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我國半導體自給率只有15%,每年進口額比進口石油還多_中國

2021-01-21 搜狐網

原標題:陳瑋:我國半導體自給率只有15%,每年進口額比進口石油還多

東方富海董事長、創始合伙人陳瑋

出品 | 搜狐智庫

編輯 | 王珍

1月13日,融資中國2021(第十屆)資本年會暨頒獎盛典在上海舉行,東方富海董事長、創始合伙人陳瑋在會上表示,我國每年進口半導體的數量比進口石油還多,半導體自給率只有15%,前年進口了三千多億美金,佔進口總量的14%,我國在關鍵材料、高端製造領域和美國差距仍然較大。

陳瑋對比中美前十大市值公司發現,我們與美國的規模差了63%,科技含量中相差70%,這是真正的中美差距,雖然我們已經不差錢了,但是科技含量不足。」中國前十大公司裡面還有一部分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茅臺酒非常好,但是確實很貴,但是茅臺酒代表不了中國。騰訊、阿里、美團、拼多多都是模式創新最好的公司,但是他們都在國外上市的,所以在中國他們的科技含量還是不足的。」

陳瑋表示,我國每年進口半導體的數量比進口石油還多,半導體自給率只有15%,前年進口了三千多億美金,佔進口總量的14%,是我們花錢最多的領域。我們在130多種關鍵材料中,32%都是空白,52%靠進口,高端的工具機、汽車、飛機等高端製造和檢測設備中95%都依靠進口,所以中國在關鍵材料、高端製造領域和美國差距比較大,和歐美、日韓之間都有一些差距。

陳瑋指出,中國創投經歷了20年,備案機構已達到1.5萬家,管理規模漲了500倍,中國獨角獸也首次碾壓美國,表明中國的科技力量正在快速的增長。

陳瑋表示,過去10年,中國股權投資投資的總額才投了5萬多億,美國投了42萬億,相差87%,中國少投了37萬億。相比之下,中國的銀行貸款是美國的2.46倍,中國的經濟中活躍度最高的,支持力度最大的,花錢最多的還是貸款,「所以資本寒冬從2018年以後,我們整個行業整個募資量是下降的,我們賺錢效應在上升,但是募資數量是下降的。」

談及創投機會,陳瑋表示,A股市場帶來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去年上市最多,今年不出意外也會上市400家,以後創投退出效率會全面提升。 「未來中國會有一萬家存量上市公司。換句話說,中國大概現在有三千萬家企業,三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二會上市,但是只有一萬家會留下來,大多數過眼雲煙,這樣給我們做投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什麼時候我們這樣的機構投資的項目上市都虧錢,這個行業就成熟了。」陳瑋說。

