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敏感的氣候是更多變的氣候

2020-09-10 無名指下

更敏感的氣候是更多變的氣候

一項新研究顯示,如果氣候對二氧化碳排放更加敏感,那麼十年不發生全球變暖的可能性更大。英國埃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和生態與水文中心(Centre of Ecology and Hydrology)的一組科學家開展了一項開創性的新研究,研究氣候變暖為何同時出現激增和減緩。

研究小組使用複雜的氣候模型發現,如果氣候對二氧化碳濃度更敏感,那麼在過去十年中,氣候變暖的變化也會更大。當結合來自沒有任何二氧化碳增加的模擬的信息時,能夠評估每個氣候模型的自然變異性。

研究發現,即使我們考慮到敏感的氣候模型在20世紀的最後幾十年裡變暖得更多,這些敏感的模型仍然更有可能有短時間的降溫。」氣候敏感性是氣候科學的核心,它是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而發生的全球變暖的程度。多年來,據估計,氣候敏感性介於1.5-4.5攝氏度之間,相當於工業化前二氧化碳水平的兩倍。

研究發現,冷卻,或者「中斷」——幾十年超過兩倍在世紀之交的高靈敏度模型(模型,溫暖4.5ºC,加倍二氧化碳),相比低靈敏度模型(模型加倍二氧化碳後溫暖1.5ºC)。

研究報告的合著者、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員馬克·威廉姆森博士說:「這並不意味著21世紀初全球變暖放緩的存在意味著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敏感的世界。「通過對過去幾十年的觀察,我們得到了一個更好的圖景,發現觀測結果與對氣候敏感性的核心估計基本一致。」Nijsse女士補充說:「我們仍然不確切知道氣候系統將升溫多少,也不確切知道未來幾十年趨勢的自然變化範圍。但我們的研究表明,這些風險不應被視為獨立的。」

這篇論文還研究了21世紀的十年變暖的可能性,其幅度可能相當於整個20世紀——研究小組稱這種情況為「過度變暖」。在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繼續增加的情況下,過度變暖的可能性更依賴於氣候敏感性,而不是長期的全球變暖趨勢。增加50%的氣候敏感性從中央3ºC的估計將增加全球變暖意味著到本世紀末略低於50%,但會增加的機會hyperwarming十年十倍以上。

