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11月29日,中國礦業大學環境科學98級校友、江蘇海洋大學&34;教授申欣榮獲首屆江蘇省海洋湖沼青年科學家獎。申欣是國內首位入選&34;的海洋科學學科青年專家,江蘇海洋大學首位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他繪製了60多個海洋動物的線粒體基因圖譜,創建了系統發育線粒體基因組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他對深海生物起源與演化的研究情有獨鍾,成果得到國內外業界同行的廣泛關注。
多年來,申欣從未忘記過海洋曾是自己年少時頗為憧憬的地方,他堅守著自己的夢想和初心,將汗水揮灑在科研的第一線。
申欣和海洋結緣,來自於幼時的憧憬。&34;在申欣的少年時代,&34;&34;等問題一直在他腦海裡縈繞。
1998年,申欣進入到中國礦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就讀,在求學期間,礦大人務實、求索的精神深深的影響了他,四年的學習,也為他今後的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2年,申欣進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就讀海洋科學專業的研究生。&34;那一刻,申欣終於實現了兒時的夢想。
一個月後,申欣參加了黃、東海航次調查。首次出海,就在船上待了60天。那段時間,他經歷了颱風、大浪、暈船等各種考驗,但第一次看到漂亮的飛魚、逐浪而行的海豚以及叫不上名字的海洋生物,他感到特別開心,再苦、再累也值得。
參加長江口海洋資源調查時,船上居住條件非常簡陋。船艙裡睡覺的地方只有半米寬,門板一關就像一個小衣櫃,人在裡面只能平躺著,翻個身都覺得困難。由於船小,晃動得厲害,所有人都暈船了,一口飯也吃不進去。&34;那一次出海,讓申欣深刻體會到一名海洋工作者的艱辛和不易。
申欣教授(右二) 指導研究生
在申欣看來,研究好海洋,特別是研究好海洋生物,才能更好地利用海洋、經略海洋,讓地球這個&34;可持續、健康發展。
&39;誰家的孩子誰抱走&34;這是申欣時常提到的一句話,他經常形容自己的研究是給海洋生物&34;。
申欣教授(中)出席香江學者歡迎禮
近年來,利用基因組信息進行生物演化研究成為海洋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與單基因或單基因片段相比,基因組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具有遺傳信息量豐富和遺傳標記穩定、可靠等優點。動物基因組包括核基因組和線粒體基因組。申欣所負責的研究組是國內最早將線粒體基因組應用到海洋動物系統演化研究的團隊之一,迄今已完成60多個海洋動物的線粒體基因組,涉及星蟲動物、螠蟲動物、環節動物、甲殼動物、軟體動物、棘皮動物和苔蘚動物等十幾個海洋動物類群。申欣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為研究這些類群的遺傳背景、基因組成、鹼基偏好、選擇壓力、基因排列,以及相關生物類群的生物進化關係提供了寶貴的基礎資料。
基於線粒體基因組,申欣在國際上首次揭示星蟲動物門應併入環節動物門,取消星蟲動物&34;的地位。在十幾年科學積累的基礎上,他又在國際上首次提出&34;這一新興交叉學科的概念和內涵,並首次將這一新興學科名稱使用於科學論文中。
&34;申欣表示,根據現有的研究表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起源於海洋,脊椎動物也不例外。所以,對於海洋生物的研究非常重要,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知道海洋裡到底有哪些生物,它們是怎麼發展演化的,極端環境的生物特別是深海生物是怎麼起源的?這些問題也是當今國際上海洋生物學研究關注的熱點。
申欣教授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考察
由於生態汙染和環境惡化,很多海洋生物在我們認識它們之前就已經滅絕,也正因為如此,海洋生物家譜的研究就顯得更加急迫和重要。在申欣看來,他要做的就是&34;,為更多的海洋生物編&34;。
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34;、&34;和國家&34;建設高校——中國礦業大學的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於:中國海洋報、中國礦業大學校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