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這麼多人過度敏感?

2021-03-05 利維坦

利維坦按:初中班主任對我的評語中有一句至今還記得:「……敏感內向,靜有餘而活不足」。現在想起來,兒時由於敏感而感到的絕望是來自幾個很奇怪的黃昏(另外還有走馬路沿著一條線走的輕微強迫)。但依照SPD的一般表現(比如對於光線和聲音的敏感程度、對來自他人撫摸的感受),顯然我還不是高敏感的人,或者說,對於SPD而言敏感的,對我來說或許相對遲鈍。不過,在自我認知中,我把自己歸類為「蘭花型」敏感人群,只不過沒有處在極端位置而已。

文/Emma Young

譯/藥師

校對/沁月

原文/mosaicscience.com/story/highly-sensitive-people-sensory-processing-disorders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藥師在利維坦發布

傑克·克雷文(Jack Craven)早在6歲時,就向其母親傾訴了想死的念頭。他認為上帝創造他就是一個的錯誤,為什麼不直接去死?他的母親羅莉·克雷文(Lori Craven)則表示,她不能理解為什麼她的孩子在這個年齡會思考這樣的問題,反問道:「你能想像你的孩子說出這樣的話嗎?」

如今,12歲的傑克患有感覺處理障礙(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SPD)。這個診斷目前尚有爭議。一些醫生認為這種病並不存在,而另一些認為SPD確實存在的醫生則認為感官問題影響了我們之中5%到16%的人。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會對燈光或聲音過度敏感,還有一些人會覺得愛撫像砂紙撕裂他們的皮膚,還有一些嬰兒會尖叫著不睡覺,除非他們被筆直地緊緊固定住。這意味著我們所認為的「正常」的生活對於這些患者來說是不可能實現的。

當傑克還是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時,就發現任何聲響大的地方都讓他難以忍受。羅莉回憶說:「只要在一個有噪音的環境下,他就會有尖叫,事實上,主要的噪聲就是他的尖叫。在學校裡,他會因高度緊張而呆若木雞。」傑克是個聰明的孩子,但周遭環境讓他無所適從。他回家時告訴媽媽,學校裡的其他孩子說他蠢,說他是個啞巴。現在,羅莉在家裡親自教他,無論他們做什麼,都必須考慮傑克的敏感性。

儘管生活中困難重重,但一些成年SPD患者和一些SPD患兒的父母報告了這些SPD患者還有一種優勢。除了對生理感知更敏感外,他們對其他人的情感也更加敏感。對研究人員來說,這個現象很有趣。感覺處理這一現象會有助於我們對「敏感」的人的性格進行解釋嗎?SPD患者是否可能處在作為進化優勢的敏感譜的極端?

©Harriet Lee-Merrion at Heart Agency

「在現在這個房間裡感覺如何?好可怕!這房間太糟糕了!我試著不去關注燈光,防止燈光打擾到我。我試著不去聽自己喉嚨裡的回聲,但它們無處不在,在空氣中,甚至從牆上反射回來。我們坐在這個缺口前面,所以我在空中漂浮著,我的一部分要飛走了,我希望這不會讓我在上臺的時候被搞砸……我猜門是鎖著的?並沒有人進來,對吧?」

在芝加哥一個寒冷的午後,瑞秋·S·施耐德(Rachel S Schneider)描述著她在進行公共演講之前、在等候室內複雜的心理活動。倘若這樣就令她感到如此不適,那麼從她所搭乘的紐約飛來的航程豈不是如同遭受酷刑?對此,她並不否認。

一些小回聲也如同指甲划過黑板的聲音一樣侵擾著SPD患者。圖源:Chronicle Live

2010年,當施耐德被診斷為SPD患者時,只有27歲。對於她來說,這意味著她對光和聲音極度敏感。沒有人喜歡指甲划過黑板的聲音,也沒有人喜歡暴露在聚光燈下。但正常的光亮,對於施耐德來說幾乎等同於聚光燈。甚至一些小回聲也如同指甲划過黑板的聲音一樣侵擾著她。此外,她還在一種更加鮮為人知的感受中掙扎,即本體感受——即可以感知身體各部位在空間的具體位置。因此,她十分樂於享受身體有壓力的感覺(「我大概是一個極端派!」)。

