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席晶 軒瑋 成怡昕
風雨過後現彩虹。
2018年因洪澇災害死亡與失蹤人數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低,與2000年以來同期均值相比,農作物受災面積、受災人口、死亡人口、倒塌房屋減少4至9成,2018年防汛抗洪工作取得全面勝利。
勝利的背後,是縱貫汛期殫精竭慮的籌謀,是氣象水文察風知雨的日夜測報,是水庫堤防排險除危的堅強護衛,是會商室裡日夜輪轉的調度決策,是風裡雨裡逆向前行的責任擔當,是機構改革中幹勁不減的絕對忠誠……
在黨中央領導下,國家防總、水利部,各流域防總和地方黨委政府、廣大軍民,周密部署,精心組織,強化責任,科學防控,向黨和人民交出優異答卷。
披堅執銳,夯實基礎,築牢「責任堤」
2018年,汛情並不平靜。
局部地區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以及400多條中小河流頻發洪水,「瑪莉亞」「山竹」「溫比亞」等颱風輪番侵襲,金沙江、雅魯藏布江發生4次堰塞湖險情……
機構改革關鍵期面臨如此嚴峻汛情,防汛抗洪工作面臨巨大考驗。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李克強總理多次對防汛抗旱提出明確要求,國務院副總理、國家防總總指揮胡春華赴水利部和河南、安徽、湖北等省考察防汛工作,並與國務委員、國家防總副總指揮王勇多次共同出席國家防總會議,對防汛抗旱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堅決貫徹,不打折扣。
要以「更足的幹勁、更高的要求、更紮實的作風、更過硬的舉措」全力做好各項工作。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新任水利部部長鄂竟平坦言,防汛抗洪是他最關心的三件大事之一。他在長江防汛檢查時強調,特別是「做好機構改革中的工作銜接,寧可抓重不能抓漏,絕不允許推諉扯皮,決不能出現責任缺失、工作斷檔」。
國家防總指揮中心24小時防汛值守,密集會商。緊盯風雲變幻,洞察雨情水情,科學統籌研判,指揮攔洪調度。
各地各級防汛部門一如既往緊張行動起來。
主汛期前,長江防總先後派出7個檢查組,對八省二市防汛備汛和丹江口等6座委管水庫安全度汛準備情況開展檢查督查。
浙江省落實各類責任人31萬名,組織開發防汛管理App,實現對基層防汛責任人履職情況「痕跡化」管理。
河南省人民政府、水利部在新鄉輝縣市南水北調中線石門河倒虹吸工程現場,聯合舉辦河南省南水北調防汛搶險及山洪災害防禦應急演練,檢驗實戰能力,迎戰可能發生的大洪水。
落實責任、建設隊伍、汛前檢查、隱患處置、預案修訂、防汛演練、物資儲備,各項防汛準備工作「早」字當頭,有序開展。
飛檢、暗訪、約談貫穿主汛期;「三個責任人」限時上崗到位,「三個環節」逐庫完善落實;「五月底前全面落實」「十日內排查隱患」……國家防總、水利部強化監管,一系列強有力的監督檢查問責措施紮實推進,要求限時整改,形成警示震懾。
真功夫下足,硬措施跟上,責任逐級明確,壓力層層傳導,緊盯薄弱環節,排查風險隱患,凝聚起抗洪救災的強大合力,繪就了有序高效的抗洪圖景。
「硬牌」在握,調度有方,抗洪有底氣
7月上旬,又一輪強降雨入侵四川,嘉陵江幹支流出現超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川渝兩地迎來防汛大考。
「8 250!8 400!8 460!……」7月11日凌晨4時,在武都水庫管理中心中控室裡,陡然上漲的入庫流量讓調度科主任徐輝屏住了呼吸。8 490立方米每秒!史無前例,遠超歷史實測最大洪峰流量6 230立方米每秒。
數據開始回落,看著3 500立方米每秒的下洩流量平穩通過下遊,徐輝終於鬆了口氣。攔截洪水1.5億立方米——對這個攔洪庫容僅1.54億立方米的水庫來說,可謂不小的挑戰。
看似「兵行險招」的背後,正是審時度勢、成竹在胸的篤定。在預測到將有大流量入庫後,國家防總以及長江防總果斷決策,四川省防指對亭子口、寶珠寺、武都等水庫水電站實施科學調度,提前加大下洩流量騰出庫容,有效攔洪削峰,降低嘉陵江下遊洪峰水位2~4米。
化洪水於無形,並非一蹴而就。
10座、17座、21座、28座……2018年,長江上中遊水庫群聯合調度這張「硬牌」,實力再度擴大至40座,成為迎戰長江洪水最為直接有效的武器。長江上遊主要水庫群攔蓄洪水110多億立方米,三峽水庫分別將53 000和60 000立方米每秒的入庫洪峰削減至40 000和43 300立方米每秒;聯合調度金沙江中下遊梯級和紫坪鋪等水庫攔洪,最大限度減輕川渝江段防洪壓力。抗洪重器「聯合作戰」,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在黃河流域,上遊龍羊峽、劉家峽水庫聯合調度攔洪削峰,減輕寧蒙河段防洪壓力;中遊三門峽水庫敞洩、小浪底水庫實施攔洪削峰和排沙減淤,保障下遊灘區群眾安全。
