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理論曾經先進到諾貝爾獎組委會不敢為其發獎

2021-01-07 蝌蚪五線譜

1906年,美國籍物理學家約瑟夫· 約翰·湯姆遜獲得第六屆諾貝爾物理和化學獎,得獎理由是表彰他在「氣體導電方面的理論和實驗研究」。

氣體導電方面,有沒有搞錯?這個理由湯姆遜本人很不感冒。雖然他是在研究關於氣體導電及電離現象,但是他覺得與通過對電離現象的研究證實「陰極射線是由電子構成」這個理論相比,實在不值一提。

電子?這個名字不但拉開了原子物理學研究的序幕,其理論還促使雷射、半導體等現代科學技術的誕生。時至今日,「電子」設備充盈於我們周圍,比如電子表、電子琴、電子計算機等。

湯姆遜發現電子的故事,要從他28歲那年說起。

1884年夏,英國著名學術研究中心——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公布了一則消息:聘請實驗員湯姆遜為實驗室主任!

很多英國人都不能接受。卡文迪許實驗室前兩任主任分別是電磁學大師麥克斯韋和泰鬥級人物瑞利勳爵(後來獲19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才畢業四年的湯姆遜算哪根蔥?可是,有前主任瑞利勳爵和劍橋大學前輩開爾文爵士、小達爾文等大咖聯合舉薦,不服不行!

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來源:百度)

話雖如此,但年輕的湯姆遜內心還是有些忐忑。出入卡文迪許實驗室者都是科學家或著名學者,沒點真東西人家怎會服你?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第一把火「燒」向陰極射線。當時研究陰極射線的物理學家分成兩派:一派認為它是由許多微粒子構成的,另一派認為它是一種像光一樣的電磁波。兩派為此爭論多年,沒有定論。湯姆遜暗想,如果能把陰極射線的本質弄清楚,那自然穩坐主任的寶座。

「如果說陰極射線是粒子流的話,那它經過電場和磁場時就會改變運動方向,否則它就是電磁波。」封閉的實驗室裡,湯姆遜一邊準備著真空管,一邊喃喃自語。

可是,湯姆遜試了好幾次,發現陰極射線經過電場和磁場時運動方向只是輕微改變,很難測量出來。經過反覆思考,他知道是真空管裡真空程度不夠,影響實驗的結果。後來,花幾年時間改良真空管,才使其準確度達到要求。

射線管(來源:百度)

接著,他用一種新方法測量出陰極射線在真空管中的傳播速度,其結果是(1.9×10的7次方)釐米/秒。這個速度遠低於光速,陰極射線不可能是電磁波。

雖然證明陰極射線不是電磁波,但也不能說明它就是微粒子流!湯姆遜分析後,決定測試陰極射線在電場和磁場中的運動路徑。通過實驗,他發現在磁場和電場的作用下,陰極射線和負電荷都有相同的運動路徑。於是,大膽推斷:陰極射線是由帶負電荷的粒子流組成的。

陰極射線裡到底是哪種微粒子呢?湯姆遜決定用更直接的證據來證明它是一種未知粒子,這個證據就是粒子質量和電荷的準確值。

測量陰極射線的粒子質量和電荷?這可是個高難度工作,因為像鉛筆尖大小的陰極射線裡就有上千億個高速運動的微粒子。湯姆遜充分發揮自己導師的優勢,根據學生萊納德所測陰極射線在大氣中射程約半釐米的結果,推斷出未知粒子的質量比氫離子小得多,甚至不足千分之一;又改進另一位學生湯森德所做測試氣體離子電荷的實驗,測出了未知粒子的電荷量。

實驗中的湯姆遜(來源:尚書坊)

1897年,早已不再是「新官」的湯姆遜在卡文迪什實驗室裡,用先進的科學方法測出了未知粒子的電荷與質量的比值。為了記錄的方便,他最先把陰極射線粒子稱為「陰極微粒」,後來又受物理學家斯託尼繼稱電荷最小單位為電子的啟發,把陰極微粒稱為「電子」。從精益求精的角度出發,湯姆遜再次測算出電子的質量,其結果與目前所知單個電子質量(9.109×10的-31次方千克)相差不遠。

電子!多麼貼切的名字。經過一系列準備,湯姆遜對外公布:電子帶負電,是任何原子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原子不再是物質的最小單位。電子的存在,不但終結了各國科學家關於「陰極射線到底是微粒還是電磁波」的大討論,還引導科學家們對原子構成及電子運動等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從而打開了原子物理學的大門。現在,學過高中理科的人都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電子按規律分布在原子核的外面。電子總是在高速運動,最高速度可達2000公裡每秒。導體和絕緣體的區別在於價電子,導體能導電是因為價電子脫離原子核成為自由電子,絕緣體則沒有自由電子。這些理論的基礎,都跟湯姆遜發現的電子有關。鑑於這個偉大的發現,後人稱他為「電子之父」。

