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80後教授:實現兩項"國際首次",創建這一學科,成果獲國內外廣泛關注

2020-07-04 中國礦業大學本科招生

在2019年11月29日,中國礦業大學環境科學98級校友、江蘇海洋大學&34;教授申欣榮獲首屆江蘇省海洋湖沼青年科學家獎。申欣是國內首位入選&34;的海洋科學學科青年專家,江蘇海洋大學首位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他繪製了60多個海洋動物的線粒體基因圖譜,創建了系統發育線粒體基因組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他對深海生物起源與演化的研究情有獨鍾,成果得到國內外業界同行的廣泛關注。

江蘇80後教授:實現兩項"國際首次",創建這一學科,成果獲國內外廣泛關注

多年來,申欣從未忘記過海洋曾是自己年少時頗為憧憬的地方,他堅守著自己的夢想和初心,將汗水揮灑在科研的第一線。

年少憧憬,成就年輕的教授

申欣和海洋結緣,來自於幼時的憧憬。&34;在申欣的少年時代,&34;&34;等問題一直在他腦海裡縈繞。

1998年,申欣進入到中國礦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就讀,在求學期間,礦大人務實、求索的精神深深的影響了他,四年的學習,也為他今後的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2年,申欣進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就讀海洋科學專業的研究生。&34;那一刻,申欣終於實現了兒時的夢想。

一個月後,申欣參加了黃、東海航次調查。首次出海,就在船上待了60天。那段時間,他經歷了颱風、大浪、暈船等各種考驗,但第一次看到漂亮的飛魚、逐浪而行的海豚以及叫不上名字的海洋生物,他感到特別開心,再苦、再累也值得。

參加長江口海洋資源調查時,船上居住條件非常簡陋。船艙裡睡覺的地方只有半米寬,門板一關就像一個小衣櫃,人在裡面只能平躺著,翻個身都覺得困難。由於船小,晃動得厲害,所有人都暈船了,一口飯也吃不進去。&34;那一次出海,讓申欣深刻體會到一名海洋工作者的艱辛和不易。

江蘇80後教授:實現兩項"國際首次",創建這一學科,成果獲國內外廣泛關注

申欣教授(右二) 指導研究生

在申欣看來,研究好海洋,特別是研究好海洋生物,才能更好地利用海洋、經略海洋,讓地球這個&34;可持續、健康發展。

&34;,編纂海洋生物的家譜

&39;誰家的孩子誰抱走&34;這是申欣時常提到的一句話,他經常形容自己的研究是給海洋生物&34;。

江蘇80後教授:實現兩項"國際首次",創建這一學科,成果獲國內外廣泛關注

申欣教授(中)出席香江學者歡迎禮

近年來,利用基因組信息進行生物演化研究成為海洋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與單基因或單基因片段相比,基因組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具有遺傳信息量豐富和遺傳標記穩定、可靠等優點。動物基因組包括核基因組和線粒體基因組。申欣所負責的研究組是國內最早將線粒體基因組應用到海洋動物系統演化研究的團隊之一,迄今已完成60多個海洋動物的線粒體基因組,涉及星蟲動物、螠蟲動物、環節動物、甲殼動物、軟體動物、棘皮動物和苔蘚動物等十幾個海洋動物類群。申欣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為研究這些類群的遺傳背景、基因組成、鹼基偏好、選擇壓力、基因排列,以及相關生物類群的生物進化關係提供了寶貴的基礎資料。

基於線粒體基因組,申欣在國際上首次揭示星蟲動物門應併入環節動物門,取消星蟲動物&34;的地位。在十幾年科學積累的基礎上,他又在國際上首次提出&34;這一新興交叉學科的概念和內涵,並首次將這一新興學科名稱使用於科學論文中。

&34;申欣表示,根據現有的研究表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起源於海洋,脊椎動物也不例外。所以,對於海洋生物的研究非常重要,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知道海洋裡到底有哪些生物,它們是怎麼發展演化的,極端環境的生物特別是深海生物是怎麼起源的?這些問題也是當今國際上海洋生物學研究關注的熱點。

江蘇80後教授:實現兩項"國際首次",創建這一學科,成果獲國內外廣泛關注

申欣教授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考察

由於生態汙染和環境惡化,很多海洋生物在我們認識它們之前就已經滅絕,也正因為如此,海洋生物家譜的研究就顯得更加急迫和重要。在申欣看來,他要做的就是&34;,為更多的海洋生物編&34;。