【搜狐智庫:聚集學者與企業家智慧,把脈經濟趨勢。如有意投稿或聯繫現場報導、訪談、節目合作事宜,請發郵件至zhikucaijing@sohu.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半導體材料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美國制裁加速...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9年中國半導體產業市場規模達7562億元,同比增長15.77%。3000億元,佔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的比重達40.51%,然而我國晶片製造能力仍然較弱,大量晶片依賴進口。
  • 每年花費超千億,這72種材料,9成依賴進口!
    我國製造了電熱水壺中99% 的設備和零部件,卻就是無法製造自動跳閘斷電的小小彈簧片,製造100把水壺,還不如英國製造一個小彈簧片的利潤高。多年來我國製造業雖然發展迅速,但依靠的卻是材料的粗加工和終端產品的組裝。有句俗話說得好「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目前大批核心關鍵材料還需依賴進口,我國關鍵新材料自給率僅為14%。
  • 中國石油進口與南海
    中國石油、天然氣進口來源分布圖示。地圖上的國境當然不是中國官方認可的,比如說,阿克賽欽被標到印度去了,但不影響對石油進口來源的示意。有點不解的是,管道的輸油能力相對於總需求來說很低,哈薩克、俄羅斯和緬甸都只有不到1%,大頭還是海運,包括俄羅斯遠東(15%)。
  • 上半年中國石油產量0.97億噸,進口2.687億噸,這意味著什麼?
    按照國家統計局公開的信息,2020年上半年,中國進口商品中「晶片」總金額高達1.08萬億元人民幣,成為「進口總額最大的單一商品類型」。之後就是石油原油,上半年進口額約為6414.6億元人民幣。上半年,各月份進口石油簡介如果再加上「成品油」,那上半年的進口額就提升至6900億元人民幣左右,仍排第二名。其中,前2個月,中國進口的石油原油約為8608.8萬噸,同比增長5.2%;3月份,進口石油4110.14萬噸,同比略微放緩至4.5%。
  • 中國糧食自給自足 我國還要進口海外的糧食?
    數據顯示,自1949年以來,中國糧食年產量增長近5倍,從1949年的2263.6億斤增加到2018年的13157.8億斤;年人均佔有量從400多斤增加到900多斤,高於世界平均水平。與此同時,按照我國有關部門公開的數據,2018年中國進口的穀物及穀物粉達到了2046.9萬噸,進口的大豆達到了8803.1萬噸,合計進口的糧食總量達到了1.085億噸,繼續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
  • 我國一年晶片進口超萬億:80多歲女院士堅持不退休,終於造出龍芯
    其中就有一位女科學家,她的名字如雷貫耳,讓外國人膽寒,因為她80多歲還奮戰在工作崗位,為中國造出龍芯。她就是黃令儀院士,一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子。學成後,黃令儀回到自己曾經的母校,並且開闢了半導體專業,這使得華中理工大學的學生第一次有幸接觸半導體這種先進的科學技術。不僅如此,她還成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如此,便能夠為搞出卓越的科研成果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 中國將成世界最大半導體產地,憑什麼?中國做對了些什麼?
    華爾街日報認為,如果按照目前的趨勢繼續發展下去,未來幾年中國大陸的產能迅速增長,而美國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的份額將進一步縮小。 到2030年,中國大陸預計將成為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工廠。總體來看,半導體產業重心正在向中國大陸擴散。
  • 十張圖帶你了解半導體設備行業發展情況 全球半導體產能向中國大陸...
    科天半導體是檢測設備的龍頭企業。中國半導體設備行業進口依賴度高從需求端分析,根據SEMI統計數據,2018年半導體設備在中國大陸的銷售額為128億美元,同比增長56%,約佔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的21%,已成為僅次於韓國的全球第二大半導體設備需求市場。
  • 中國每年出貨5億部手機,所用陀螺儀傳感器卻幾乎全部進口
    但去年我國出貨的5億部手機所用陀螺儀傳感器幾乎完全依賴進口。 「花了多年的時間,我們完成了研發,也實現了小批量生產。」陀螺儀設計企業水木智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雪松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儘管我國有六七條相關的中試生產線,但是目前沒有一家能夠幫助我們實現大規模量產。」
  • 中國環球飛行第一人——我的兄弟陳瑋
    九年前的7月29日,中國公民陳瑋環球飛行69天之後,飛回到他啟程的地方,也是他熱愛和常住的美國城市——孟菲斯。這個經歷使他成為 「中國環球飛行第一人」,也是第一次飛越中國領空的國際環球飛行人。這次環球飛行中,陳瑋駕駛單引擎輕型螺旋槳索卡塔TBM700 私人飛機,飛過了21個國家和地區,經停40個城市,行程4萬公裡,他的壯舉同時為兒童公益慈善募得善款25萬美元。
