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喬談臺灣帳篷劇(上):黴菌雖被排除,絕不被廉價利用

2021-01-20 流火帳篷


對於東亞民眾戲劇的交流,差事劇團開始於1990年代初期。當時,因為我參與亞洲民眾戲劇的聯合匯演,我們從臺、港、南韓、日本出發,連結包括菲律賓、泰國在內的東南亞以及孟加拉、印度的南亞民眾劇場演員,匯聚一堂。總共進行了《亞洲的吶喊2及3》以及《大風吹》的跨亞際演出。在當時,頗為令人側目。這是亞洲第三世界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對於冷戰時期,西方文化、經濟及軍事霸權凌越亞洲上空,做出了劇場的反思及觀照。 


現在回想起來,在戲劇的表現上,當然不免有運用亞洲傳統祭儀式的表演美學,所造成的東方主義的問題。但這是做為一種自我反思所得出來的客觀反應,主要還是希望藉此在亞洲的進步文化圈中,形成一股更為積極的劇場文化行動。


果不其然,2000年以後全球化風潮所趨動的資本風潮,都在那幾回的聯合匯演中成了「類」預言性的展示。不能不說,劇場所展示的文化感染力,推動了民眾與藝術工作者的共同思考!比較可惜的是,在冷戰封鎖的國際因素下,當年,雖曾力邀中國大陸的劇場工作者共同參與,卻一直沒有落實的機會。


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認識了日本帳篷劇的櫻井大造。透過魯迅在阿Q自傳中傳達出的「超克民眾性的絕望」,關注他在臺灣、南韓、大陸北京所展開的帳篷劇行動,自1999年至今,已有將近20年時間!

 


《如影而行》關於鍾喬的紀錄片,圖片來自網絡



我初識櫻井大造,是在菲律賓民答那峨島,時值1995年!民答那峨是一個典型的亞洲第三世界島嶼。伴隨椰子葉的風情,幾輛過時的機車在插著國旗的市政廳廣場圓環上緩速移動著。我們一起走進了一座學校的禮堂,在數以百計的學生、家長以及普通鎮民的掌聲中,開始了一場接連一場的民眾戲劇表演。


演出過後,初識的彼此以比手畫腳的英文,喝著一杯杯的啤酒,不知不覺中以多種意見回視演出的種種。當然,我們都不識當地的原住民語彙,但這應無妨。因為,在我一貫的熟悉中,草根情調的原住民舞蹈的主要意象是述說演出情境,至於表現了多少當代的批判意識,其實還有待檢視。


現在回想,展開東亞帳篷劇行動的櫻井大造,對於當時的情境,應是帶著某種深思。這深思,雖未用英文充分溝通表達,卻可以做出某種判斷。


為強化自身的第三世界性所加入的美學化表現,到底有多少被壓制的聲音及表情又被異國情調化?相信這會是思想交鋒的穿透點。那時的我,從沒看過帳篷劇長得何種樣貌;現在反思,便可這樣回答:當「異質性」美學闖入被規範化後的世界,恰是帳篷劇的反美學性質所帶來的強烈緊迫性。


是不是便在這樣的緊迫性下,充滿社會底層調性的民答那峨島,卻又屢屢以民俗文化的「同質性」來述說第三世界主體的一場場表演,在意圖撕去西方戲劇的假象時,反而陷入自身所創造的另一種第三世界假象呢?

 


1998年,經過一段時間的安排與聯繫,帳篷劇終於正式在臺灣登場。恰好演出那幾日龐然大雨,帳篷的異質空間出現在臺北三重重新橋下的泥濘中。觀眾邊看戲、邊和舞臺上的演員一起舀水,整理出可以繼續演下去的另一片舞臺空間。


戲劇發生過程中,遊民、攤販以及戴著日本皇軍兵帽的底層民眾也來了!當然,演出的《出核害記》原本說的就是一個不那麼簡單的故事,加上字幕翻譯總是被帳篷外的風雨阻隔於模糊的狀態中!


