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發現!山東大學醫學團隊為胃癌診治提供新思路,獲國際關注!

2020-11-26 山東大學本科招生

近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賈繼輝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Circular RNA hsa_circ_0004872 inhibits gastric cancer progression via the miR-224/Smad4/ADAR1 successive regulatory circuit(環狀RNA hsa_circ_0004872通過miR-224/Smad4/ADAR1調控迴路抑制胃癌發展進程)"在線發表於Molecular Cancer。論文第一作者為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2020級博士生馬存英,通訊作者為劉志方教授。山東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

胃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其死亡率居全球癌症死亡率第三位。探尋胃癌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尋找有效的分子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對於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是極為重要的。環狀RNA(circularRNAs,circRNAs)是一類在腫瘤診斷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的非編碼RNA,是將線性RNA分子的5'端和3'端以共價鍵相連而形成的共價閉合的環形結構,其在組織細胞中表達豐富,且表達水平具有穩定性、保守性及時空特異性等特性,這些特性使其在腫瘤診斷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研究人員發現hsa_circ_0004872在胃癌組織中表達下調,與相應的線性RNA相比具有更高的穩定性,過表達hsa_circ_0004872能顯著抑制胃癌細胞增殖、侵襲和轉移。機制上,hsa_circ_0004872作為miR-224-5p的"分子海綿"發揮調控作用,而miR-225-5p能夠顯著促進胃癌細胞增殖、侵襲和轉移並調控靶蛋白Smad4和p21的表達。進一步探討hsa_circ_0004872在胃癌中失調的原因,發現胃癌組織中高表達的RNA編輯酶ADAR1促使hsa_circ_0004872表達下調,而Smad4可以結合在ADAR1啟動子區,從而調控ADAR1的表達。

該研究首次發現了胃癌細胞中ADAR1/hsa_circ_0004872/miR-224-5p/Smad4(p21)通路調控胃癌細胞增殖、侵襲和轉移,而Smad4進一步可以通過作為ADAR1的轉錄因子調控ADAR1的表達。本課題探討了參與胃癌發生發展過程的circRNA及其作用機制,可為胃癌的診治提供新的思路

賈繼輝教授團隊長期從事胃感染炎症與惡性轉化的研究,在Gastroenterology、Oncogene、Clin Cancer Res和J Pathol等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近百篇。上述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延伸閱讀

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悠久的歷史可追溯至齊魯大學的前身——1864年創辦於登州的文會館。基礎醫學院現為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重要的教學科研平臺。百餘年來,山東大學基礎醫學教育匯聚了一大批享譽國內外的著名專家學者。江清、侯寶璋、於復新等一批蜚聲海內外的醫學大家為現代醫學植根中國做出卓越貢獻。建國後一批我國基礎醫學學科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如周廷衝、黃翠芬、沈霽春、張匯泉、李纘文等為本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我國醫學教育和研究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基礎醫學院堅持以學科建設為基礎,積極推進基礎醫學教育發展,努力創建世界一流學科。基礎醫學院力爭經過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基礎醫學學科群,取得國際一流水平的創新性科研成果。基礎醫學院延續齊魯醫學教育的優良傳統,重視人才培養,以致力於培養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較強社會責任感的醫學人才為己任。

歡迎關注"山東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第一時間獲取關於山大的最新資訊!

