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該擔心的不是內卷,而是自己不肯下功夫

2020-12-06 錢錢如意

你該擔心的不是內卷,而是自己不肯下功夫

很多人覺得現在各行各業都內卷很嚴重,覺得壓力好大。其實根本沒有必要,因為和你真正競爭的人,80%都是又懶又笨的人,其實不要總想著要和所有人去競爭,只要稍微努力點,超過那些80%又笨又懶的人,無論是收入還是社會地位,都很不錯啦。這前提是要認清楚:自己其實就是一個庸人,沒有什麼天賦,要靠的只有肯下功夫。只要肯下功夫絕對比那80%又懶又笨的人更優秀。

我幼兒園小學時候,確實有點小天賦,但是是因為那些只是太簡單,只要學過就能超過90%的人,上了初中以後,其實我沒啥天賦,記得剛開物理和化學時候,添添這樣腦子靈光的學生,上完課就馬上懂完了,而我就像個憨批聽課都聽不懂,但是我那時候肯下功夫,周末找物理老師補習,有一次因為啥事沒上化學課,我就在課間去找老師再給我講一下,老師都被我打動了。像背歷史政治我,我中午睡覺時候都在背,都是拿著書睡著的。總觀,我整個初中真的是肯下功夫,最後結果看來,我能達到的水平和那些天賦異稟的同學差不多,甚至要高一點點(書背得更好)。

但是高中以後,我變得沒那麼肯下功夫了,還覺得自己很屌,很有天賦的樣子,什麼都想走捷徑,以為花一點點時間就能學好,還怕吃苦。事實證明我已經成為那80%又懶又笨的人了,沒有天賦還不肯下功夫,就好像一個人收入不變,負債一直增加,最後不破產才怪呢。所以從高中到現在(大三),我一直都對自己很不滿意,覺得很多事情沒有可控制感,以至於一直都在焦慮。

摘抄一下矽谷王川的文字:

所有我們認為的質量問題,大多本質是數量問題,因為數量不夠,差了好多數量級。數量就是最重要的質量,大部分質量問題,從微觀上來看,就是某個地方數量不夠最大的誤區是,明明是數量不夠的問題,因為錯誤地誤認為瓶頸在於質量,幻想在不增加數量的前提下,用某種奇技淫巧,偷工減料達到某種目的,這時候玄學、迷信和各種無痛呻吟就出現了。數量不夠、底子不夠厚時候,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即使有時候看似有捷徑,欠的債遲早要還的。

這幾年我之所以一直都有焦慮,是因為覺得我無論做什麼都做不好,做不到很厲害的程度。其實根本原因還是不肯花功夫去提高數量,而是鑽歪心思在研究捷徑上面:怎麼花最少時間實現目標,比如21天掌握java、猴博士2h學完高數之類的,找捷徑就算了,還在捷徑上又偷工減料,甚至剛開個頭,就放棄了。所以其實最後面什麼都做不好的。

學習或者說精進,一定一定要有數量,比如飛行員的天賦再高身體素質再好,要變得經驗豐富那也一定要看他的飛行時長,飛行時長不夠通通免談。初級程序猿要做的事情,就是儘快寫夠1w行可運行代碼,沒有達到就一切免談。再比如,只要你背夠1w個單詞,什麼長難句什麼美劇,根本都不是問題。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做事情,不能堅持下去,根本原因是在於,忽略了學習的「慢開始」,比如說跑步減肥,並不是跑一兩次,體重就有很明顯的變化,一定是跑了半個月一個月以後,它才會有明顯的變化。比如背單詞學英語,並不是背了三四天,就立刻能看得懂文章,而是可能背到七八千個以後,突然發現文章都能看懂了。很多人容易放棄是因為在「慢開始」階段,看不到收穫、進步,就覺得自己現在做的事情沒有任何的意義,或者覺得自己沒有做這件事的天賦。

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你一個普通人,哪有什麼天賦,哪有人能一做就上手的,這時候最應該考慮的是:

現在是慢啟動階段,還要什麼自行車數量還沒達到呢,要什麼效果回歸最開始說的,很多人覺得現在社會內卷了,壓力好大啊,其實你根本就不用和那些「富二代」、天才、「奮鬥逼」競爭,別把自己說的那麼悲慘。大部分東西和家庭、智商沒關係,你做不好、焦慮的原因就是不肯下功夫,重複的次數不夠,數量還沒上來。你要堅信上升空間很大的,只要加油就是了

via.錢如意

相關焦點

  • 「內捲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實現人生躍遷?
    最終,我們陷入了那個「越窮越忙,越忙越窮」的怪圈,在日復一日的自我重複中消耗自己。甚至在很多996的公司裡,大家你追我趕,每天都加班到凌晨,但每人的工資卻還是最初那麼多,結果大家進入了一種內捲化的競爭。就像薛兆豐老師曾說過的: 「讓你996的不是你的老闆,而是其他願意996的人」。
  • 囚徒困境:不是你不夠努力,只是「內捲化」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
    先來認識一組你我都熟悉的詞彙:農民工、外出打工、藍領、白領、精英、996、社畜、打工人、內卷…… 顯而易見,整個社會某一層級,已經對通過工作或勞動致富產生深度懷疑。不斷變化的不止是稱謂,更暴露出這一龐大社會群體,已經逐漸開始認識到,自己在這個龐大的社會結構中的位置。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內卷通俗的說就是內部競爭。內卷是從內捲化而來,內捲化最早是描述農業問題的,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
  • 內卷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談戀愛會出現的心理效應了解一下
    所以,如果吵架時雙方誰都不肯停下來,就像不斷在拍球一樣,會越吵越兇。     談戀愛時三種心態要不得     第一種心態,受害者心態     這種心態我不知道咱們在做的各位有沒有,就是在他們的思想中,在他們的腦海裡,兩個人出現問題,發生矛盾,都是你的問題,都是你的錯。你們都對不起我。
  • 年輕人,這個時代我們看似在努力奮鬥,不覺得每天在內卷自己嗎?
    我不知道現在家長為了小孩過度的付出,是為了求心裡上的安慰,還是補習以前自己小時候學習的不足?反正大家都要拼,至於為什麼而拼,各位家長會給出不同的理由。一句話,你不好好讀書,各種後果很嚴重,但小孩長大後各自命運如何?誰也預測不到,似乎任何小孩不在自己的人生起點上內卷一把,這樣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 能成大事的人,都是對抗「內捲化」的高手
    甚至在很多996的公司裡,大家你追我趕,每天都加班到凌晨,但每人的工資卻還是最初那麼多,結果大家進入了一種內捲化的競爭。就像薛兆豐老師曾說過的: 「讓你996的不是你的老闆,而是其他願意996的人」。在整個社會還沒有出現新的變化之前,面對這個「內捲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跳脫出簡單自我重複的圈層,實現人生的躍遷呢?
  • 內卷、加速與當代中國社會的「趕工遊戲」
    它使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種「陀螺式的死循環」,每個人都要不斷抽打自己、動員自己,才能獲得極為少量的競爭優勢。那麼,為什麼會產生內卷這種現象呢?大部分論者把產生內卷的原因歸因於資源與社會財富的稀缺,即因為「蛋糕」沒有做大而產生的所謂資源有限性和人的欲望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在這樣的話語邏輯中,內捲成為了一種別無選擇的選擇。
  • 內卷與囚徒困境
    他自問自答說,他們的努力,不是要去得到什麼,而是要讓別人得不到什麼。這就是內卷。無疑,內卷面對的規則或者說體制,可以是公平公正的,甚至它的過程也可以是美好的,就像美好的卷白菜。但內卷的不堪之處,在於它的封閉。我想到博弈論裡的囚徒困境。
  • 專訪|人類學家項飆談內卷:一種不允許失敗和退出的競爭
    這是國家建設中的內卷。這導致什麼後果?它有了那麼多的官吏,就不得不從農民那裡汲取更多的稅務來養這些管理人員。但這些官吏很快就變成拿了工資為自己服務而不是為農村社會服務。最後導致了農村社會的解體和革命,因為攫取越來越多,但是沒有反饋。澎湃新聞:這幾位學者講的內卷似乎和今天我們談內卷的語境很不同,表達的意思也不一樣。
  • 什麼是內卷現象 內卷是褒義還是貶義?如何理解內卷
    什麼是內卷現象內捲化(involution),又譯為「過密化」,指「農民在人口壓力下不斷增加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勞動投入,以獲得較高的產量。然而,勞動的超密集投入並未帶來產出的成比例增長,出現了單位勞動邊際報酬的遞減「的現象。
  • 人人都在說的「內捲化」用英文怎麼說?