就在這樣混沌不清的狀態下,突而在演出完後,那位頭戴日本皇軍兵帽的歐幾桑,拉大他沙啞的嗓門,高聲吶喊著:「天皇萬歲」。


這樣的反應著實令人感到震驚,卻也在當時三重處處可見日僱工的底層社會中,顯得不是那般突兀。至少,經歷過解嚴初期的選舉活動的我們這一代人,這是常見的「特殊」,歷史地說便是:以親日本殖民的現代化,來反對國民黨戒嚴統治的落後性。


只是這「特殊」,帳篷劇的櫻井大造如何面對及處理呢!他日後說:「這是決定他留在臺灣做帳篷劇的重要原因。」我想,這是挑戰下的一種回應。怎麼說呢?恰是因為在帳篷虛構的真實世界,總有日本天皇的幽靈參與進世界核武的競技中,而這位歐幾桑觀眾也在真實世界的虛構中,向從來不曉得如何面對殖民主義現代化產生批判意識的臺灣社會,高聲喊出了「天皇萬歲」。


帳篷劇的東亞行動和這位高喊「天皇萬歲」的觀眾,發生著一種非常微妙的關係。有些像是北京大學戴錦華教授說的,是在「單一矩陣的網路社會」中掉落進一個裂縫中的人,因此就在這異質空間裡,囈語般執行著自身那興奮劑般的政治話語。


為何與原本戲劇內容所表現的完全逆反的一句口號,卻帶動了櫻井大造繼續留在臺灣做帳篷劇的想法與意願?我是從這樣的角度理解的,這便是在身體裡調動自身民眾性的一種作法吧!



2013年,臺灣海筆子演出《黴菌市場默示錄》時搭起的帳篷,圖片來自海筆子 攝影:陳又維


這兩件發生在帳篷劇初入臺灣時的往事,其實爬梳了東亞帳篷劇往後至今的蛛絲馬跡。至少,於我而言,當我以文化行動的說法及作法,在兩岸境內的第三世界展開戲劇行動時,我是從這樣的角度,拆解隔在劇場人與民眾間的二次元虛構空間——網絡屏幕;進而在行動中,尋找到底層與民眾如何入侵我們的身體,並形成與身體達成對話的種種可能與錯身。


當然,這兩件事都在處理著劇場人(或謂:知識分子)與民眾相遇時,如何尋找到各自主體性的實際問題。也就是當代社會學最常處理的「返身性」的問題。在這裡,劇場人不再理所當然地佔有民眾的角色,並且聲稱自己為啟蒙者;相反地,隨時隨地處於反觀自身如何對待庶民及庶民文化的問題。


但也因如此,劇場人對於自身的位置,變得不再那麼理所當然;他要在與民眾或民眾的歷史間,找尋一種得以對話的時間及空間。2003年起,我開始去重新爬梳自己走過的文藝社會史的道路;我深刻覺得,無論如何,1990年以後影響臺灣方方面面至深的「本土主義」,所欠缺的恰是在1970年代末期「鄉土文學論戰」中,對於帝國、殖民、冷戰體系的思考。這推動著我去走一個方位更清楚的民眾戲劇的道路。也因此,不斷從現實中找尋戲劇表現的題材,再融入一些幻想的成份。這是民眾戲劇創作道路的一次重新釐清…

 


從1973年到現在,櫻井大造展開帳篷劇的創作與行動,已超過四十年;較早,在東亞冷戰的時空底下,他主要在日本境內,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流浪藝人,像是背著從1970年代反美日安保鬥爭時,由學生築起的反警察暴力的拒馬一般,經由帳篷劇的轉化後,在一個接一個城市中流亡般地巡演。


近十來年,他饒富反美學意味的帳篷戲劇延伸到臺灣、南韓、大陸北京地區。特別在臺灣,被他觸動的並與他共同登上帳篷場域的青年與中壯輩,如一道地下傳奇般在荒山、郊野與曾經的廢墟,燃起暗夜中的野火。最重要的,這原本存在日本「河原地」(意指浪跡河邊荒地)低下階層的演劇行動,在歷經1980年代於東京山谷地區(日僱工聚集地)的演劇與鬥爭後,如何邁向新自由主義襲卷全球的東亞領域,又將如何交替於新世代青年當中,著實耐人尋味!


