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自中國,其理論是6個諾貝爾獎的基礎,外國科學家自愧不如

2020-09-15 深視界

諾貝爾獎是現在世界科學界的最高獎項,能獲得這等榮譽的科學家,都對人類的發展和進步付出了極大的貢獻,可以說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能獲獎的人不只是理論領先於這個時代,更是真才實幹、勇於創新,憑能力所獲得的。

而諾貝爾獎這麼高的榮譽,科學家們究竟該做什麼才能擁有如此的成就?實際上科學家們對於如今的科學技術不只在於創造新流派,也對前人留下的理論進一步深入分析,完善前人留下的理論派系。而在這裡就引出一個重要的問題,那些前人留下了哪些重要的觀點來引導後人的突破呢?可以熟知當然是牛頓、愛因斯坦等世界著名的偉大科學家,但是我們今天來看看這位中國的傑出科學家——楊振寧。

楊振寧教授可謂是中國科學界第一人,他於1942年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畢業於國立西南大學,然後考入清華大學攻讀碩士,之後就讀於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在1949年進入美國最高研究院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科研工作。在工作期間,他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就此奠定了物理學的走向,引導了眾多科學家專注於這個方面進行研究,並且楊振寧與李政道也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還提出了楊·米爾斯理論,這是個在當時不被看重的理論,在60年代後,科學家們才發現這個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物理理論的基礎規範,奠定了之後物理學界的各項研究與發展走向。

有數據統計顯示,目前有6個諾貝爾獎都是基於楊振寧教授的理論中所誕生。物理學家格拉肖、溫伯格、薩拉姆,都各自獨立應用了楊·米爾斯理論,驗證和建立了弱相互作用的理論,預言了三種規範粒子,重現了量子電動力學,建立了弱電統一理論。因此,他們共同分享了197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魯比亞、範德米爾對三種粒子進行了實驗驗證,從而獲得了198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希格斯也通過研究其理論引出了新一代物理粒子,並命名為希格斯粒子,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可以看出,楊振寧教授提出的理論奠定了物理學界的一個發展方向,此項成就足以匹敵眾多外國科學家,而他獲得中國當代科學界第一人的稱號也是綽綽有餘。另外他作為第一位回國做科研的科學家,還邀請了許多身在國外的華籍科學家共同回國研究,而中國發展能如此迅猛,也正是因為這些科學家們為祖國做出的貢獻。我們應學習楊振寧教授身上的種種品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中國勢不可擋。