素材來源:山大視點

相關焦點

  • 為疾病治療提供新思路!廣東科研團隊最新成果登上國際頂級雜誌!
    近日,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微生物學系曹虹團隊在國際胃腸肝病學界頂級雜誌Gut(1區,2019年影響因子19.819)在線發表了題為"Bacterial O-GlcNAcase genes abundance decreases in ulcerative colitis patients and its administration ameliorates
  • 山東大學陳子江團隊在反覆流產的夫婦存在染色體異常的研究中再獲...
    近日,山東大學副校長陳子江教授聯合香港中文大學和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Genome Sequencing Explores Complexity of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in Recurrent
  • 精準醫學是我國醫學佔領國際制高點的歷史機遇——第二屆生命組學...
    大會由中國醫學裝備協會、Science雜誌、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臨床應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分會、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蛋白質組學專業委員會(CNHUPO)、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採購與管理分會、中國醫師協會檢驗醫師分會精準檢測與精準診斷專家委員會和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主辦;由中國生物技術創新服務聯盟、北京市臨床質譜國際科研合作示範基地、中關村生物質譜轉化醫學開放實驗室
  • 陝西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陝西科技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和第一作者單位,趙偉副教授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2018級碩士研究生呂巖鳳為第二作者,輕工學院青年教師李季為共同通訊作者。相關研究成果以"Fast and selective organocatalytic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by fluorinated alcohol without a cocatalyst"為題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並被選為亮點文章(陝西科技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和第一作者單位
  • 擎起高原醫學發展大旗 提高各族人民健康指數
    玉樹地震時,吳世政教授被原國家衛生部和總後衛生部任命為高原病專家組組長,親自撰寫《青海玉樹地震災區救援人員及災後重建人員急性高原病防治方案》,現場指導搶救,全面推廣使用。論文發表在國內外雜誌,並在第五屆國際高原醫學大會(義大利)代表中國做了高原醫學研究進展大會專題報告,成果分別獲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和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 陳子江院士:帶領團隊在生殖醫學領域作出系統性原創性貢獻
    陳子江,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副校長,齊魯醫學院院長,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首席專家,國家輔助生殖與優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生殖內分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973」項目和「863」計劃首席科學家。2019年當選為生殖醫學領域最權威學術組織國際生殖學會聯盟(IFFS)的常務執委併兼任秘書長,成為該組織成立50年來第一位華人學術領導人。
  • 北京同仁醫院三個團隊榮獲2020年度華夏醫學科技獎
    12月12日,由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主辦的「2020年度華夏醫學科技獎」頒獎儀式暨華夏院士論壇在江蘇南京舉行。北京同仁醫院眼科魏文斌教授團隊成果榮獲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內分泌科楊金奎教授團隊成果、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房居高教授團隊成果分別榮獲二等獎。
  • 從胃癌分型、臨床診斷及治療出發,看胃癌綜合診治的重要性
    在規範治療前提下,Ⅰ期胃癌治療後的5年生存率為82%~95%,Ⅱ期為55%左右,Ⅲ期為15%~30%,Ⅳ期不足2%,因此,提高胃癌的診斷率對於降低胃癌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 1.3 臨床病理分期(TNM分期) 國際抗癌聯盟(UICC)和美國癌症聯合會(AJCC)在2010年共同公布了胃癌TNM分期法,主要依據腫瘤浸潤深度、淋巴結以及遠處轉移情況進行分期(圖1)。根據TNM的不同組合可將胃癌劃分為I~IV臨床病理分期(表1)。
  • 廈門大學:「綠色」吸附劑 為海水淡化提供新思路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熊杰 通訊員 李靜 諸姮)最近,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的副教授區然雯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教授王煥庭合作研發出一種新型環保吸附劑,其藉助光亮的調節,可以快速吸附水中的鹽離子,從而獲得淡水。這種吸附劑還能將吸附的鹽離子析出,從而使得吸附劑可以循環使用。這一成果或將為未來開發低能耗的海水淡化技術提供一種新思路。
  • 胃癌篩查的中國經驗
    因此,降低我國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公共健康問題。 胃癌篩查工作的重要性 胃癌的預後與診治時機密切相關,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而Ⅲ、Ⅳ期胃癌低於20%,因此,早期發現胃癌對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
  • 山東大學18人獲國家重要表彰!
    山東大學前沿交叉科學青島研究院劉智青教授獲此殊榮。劉智青教授長期活躍在實驗強子物理前沿研究領域,曾取得系列國際前沿的成果。2013年,他在BESIII實驗完成博士論文期間,代表合作組發現了新的帶電類粲偶素Zc(3900),被認為是首個具有確切實驗證據的四夸克粒子,並被美國物理學會《物理》雜誌評選為年度"十一項重要成果"首位。
  • 北大教授程和平、顏學慶、季加孚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獎
    1993年程和平在美國求學期間,發現細胞鈣信號的最小單位並命名為「鈣火花」(Calcium Spark),其原始論文被譽為100多年來最傑出的10篇心肌論文之一,相關成果被寫入國內外多種生理學和醫學教科書。
  • 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舉行 北大醫學鍾南山、季加孚獲獎
    他們在各自的學科領域內取得了重大發明、發現和科技成果。 2003年抗擊「非典」中,他不顧生命危險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區指導醫療救治工作,主持制定我國「非典」等急性傳染病診治指南,為戰勝「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貢獻。
  • 南京醫科大學胃癌研究刊登國際期刊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Cancer Research》在線刊登了南京醫科大學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一項合作研究
  • 山東大學30項科技成果獲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
    山東大學共有30個項目獲獎,佔全省授獎總數的12.2%,整體獲獎數量較去年穩中有升。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山東大學獲一等獎4項、二等獎8項,其中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佔全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獎總數的66.7%;作為參與完成單位,山東大學獲一等獎4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4項。
  • 復旦科學家發現腦區調控動機行為機制,為睡眠障礙治療提供新思路
    該研究可為臨床治療睡眠障礙、藥物成癮等精神疾病提供新思路。近日,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已在線發表了該成果。為搞清楚這一問題,研究人員運用神經科學前沿研究方法,發現腹側蒼白球(腦區)中有一類抑制性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在覺醒期時活性升高,而在睡眠期時活性降低。
  • 自動化所等在胃癌隱匿性腹膜轉移智能診斷研究中獲進展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高劍波團隊、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影像科單秀紅團隊和雲南省腫瘤醫院放射科團隊合作,開展了基於CT影像組學的胃癌隱匿性腹膜轉移的多中心、回顧性臨床研究,取得了診斷效果的顯著突破,相關研究工作發表於臨床腫瘤期刊Annals of Oncology。
  • 山東大學18人獲國家重要表彰!
    臧恆昌研究員獲第三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科技獎11月6日,第三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獎"頒獎儀式在全國第八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上舉行。該獎設貢獻獎、科技獎、青年獎和國際交流貢獻獎四個獎項,本屆共有兩位近紅外光譜科技工作者獲得科技獎。山東大學藥品監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臧恆昌研究員獲此殊榮。"
  • 為白血病治療提供新思路!攜手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團隊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anti-PD-1 and a leukaemia-associated antigen"的研究論文,其中南方醫科大學謝曉靈、胡宇行、葉通為共同第一作者、李玉華、馬光輝、魏煒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將前期研發的白血病Eps8抗原肽及PD-1抗體疫苗利用聚乳酸(PLA,FDA批准使用的佐劑材料)進行包埋,製備了新型白血病精準治療性疫苗,在多種白血病動物模型上均顯著抑制了病情進展,為白血病的精準免疫治療帶來了新思路
  •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程黎明教授團隊獲2019年度...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程黎明教授團隊獲2019年度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2019-12-27 1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