自從她衝進房間後便十分亢奮,激動不已(由於她接下來要出席的研討會)又焦慮不安(由於她的談話,旅行,這次面談以及這個房間)。當我們討論到最近針對SPD進行的神經學研究時,她幾乎把拳頭錘在桌子上。她說:「這是重點!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消息時,我很興奮,我簡直想要舉辦一個遊行!」但短暫的停頓後,她又說:「我不喜歡遊行。」

施耐德的這場遊行應當為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教授艾麗莎·馬爾科(Elysa Marco)而舉行。馬爾科是一名兒科神經學家,現在是公認的SPD專家。雖然六年前,她對這一症狀甚至還未曾耳聞。然而從那之後,她開始更多地探究感官問題對許多年輕患者的影響。

在她的診室裡,她發現孩子們遇到一系列大腦相關的障礙。她說:「許多家長都來向我諮詢,我也想與他們談談孩子的癲癇症狀、頭疼和自閉症孩子的語言問題。並且家長們也想對此一探究竟。」

宛如《鐵皮鼓》裡的奧斯卡:尖叫是很多SPD患兒的反應。圖源:Filmland Polen

「但是他們想談論的是每一天每一分鐘發生的事情,因為和這些孩子一起生活實在太困難了。他們無法讓孩子進浴室洗頭,因為孩子不讓家長們摸他們的頭;他們也不能為孩子穿上衣服,因為孩子會因為觸碰而尖叫得要人償命;他們甚至不能在廚房用攪拌機做湯,因為孩子會捂著耳朵跑出去。

20世紀60年代,簡·埃爾斯(Jean Ayres),一位在加州就職的職業治療師和教育心理學家,首次發現了SPD(她稱之為「感覺統合失調」)。通常,SPD患者的感官正常工作時,他們的大腦並不會對那些器官發出的信號作出回應。雖然許多人對一種或兩種以上的感官反應過度,但有些SPD患者則「反應遲緩」(他們渴望一種或多種感官的刺激)。他們對一些感覺反應遲緩,但對其他感覺又過分敏感。

露西·簡·米勒(Lucy Jane Miller)是埃爾斯的學生之一,已經對SPD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研究。她現在是兒科學教授,就職於科羅拉多州的洛基山大學,身為SPD基金會創始人,她開發了該疾病的診斷評估量表,協同其研究治療,並盡其所能宣傳SPD以增進人們對這種疾病的關注和了解。儘管她孜孜不倦地努力希望把這一疾病列入「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指南」(DSM,被譽為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的「聖經」)中,卻一直未能如願。

2008夏,米勒在隸屬於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研究所的神經發育障礙學會做了一個關於SPD的報告。艾麗莎·馬爾科也是聽眾之一。馬爾科回憶說:「此時我就像被一道耀眼的光芒點亮了,十分激動。我想我應該從這個方面入手,來治療我的那些孩子們。」

報告結束後,她走到米勒跟前,告訴她自己已計劃在UCSF研究自閉症兒童的大腦,也許她也可以利用大腦成像來研究SPD。米勒幫助馬爾科爭取到了所需資金,隨後的研究徹底改變了瑞秋·施耐德的生活。

第一次實驗結果發表於2013年,實驗中使用磁共振成像(MRI)來觀察SPD患兒與另一組無障礙的對照組的大腦。結果顯示出兩組腦結構中的顯著差異,主要在與大腦後部涉及視覺、聽覺和觸覺數據處理的連接區(2016年時發布了更多後續調查結果以支持他們的發現)。

(www.ucsf.edu/news/2013/07/107316/breakthrough-study-reveals-biological-basis-sensory-processing-disorders-kidsi)

2014年發表的第二篇文章將SPD患兒與自閉症兒童進行了比較,因為兩個患者群體之間存在交叉重疊的部分。據估計,多達90%的自閉症患者也有感覺處理方面的問題,但馬爾科想要確認SPD是否是獨立於自閉症而單獨出現的疾病。