自2005以後立足於臺灣的臺灣海筆子帳篷劇團,歷經曲折的辯證曲徑,提出東亞視野的另類表演。將臺灣一地的劇場行動,拉到更開放卻具歷史與現實緊張感的場域中,令人在深思之際,如臨現場。


每一齣戲所隱喻或象徵的,都恰如當前東亞的政經及軍事對峙局勢。其主張亦緊隨在表演行動的潛層,如櫻井所言:「雖然以臺灣為據點,但這並不是單單為臺灣人的行動計劃。似「水草」般無所依憑的弱小力量=身體的表現,這一地區近代的歷史性是如何與現在的區域政治學碰撞、鬥爭,又是怎樣介入的,且把它當作假說,但這正是「劇場」所憧憬的。」


最後這席話,說得恰是劇場想像世界與現實的搏擊與思辯。怎麼說呢?就以2013年的帳篷劇演出為例。



2013年,臺灣海筆子的演出《黴菌市場默示錄》,圖片來自海筆子


在戲名為《黴菌市場默示錄》多重意涵的連結下,像是在為2010年的帳篷劇《東亞絕望工廠》進行某種不言明的延續與抵抗。因為,市場化的競逐所形成的底層剝奪,雖已在東亞成為殘酷的現實。但帳篷空間意圖營造的,卻是充滿想像的寓言世界。


因為,黴菌既是人身上未顯眼的感染疾病所衍生出的,卻是一個恆久地攀附在現實中的寓言想像。就恰如編導櫻井大造所言:「這樣的存在,令人想起流往一般社會,而處於『例外狀態』的人們──他們是『移民』或『難民』,抑或是『街友』等。」


從這次演出往前追溯,這幾乎便是櫻井風格帳篷劇的特殊樣貌。對於想要以理解劇情故事為依歸的觀眾而言,通常會感到很吃力,卻又在幻化的舞臺情境中,絲毫不嫌枯燥地留了下來。就是這樣,櫻井進一步將地下劇場的世界觀,推到《黴菌市場默示錄》的觀眾面前。


他發人深省地說:「然而,目前正在進行的『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中,同化已經相當困難,簡單地排除亦愈發困難。」



劇照:《黴菌市場默示錄》 攝影:陳又維


在當前世界中,同化黴菌所象徵的邊緣人或弱勢者,就好比排除一樣難。這是持續延伸在他戲劇中的核心命題,在這裡,我們會遇上一個超出德裔左翼劇作家布萊希特在史詩劇場中,以教化來批判資本主義以外的提問。原因便在於:「在『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中,黴菌做為『例外狀態』的勞動力,是隨時可利用,且無論如何都不可或缺的。」


「臺灣海筆子」又或更早在日本的「野戰之月」的帳篷劇演員,便是在抽象思惟與具體情境的交錯中火力全開地登場。為了抵抗帳篷內外又或世界內外的離亂因素,撐開了身體與內在的全部,這可以說是地下劇場反美學,在民眾生活底層不斷死亡又再生的循環。


帳篷劇民眾演員的另一項討論,自然在演員的表演如何被評價的問題上。在帳篷劇中,這個問題反而被做為演員的意志與勇氣,和無論如何得共同站在這緊急避難所般的空間上的信念,全然地形成一種帳篷身體論。


這便也形成帳篷身體不為表現而表現出來的行動詩學。無疑,櫻井大造的帳篷詩學是繁複的意象所綿密組織的地下詩行!然則,由於死亡、黑暗、沉寂與絕徑,時而與那麼自然湧現的幽默或自嘲,緊緊相伴隨行,帶來的卻是高度的迴響。


關於這一點,通常會歸納為編導的才華與功力,但櫻井自己的說法是:「如果說我的劇有富有詩意的地方,那是在寫那個角色時,誤讀或誤解中的痛苦開融時,語言就一下脫穎而出。並不是在我自身中單獨產生了詩意。 」


這聽上去是很有智慧的偈語。難道不是嗎?



劇照:《黴菌市場默示錄》 攝影:陳又維



多年前,在接受臺灣戲劇學者林於竝的訪談中,我曾引用櫻井大造的一句話,衍生我從民眾戲劇對帳篷劇的想像。櫻井說:帳篷劇是想像力的緊急避難所。


這簡短的一句話,給了當時初初學習並體驗帳篷劇的我,非常具體的想像。我於是運用自身在民眾戲劇中的創作與社會實踐經歷,帶些詩意的聯想道:「民眾戲劇並不在於再現或反映這個世界,而是創作出不同於受到資本主義邏輯所制約的現實世界,藉此創造另一種世界的想像。」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會這麼說,完全與自身從詩的寫作闖進劇場領域有密不可分的聯帶。我完全相信民眾戲劇的寫實主義傾向,卻對帶有強烈進步性質的魔幻寫實手法(雖在表現形式上趨向現代主義的意象思維)有著某種熱烈的情懷。這與閱讀聶魯達的詩或馬爾克斯的小說作品有關嗎?我想,肯定是有的。畢竟,那種以想像力來敘述一種(無邊境的現實主義)的做法,對於詩創作者有著無邊的吸引力。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我不能說是順理成章地邁進了帳篷劇的共同領域中。


想像力為什麼需要緊急避難所呢?


