毒可以說在世界上每個國家幾乎都有,但是,朝鮮卻成為了例外,截至目前沒有1例確診者。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把目光放到了朝鮮。為何朝鮮的疫情會控制得這麼好呢?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說,朝鮮之所以沒有新冠狀疫情,完全是因為他們的基本國策給了朝鮮很大的幫助。要知道朝鮮實行的就是閉關鎖國的政策,人家給國外的交往不頻繁,甚至在很多領域是沒有任何交流的,都是自給自足。
  • 一蘇軍士兵與九日本女俘世外桃源,19年狂生73個孩子,最後受不了
    二戰末期了,起初日本並沒有打算投降而是準備以全國的百姓和士兵為代價進行最後的衝擊,這是很多人難以想像的,也就是說那時日本國內所有人必須參加戰鬥,直到一個人也不剩。還好美國及時的投下了兩個棒棒糖,讓日本吃到了甜頭這才使得日本天皇宣布向世界投降,日本戰敗。
  • 圖集:疫情之下的朝鮮,安靜、從容,未出現一例新冠肺炎病例!
    朝鮮截至目前沒有發現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月底,為對抗新冠肺炎病毒,朝鮮實際上是關閉了邊界,並宣布啟動國家緊急隔離系統。2月,對外國人、去過國外的朝鮮公民以及與這些人有過接觸的人的隔離期延長至30天。
  • 全球化時代哪個國家地理位置最好?哪個最差?沒有中國
    全球化時代哪個國家地理位置最好?哪個最差?沒有中國在這個全球化大趨勢下,國與國之間的聯繫越來越頻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每一個大國的崛起都與國家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地理位置甚至影響文明的誕生與發展,比如屬於海洋文明的一些歐洲國家在古代以貿易為主,而為大河文明的古中國則是從亞細亞的經濟轉變到小農經濟,並以其為主。而受地理位置影響的經濟基礎決定了社會的上層建築,決定該時代社會的意識形態,可見地理位置對一個國家發展多麼重要。
  • 志願軍老兵:最為金城戰役中犧牲戰友難過(圖)
    60年前,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女為「保家衛國」開赴抗美援朝的前線。看著電視中的回顧與宣傳活動,86歲的朱更生老人的眼眶溼潤了——半個多世紀前,他就戰鬥在那片土地上。  走進朱更生老人的家,房間陳設極為簡單,卻收拾得十分利落。桌布、窗簾、床罩、坐椅靠墊都擺得平平整整,毛巾被都疊得可以看到稜角。「在部隊呆了一輩子,都習慣了。」
  • 世界超奇門四兵器:非洲讓女俘死的沒尊嚴,中國令敵將死的沒臉面
    下面就說說世界超奇門四兵器,非洲讓女俘死的沒尊嚴,中國令敵將死的沒臉面,歐洲這種催生戰爭狂徒,美洲這種磨礪戰爭魔鬼。非洲扁斧。非洲祭祀用斧,是非洲殘酷到極致的一種兵器。圖中這種為剛果(金)的勒勒族(Lele)所使用,使用時間為1880年-1920年。斧身為鐵製,其形為一個長長的彎曲鐵片,邊緣全部開刃。柄為木雕,其形為一非洲女俘,斧刃從女俘口中伸出,就像一條長長的舌頭。
  • 新加坡前外長:亞洲國家沒有哪個想與中國為敵
    (原標題:新加坡前外長:亞洲國沒有哪個想與中國為敵,美國或許是朋友,但中國不能是敵人美中關係因中日島嶼之爭而日益緊張。
  • 朝鮮被疫情層層包圍,為什麼至今一例都沒有?主要有三招
    朝鮮,一個人口超過2500萬人的亞洲國家,在新冠肺炎肆虐全世界的時候,至今沒有發現一例病例,不能不說,這確實是一個神奇的國家。眾所周知,目前全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了新冠病毒的侵襲。朝鮮也被層層包圍,中國、日本、韓國都是疫情比較嚴重的國家,朝鮮為什麼能夠「一枝獨秀」?