(www.biosciencetechnology.com/article/2014/08/autism-spd-hit-different-brain-areas)

圖中顯示了自閉症患者與SPD患者腦中發病區域的不同。圖源:ucsf

雖然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她也發現了兩者之間的顯著差異:SPD患兒的白質(將大腦中與感覺相關的各區域連在一起的「接線」)較少。並且自閉症兒童處理面部情緒的腦迴路中受到了一些損傷,而SPD患兒卻沒有。正如施耐德所說:「第一個研究讓我們確認了SPD的存在。但與自閉症進行了比對之後,你猜我們發現了什麼?這兩種疾病的患者大腦看起來是不同的!」

這些研究對於施耐德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們證實了SPD是一種神經障礙。她表示自己窮極一生與這些病症抗爭,現在的自己是一個溫暖友善且外向的人,但在她孩童時期,由於社交聚會對於她來說實在是無法承受,因此總是畏縮在家,很難適應校園生活。她甚至在街上出現了「人體關機」的症狀,並被診斷為驚恐發作,直到27歲才知道SPD,那時SPD還未被廣泛接受。之後直到腦成像研究的發表,她才首次認識到自己的疾病和一般的疾病是不同的。

然而,對於SPD這種疾病的存在還是有反對的聲音。2012年,美國兒科學會發表聲明說:「目前尚不清楚有感官問題的患兒是否具有與大腦的感覺通路相關的實際障礙,也不清楚這些問題是否是由於潛在的發育障礙引起的。」例如自閉症,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以及焦慮症。即使馬爾科發表了如此突破性的論文,許多兒科醫生持謹慎態度。

UCSF的兒科教授託馬斯·博伊斯(Thomas Boyce)對此持懷疑態度,但並非不屑一顧。他說:「毫無疑問確實有問題出現,也許是感覺處理障礙……我只是覺得我們還不夠了解其原理。」

感官過度敏感性在兒童時期並不少見。對美國家長的一項調查發現,有16%的兒童對某種形式的感官刺激「過度響應」,基於家長們的反映,還有另一個發現:至少5%的學齡兒童達到了SPD的判定標準。馬爾科解釋道:「如果你帶你的孩子去放煙花,他們會捂住耳朵。之後回到家,他們就恢復了正常,那下次去就帶上耳塞吧。」

(ajot.aota.org/article.aspx?articleid=1868384)

「但如果你不能帶他們去任何嘈雜的地方,或者每次你在房間使用吸塵器,他們都會連續尖叫幾個小時,再或者你把尿布放在他們身上,他們會尖叫著抓撓皮膚,那麼你就越過了孩子能承受的感官範圍了。」

圖源:wired

傑克·克雷文10歲時,媽媽羅莉帶著他去舊金山找馬爾科看病。他們住在城裡的一個崎嶇不平的地方。羅莉回憶道:「我們一走出旅館,傑克就緊緊抓住我們的手,瑟瑟發抖,他嚇壞了,說:『我不喜歡舊金山!這裡有好多悲傷的人!』」在家裡時,羅莉、她的丈夫和他們的女兒對傑克所說的任何事情都抱以溫暖和包容的回應,不管它多麼傷人。如果他們不同意傑克的某種言行,「我們就像在手上攥了顆炸彈」。

我們的感官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包括其他人在內的整個世界的信息。我們通過面部表情、聲音語調與姿態,持續不斷地為自身的情感狀態提供視覺和聽覺上的線索。大腦會在瞬時亦或是潛意識中接收這些信息。塔尼亞·辛格(Tania Singer,主攻人類認知與腦科學,就職於位於德國萊比錫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是社會神經科學領域的先驅。在一個實驗中,她發現約1/4的志願者表示即使只是看著其他人緊張,自己的應激激素皮質醇水平也會有所上升。這就是所謂的潛意識下的「情緒傳染」。

舉個例子,倘若視覺和聽覺數據提供了關於他人恐懼或憤怒的信息,不難想到像傑克那樣感官敏感的人將獲得更多信息並對此作出更強烈的反應。這也同樣適用於施耐德所說的:「如果有人走進房間,我馬上就能了解他們的感受,以及我該如何去感受他們。」 