    」,英文名是「involution」,後來該詞在知乎上被發揚光大。內卷作為社會學概念,起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1963年的著作《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與內卷(involution)對應的是進化(evolution)。
  • 人人都在說的「內卷」到底是個啥?用英文怎麼表達?
    面對5位導師,劉純懿介紹了一遍自己高考狀元和北大學子的身份,然後就拋出了一個當下流行詞:內卷。看到蔡康永和楊冪對這個詞有疑惑,她馬上給兩人專門科普。馬東在一旁笑著問:「你怎麼專門對著楊冪解釋?」劉純懿解釋:「因為她(楊冪)瞪著無辜的大眼睛,一副我想聽聽看的表情。」楊冪意識到自己被內涵到了,馬上做出反應說:「謝謝你解讀我」。
  • 內卷之下的打工人,沒心思生三胎
    上個月,中銀因為招聘時奇葩的筆試題而上了熱搜,很多考生在微博上感嘆:  拿到考題之後,還以為自己在考中科院院士。    「成功者要失敗者一定要承認自己是失敗的。你不僅是在錢上少一點,物質生活上差一點,而且你一定要在道德上低頭,一定要去承認你是沒有什麼用的,是失敗的。
  • 「內卷」一詞出圈 年輕人為何會有內卷情緒?
    年輕人為何會有內卷情緒最近,也許沒有哪個學術用語比「內卷」更加出圈了。「內捲化」(involution)現象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在其著作《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中提出。吉爾茨發現,農民在人口壓力下會不斷增加水稻種植的勞動投入,以邊際報酬遞減為代價進行不計效率的生產,勞動趨於內卷,從而形成「沒有發展的增長」。但是,經濟學視角的內卷未能解釋內捲化背後的文化驅動力。事實上,在當下語境中,內卷指向的是更為深刻的倫理意義的維度。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觀察到,現代經濟無法僱傭毫無紀律、「隨心所欲」的勞動者。
  • 在線教育瘋狂,孩子卻在被「內卷」
    想不到的是,一分鐘不到,老師又發來一條語音說:孩子的事,你作為家長一點不關心嗎?這句話瞬間惹惱肖晨。肖晨反感的並非以放大家長焦慮的推銷手段,而是反感培訓機構影響了她的工作和決策進度:「不分時間、地點隨意撥打語音電話,一是會影響到我的工作生活,二是不給考慮和了解的時間,就來逼單。我又不是不關心孩子的教育。」當問到給孩子報這麼多課程,孩子是否有精力全部接收?
  • 如何在內卷浪潮中獨立潮頭,成為卷王?
    原創 畢導 畢導前段時間內卷這個詞非常火!大家不管幹啥都要卷,考個試要卷,騎自行車要卷,就連雞都學會了內卷,誰看了不說一句不捲不是中國人不過恕我直言,雖然現在人人都會卷一點,但真正高素質的內卷人太少了!
  • 解讀《未來簡史》:我們擔心人工智慧,其實擔心的不是機器而是人
    一、我們擔心人工智慧,其實擔心的不是機器1942年,阿西莫夫在短篇小說「Runaround」(《環舞》)中首次提出了三定律:第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使人類受到傷害;第二,除非違背第一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第三,除非違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 清北碩博生,也難逃「內卷」
    在內卷這個生動且形象的詞出現前,高等教育領域的「內卷」是:隨著教育擴招,原本本科生就能勝任的工作,現在需要碩博學歷才能勉強搶到「入場券」。 隨著我國博士生招生總規模達到10萬人,留校門檻還在繼續提高,海歸博士和本土博士被區分對待,篩選標準甚至能嚴格到「學歷查三代」,本科不是重點大學即與高校無緣。 是時代發展,社會對學歷的要求提高了嗎?未必。
  • 「熵增」、「內卷」和「凡爾賽」都是什麼意思?
    如果進入房間的不是保潔阿姨,而是你剛學會拉抽屜的兒子,結果可想而知。BBC 拍過一個紀錄片《人類消失後的世界》,講述「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人類突然消失」,會發生什麼事?公園堆滿落葉,水電站爆炸,食物在超市裡腐爛,貓狗在街頭打架——地球成了一個巨大的垃圾場。沒有人類的維護,持續減熵,這個世界的秩序很快崩潰了。最近都在說的「內卷」、「凡爾賽」,到底什麼意思?
  • 楊東平教育洞察:「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如果做一些搜索的話就不難發現,「內捲化」這個詞首先是一些學術研究者在研究亞洲經濟,包括印尼的水稻生產、中國的小農經濟時候首先使用的一個概念。它所指的是這麼一種現象,在這些有限的土地上通過不斷的投入時間精耕細作來獲得總量的增長。但是,這個事情是有一個邊界的,就到了一定的界限以後,你投入再大,你的產出也不再增長了,甚至開始衰減了,就是經濟學經常說的邊際效益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