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北京出現強降雨天氣。海澱區首次啟動「水務大腦」水旱災害防禦系統,重點監控轄區內36個易積水路段,20餘個下凹式立交橋及70餘個重點關注點位。一旦出現道路積水等防汛事件,「水務大腦」可迅速報警,協助指揮調度人員科學決策。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獲悉,「水務大腦」啟用後,海澱區防汛調度指揮時間縮短至8分鐘。
今天下午14點01分,海澱區下起了大雨,田村北路鐵路橋下出現積水,瞬時達到10公分。十分鐘後,積水深度增至30公分,交通出現堵塞。與此同時,海澱區水務局接到預警,迅速通知水務搶險一隊。14點19分,搶險一隊抵達現場,啟動設備進行排水……經過近半小時的搶險處置,積水處理完畢,道路恢復暢通。
在這次防汛事件中,從出現積水、接到預警、派遣搶險隊,到抵達現場,用時僅僅8分鐘。反應速度如此之快,是因為海澱區「水務大腦」水旱災害防禦系統上線啟用。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在海澱區「水務大腦」指揮中心看到,眼前碩大的屏幕上顯示出海澱區的實時降雨量、未來24小時預報降雨量、衛星雲圖、雷達圖等信息。據海澱區水務局副局長宋強介紹,海澱區擁有44個雨量站、24個河道水文站、44個積水監測點、萬餘個分布在河道及城區的視頻監控點,「水務大腦」將這些傳感器採集到的數據資源整合在一張網上,通過數據共享,對水庫、河道、蓄滯洪區、易積水道路、下凹立交橋等易發雨情點進行實時監測預警,有利於防汛指揮調度。
「你看,屏幕中央的海澱區行政區劃圖上,清楚地標記出每一處易積滯水點、下凹立交橋、排水泵站、閥門的分布位置,以及搶險人員所處方位。」 宋強介紹說,當出現道路積水等防汛事件後,「水務大腦」會在地圖相應位置上標記出來,顯示路段名稱並閃爍報警,通知指揮調度人員迅速決策。
據介紹,「水務大腦」通過兩種方式判斷道路積水情況。一是利用電子水尺,當水位超過一定警戒值時會自動報警,指揮調度人員結合攝像頭觀測現場情況,制定搶險方案;二是在沒有安裝電子水尺的路段,「水務大腦」系統可根據實測降雨量、預測降雨量、公安交通數據等信息,自動計算權重值,模擬未來3小時降雨情況,從而推演出可能積水區域,淹沒水深、淹沒路段以及受影響人口,為精準防汛打好提前量,讓搶險隊員跑在暴雨前面。
此外,降雨結束後,水旱災害防禦系統將自動統計汛中雨情、水情、災情等信息,與前期模型計算結果進行分析對比,對模型模擬結果進行檢驗。通過數據模型的模擬,指導新建雨水管線、翻建支管、增加雨水口、排水口清淤、防洪修復等工程的建設。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王斌攝影/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袁藝編輯/李曉萌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