我想這和民眾如何在劇場中撐起困頓的身體,並說出想像世界的話語有密切的關係,因為,民眾是在困頓的時空圍堵下,才得以透過劇場的元素,取得鬥爭的通行證。那麼,民眾戲劇如何又為何轉化為帳篷劇的表現呢?


單純卻又帶些苦惱地,我進一步認為:民眾是在這樣的前題下,才穿越泥濘的肉身,在避避難所一般的帳篷裡,找到釋放身體內部想像力的途徑。


也許,說得有些詩意又帶些哲思了!但,一點都沒有賣弄懸虛的意思。因為如此的體驗,就發生在1999年受差事劇團之邀,櫻井以「野戰之月」的名義,前來三重重新橋下搭起第一座帳篷,演出《出核害記》時具現在觀眾面前。


先不說劇情的繁複以及挾帶著地下詩行的語言,就單說劇情裡,一顆據傳遺失在歷史時空的核彈,引發出對於戰爭、資本世界以及軍國主義的訕笑、嘲弄或批判。這富涵詩意與哲理的戲碼,劇情理路雖不鮮明,但為了抵抗帳篷外的風雨與泥濘,演員身披簡便雨衣全方位開放的身體與聲音,在觀眾席間帶來的震撼,己經很難用「共鳴」、「欣賞」這樣安全的話語來涵蓋。更多的是挑戰或探索包括整個空間在內的抵抗性。



劇照:《臺灣浮士德》,圖片來自海筆子


帳篷劇從來不是一種做為表現所需的劇場,相反地是要從表現中脫身。可以說,不僅僅是反寫實的美學,甚至是反美學。這當然與櫻井所從事的帳篷劇,拉出日本「賤民階級」在歷史與現今現身的方位,有著從來就不容輕忽的背景相關。賤民更是要在帳篷劇想像的世界中,砍天皇那至高權位的頭的可疑人物。因此,反美學便從來不是個人創作者的「絕望」、「禁閉」、「虛無」或其他現代主義式的人性論,而是「激進的政治與抵抗的詩學」。


也因此,他認為:「這並不是說,作為一種演劇表現而使用帳篷,特別是在最開始,我們其實是因為要在日本全國巡迴而依賴於帳篷。可以說,我們是為了從『演劇表現』逃到『流浪者戲劇』而選擇了帳篷。我們一直用『帳篷劇』,而不是『演劇表現』來形容我們的行動。」


一般來說,劇場與現實的辯證,幾乎涵蓋了民眾戲劇的所有核心命題。從這個角度出發,帳篷劇也在相同的範疇中展開表現的大前題。只是推動的方法有很大的差別,但差異只為在歧途上相遇。


若從巴西教育哲學家保羅·弗萊爾的思想中,找到民眾戲劇的思維源頭,他所提出的「對話」機制,恰在於讓受壓迫者在找到為自身命名的過程中,免於成為被教化的對象。並且,進一步在教化他者時,無形中也成了壓迫者。在劇場中,這同時是及於舞臺上的演員,更是及於觀眾的。在帳篷劇中,這也形成了不可逆轉的前提。


當然,如何有效地在思想命題與藝術表達的界面上,找到對等的關係,這是令人高度關切的主軸。就以《黴菌市場默示錄》為例,延續了這十多年來,以「海筆子」為中心的臺灣帳篷劇,對於全球軍事化、東亞地緣關係與轉基因食物的環境衝擊等巨大議題,全數凝聚在三個鐘頭的表演中,自然感到消化吸收的種種困難,但有一件事情非常有意思。


亦即,劇中的連環套手法及空間的變幻運用,是交錯並連結的,這像是呼吸的道理一般,讓觀眾興味泱然地不斷觀賞下去,我想這是解開帳篷劇之所以為帳篷劇的一把象徵性鑰匙吧!