普遍觀點認為,情緒傳染是基於同理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分享他人的情感。有研究表明了其中的聯繫:辛格發現,容易被他人的情緒所感染的人在調查同理心的問卷調查中得分更高。

辛格並未研究過SPD患者。但艾爾莎·馬爾科對於過度反應的SPD患者處於環境(包括其他人在內)普遍敏感度的極端的說法是接受的。她還有另一種視角來看待SPD:極端的「蘭花(環境敏感性)」。


圖源:Filmland Polen

向非心理學家的人提問:「敏感」的人是怎樣的人?他們可能會說這樣的人容易被嘲諷傷害的,會為電影中的悲傷或是快樂的時刻哭泣,相比於聚會更享受一個朋友、一本書的陪伴。心理學家則不會用這種方式來定義這個詞(雖然為電影而哭泣,享受詩歌,逃避聚會這些特徵仍然適用)。

在安靜的小鎮蒂伯龍(Tiburon,位於馬林縣,舊金山海灣對面)的一家咖啡館裡,心理學家伊萊恩·阿倫(Elaine Aron)解釋著「敏感」的人對於她意味著什麼。她說:「最重要的就是他們能夠更加深入和全面地處理信息。很多時候,人們注意到的事情只是他們的表面行為,比如說由於噪音太大而引發的煩躁和哭泣,或是不喜歡衝動地作出決定,但在這些表面現象之下卻有著更加深層次的信息處理過程。」

阿倫開創了「高度敏感者(highly sensitive person,HSP)」的科學研究,她認為這是一種獨特的人格——以「感官處理敏感度」為基礎,這種特點存在於100多種不同種類的動物裡,並非僅在人類之中。它與內向不同(約有30%的調查對象都是外向的人)。但高度敏感的人和動物通常會更加謹慎地處理狀況,包括社交互動。他們會停下來反思,而不是魯莽行事。並且他們會更注意周遭環境,可以充分利用這些信息來幫助他們生存下去,理想地說,是茁壯成長。

心理學家伊萊恩·阿倫。圖源:youtube

她的評估表裡有27條陳述,用於判定某人是否屬於此類人,要求你勾選出符合自己情況的項目,例如「他人的情緒會影響我」、「我很注意避免觀看暴力電影和電視節目」、「我似乎對周圍環境很敏銳」、「我會因為噪音而感到不適」、「我很謹慎」、「我會認真安排自己的生活,以免遇到苦惱或無法承受的情況」。

阿倫微笑著說:「我想我大概會把每一條都打上勾。」事實上,在1990年她就被臨床醫師認為是「敏感的」,最初就是由此而引發了她的好奇。

基於她和其他人的研究工作,她認為大約有20%的人是高度敏感人群,並且這個群體中有特定的敏感性,但其他人並非如此。她表示,我們大多數人根本就不「敏感」,而且這種差異與性別差異一樣顯著。「這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她說。

不只是阿倫將人們分為敏感型與非敏感型。託馬斯·博伊斯也將孩子進行分類,大約80%的孩子為「蒲公英」,即在任何不同的地方行為表現都基本保持一致,只要他們的環境不是極度嚴苛;另外20%則是對環境高度敏感的「蘭花」。博伊斯表示,蘭花」對於環境的要求更高。在艱難的環境中,他們表現得很糟糕。但在支持性的環境中,他們的表現實際上比「蒲公英」要好。

阿倫和馬爾科都對這項研究讚嘆不已。阿倫認為博伊斯所指的「蘭花」就是她所謂的高度敏感者,博伊斯也十分贊成,並且表示:「阿倫在大多數成年患者中觀察到的現象與我們在『蘭花』類型孩子中所看到的十分接近。」

阿倫和博伊斯認為,人群中存在著包括HSP的不同心理類型是有利於種群進化的。那些密切關注環境的人會注意得更多,在某些情境下會做得更好。而大膽,愛冒險,尋求興奮的人格類型則更有可能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對更敏感、更關注環境和更大膽、相對不敏感的從鳥類到魚類的廣泛動物觀察中,也證實了這一想法。