防汛抗洪,必須耳聰目明。水利部水文情報預報中心在迎戰長江上遊區域性較大洪水中,提前3天準確預報長江上遊編號洪水、寸灘江段超保證水位、三峽入庫洪峰流量,為三峽水庫防洪調度提供了有力支撐;在應對黃河上遊區域性洪水中,提前7天預測黃河上遊發生編號洪水,提前15天預判龍羊峽水庫出現歷史最高水位,為黃河洪水防控提供了科學決策依據。
秋末冬初,南方的汛期本該鳴金收兵。但不足一個月時間內,金沙江、雅魯藏布江出現4次堰塞湖險情,特別是「11·3」金沙江白格堰塞湖,蓄水容量、安全影響等多方面均為歷年罕見。堰塞湖險情處置,成為2018年度抹不去的抗洪記憶。
看似平靜的堰塞湖積聚著巨大的潰決風險,不時滾落的塊石昭示著山體再次垮塌的可能。
11月8日夜,汛期裡已六赴一線指導抗洪搶險的國家防總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兼應急管理部副部長葉建春,帶領長江委五名專家在踏勘堰塞湖現場後,乘坐衝鋒艇返回江達,冒著刺骨江風在一片漆黑中航行兩個多小時,闖過重重艱險,數度登上危情四伏的堰塞體,現場指導險情處置。
有著豐富搶險救災經驗的全國工程設計大師、長江設計院副院長楊啟貴,連夜緊急趕赴現場,4次登上堰頂查勘,通宵達旦開展洪水風險計算,研究制訂多個險情處置方案。
巴塘水文站藏族職工傲次乃是奔赴白格堰塞湖的水文第一人。他忍受飢餓和寒冷,蹚著冰冷刺骨的江水,晝夜開展堰塞湖水位觀測工作,提供了準確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近百名長江水文人和川藏水文隊伍一道,佇立在江河最前沿,頂著數度拉響的滑坡體雷達警報,搶測寶貴的超歷史洪水資料;電腦前、分析室裡,百餘名技術人員日夜鏖戰,持續滾動會商,分析演算……
11月17日,白格堰塞湖潰壩洪水安全通過梨園水庫,人工幹預處置大型堰塞湖又創成功範例。
一場場洪水,一次次考驗,彰顯了抗洪搶險的中國力量。
未雨綢繆,精準施策,打贏防颱風硬仗
2018年,防颱風工作面臨大考。
颱風「艾雲尼」「貝碧嘉」均在廣東和海南3次登陸;「安比」「雲雀」「溫比亞」26天內接連登陸上海,為1949年以來首次;「安比」「摩羯」「溫比亞」登陸後均北上,給華東、華北、東北等地帶來強降雨。
颱風路徑多變,時段集中,來勢迅猛,創下多個歷史之最。
9月7日20時,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一個熱帶氣旋悄然生成,並迅速壯大,成為2018年第22號颱風「山竹」。
「山竹」風力強、塊頭大、範圍廣、浪潮高,一路挾風帶雨,呼嘯而來。面對「風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國家防總、水利部的科學指導下,粵桂瓊等省區嚴陣以待,直面大考,以最高最嚴的標準、最充足的準備、最細緻的防範,努力將災害損失降至最低程度。廣東省委書記李希、省長馬興瑞雙雙提前結束出訪,坐鎮省三防指揮部會商指揮,決定啟動防颱風Ⅰ級應急響應,並在颱風登陸關鍵時刻趕赴現場指揮;颱風登陸前全省共出動巡查排查人員近17萬人次,排查消除防災隱患8 704處。海南省水務部門對全省所有水庫加強巡查管理,提前排查供水送水設施設備。廣西派出13個工作組赴相關地方檢查指導防颱風工作,41支水電應急搶險隊伍、4.2萬名搶險人員隨時待命。
生命安全大於天。「我們每天都要給每戶漁民打電話,了解漁民動態,防止漁民回港後擅自出海,確保每個漁民都上岸。」「無論用什麼辦法都好,一定要把危險地帶危舊房屋的人員全部轉移出來,寧可群眾現在罵我們,也不要群眾事後哭。」
防禦「山竹」的成功秘訣在於:最充足的準備,最細緻的防範,最高效的協作,最有底氣的迎戰!防禦「山竹」的勝利既是制度優勢的彰顯,也是防禦強颱風經驗的升華,更是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有效保障。
每臨颱風,一套套行之有效的「組合拳」總是精準「出招兒」。
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全面落實防汛抗旱責任,主要負責同志靠前指揮,組織幹部群眾強化隱患整改,全力做好監測預警、工程調度、險情巡查搶護、人員轉移安置等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城鄉供水安全。國家防總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密切配合,解放軍、武警部隊和公安機關及時出動兵力、警力參與抗洪搶險,發揮重要作用。
一條條舉措,一個個環節,上下齊心,多方合力,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颱風防禦機制,築就了厚實而堅固的「防風牆」。
風狂雨驟無情水,雨過風停有彩虹。2019大幕已然開啟,機構改革賦予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工作新的職能定位。轉變的是職能分工,不變的是守江河安瀾、護民生福祉的信心與擔當。
來源:中國水利報 2019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