有意思的是,臺灣的帳篷劇數十年來,一直發生在廢棄的荒地、偏遠的山區。理由僅僅在於,帳篷劇不是戲劇的表現。這就免不了成就一種美學,雖然任何一種美學對櫻井而言,都是小布爾喬亞藝術家的情調。也就是說,反美學的人生產了另一種美學。


這是四十多年來,從事抵抗性劇場至今的櫻井大造所堅持的實踐與思維。我們從這樣的視野出發,才能理解為何帳篷要搭在偏遠、荒廢的野地;又為何這樣的空間所生產出來的戲劇,與其說是為藝術家的表現而來,倒不如說是為抵抗的行動而來!


當然,這項行動既然被稱作抵抗,便有其展現行動的方法與目標。這樣看帳篷劇,便得以在劇場反美學行動中,找到具體的指標。而劇情本身,先不說觀眾對這些議題的熟悉性如何,單就其中隱喻性的話語,堆積如土石般傾在身體的內部時,消化不良是常見的現象,卻並非缺陷或破綻。因為,重要的是驅動了更深的反省與思考!耐人尋味的是,這並未形成觀賞的障礙與困擾;反而,讓觀眾從一知半解中產生共同坐下來,一起探索下去的興味。


圍繞在其中的就像劇中的黴菌一般,這幾乎見不著的微生物,既不被所謂正常化的身體(或稱體制) 所接納,卻又因其也被編進市場化系統中,被隠喻為類似遊民、底層勞動者或移民的符號。雖被排除,絕不被廉價利用!


(作者鍾喬,詩人、作家、劇場導演,差事劇團創辦者,臺灣左翼社會實踐者。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號「保馬」)


思想丨聽櫻井大造談「臺灣海筆子」的帳篷行動

戲劇丨鍾喬:文化行動的入徑-從「回到裡山」到「返鄉的進擊」

戲劇丨民眾請站起來之前與其後:臺灣小劇場運動與民眾戲劇的交匯


北京流火帳篷劇社的所有開銷均為成員自己承擔,為保持獨立運作,不接受商業/政府/社會機構的贊助,以「弱小的力量」堅持行動。活動均免費開放,只接受個人現場捐贈或微信讚賞。 