但是SPD患者屬於哪種類型呢?馬爾科認為,一些過度敏感患者是蘭花類型的最極端。阿倫則不能確定;她覺得他們是不同的類型。她認為SPD患者更容易被輸入的感覺擾亂分心,而非用它來獲取有關環境的有用信息。博伊斯也並不能確信這一點。雖然敏銳的感官是蘭花類孩子的特徵,但他認為蘭花類孩子的大腦功能還有其他的差異——這意味著他們更深入地處理環境方面的信息。

儘管如此,與博伊斯研究著同一群體的麥可·普洛斯(Michael Pluess,就職於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現任高級講師)在描述研究內容時,使用的是「環境敏感」這個術語,而不是「蘭花」。他認為HSP上得分高的人,更有患SPD的可能性。

一旦病人被診斷出SPD,下一步就是治療——考慮到它潛在的好處,所以並不是消除其敏感性,而是儘量減少其帶來的創傷。目前,職業治療通常用於根據症狀設計具體方案。施耐德舉例說,在原地跳躍和對著牆壁做伏地挺身,有助於她歸於平靜,就像使用一個「皮膚刷」刷她的四肢和軀幹一樣(在她坐下來與我交談之前就曾這樣做過)。

SPD的治療也可以使用抗焦慮藥物或針對多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藥物,但還有其他可行的選擇。馬爾科正與同事一起開發一款叫Evo的電腦遊戲這款遊戲旨在訓練注意力。他認為,大約40%的SPD患兒同時也符合多動症的診斷標準,如果能使用Evo來改善患者對刺激的注意力,那麼也可以提高其精確處理的能力。這款遊戲的研究結果尚未公布,所以她不能透露更多細節,但她表示:「我們都呈現了十分不錯的效果,還有一些大腦的變化。」傑克·克雷文(Jack Craven)是參與這項研究的孩子之一,據他母親的報告,他處理視覺信息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馬爾科仍然在研究SPD的遺傳學以及SPD與自閉症、多動症相比較會有什麼差別。雖然這些疾病的診斷不盡相同,但它們的症狀時常有重疊。顯而易見,患者由於SPD,可能會一直關注粉絲點擊量或同桌鉛筆的劃痕這樣雞毛蒜皮的小事,因此在學校無法集中精力,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被認為是注意力缺失;或者如果一個孩子渴望感知身體各部位在空間的位置從而想要無休止地跑步,可能會被認為是過度活躍; 再或者無法正確處理臉部視覺信息的孩子,可能難以理解別人的想法而被診斷為自閉症。

馬爾科表示:「所有這些基於大腦的疾病,在遺傳學上都有重疊。這些分類只是對行為的描述。

對於施耐德來說,將SPD認定為一種特殊的障礙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樣才能減少像她一樣成長起來卻不理解自己所面臨的問題並因此被解僱或是遭遇更糟境況的人。她現在是SPD社區的主張者。她出了一本書,有了一個博客和Facebook主頁,許多病友相繼與她聯繫。

她使我聯繫上了位於佛羅裡達州剛滿21歲的肖恩(Sean)。自從他記事起,SPD就一直與他如影隨形。在學校裡,他不會說那些燈讓他感到痛苦,因為這聽起來顯得十分怪異,所以他只說自己頭痛,但他的父母和老師認為這只是他翹課的藉口。2016年初,他告訴我他終於鼓起了勇氣向母親描述他每天的經歷。然而母親卻覺得他聽起來像個瘋子,她甚至認為她應該有一個比他更好更棒的兒子。

©Harriet Lee-Merrion at Heart Agency

據施耐德說,肖恩的經歷並不是罕見。而許許多多像肖恩這樣的人以及他們的親身經歷,說服了運營SPD Parent Zone(向SPD患者的父母提供有用信息的組織)的施耐德和凱利·居立科(Kelly Jurecko),在2016年4月推出名為「感覺是真實的」(Sensory Is Real)的新計劃,計劃宣言寫道:「我們感官社區的人們都確信感官問題的存在,值得你的關注,理解與接受。」

