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手機讀報
在故事類的大型電視連續劇當中,情節是很重要的。沒有了情節,就沒有了故事。所以,重視情節的設置、發展、連續、出奇,本是無可非議的。但是,情節設置須有據,發展須有序,連續須有脈,出奇須有理。
總之,要遵循規律符合邏輯。如果因為設情節而致悖論,形成了悖論情節或曰情節悖論,那就走入歧途了。遺憾的是,我國當今的大型電視連續劇群體,因為普遍貪大求長,情節問題真的成問題了。
關於這個問題,還是讓現實來說話吧!
有一部大型電視連續劇,是寫冀中抗戰的。劇中一位抗戰幹部被日偽俘獲了。為營救他,其他的英雄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將漢奸翻譯官的父親抓獲作為人質,交換被俘的抗日幹部。翻譯官用自行車馱來一個大箱子,說裡面是用來交換他爹的被俘抗日幹部。抗日英雄們居然看也不看箱子裡面是什麼,就把人質給放了。等到翻譯官和他父親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那些抗日英雄們才想起來打開箱子。直到這時,才發現箱子裡不是被俘的抗日幹部,被涮了!這不是連小孩子都不會出現的大笑話麼?!這種悖論情節帶來的效應是什麼?人們可想而知。
還有一部大型電視連續劇,是寫情報戰的。我方為獲取敵方的情報,選了一個耳力極強的盲人來進行監聽。為了讓盲人安心為我所用,領導居然把一位烈士遺孤許配給他當了老婆。盲人不懂房事,卻鬧著要孩子。天真的遺孤沒辦法,只好「借種」。事情敗露,領導卻向遺孤發難。結果,一個弱女子被逼得自殺了!這樣的悖論情節,絕對是作者的敗筆……
如此悖論情節,可謂五花八門。但究其成因,卻是非常簡單。
或者是創作水平差。作者們不懂得存在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並不完全是一回事,不懂得藝術比現實生活要高級要典型要具普遍性。如上所舉的情節,在現實當中,可能出現過。但它們不具備典型性普遍性,因此,就不能夠自然主義地把它們原封不動地搬上螢屏。否則,就不能成為藝術創作和藝術作品。
或者是創作思想歪,作者想把藝術作品變成「注水肉」。悖論情節,主要是大型電視連續劇的「注水肉效應」所致。所謂「注水肉效應」,是指通過在劇中加入大量的多餘的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東西而為大型電視連續劇湊長度拉時間。魯迅先生曾說過:一個速寫的題材,決不要拉長為小說。如今的一些大型電視連續劇作者,卻是有5集的題材就要拉長為10集!「戲不夠,水分湊。」而注水的方式方法,又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其中之一,就是悖論情節――通過胡編亂造來完成「大型」,實現「連續」。
為情節而置悖論,正成為大型電視連續劇的流行病。這種病態,使受眾對作品產生荒誕感;這種病態,消解了受眾對作品的親和力;這種病態,最為嚴重的是弱化了作品的各種效益如審美、愉悅、感化、教育乃至收視率等等。悖論情節這種流行病,如果不加緊救治,等到病入膏肓,那就麻煩啦!孫煥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