  微信號:流火帳篷 ID: liuhuotent  

  #識別二維碼,關注北京流火# 

 北京流火 


2007年秋,櫻井大造率日本野戰之月及臺灣海筆子在北京搭起帳篷,進行帳篷演出《變幻伽殼城》,隨後成立北京帳篷小組。

2010年8月,北京臨•帳篷劇社在皮村演出了第一個在地原創的帳篷劇《烏鴉邦2》。

2013年7月,更名後的北京流火帳篷又創作了第二出帳篷劇《賽博格•堂吉訶德》。

2015年10月,北京流火進行了帳篷試演《流火•十月譚》。

2016年7月,北京流火進行第二次帳篷試演《「螞蟻」城中村·考》。

2017年4月,北京流火進行了帳篷work-CHOP及帳篷演出《續·小D列傳》。


如果你對北京流火和帳篷劇感興趣,

請給我們留言或者郵件聯繫

liuhuotent@qq.com 


轉載請聯繫公眾號取得許可

歡迎轉發

相關焦點

  • 帳篷劇場的奇幻漂流
    臺灣海筆子《黴菌市場》 於微遠虎山  攝影 | 謝承佐曾有人說,環境簡陋的帳篷劇場,沒有一般劇場稱作前臺的那種過度空間(驗票後、進入表演廳前,可以買節目單、聊天交誼的地方)做為演出與現實的中繼 總之,進了帳篷就別想舒適安穩的待在位子上,至少會給蚊子貢獻幾個包;另一種「癢」則是劇裡那些怪奇的角色挑起的,一向沒有來由也不知去向、幽靈似的他們,任務是搔起我們遺落的記憶,更進一步是揭穿那底下痛的真貌。
  • | 鍾喬談《世界是一匹陣痛的獸》
    雖然以臺灣為據點,但這並不是單單為臺灣人的行動計劃。在地理上被稱作東亞的領域,從中國南海到臺灣海峽,從東海、黃海到日本海,都好像漂浮的「水草」,所以如此命名。似「水草」般無所依憑的弱小力量=身體的表現,這一地區近代的歷史性是如何與現在的區域政治學碰撞、鬥爭,又是怎樣介入的。且把它當作假說,但,這正是「劇場」所憧憬的。
  • 帳篷劇紀錄片丨《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臺灣巡迴放映
    慢慢地,人們進場,在帳篷內豎耳聽著社會縫隙間,微弱到幾乎聽不見的聲音。演出之後,帳篷收疊,人們離開短暫的臨時舞臺,帶著帳篷內感受到的,莫以名狀的什麼,前往各自現實的生活,繼續行動與沉澱,默默等待下一次帳篷升起。都市有魔性,人們各自為伍。臺灣海筆子帳篷劇,像是流傳在那些奇形怪狀的、搞藝術的、異議份子間的一則都市傳說。
  • 演出(更新)丨日本野戰之月2018帳篷劇 演出序文及信息
    今年一月,以海筆子TENT16-18作為主體,在臺灣的三個城市上演了《世界是一匹陣痛的獸》。接下來五月,以流火帳篷劇社作為主體,在北京的兩個地點上演了《小D・返故鄉》。六月,在東京的明治大學,以野戰之月劇團和丸川研究班共同作為主體,舉行了持續四年來的第四次試演會《「異蛤託部」的鑰匙》。七月,在韓國濟州島江汀村,以ムン小組作為主體,舉行了「帳篷Work-chop2」。
  • 城市講座城市的想像空間:關於帳篷行動的對談
    之後的幾年時間裡,北京的帳篷行動一直在探觸這一表現的界線,遊擊在城市邊緣用想像力重新佔領被剝奪的貧困領土。這次對談,我們將探討帳篷劇為城市提供的爭奪想像空間的場所,也不迴避它在這個告別革命的「特色」社會主義國家遭遇的種種困局。
  • 櫻井大造:帳篷劇就是要用虛構把虛構本身的虛構性暴露出來
    櫻井大造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說,帳篷劇可以被看作是日本特有的一種形式,它興起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的社會環境中,現在回看,應該被定義為一種採用現代主義的方式來表達反叛的途徑。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當時還是早稻田大學一名學生的櫻井大造開始參與帳篷劇,至今已有45年。
  • 戶外帳篷養護手冊
    正如動畫中所示,除了擦拭外帳,也要記得清潔內帳中的垃圾。 已經帶回家的帳篷,雖不會像動畫中誇張手法所表現的還能掃除幾個飲料罐頭小訣竅是,可以拽著外帳輕輕抖動,讓帳面上的灰塵也能細數抖落。千萬不能使用刷子等硬的物品去擦洗帳篷,會損壞帳篷的外帳的防水塗層,破壞其防水性。地釘、撐杆也要認真地清洗。 洗掉附著在上面的泥草、灰塵、小蟲子及其他髒汙。連接處和縫隙中尤其需要仔細清洗,否則幹硬的泥土或者砂礫有可能影響帳篷的正常使用,縮短帳篷的壽命。清洗完畢(每次使用完)後,帳篷需要徹底晾乾才能存放。晾乾一定不能暴曬,應該採用通風處自然晾乾的方式。
  • 《快樂大本營》邀請「路喬cp」,張雲龍、胡一天劇裡劇外同樣圈粉
    《民國奇探》就是這樣一部劇,兩位男角的扮演者分別是張雲龍和胡一天,這部劇播出後,熱度一升再升,不少人都舉起了「路喬cp」的大旗。這不,剛結局沒多久,張雲龍和胡一天便做客《快樂大本營》,劇裡劇外cp感十足,圈粉無數。《快樂大本營》是一檔娛樂性特別強的綜藝節目,熱播劇的主角是一定會邀請的,所以張雲龍和胡一天便成為了受邀嘉賓。
  • 臺灣交大研究團隊破解灰黴菌寄生植物機制