氫原子模型(來源:搜狐網)

與電子的發現相比,湯姆遜對卡文迪許實驗室的貢獻毫不遜色。他從上任伊始,便想法購置新的設備,引進先進的實驗方法。一個個科學新發現噴湧而出:電子、雲霧室、同位素……20世紀末,卡文迪許實驗室成為當時最大的科研中心,上百位科學家在此接受訓練。在八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學生中,有七位曾在他的指導下工作,這裡也包括他的獨生子喬治·湯姆遜。這些學生的名字為後人所熟知,永載史冊。

湯姆遜父子(左,約瑟夫·約翰·湯姆遜;右,喬治·湯姆遜。來源:搜狐網)

鑑於他的傑出貢獻,卡文迪許實驗室把湯姆遜研究陰極射線管的肖像掛在麥克斯韋講演廳的牆壁上,供來賓們瞻仰和懷念。

湯姆遜的貢獻,大家都看在眼裡,諾貝爾物理和化學獎委員會豈會不知?然而,委員會1906年給他頒獎時,獲獎原因卻是「氣體導電方面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對他證實電子存在和發現電子這一功績隻字不提。不是不提,是不敢提,畢竟西方科學界對「原子是物體構成的最小單位,就像實心玻璃球一樣」的理論深信了兩千多年,電子理論太過先進,委員會沒膽量也沒必要冒這個風險。由此可知在當時,一個新觀點甚至一個新的科學理論要讓人們接受並非易事。

參考資料:

1、圖書《諾貝爾物理學獎一百年》,2002年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作者是郭奕玲、沈慧君。

2、 論文《20世紀物理學的偉大縮影》,作者清華大學郭奕玲,《物理研究》2009年第2期。3、 論文《紀念湯姆遜發現電子一百周年》,作者林鴻溢等,《今日電子》1997年12期。