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34;、&34;和國家&34;建設高校——中國礦業大學的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於:中國海洋報、中國礦業大學校友會

相關焦點

  • 江蘇海洋大學「80後」教授申欣為海洋生物編「家譜」
    他是國內首位入選「香江學者計劃」的海洋科學學科青年專家;他繪製了60多個海洋動物的線粒體基因圖譜,創建了系統發育線粒體基因組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他對深海生物起源與演化的研究情有獨鍾,成果得到國內外業界同行的廣泛關注,他就是江蘇海洋大學「80後」教授申欣。
  • 江蘇男神教授:瞄準國際前沿,攻克核心技術,助力實現這項"全球首例"!
    世界上第一臺手術機器人出現在1983年,首次使用是1985年。但醫用機器人真正在臨床較廣泛應用是進入21世紀之後,且隨著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呈現愈發火熱的研究與應用態勢。而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孫立寧就敏銳覺察到了醫用機器人的廣闊前景。
  • 後浪 | 中國80後科學家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
    作為量子信息領域的80後明星科學家,有「量子巫師」美名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的研究工作再次獲得國際獎項認可。2007年,24歲的他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六光子糾纏「薛丁格貓態」和「簇態」,刷新了光量子糾纏的兩項世界記錄。2008年,潘建偉主動推薦陸朝陽進入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轉向固態量子光學的研究。
  • 中科大80後教授獲量子計算國際獎項
    作為量子信息領域的80後明星科學家,有「量子鬼才」美名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的研究工作再次獲得國際獎項認可。這是繼榮獲「2020年阿道夫·倫獎章」 後,陸朝陽教授本年度獲得的又一國際獎項。量子技術的巨大潛力已經得到普遍共識和廣泛關注。
  • 中科大80後教授獲量子計算國際獎項
    作為量子信息領域的80後明星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的研究工作再次獲得國際獎項認可2019年12月,中科大潘建偉、陸朝陽研究組與德國、荷蘭的科學家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20光子輸入60×60模式幹涉線路的玻色取樣量子計算,在四大關鍵指標上均大幅刷新國際記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以「編輯推薦」的形式發表了該成果。《物理評論快報》審稿人認為,這項研究突破是「一個巨大的飛躍」,「是通往實現『量子霸權』的『彈簧跳板』」。
  • 中科大80後教授、潘建偉高徒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曾獲...
    機器之心報導作者:杜偉、陳萍自 2017 年榮獲歐洲物理學會頒發的菲涅爾獎和 2020 年初美國光學學會頒發的阿道夫隆獎章,這位 80 後教授在量子領域的研究成果再次獲得了國際上的認可。
  • 這位80後女教授發表學校首篇Nature
    本文來源:學術那些事兒近日,石家莊鐵道大學材料學院80後女教授趙晉津教授團隊聯合英國華威大學Yang Mingmin等,在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該成果發表在8月20日出版的Nature 期刊(IF=42.778),題為「Piezoelectric and pyroelectric effects induced
  • 山東大學30項科技成果獲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
    發表SCI論文150餘篇,代表性論文發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JACS,Nano Letters, ACS Nano等頂級期刊,成果入選了2010年中國十大科學進展,在國內外相關領域產生了廣泛學術影響並得到了高度評價。
  • 中科大80後教授、潘建偉高徒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
    後教授在量子領域的研究成果再次獲得了國際上的認可。陸朝陽教授也成為了國內首位獲此獎項的科學家。80 後教授陸朝陽:致力於量子研究、屢獲國際殊榮陸朝陽 1982 年出生於浙江東陽,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 中科大教授再獲國際大獎!一看年齡,還是80後
    而且,這已經不是陸朝陽,第一次獲國際大獎了。話說早在2015年的時候,陸朝陽的研究成果,就入選了2015年英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國際物理學年度突破榜首;2016、2017年的時候,其研究成果,又兩次入選美國光學學會評選的國際光學重要進展;2017年6月的時候,
  • 陝西80後教授:攻克關鍵技術,成果打破國外壟斷,已是博導!
    他是年輕有為的"80"後博導,紮根秦嶺巴山之間、漢水之濱的陝西理工大學,一腔熱血,教書育人;他還是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發表核心學術論文17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0餘項,成果打破國外壟斷,2項科技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他就是陝西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艾桃桃教授。
  • 中科大80後教授獲美國物理學會設立的量子計算獎