相關焦點

  • 被質疑了6500年的易經,卻成就了外國科學家,5個獲得了諾貝爾獎
    被質疑了6500年的易經,卻成就了外國科學家,5個獲得了諾貝爾獎《易經》是中華文明的元典,有人認為它屬於儒家,有人認為它屬於道家,我卻認為它是百家之源,否則便不足以囊括它的博大深邃。正因為這樣的地位,西方哲學界和科學界也早就關注到了《易經》,且對其充滿讚嘆的不在少數。
  • 為什麼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寥寥無幾
    為什麼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寥寥無幾,這種情況或許在下一個十年之後就會有所改變。諾貝爾獎以「諾貝爾獎基金會」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授予世界上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經濟學這六個領域對人類做出最重大貢獻的人。
  • 是他造成了諾貝爾獎史上最大的遺憾
    它揭示了各種元素間地內在聯繫,是人們學習化學知識的基礎。而歷史上第一位繪製出這張周期表的人就是俄國化學家德米特裡.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若干年後,他的預言均得到了證實。門捷列夫的成功轟動了整個科學界,為了紀念他的豐功偉績,人們將元素周期表稱為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發現的第101位元素也被命名為「鍆」。元素周期表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人類打開了深入認識化學世界的大門,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光榮,人們給予門捷列夫很高的評價,許多外國科學院也紛紛聘請他為名譽院士。一時間,門捷列夫聲名大噪。
  • 世界欠他一個諾貝爾獎,物理學家趙忠堯
    說到諾貝爾獎大家都知道這個獎項不是一般人能拿到的,在諾貝爾獎項中我們中國人屈指可數,而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講一個故事就是關於我們中國的一名科學家的是故事,當時都說這個世界欠他一個諾貝爾獎,可見他是多麼厲害啊!
  • 6位各自開創新領域的天才科學家,卻都未獲得諾貝爾獎
    他曾84次被提名諾貝爾獎,這無疑是史上被提名最多的科學家,但他從未獲獎。他對量子力學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愛因斯坦對他在「普朗克定律和光量子假說」方面的工作印象深刻。他們的合作產生了一種被稱為玻色-愛因斯坦統計的新型統計學,並預測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現象的存在。後來,很多科學家因其對玻色子(一種整數自旋粒子,以玻色子的名字命名)的研究而獲得了諾貝爾獎。
  • 6位各自開創新領域的天才科學家,卻都未獲得諾貝爾獎
    這個問題在於每年只能有幾個獲獎者,從而忽略了大多數科學家的貢獻。2017年,三位發現引力波的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許多科學家都參與了這項裡程碑式的研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察費曼曾說,這個獎項的概念是虛幻的。他不贊成由瑞典皇家科學院的人來決定誰可以獲得諾貝爾獎。對一個科學家來說,獎賞就是他在探索事物時所體驗到的快樂。
  • 55歲遼寧副省長拿下「中國諾貝爾獎」,獎金700萬元
    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近日揭曉獲獎名單:張亭棟、王振義、盧柯、彭實戈。>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獎金約700萬元。「對遼寧來說,全省工業增加值的三分之二來自與材料關係密切的裝備製造、冶金、化工三大行業。我們要促進原創,要補基礎,從整個科學基礎、技術基礎補起,從根上抓起,努力把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建成世界級高水平的研究平臺。」盧柯說。
  • 那些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華人科學家
    綜合目前國內報導,業內推測陳教授為何未能獲得諾貝爾獎部分原因是不如其他兩位科學家高調,其科研貢獻未能為業內廣泛熟知。另有部分人認為陳做的是應用轉化工作,而諾貝爾獎是獎勵基礎研究,不會授予應用轉化或者產業界。趙忠堯先生出生於浙江省諸暨縣,1927年赴美國留學,在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從導師密立根攻讀學位。
  • 他有13個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
    楊振寧大家都知道,不過,大多數人可能只知道他獲得過諾貝爾獎,還有那句著名的詩:你是上帝恩賜給我最後的禮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得主,很多人只知道他獲得諾獎的這個成就,其實,楊振寧的成就遠不止於宇稱不守恆,在科學上的貢獻你絕對想不到,他有13個諾貝爾獎級別的重大成果,其中統計力學4個、凝聚態物理2個,粒子物理4個,場論3個,這13個理論,他的理論直接奠定了粒子物理的理論基礎。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最近,2018年的諾貝爾獎公布了。今年沒有中國科學家得獎,而日本科學家又有一位得獎的,即生物學家本庶佑,他和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共同獲得了生理學或醫學獎。不少朋友來問我,媒體經常說日本所謂「失去的二十年」,但日本不斷在獲得諾貝爾獎,現在總的獲獎數比中國多得多,這該如何理解?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2020甘肅醫療衛生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2020年諾貝爾獎