當我見到施耐德時,她正在芝加哥參加一個關於如何改善博物館、劇院和動物園等場所的感官處理問題的會談。陽光明媚的大廳裡擠滿了當地文化機構的代表們。她在前廳裡緊張地等待著,擔心著大廳的大理石牆面上令人不安的反光。但她知道她的丈夫喬什(Josh)(她只是半開玩笑地稱呼她為「處理者」)會幫她揉背,讓她平靜下來。

她告訴我,很多患有SPD的成年人都伴隨著繼發性焦慮。許多心理狀態與其相關,因為腦海中長時間迴蕩著:「我不能這樣做,我是怎麼了,我不能這樣做,每個人都討厭我,我總是這麼難堪,人生如此痛苦和艱難,我不能這樣做。」所以她試圖改變對話:「你必須改變之前的做法,這聽起來似乎有點困難…但是,你可以的!」

之後她走進了大廳,克服了牆上的反光和內心的焦慮,開始發言。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投稿郵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聯繫:微信號 thegoatjoe

相關焦點

  • 冬季敏感飽受折磨?敏感星人自救指南來啦!
    首先,你要搞清楚冬季敏感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敏感肌≠肌膚過敏看到這兒是不是有些迷惑了?敏感肌難道不是肌膚容易過敏導致的嗎?O姐負責任地告訴你,當然不是!肌膚過敏由特定的過敏原引起,是一種肌膚病態的表現,而敏感肌屬於一種問題型肌膚,是由於皮膚先天或後天性的皮膚屏障受損,導致皮膚不具備耐受性,無法抵禦外界的各種刺激。 既然如此,那敏感肌都有哪些特點呢?
  • 更敏感的氣候是更多變的氣候
    更敏感的氣候是更多變的氣候一項新研究顯示,如果氣候對二氧化碳排放更加敏感,那麼十年不發生全球變暖的可能性更大。英國埃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和生態與水文中心(Centre of Ecology and Hydrology)的一組科學家開展了一項開創性的新研究,研究氣候變暖為何同時出現激增和減緩。
  • 絕地求生:為何射擊類遊戲頻繁出現電腦人?過度電腦人真的好?
    最近隨著絕地求生的越來越火絕地求生也不滿足於端遊開始進軍手遊,而這些射擊類遊戲中不知道有沒有玩家注意過所有射擊類遊戲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電腦人。這種電腦人大部分會存在於新手和中級階段而對於過度新手的老手階段也會出現一小部分的電腦人下面小編就來跟大家分析一下射擊類遊戲存在電腦人的目的。電腦人或許在之前沒有人發現,但是最近隨著絕地求生刺激戰場的上線電腦人就得到了玩家的重視。
  • 敏感的綜合體,多向思考者
    生活中,有這麼一群人。看電影的時候,感動比別人多,淚點比別人多。聽到朋友間的一句開玩笑,會在半夜了還反覆琢磨。明明接到了錄取通知書,但開心的心情容易瞬間而逝,轉念就開始擔心學費的問題。在朋友聚會時,接不上對方的話題,或者對方接不上自己的話題。
  • ​虛假廣告、過度醫療,為什麼男科問題這麼多?
    面對不斷升高的男科發病率,中國的男科醫生數量卻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根據中華醫學會男科學會分會姜輝等人的統計,中國專業男科醫生數量不足三千人。 從歷史原因來看,世界範圍內,男科相較於婦科起步晚,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才開始起步,而婦產科至今已經超過百年歷史。中國男科公認的誕生時間是1995年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的成立,到目前僅有二十餘年的歷史。
  • 為什麼紅木這麼貴,還有這麼多人購買