  • 中國全力發展第三代半導體,不帶美國玩
    當前的重大科技動態就是中國將大力支持發展第三代半導體產業,以實現產業獨立自主。 什麼是第三代半導體呢? 中國每年進口晶片的規模達到3000億美元,買晶片所花的錢是買石油的2倍之多,石油重工可以全球購買,沙特貴了就買俄羅斯的,俄羅斯的貴了可以買伊朗的,但是晶片的大賣家就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在高端晶片被美國把持怎麼也繞不開這條路。
  • 中國晶片市場超3000億!德國英飛凌CEO表態:中方進口不受美影響
    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統計顯示,中國市場在晶片方面的進口需求量巨大,在2018年的時候正式突破3000億美元,高達3209億美元,相比於2013年足足增長了近35%。2019年中國晶片市場由於美方不斷採取措施進行幹擾,相比於2018年下降了2.1%,交易金額為3055.5億美元。
  • 50大高度依賴進口新材料大解析!中國未來10年的市場機會或許在這裡
    我國新材料的進口率高達86%,自給率僅14%;化工新材料產業國內保障能力只有50%;用量較大的工程塑料和特種橡膠自給率僅30%;高端高溫合金主要要依賴進口;……新材料產業國產化需求迫切,具有技術優勢的國產替代材料將獲得未來市場,進口替代仍將是未來一段時間新材料投資的主要邏輯。
  • 專家建議加快寬禁帶與超寬禁帶半導體器件發展—新聞—科學網
    該會議由中國電子學會、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等共同主辦。 自1958年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先後發明集成電路後,使得大規模集成電路被植入在半導體上,體積小、處理能力和可靠性強、性價比高的集成電路逐漸在軍用、民用的產品市場佔據重要地位。集成電路的發展水平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 但是,我國的集成電路卻主要依賴進口。
  • 從國產晶片到半導體設備細分領域,瀋陽芯源微電子面面觀
    來源:財華網FinetHK為什么半導體產業如此重要?列個數據大家就清楚了。據中國海關統計,2011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逆差額為1376.3億美元,到了2018年該類貿易逆差擴大到了2274.2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6.48%。
  • 每年進口全球65%鐵礦石,中國定價話語權為何還不如日本?
    答案無疑是鋼鐵企業,特別是中國的鋼鐵企業。 鐵礦石價格波動直接侵蝕鋼鐵行業利潤。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1-5月份,中國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實現營業收入近2.55萬億元,同比下降6.0%;實現利潤總額493.3億元,同比下降57.2%。去年我國粗鋼產量接近10億噸,佔全球產量的一半還多,但偌大的鋼鐵行業,利潤率不到2%。
  • 中國進口石油90%依賴海上運輸 特大溢油事故險情不斷
    石油洩漏被稱為海洋環境的超級殺手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鄭丙輝: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 石油平臺的爆炸洩漏情況現在還未得到完全遏制,原油洩漏的速度遠遠超過美國政府最初的預期,造成的災情比當初預計的要嚴重得多,目前此次石油洩漏事件已經演變成了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石油汙染大災難。
  • 中國進口沙特石油,無需假裝冤大頭
    世界各國進口原油的價格都是參考該地區市場基準價制定,不存在針對中國故意賣高價或對歐美國家故意賣低價的情況 作為一種自然資源,石油已經是一種標準化程度很高、被作為期貨市場交易對象的商品。
  • 未來20年我國大飛機需求近9000架,進口替代潛力巨大
    中國客機機隊規模將從2018年的3854架,增長到10344架,規模增長1.68倍。但目前我國並不能生產大中型客機,因此嚴重依賴進口,僅2001-2019年,空載超過15噸的飛機,進口金額累計就達到2455億美元。其中13-18年,連續6年,進口金額超過或接近200億美元。中國佔世界進口的份額從2001年的5.5%增長到2018年的22.3%。
  • 從7個方面了解中國晶片產業現狀
    2017年中國貨物進口額為12.46萬億元,也就是說集成電路進口額佔中國總進口額的14.1%,而同期中國的原油進口總額僅約為1500億美元。中國在半導體晶片進口上的花費已經接近原油的兩倍。 近日,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中國自主研發的晶片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