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美國水域資源發達,野生魚種群非常豐富,赤鱸、狗魚、大嘴黑鱸等各種掠食魚也不少。
然而,其中有一種體型巨大的「龐然大物」,卻是眾所公認的「淡水第一兇獸」——鱷雀鱔,是一種可以長到800-1000斤的巨型掠食者,且擁有滿嘴尖牙。
鱷雀鱔,體型兇猛程度堪比鱷魚
近些年因為養殖引入,這種「淡水兇獸」也開始進入我國自然江河裡,然而在我國,這些兇猛大魚,卻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鱷雀鱔是被當做觀賞魚引入我國養殖的,已有一二十年的歷史,而因為其體型增長迅速、食量驚人,因此經常被主人棄養後丟入自然水域.....
一般人很難理解為什麼這種魚會成為觀賞魚——但鱷雀鱔近年來在觀賞魚市場很「紅」
最早,這種買來養殖觀賞——生長太快、主人負擔不起——棄養——入侵自然水域的鱷雀鱔放生事件還是零星發生,並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一帶。
然而近幾年,隨著鱷雀鱔在觀賞魚市場的走紅,自然水域發現鱷雀鱔也開始出現「爆發」。
近兩年,各地都有鱷雀鱔出沒的記錄
鱷雀鱔出沒地區也越來越廣,比如四川、廣西、雲南、河南、山東、江浙等等許多地區都開始有鱷雀鱔的身影.....
作為一種古老、「兇殘」的淡水超級掠食魚,鱷雀鱔進入我國自然江河後,造成的影響如何?
最後它們的命運又如何?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鱷雀鱔確實是當今最兇猛的掠食魚,它們一出現,本土的淡水魚往往被「死傷大半」。
白雲湖「水怪」
比如去年轟動一時的「廣州白雲湖水怪」事件,就是幾條鱷雀鱔,把湖中的鯽魚、鯉魚、草魚等淡水魚吃掉大半。
而今年在四川(東風水庫)、重慶一處魚塘,都發生了鱷雀鱔(被人放生的)大量吞食家魚的事件........
(四川東風水庫,村民圍捕鱷雀鱔)
然而,即使鱷雀鱔只要一出現在我國江河水域裡,就「大殺四方」,但到目前為止,在我國還沒有鱷雀鱔在自然水域繁衍生息的記錄,更別提形成穩定的野外鱷雀鱔種群。
鱷雀鱔在我國的命運,同在美國截然不同,這是為何?
在我國,可以說有水的地方,就有人釣魚、捕魚。
可能大家對此都早已習以為常,但這種高密度的捕撈、垂釣活動,其實給江河水族造成巨大的生存壓力。
(相反,在美國五大湖流域往往執行嚴格、克制的捕撈規定,這給了鱷雀鱔巨大的生存空間。)
發現後往往就會被迅速捕撈、垂釣
在這種背景下,往往只有一些體型小、繁殖快的魚種能生存下去,比如鯽魚、餐條魚、羅非魚等,就是如今我國最常見的三種魚。
而像鱷雀鱔這種大型掠食魚,根本無處藏身,往往出現後迅速被人發現、捕獲或釣起。
因此,還沒等到這些零星被人放生的鱷雀鱔開始繁衍生息,往往就被人捕獲、釣魚釣起來——按照我們的「老傳統」,捕撈、垂釣的漁獲,斷沒有再放生的道理,尤其是這種體型龐大的「大貨」......
(題外話:從這個角度來看,長江禁漁有非常大的必要性,連鱷雀鱔這種「淡水兇獸」都會被捕絕,可以想像本土的淡水魚面臨什麼樣的生存環境)
鱷雀鱔在美國江河裡「橫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根本沒人吃這種魚(肉質較粗糙、且內臟有毒),因此即使捕獲、釣獲鱷雀鱔,不少人還是會選擇將其放生。
然而在國內,這些「淡水兇獸」即使外形兇惡且有毒,但最後依然大多走向了餐桌:紅燒鱷雀鱔、鱷雀鱔肉餃子餡、水煮鱷雀鱔等吃法陸續出現.....
甚至在河南,曾有一位老鄉在當地水庫裡捕到一條四十多斤的鱷雀鱔,雖然當時不知道是什麼魚,但因見其體型龐大不舍丟棄,最後還是將其製成魚乾慢慢食用.......
做成魚乾
毫無疑問,如此密集的捕撈、動不動就被吃,這麼「惡劣」的生存環境,在鱷雀鱔近兩億年的進化史上,可能也從未遇到過。
當然,鱷雀鱔作為一種兇猛的外來物種,對它「趕盡吃絕」是沒錯的,但我們當前對江河索取之酷烈,令這種遠古掠食巨獸都無法生存,也需要進行我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