  • 毛主席為什麼要派毛岸英去朝鮮?有傳言是為了鍍金?其實並不是
    那是在1950 年 6 月,以美國為首的 16 個國家組成了所謂「聯合國軍」從仁川港登陸,這標誌著美國正式進行武裝幹預韓戰。很快,「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美、韓先頭部隊逼近鴨綠江。眾所周知,鴨綠江是我們中國與朝鮮的邊界線,當時美軍的炸彈就落在了我國的領土上,邊境上的丹東市就損失慘重。
  • 抗日戰爭時期,沒有正面戰場,敵後戰場能堅持下去嗎?
    有人說正面戰場沒用,敵後戰場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那麼沒有正面戰場配合,敵後戰場能存在嗎?東北敵後抗日隊伍可以告訴你答案。東北抗日戰爭基本沒有其他戰場配合。在關內戰場,日本軍隊要同時應對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軍隊的敵後戰場,兩個戰場在戰略層面上相互配合,使得關內日軍顧此失彼,兵力入不敷出 。東北地區只有敵後遊擊戰爭,日偽軍沒有關內日軍兩線作戰的窘境。
  • 老連長張計發回憶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孫佔元等戰友
    此後,孫佔元和戰友逐鹿淮海,橫跨長江,千裡躍進下江南,歷經了南渡黃河、轉戰豫西、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兩廣作戰等戰鬥。1948年,在炮火中迅速成長的孫佔元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0年4月,孫佔元隨所在部隊進入兩廣作戰,進軍大西南。在黔西剿匪時,孫佔元作戰勇敢,與匪徒搏殺,歷經驚險,機智頑強。為了表彰他,連裡給他記了功,還將他由6班副班長升為班長。
  • 韓戰期間,美國多次想轟炸中國城市,為何最終放棄?
    毛主席先為出兵找一個能獨當一面的總司令,他原先想用粟裕和林彪,但這兩人因身體原因和不同意出兵拒絕了,第三人選是彭德懷。    再加上歐洲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經濟還沒有完全恢復,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進行扶持,可以說歐洲聚集了美國最大的援助,因為無論是何種策略都應該為歐洲服務。  所以在朝鮮戰場上,美軍投入過大必定會影響歐洲的實力,在蘇聯沒有參戰的情況下美國人根本不敢將精力全放在這裡,如果蘇聯在歐洲有風吹草動,大量部隊無法迅速從亞洲戰場撤離,這對於美國是個災難。
  • 蘇聯瞞著中國讓朝鮮開戰,軍委成員多數反對,毛澤東為何執意出兵
    蘇聯的做法,屬於是用明裡暗裡各種手段去逼迫中國出兵,說好聽點就是為了試探中國共產主義的成色,說不好聽點,就是想先拿中國當打手。毛主席心裡非常清楚,一旦中國沒有出兵,蘇聯會像拋棄朝鮮一樣,果斷放棄對於中國的幫助。
  • 北緯38度線的回憶:朝鮮戰場上的彭德懷
    1950年10月7日晚上,毛澤東特地設家宴為彭德懷送行。在這次家宴上,毛澤東把在北京機器總廠任黨總支副書記的長子毛岸英交給彭德懷,毛岸英於是成為第一個報名的志願軍戰士。   坑道中總是充滿著琴聲和笑聲。坑道中總是充滿著琴聲和笑聲。   「光杆司令」   時隔60年再回憶,楊鳳安最大的感受就是,「到了朝鮮那邊一看,情況跟我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 王源:沒有哪個夏天,像今年一樣
    年初,在那部《沒有哪個夏天,像今年一樣》的記錄片裡,我看到了一個勇敢地「褪去光芒」,懷抱初心,遠赴重洋追夢的你。嘉陵江邊的告別,波士頓街頭的獨行,點亮檯燈的小確幸,還有第一次,從大學操場上眺望的藍天。觸景生情,它們不僅喚醒了我塵封已久的青春記憶,也在我心中點燃了一個小火苗:」也許,我還來得及,為自己的夢想,再拼一次。」不是科班出身?沒關係,我自嘲「老而好學」,猶握「炳燭之明。沒有大塊時間?沒關係,能從工作生活之餘,抽出一些碎片時間,寫下隻言片語,我已經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