相關焦點

  • 專家:高緯度地區對氣候變化更敏感
    而由於不是常態,故北極地區生態也不會因此發生驟然的改變,這是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的局地極端天氣現象。」換言之,氣候變化屬於人類議題、國際課題,其參與主體只能是國家與國際組織。全球變暖經過幾十年的媒體熱議,也成百姓日常議論的話題。但氣候變化實際上是個多維度、長時限、大空間的超宏觀題目,與某個地區乃至某些國家都不會直接關聯。
  • 《科學》:全球氣候變暖會讓動物顏色變深還是變淺?
    氣候變暖已經越來越顯著地影響到自然生態,那麼其對動物的進化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近日,《科學》報導了圍繞這一主題的最新爭論:隨著氣候變暖,動物的顏色是會變深還是變淺?關於氣候變暖將如何改變動物的爭論其實不算新話題,在19世紀時,人們便開始思考這一問題。當時生物學家發現了多種描述溫度對生態和進化影響的「規則」。
  • 2020年異常氣候頻繁!新研究:未來或風更強、雨更多,人類咋辦?
    按照情況來看,第5波強降雨馬上又要啟動了,可以說完全是沒有間斷過,大多數地區都是出現「降雨疊加」,所以超出洪水警戒線也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事情,這符合最初水利部發布的預測說明,這也說明了2020年氣候可能大變了。
  • 科學家們終於更清楚地看到了地球氣候的命運
    研究人員研究了氣候科學中最重要且最棘手的主題之一——地球的氣候對大氣中二氧化碳數量增加一倍的敏感程度——發現變暖幾大概率超過估計的低端。該報告強調了這種做法的風險:它排除了那些避免減排的國家有時會提到的更溫和的變暖水平。
  • 季風氣候決定我國氣候資源和災害格局
    編者按:氣候是一種自然資源。隨著人口和物質需求的增加,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制約日益明顯,提高氣候資源利用率的問題便迅速提上日程。對此,林之先研究員將作系列論述,此為第一篇。  季風氣候造成了我國主要氣候資源  我國盛行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中冬季風來自高緯內陸,嚴寒乾燥。
  • 氣候變化九問-環流 溫鹽 氣候變化 PewCenter 科學家 氣候變暖...
    但現在已有證據顯示地球上的氣候系統有時更像一個會在瞬間變化的"開關",即"突變",而不是漸變的"指針盤"。   問:"氣候突變"真的會發生嗎?   答:科學家們已經開始研究氣候突變的可能性,而現在就斷言氣候將發生突變為時尚早,如果真的會發生氣候突變的話,也不大可能在未來的幾十年內發生。   問:人類應該擔心全球氣候變暖嗎?
  • 40年後,研究人員終於更清楚地看到了地球的氣候命運
    屯特大學的氣候規劃專家 Diana Reckien 說,對這些後果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可以促使地方政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適應氣候變暖。&34;這項研究消除了最新氣候模型引入的不確定性。從1979年開始,世界上第一次對二氧化碳引起的氣候變化進行全面評估,歷史上一直使用模型來估計敏感性。
  • 氣候變化2001
    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情況如何?氣候變化已有哪些影響?將有哪些影響?面對氣候變化,人類可以採取哪些技術對策?經濟對策?  目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是美國人羅伯特T.沃森(RobertT.Watson)。委員會下設3個工作組,第一工作組負責氣候變化科學評估,第二工作組負責氣候變化影響的適應對策評估,第三工作組負責適應、減緩對策的經濟評估。三個工作組在第三次評估報告中分別重點討論了《氣候變化2001:科學基礎》、《氣候變化2001:影響、適應及脆弱性》、《氣候變化2001:減緩》三項內容。
  • 氣候變化九問
    但現在已有證據顯示地球上的氣候系統有時更像一個會在瞬間變化的"開關",即"突變",而不是漸變的"指針盤"。   問:"氣候突變"真的會發生嗎?   答:科學家們已經開始研究氣候突變的可能性,而現在就斷言氣候將發生突變為時尚早,如果真的會發生氣候突變的話,也不大可能在未來的幾十年內發生。   問:人類應該擔心全球氣候變暖嗎?
  • 地球氣候變了?繼北極圈出現38℃氣溫後,我國氣候又出現異常
    全球氣候變暖給地球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2020年,地球就發生了一系列的極端氣候,而這些現象與全球氣候變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全球氣候變暖的不斷發展下,地球冰川正在加速消融,與此同時海平面也在快速上升。
  • 地球氣候變了?繼北極圈出現38℃氣溫後,我國氣候又出現異常!