    公共基礎知識,為幫助考生複習,甘肅中公教育為您整理了醫療招聘類公共基礎知識點,用來鞏固基礎知識。兼具時政考察特點和科技常識積累特點的諾貝爾獎及其相關知識,是我們公共基礎部分備考的重要考點。關於這一知識點的積累不僅能把握當下科技新聞的記憶以便應對考題,也能讓我們豐富一些基礎科學知識。現將諾貝爾獎以及相關知識分享給大家。1. 獎項背景諾貝爾獎,顧名思義,和設立者—瑞典的化學家諾貝爾相關。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虎嗅網
    最近,2018年的諾貝爾獎公布了。今年沒有中國科學家得獎,而日本科學家又有一位得獎的,即生物學家本庶佑,他和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共同獲得了生理學或醫學獎。不少朋友來問我,媒體經常說日本所謂「失去的二十年」,但日本不斷在獲得諾貝爾獎,現在總的獲獎數比中國多得多,這該如何理解?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NASA科學家再曝驚世理論 地球生命來自火星人
    原標題:NASA科學家再曝驚世理論 地球生命來自火星人 【科技訊】8月10日消息,據外國媒體報導,NASA科學家日前提出驚人理論:地球不是生命的發源地,人類本身是來自於火星,我們都是「火星人」,地球上的生命是被來自火星的隕石攜帶而來的!
  • 21世紀來日本年均1個諾貝爾獎,得獎的都是誰?
    【文/觀察者網 徐乾昂】2018年諾貝爾獎系日前開始頒布,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攜美國同行,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意味著21世紀以來,日本基本保持著「年均收穫1個諾貝爾獎」的勢頭。新華社曾在2001年報導,日本政府在當年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提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在提出這一目標前,在諾貝爾獎的百年歷史中,日本僅有9位得主。
  • 為什麼是這三名科學家,拿下了2019首個諾貝爾獎?
    他在牛津大學成立了一個獨立的研究小組,並於1996年成為正式教授。他是倫敦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臨床研究主任,牛津大學的目標發現研究所(Target Discovery Institute)所長和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成員。2014年還因提供臨床醫學服務而獲得英國年度榮譽騎士勳章。彼得·約翰·拉特克利夫爵士並先後累計獲18個重要國際和行業獎項。
  • 諾貝爾獎難以衡量其貢獻,楊振寧的楊-米爾斯理論有何厲害之處?
    以前是實驗物理學家發現了新粒子,理論物理學家再去琢磨著怎麼解釋;現在則是理論物理學家預測粒子,實驗物理學家再去找。只要實驗條件具備,可謂十拿九穩,諾貝爾獎拿到手軟。,然後諾貝爾獎分兩次頒給了這位科學家諾貝爾獎。
  • 王貽芳:「中國衝擊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他主導的大亞灣實驗,去年成功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入選《科學》雜誌評選的當年世界十大科學突破。這位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最近和幾位科學家入選「萬人計劃」領軍人物,一些媒體將其稱為「中國衝擊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衝擊諾獎是標題黨做的事,」在近期一次集體採訪中,王貽芳對媒體說,「大家期待中國科學界出一兩個諾貝爾獎,我理解;但這應該是對科研管理部門的要求,而不是對科學家個人的要求。」
  • 中國現行教育制度下只培養出12個諾貝爾獎獲得者,10個是外國國籍
    日本目前有28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法國則有69人,德國更是達到了108人。英國則是132人,美國則是有巨大的壓倒性優勢,他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總數高達381人。而中國有幾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中國歷史上總計有12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其實從數量上來說,還是可以的。
  • 為什麼日本、德國和以色列的科學家經常得諾貝爾獎?
    以前的中國受傳統禮教思想、實用主義思想以及缺乏幾何數學、科學思維等的影響,科學發展尤其是基礎科學發展很慢,獲獎的科學家幾乎沒有。但是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等外籍華人卻證明了中國人可以做出諾獎貢獻。愛因斯坦1921年的諾獎,獎的是他發現的光電效應。直到百年之後的2017年,才獎勵了在他相對論基礎之上別的科學家構建的引力波理論,算是間接承認了相對論。而回望幾十年前,新中國那時候哪怕建國了,也還沒有那個經濟能力開展大規模的基礎研究。後來開展的,成果要得到諾貝爾獎,那還得經過嚴格驗證,證明了其正確並產生了深遠影響後。
  • 這個理論曾經先進到諾貝爾獎組委會不敢為其發獎
    1906年,美國籍物理學家約瑟夫· 約翰·湯姆遜獲得第六屆諾貝爾物理和化學獎,得獎理由是表彰他在「氣體導電方面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氣體導電方面,有沒有搞錯?這個理由湯姆遜本人很不感冒。雖然他是在研究關於氣體導電及電離現象,但是他覺得與通過對電離現象的研究證實「陰極射線是由電子構成」這個理論相比,實在不值一提。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