    華夏經緯網10月2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灰黴菌常寄生植物造成農作物損失。臺灣交大跨島團隊成功解開灰黴菌寄生植物機制,未來將研究香港腳等黴菌寄生人體的機制。黃憲達表示,灰黴菌常導致蘭花等農作物產生灰黴病,造成損失,但過去學術界僅知黴菌會寄生植物,卻不知寄生機制為何;研究團隊產生創新想法,將癌症、幹細胞常用的RNA(核醣核酸)研究應用在黴菌寄生中,成功解析灰黴菌如何突破植物免疫防線。
  • 臺灣男子搶購廉價機票拼錯姓名 果斷改成機票上的名字!
    臺灣男子搶購廉價機票拼錯姓名 果斷改成機票上的名字!整合編輯:大淑責任編輯:huangshumin 【PConline 資訊】訂機票時名字的羅馬拼音與證件上的不符會產生很大麻煩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一男子因名字拼錯又不想浪費機票所以把自己的名字改掉了。
  • 鏈黴菌的作用機理
    鏈黴菌對植物病害的生防作用機理主要包括結抗作用、競爭作用和誘導植物抗性等。1.持抗作用 結抗作用是微生物界的普遍現象。
  • 南方有喬木:為什麼南喬開門用左手無名指?原來大有深意!
    該劇於3月25日在浙江衛視、江蘇衛視首播,然而早在開播前一周它便進入了百度實時熱搜熱門電視劇榜的前三名,如今更是穩居第一,到底是怎麼樣的一部都市愛情劇使得網友們痴痴不舍呢?第一集中,餘豐資本的人指名要「即刻飛行」的CEO南喬小姐去酒吧「談生意」,而實則是一場調戲。不過,好在酒吧老闆時樾將她安全地送回了家。「到底哪根手指啊?
  • 帥化民:臺灣絕不可能加入美日安保條約
    這個時間點上就選的有點捉襟見肘的一個困境,當然兩個內閣閣員辭職,當然對國民黨是蠻大一個衝擊,回顧最近這半年,原來跟親民黨是一個很鬆散的結合,現在也公然跟宋楚瑜撕破臉以後,那這個問題雖然不形成大害,但總是還是有些後遺。再加上地方系統出身的人,這個利益深不能夠擺平,當然也就是讓他這次辭職的一個原因。
  • 校園劇專業戶升級演科學家了,《一起同過窗》的鐘大哥戲外真可愛
    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提起「青春劇」腦海裡想起的畫面就是在大雨瓢潑的天氣下奔跑以及狗血愛情,沒有墮胎的青春不是真青春,也是因此讓很多人對青春校園劇有了偏見。但這兩年其實出了很多很溫馨的校園青春劇,《一起同過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我知道你的秘密》開機 愛笑演員石蕊首演懸疑劇
    當天,香港著名影星黃宗澤、內地知名女演員葉青、石蕊等一眾主演集體出席儀式,演員陣容讓這部劇備受期待。當然,作為一部懸疑偵探類的電視劇,在演員陣容選擇上偏男性化,但是女主演們則成為劇中一抹特色的亮點,成為人物關係連接的紐帶,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 臺灣為何被RCEP排除?羅智強揭殘酷真相
    [新聞頁-臺海網]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15日由亞太15國正式籤訂,臺灣地區卻被排除在外,對於外界關心是否會對經濟產業產生衝擊,蔡英文指出,「不能像過去一樣,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個籃子裡」,臺北市議員羅智強響應,這話初中生都知道,但我們面對的是「沒籃子問題」。
  • 11日10點,大陸發布重磅消息,「臺獨」聽末日喪 鍾,祖國必統一
    而就在近期,中國大陸再次發布重磅消息,「十四五」建議中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作出規劃部署,「臺獨」已然聽見末日喪 鍾,祖國必定統一。我們願意為和平統一創造廣闊空間,但絕不為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
  • 臺灣退伍軍人用鐵錘敲碎勳章:絕不為「臺獨」而戰
    臺灣退役軍官不滿蔡英文倒行逆施,用榔頭敲碎象徵軍人第二生命的榮譽與勳章。(圖片來源:香港中評社)(圖片來源:香港中評社)  海外網7月11日電近300位臺灣退休軍警11日在高雄地方法院門口抗議高雄市警局執法過當,現場更有老兵以鐵錘敲碎服役期間受頒的榮譽勳章。他們高喊「軍警上街頭、臺灣到盡頭」,表達憤怒與不滿。臺灣退伍軍人表示,自己在臺當局年金改革過程中徹底被「汙名化」是他們最無法忍受的,若兩岸發生戰事,他們絕不可能為「臺獨」而戰。
  • 黴菌簡單介紹
    一、黴菌分類及生長條件 黴菌是一種多細胞微生物,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在微生物學上屬於真菌。其通過孢子的形式繁衍。黴菌孢子普遍存在於土壤和一些腐爛植物中,經由空氣、水及昆蟲傳播到植物上,一旦孢子接觸到破裂的種子,就會迅速發生黴變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