    全球氣候變暖給地球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2020年,地球就發生了一系列的極端氣候,而這些現象與全球氣候變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全球氣候變暖的不斷發展下,地球冰川正在加速消融,與此同時海平面也在快速上升。
  • 【地理技巧】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
    熱帶草原氣候:又稱熱帶乾濕氣候、薩瓦那草原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半球5°~25°之間。這裡當正午太陽高度較小時,位於信風帶下,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為乾季。當正午太陽高度較大時,赤道低氣壓帶移來,有潮溼的輻合上升氣流,為雨季。一年中至少有1~2個月為乾季。溼季中蒸發量小於降水量。全年降水量在750~1000mm左右,降水變率很大。
  •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下篇)
    農業可能是對氣候變化反應最為敏感的部門之一  我國是農業大國,氣候變化將使我國未來農業生產面臨產量波動增大、布局與結構調整、成本與投資增加等問題。  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產量波動大  氣候變化對我國作物生產和產量的影響,在一些地區是正效應,在另一些地區是負效應。
  • 研究發現,即使氣候變涼,格陵蘭冰川仍將繼續萎縮
    只要他們能夠觀測到,冰川對季節性融化就很敏感,夏季融冰量會激增,但是從2000年開始,開始將季節性融化疊加在更高的基準上,這樣將蒙受更多損失。在2000年之前,冰蓋每年都有增加或減少質量的機會,在目前的氣候中,冰蓋每100年中只會增加一個質量。
  • 氣候變化影響草原進退
    隨著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日益擴大,草地生態系統退化問題引起廣泛關注。日前,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氣象影視中心共同主辦的大型科學考察與氣象科普活動「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來到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通過實地考察,深入探究氣候變化背景下草原生態環境變化,探討草原生態系統應如何適應氣候變化。
  • 冰川時代氣候突然升溫 誘因是厄爾尼諾現象?
    在最後一個冰期,北大西洋的溫度在大約1500年的時間裡急劇快速的上升,由此帶來了這樣一個結果:大量融化的冰塊混入海洋,使全球氣候模式陷入混亂狀態。這些突然的氣候躍變循環——稱為氣候快速振蕩旋迴事件——後面的誘因是被科學家們長期不休爭論的一個課題,它考驗著科學家預測氣候的能力。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氣候事件的誘因是北大西洋主要海洋環流型的改變,而其它研究人員則認為氣候事件與熱帶太平洋的厄爾尼諾/南方震蕩現象相聯繫。
  • 科學家預測全球氣候要變冷
    多數專家認為地球氣溫還將逐漸升高,但有一些科學家認為,下一個千年地球氣候將逐漸變冷。   據俄羅斯《今日報》報導,提出地球將變冷的是一批俄羅斯、法國、美國的冰川學家。他們在南極俄羅斯的「東方」號考察站進行超深鑽探,並對其鑽取物進行分析後作出上了上述預測。  這些科學家之所以選擇南極洲進行科學分析,是因為這裡的陸地冰超過了地球陸地冰總量的90%。
  • 英國人觀察蚱蜢研究氣候
    英國研究人員號召公眾報告蚱蜢和蟋蟀分布情況,因為這有助研究人員了解氣候變化。  觀昆蟲  研究人員將蚱蜢和蟋蟀視為觀察氣候變化的理想昆蟲。他們希望利用先前了解「五彩亞洲夫人瓢蟲」分布情況的公眾報告系統,掌握英國所有27種蚱蜢和蟋蟀的分布情況。
  • 國際氣候科學家發出警告:海洋變得更穩定了,可後果卻更可怕了
    國際氣候科學家警告:如今海洋變得更穩定了,可後果卻更可怕!呼籲大眾警惕: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海洋生態、氣候和環境的造就了巨大的影響,其變化甚至遠遠超出你我的想像,其實,在本周一的時候,國際氣候科學家們就最新的海洋研究論文的發表時,就已提出新的觀點:全球變暖,已讓海洋變得更加穩定,但卻增加了其表面溫度,開始大幅度地減少了它們原本可吸收的碳排放量。
  • 國際氣候科學家發出警告:海洋變得更穩定了,可後果卻更可怕了
    國際氣候科學家警告:如今海洋變得更穩定了,可後果卻更可怕!最近的一周,海洋氣候專家們,紛紛在科學期刊上發出聲音,嘗試用科學的論文、最新的研究發現,發出犀利的警告!呼籲大眾警惕: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海洋生態、氣候和環境的造就了巨大的影響,其變化甚至遠遠超出你我的想像,其實,在本周一的時候,國際氣候科學家們就最新的海洋研究論文的發表時,就已提出新的觀點:全球變暖,已讓海洋變得更加穩定,但卻增加了其表面溫度,開始大幅度地減少了它們原本可吸收的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