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格陵蘭島的近40年的衛星數據顯示,島上的冰川已經縮小了很多,以至於即使今天全球變暖停止,冰蓋也將繼續縮小。
這項發現發表在《自然通訊地球與環境》雜誌上,這意味著格陵蘭的冰川已經過了一個臨界點,每年的降雪補充了冰蓋,而這些降雪無法跟上流動的冰的速度。
科研人員一直在研究這些遙感觀測,以研究冰的排放和積累如何變化,而且他們發現,排入海洋的冰遠遠超過了積聚在冰蓋表面的積雪。
研究人員分析了200多個大型冰川的每月衛星數據,這些冰川排入格陵蘭島的海洋,他們的觀察表明,有多少冰分解成冰山或從冰川融化到海洋,它們還顯示了每年的降雪量-這些冰川的補給方式。
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1980年代和90年代,通過積雪獲得的積雪和從冰川融化或剝落的冰大部分處於平衡狀態,從而保持了冰原的完整性,研究人員發現,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冰蓋每年通常因流動的出口冰川損失了約450千兆噸(約4500億噸)的冰,並被降雪所取代。
他們正在測量冰蓋的脈動,在冰蓋的邊緣流下多少冰冰川,在夏天會增加,而且他們看到的是,它相對穩定,直到冰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在短短的五到六年的時間裡,海洋就變成了海洋。
研究人員的分析發現,該脈動的基線,每年損失的冰量,在2000年左右開始穩定增長,因此冰川每年損失約500千兆字節,降雪沒有同時增加,並且在過去十年中,冰川的冰流失率幾乎保持不變,這意味著冰蓋流失的冰量比補充冰量還要快。
只要他們能夠觀測到,冰川對季節性融化就很敏感,夏季融冰量會激增,但是從2000年開始,開始將季節性融化疊加在更高的基準上,這樣將蒙受更多損失。
在2000年之前,冰蓋每年都有增加或減少質量的機會,在目前的氣候中,冰蓋每100年中只會增加一個質量。
自1985年以來,格陵蘭島的大型冰川平均退縮了約3公裡,冰川已經縮回了足夠多的位置,以至於許多冰川位於更深的水中,這意味著更多的冰與水接觸,溫暖的海水融化了冰川冰,也使冰川很難恢復原狀。
這意味著,即使人類奇蹟般地能夠阻止氣候變化,其從冰川向海洋排冰的冰川損失的冰仍可能超過積雪獲得的冰,並且冰蓋將繼續收縮一段時間。
冰川的退縮使整個冰蓋的動力陷入了持續的喪失狀態,即使氣候保持不變,甚至變冷,冰蓋仍將失去質量。
格陵蘭冰川的萎縮是整個星球的難題,從格陵蘭島冰蓋融化或破裂的冰最終流向大西洋,最終到達世界所有海洋,格陵蘭島的冰是去年海平面上升的主要推動力,足夠多的冰從格陵蘭冰原融化或破裂,導致海洋在短短兩個月內上升了2.2毫米。
更多地了解冰川環境始終是一件積極的事情,因為他們只能改善對未來事物將以多快的速度變化的預測,那只能幫助他們採取適應和緩解策略,知道的越多,就越能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