    憑什麼那麼貴,為何木材價格一直居高不下,讓人望而生畏!其實就一個字「缺」!由於近年過度的開發,緬甸近幾年森林損失速度居全球第三。有關專家稱,若森林保護措施不當,緬甸境內森林將於2060年完全消失。大家都知道花枝木原生樹,以及的緬甸花梨原生樹。這兩種樹種是緬甸出口中國紅木的主要品種!
  • 4指標,讀懂『高敏感』孩子的心
    別為孩子這些表現貼上負面標籤,或許,他只是擁有高度敏感的特質。然而,該怎麼判斷孩子是否屬於高敏感一族?父母本身是高敏感的人,可能更容易察覺到孩子的敏感特質。但當自己並沒有這個特質,自然會較難理解孩子為何有較為敏感的種種反應,甚至可能會以為孩子難搞定、難教。
  • 你是高敏感族嗎?別怕!善用天賦將讓你樂享人生
    看到微博下面的回覆,好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我不禁在心裡驚呼,原來不是我一個人這麼慫!心裡安慰不少。但是對於自己為何會這麼慫,我卻沒有深究。直到最近看到這本《高敏感是種天賦》,我才豁然開朗,原來我不是慫,而是太敏感。《高敏感是種天賦》是給敏感族的幸福生活指南。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你經常會遭遇下面的情況:被領導批評兩句,會轉輾反側,甚至晚上都睡不著覺。
  • 「你太敏感了」|高敏感人群生存指南
    對於這些人而言,生活中不僅需要承擔自己的情緒,還需要額外肩負一份別人的情緒,有時想要視而不見,卻關不上自己的內心,依然會敏感地做出反應。其實,「敏感」是人的一種正常的人格特徵的維度。因為它並不是兩個極值,即不是簡單的「敏感」或「不敏感」,而更像是一個變化的區間。我們所在意的敏感,正是一種敏感程度較高的體現,也就是高敏感。
  • 查幹湖面臨過度捕撈,為何魚卻「越撈越多」?原因讓人很氣憤
    雖然魚越多越好,但是在所有的大大小小的湖泊中,若是過度打撈會出現枯竭的現象。不過你們知道嗎?在我們國家卻有這麼一個湖泊堪稱是非常「神奇」了,因為人們在這裡打撈的越多,不但沒有枯竭,反而湖水裡的魚越來越多。這個湖泊就是位於吉林西北地區的「查幹湖」,人們在這裡靠著捕魚為生,哪怕在古代,這裡都受到帝皇們的寵愛。
  • 讓敏感肌膚安全度過冬天的秘訣在於狀態穩定
    外界環境對於肌膚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得要大得多,想要讓你的肌膚在這個冬季裡維持良好狀態,那麼幫助肌膚保持穩定狀態很重要。敏感性皮膚離你並不遠不少女生都會認為自己是敏感肌膚,但若是真正問她們對於敏感肌膚的定義,卻並沒有幾個人說的上來,有些人甚至只是因為肌膚一時出現了乾燥、瘙癢的狀態,便直接判斷自己是敏感肌膚,「因為朋友都是這麼說的」之類的理由有時也會成為她們判斷自己肌膚情況的依據。可實際上,敏感性皮膚和暫時性的皮膚過敏卻是兩回事。
  • 敏感肌膚分類詳解|思研集教你如何分辨敏感肌膚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某某護膚品上寫有「本品針對敏感肌膚」,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敏感肌膚呢?首先要對敏感肌膚有一個充分的了解。1. 什麼是敏感肌膚敏感性皮膚是一種問題性皮膚,任何膚質都可能有敏感性肌膚。敏感肌膚的類型乾燥性敏感肌膚無論什麼季節,肌膚總是乾巴巴且粗糙不平,一搽上化妝水就會感到些微刺痛、發癢,有時會紅腫,有這幾種症狀的人屬於乾燥性敏感肌膚。肌膚過敏的原因是因為膚持乾燥,導致防衛機能降低,只要去除多餘的皮脂和充分種保溼即可。油性敏感肌膚臉上易冒出痘痘和小顆粒,會紅腫、發炎,就連臉頰等易乾燥部位也會長痘痘,專家稱有這些症狀的人應屬於油性敏感肌膚。
  • 心理學家:如果你經常體會到這些痛苦,說明你是一個極度敏感的人
    但同樣,敏感也會給你帶來痛苦。特別是高敏感特質的人,往往會因為一些微小的刺激,就沉浸在情緒中無法自拔。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群中約有20%的人,其實是高敏感心理特質。這樣的人往往都具有下面這些特點。