    摘要: 作為量子信息領域的80後明星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的研究工作再次獲得國際獎項認可。作為量子信息領域的80後明星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的研究工作再次獲得國際獎項認可。本科畢業後,他被保送進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師從潘建偉從事光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工作。2007年,24歲的他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六光子糾纏「薛丁格貓態」和「簇態」,刷新了光量子糾纏的兩項世界記錄。該工作隨後入選了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中國科技十大進展新聞。
  • 北大教授程和平、顏學慶、季加孚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獎
    他們在各自的學科領域內取得了重大發明、發現和科技成果。2006年全時回國後,繼續做出以「鈣閃爍」和「納米鈣火花」為代表的重要成果,同期開啟了新的研究方向,發表了關於「超氧炫/線粒體炫」(Mitoflash)的系列原創性工作,為研究細胞活性氧信號及其調控開拓了新視野,獲國際心臟學會「研究成就獎」。
  • 阮長耿院士獲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
    針對血小板粘附、活化和血栓形成全過程,建立了五大類190餘種單抗,命名為蘇州單抗,填補了國內空白,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5株單抗作為血小板研究的國際標準試劑,廣泛應用於國內外200餘家研究和醫療機構。利用蘇州單抗開發了多個診斷試劑,3項診斷試劑獲得新藥證書,實現了血小板無力症、巨大血小板症候群和血管性血友病的功能診斷,被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納入標準化方法學目錄。
  • 湖南長沙一中傑出校友劉莊教授獨佔兩項殊榮!2019年唯一青年學者
    據悉,這兩項大獎均是授予在化學領域獲得突出貢獻的青年學者,是化學領域最高水平的獎項之一,而劉莊教授是2019年度,唯一同時獲得這兩項大獎的青年學者。劉莊教授在我校求學階段(1994.9-2000.7)學籍表劉莊教授1997年進入我校學習,以多個學科接近滿分的成績畢業,曾兩次獲得「校文明學生」「校級三好學生」榮譽稱號,曾獲全國物理競賽(湖南省賽區)二等獎,以全國化學競賽(湖南賽區)第一名的成績獲得特等獎,入選化學競賽省級代表隊,
  • 中科大80後教授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會設立的量子計算獎
    作為量子信息領域的80後明星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的研究工作再次獲得國際獎項認可。當地時間10月7日,美國物理學會(APS)宣布將2021年度羅夫·蘭道爾和查爾斯·本內特量子計算獎(2021 Rolf Landauer and Charles H.
  • 中科大80後教授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
    2007 年,還在讀碩士的陸朝陽就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對六光子糾纏的操縱,製備了『薛丁格貓』態和簇態,刷新了當時兩項世界紀錄。」2011 年,陸朝陽獲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在劍橋,他用了不到 3 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博士論文和答辯。」
  • 20名優秀青年獲第十二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 10人獲提名獎
    朱嘉於2013年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回到南京大學擔任教授。在回國後近三年時間內,帶領其研究團隊,圍繞微納結構設計與製備、基於高效光熱轉換的太陽能海水淡化等方向深入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的工作。劉攀圍繞「道路交通安全分析與調控」這一主題開展教學、科研與人才培養工作。在平面交叉口交通組織設計與多目標評價、快速道路交通事故風險辨識與主動調控、基於非事故指標的交通安全分析方法等方面取得創新性成果。多項成果被國內外相關標準、規範採用,並在工程實踐中得到推廣和驗證,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先後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863」計劃課題等多項科研項目。
  • 陝西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授權中國發明專利兩項,國際發明專利一項。2019年,針對人工合成聚肽製備周期長、副反應多且分子微觀結構無法精密調控的研究現狀,趙偉副教授受自然界廣泛存在的"多重協同氫鍵"作用啟發,成功開發出兼具高活性和高選擇性的有機氟醇小分子催化體系,首次實現了人工聚肽綠色高效催化合成路線的突破。
  • 首次發現!山東大學醫學團隊為胃癌診治提供新思路,獲國際關注!
    近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賈繼輝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Circular RNA hsa_circ_0004872 inhibits gastric cancer progression via the miR-224/Smad4/ADAR1 successive regulatory circuit(環狀RNA hsa_circ_0004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