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獨創了五大類13個品種原料藥生產新工藝,建成了16條工業生產裝置;他針對我國維生素H生產技術長期空白產品依賴進口局面,在國際上首創了催化立體選擇性維生素H生產新工藝,技術水平國際領先;他已申請中國、美國、歐盟等發明專利136項……他就是武漢工程大學傑出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芬兒。11月16日,陳芬兒院士聘任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武漢工程大學四教多功能報告廳隆重舉行。武漢工程大學黨委書記程幼金為陳芬兒院士頒發聘書並佩戴校徽,副校長張彥鐸代表學校與陳芬兒院士籤訂雙聘協議書。
陳芬兒,江西崇仁縣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7年至1997年在武漢工程大學(原武漢化工學院)任職,從助教、講師、副教授直到教授。1985年先後在華西醫科大學藥學院和四川大學化學學院獲藥物化學碩士學位和有機化學博士學位。1995年、1996年先後在美國Washington University和英國King's College London作訪問學者。2015年12月當選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
作為精細有機化工和原料藥製造專家,陳芬兒院士在精細化工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取得了大量具有理論意義和重大應用價值的學術成果。
他以HIV逆轉錄酶為靶標,基於藥物分子類似物及分子雜交原理,結合計算機輔助藥物分子設計,設計併合成了HEPT類、DAPY類、DABO類、DATA類等六大類上千萬種具有抗逆轉錄酶活性的化合物,發現了一批具有nmol級高活性候選物。其中化合物FDU-1r和FDU-1t已進入臨床前研究階段,獲國家「十二五」新藥創製重大科技專項、上海市生物醫藥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及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
針對我國維生素H生產技術空白及國外羅氏等公司先進技術的壟斷,他以工業廢棄物氯黴胺為手性模板,開發了一系列氯黴胺類手性催化劑及配套的醇解技術,在國際首創了催化立體選擇性維生素H生產新工藝。在國內建成三條生產線,生產成本僅為國外技術的1/5,三廢汙染下降50%,十餘年共創產值31億餘元,迫使國外維生素H生產企業全部停產並轉從我國進口。掌握了國際市場定價權,佔據全球100萬市場,迫使荷蘭DSM公司出資5000萬人民幣建立復旦-DSM手性技術與合成方法聯合實驗室。該項目獲得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雙氯滅痛是一種具有二芳胺結構的療效確切的非甾體抗炎鎮痛藥物,其傳統生產工藝採用溴苯與取代苯胺高溫重金屬催化縮合法,能耗高、汙染大。他發明了脂環烴芳香化製備二芳胺清潔工業生產技術,並創立了雙氯滅痛類解熱鎮痛原料藥的綠色生產通用新工藝。同類四大產品佔領全球80%市場,近十年共創產值17.6億元,下遊產品達200多種,並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廣泛使用,該項目獲得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喜樹鹼類藥物是上世紀抗腫瘤藥物三大發現之一。40年來國內外長期採用以天然喜樹中提取的喜樹鹼為原料的半合成工藝生產喜樹鹼類原料藥,但每生產1噸喜樹鹼類藥物約消耗2500噸植物喜樹,天然資源受限,制約了該產業可持續發展。他以廉價的樟腦磺酸為手性原開發的高立體選擇性聚合物樟腦磺醯氧氮丙啶氧化劑及配套的不對稱氧化為核心技術,發明了世界第一條喜樹鹼類原料藥的不對稱全合成生產工藝,突破了40年來依賴自然資源的半合成生產模式,首次在全球實現了喜樹鹼類原料藥的不對稱化學全合成生產。已取得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該項目獲2014年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一等獎。
聘任儀式上,陳芬兒院士感恩母校武漢工程大學對自己的培養,感嘆對母校的思念之情。他表示,沒有在母校夯實基礎、克難奮進的十年,就沒有今天的成就,將不遺餘力推進母校化工領域改革創新,為藥學學科的發展以及學校「雙一流」建設做出應有貢獻。儀式結束後,陳芬兒院士作了題為《氯黴胺手性化學——從手性拆分到手性催化技術的維生素H不對稱全合成》的學術報告,讓座無虛席的師生感受到了學術大師的學術視野、家國情懷與愛校榮校之心。
此次陳芬兒院士受聘武漢工程大學,將指導和幫助學校在原料藥化工領域的研究,力爭產出一批高精尖成果、獲得一批高等級獎項,打造學校科技創新的閃亮名片。
歡迎廣大考生和家長關注「武漢工程大學招辦」百家號並積極留言互動,我們將會全程陪伴考生的備考和報考過程,為考生服務!
(文章部分來源:武漢工程大學新聞中心、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