  • 研究發現:對笑過於敏感的人,約會很容易失敗
    研究發現:對笑過於敏感的人,約會很容易失敗 2021-01-12 0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植物為何不再對茉莉酸敏感—新聞—科學網
    但伴隨生物進化,有的植物對這種激素不再敏感,單純地依賴茉莉酸無法激發自身的免疫反應。 南京農業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原來是植物茉莉酸信號途徑中的關鍵JAZ蛋白發生變異,導致蛋白的功能發生變化所致。這扇影響植物防疫機制重要「閘門」的揭示,對於改變傳統植物病蟲害防控思維,以及新技術的研發提供了重要依據。該研究結果於近日刊登在國際權威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治個便秘三天竟花了六千多 是否過度醫療真的難「確診」嗎?
    「醫院為何不上光譜輻射治療、脈衝導融、旋磁光子等治療設備?」劉和法不解地問省中醫院主治醫生。「這些機器我們連名字都沒聽說過,正規醫院肛腸科通常不會用理療以及陌生器械。」醫生笑答。  交了49元肛門鏡檢查費,「劉主任」做完檢查說:「你排便的精細感覺不敏感,腸道蠕動不好,現在年紀小還好,年紀大怎麼辦呢?需要再做個驗血和腸鏡,400多元。」在寫病歷時,又貌似無意地建議:「我們醫院有大腸水療,一躺下,就可以把腸道內都排淨,本來要300元,因為你是預約的,只要168元。」見記者推辭,兩位醫生便不肯把開出的「驗血」「腸鏡」檢查單交給記者。
  • 「養鵝防蛇」有沒有科學依據,為何那麼多人採用,真有這麼厲害?
    其糞殺蛇,蜀人園池養鵝,蛇即遠去……」,所以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社會,確實有不少人採取這樣的方法來進行防止蛇出沒的事情,特別是在夏季的時候,蛇經常出沒的季節,養鵝的人非常的多。當然,在農村我們看到這種現象很多,在城市蛇都非常少見,更加別說養鵝防蛇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養鵝防蛇」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是不是真的這麼厲害,「養鵝防蛇」是真的話,我們也可以買鵝了,特別是在夏季。
  • 研究發現抑鬱症罪魁禍首:過度思考(反芻思維)
    可我也很委屈呀,他憑什麼不尊重我意見,這麼多年都不把我當成有獨立思想的人,我不只是因為今天的事才發火,他上次出去旅遊時候不問我意見就選景點,高中時候他沒問過我就給我報補習班,想生二胎也沒問我意見直接就生了…哇我好絕望好想哭…他是不是也在反思?他肯定還在生氣,我去找他談談,順便我是不是要道個歉?他對我失望了怎麼辦…然後我站在他臥室門口,聽到他震天響的呼嚕聲。」
  • 一拳超人:深海王不算強,為何還這麼多人吹?第一季表現力太足了
    既然深海王實力已經確定,為何還這麼多人吹?大部分吹深海王的人都是動畫黨,主要是深海王第一季表現力太足了。作者的設定一般都有大佬專門整理,如果只看動畫,當然了解不到補充的設定。其次,還有一些評論區會有誤導性的科普,很難相信全盛時期的深海王會被打敗G4傑諾斯兩招擊殺。深海王的自我介紹也比較誇張,甚至想站在生態體系金字塔的頂點。
  • 高度敏感的人格特質 · 它也許是你最佳的內在驅動力
    這個數字可能超過一些人的想像,有些人總覺得只有自己才這麼糟糕、這麼輕易被外界影響,或者覺得自己或少數人才具有這樣的敏感性。而這些數據恰恰證明,事實並不是我們感覺的那樣。F認為他最有意義的生活應該是這樣:高效率的學習,取得好的成績,取悅他的朋友,家人,教授,以及他認識的所有人。他決心要變得完美,但這也絕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