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轉載註明來源

責編/小西途說

向左滑動,查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媒體傳播體系

你們點點「分享」,給我充點兒電吧~

相關焦點

  • 119年,每年發獎幾千萬,諾貝爾的遺產為什麼到現在還沒花完?
    五年後,他又回到俄羅斯,開始在他父親的工廠工作,為克裡米亞戰爭製造軍事裝備。1859年,戰爭結束時,公司破產了。一家人搬回瑞典,諾貝爾很快開始試驗炸藥。1864年,諾貝爾29歲時,其開設的工廠突發意外爆炸,造成5人死亡,其中包括諾貝爾的弟弟埃米爾。諾貝爾受到這一事件的極大影響,著手開發一種更安全的炸藥。
  • 他來自中國,其理論是6個諾貝爾獎的基礎,外國科學家自愧不如
    諾貝爾獎是現在世界科學界的最高獎項,能獲得這等榮譽的科學家,都對人類的發展和進步付出了極大的貢獻,可以說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能獲獎的人不只是理論領先於這個時代,更是真才實幹、勇於創新,憑能力所獲得的。在工作期間,他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就此奠定了物理學的走向,引導了眾多科學家專注於這個方面進行研究,並且楊振寧與李政道也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王中林獲埃尼獎被譽為「能源界諾貝爾獎」
    義大利總統馬塔雷拉為王中林頒發埃尼獎獎章。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所供圖  北京時間10月22日下午5點,世界能源領域最高獎、被譽為「能源界諾貝爾獎」的埃尼獎頒獎典禮在義大利羅馬舉行,義大利總統馬塔雷拉出席活動。  馬塔雷拉為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等獲獎科學家頒發了獎章。
  • 諾貝爾獎難以衡量其貢獻,楊振寧的楊-米爾斯理論有何厲害之處?
    說起楊米爾斯理論,一般人都不了解,客觀地說,很多學物理學的研究生都不會碰它,甚至方向不同的物理學博士也不是很了解。這足以見得這個理論的艱深和晦澀。那為什麼會如此高冷呢?楊振寧,米爾斯是當時楊振寧的助手米爾斯,這個理論用兩人的名字來命名的。
  • 揭秘任正非治理下的華為是如何發獎的
    任正非懂人性,有人稱其為「人性大師」,並不過譽。人性最難把握,不管是X 理論、Y 理論,還是Z 理論;不管是人本善、人本惡,還是無善惡;無論是新教倫理,還是理性感性,大多只是一種假設。古今中外,人類窮盡智慧,上下求索,研究人性,找不到確切的答案。但有一點,幾乎是共識:人性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這一切皆歸因於人的欲望。
  • 相對論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原因竟是這個理論太前衛
    這就是一個理論的偉大之處,不懼時間的考驗。愛因斯坦在1921年獲得了諾貝爾獎,但並不是因為相對論,而是因為發現光電效應,開啟了量子力學的時代。但實際上這個諾獎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愛因斯坦的補償,在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後的確是闖出了非常大的名聲,但那個時候諾獎委員會又不太敢把諾獎評給相對論,因為相對論在當時看來的確是打破固有思維的理論,萬一以後相對論被推翻了,那麼這個諾獎起步就成了笑話。
  • 霍金最著名黑洞理論證實 諾貝爾獎的節奏?
    近期,來自美國和以色列兩個獨立的研究團隊發現了足以支持「霍金輻射」理論的明確證據,他們的發現或將幫助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最終獲得諾貝爾獎。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當一個黑洞死亡時,其內部的一切事物也都將隨之消亡。「霍金輻射」理論認為,黑洞應該有能力產生熱量並釋放亞原子粒子,直到它們能量完全耗盡,這一過程就是所謂的「霍金輻射」。
  • 進入新時代了,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看諾貝爾獎的臉色
    而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即諾貝爾獎精神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是人類精神整體反映到個案中的典範。而且,把諾貝爾獎的有與無,看做了中國科技、文化、思想方面的取得的成就與世界先進水平掛鈎。本質來說,這是完全錯誤的。近年來,我國有兩個諾貝爾獎,一個是文學獎莫言,說實話,他的名字在諾貝爾獎後,才熟知,一直覺得那年諾貝爾獎,和當年挪威為了緩和中挪關係有關。
  • 為什麼是拍賣理論獲得了諾貝爾獎?
    產業組織是一個很古老的研究領域,後來玩不出什麼新花樣,研究者就慢慢少了。但有了博弈論之後,產業組織的面貌煥然一新。大家發現,可以把不同企業之間的關係描述為博弈,因為大家都是既競爭又合作,既不可能一心一意,也不必總是你死我活,而是爭取在這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而這個平衡點就是納什均衡。所以,很快有學者用博弈論把產業組織涉及的問題都重寫了一遍,這個領域就活了過來。
  • 諾貝爾獎的「不可能三角」
    此次獲獎的科學家彭羅斯,他是霍金好友,兩人曾經在1970年一起提出過著名的奇點理論。兩人圍繞著「黑洞」旋轉,都取得了不少成就!所以,有人說斯德哥爾摩欠霍金一個諾貝爾獎。與愛因斯坦有點相似,楊振寧依靠「宇稱不守恆」這個次要成就拿到了諾獎。但相對於「楊—米爾斯」理論來講,這個諾獎分量弱了許多。
  • 愛因斯坦如果活著,按照他的貢獻能獲得幾次諾貝爾獎?
    能獲多少次諾貝爾獎這得看諾貝爾獎委員會怎麼評,所以這個真說不準……反正現在為止同一個人獲諾貝爾獎好像還沒超過三次的,獲同一獎項好像還沒超過兩次的……能獲多少次我們說不準,但有多少次機會能獲我們還是可以算一算。
  • 西電校友王中林院士獲世界能源領域「諾貝爾獎」——埃尼獎,系獲獎...
    2018年7月23日,埃尼獎組委會在義大利羅馬正式宣布:決定將第十一屆埃尼「前沿能源獎」(Energy Frontiers Prize)授予王中林院士,獎金為20萬歐元(折合人民幣153萬元),以表彰他首次發明納米發電機、開創自驅動系統與藍色能源兩大原創領域,並把納米發電機應用於物聯網
  • 吳健雄:這個穿旗袍造原子彈的女人,世界欠她個諾貝爾獎
    做這個實驗的是誰呢?就是吳健雄。父親吳仲裔曾經參加過上海商團,學過軍事理論,練過武功,還參加過反對時局的鬥爭,上過沙場,歷過生死。回到家鄉以後,他看不慣土匪的囂張跋扈,自己組織了一支武裝力量,上山直搗土匪巢穴,親自處決了土匪首領。江蘇太倉的土匪禍患,被他一舉剷平了。
  • 新聞資料:諾貝爾獎
    諾貝爾在其遺囑中所提及的頒獎機構是:位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皇家卡羅林外科醫學研究院(生理學或醫學獎)和瑞典文學院(文學獎),以及位於奧斯陸的、由挪威議會任命的諾貝爾獎評定委員會(和平獎),瑞典科學院還監督經濟學的頒獎事宜。
  • 楊振寧,莫言和屠呦呦,3個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現狀如何?
    文 | 海豚女王01、諾貝爾獎的由來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代表某一行業或者學術的最高成就,能夠獲得這個獎項的人都是站在科研金字塔的人。楊振寧的祖上都是在朝廷當官,家境優渥,楊振寧的祖父楊家駒,曾經在清朝當過太湖縣分管營兵的都司,但是楊振寧家族到了爺爺楊邦盛那一代已經開始家道中落。楊邦盛曾經在李鴻章部下做幕僚,常年漂泊在外,一年只能回家一次,後來染上鼠疫死亡。
  • 楊振寧,莫言和屠呦呦,3個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現狀如何?
    文 | 海豚女王01、諾貝爾獎的由來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代表某一行業或者學術的最高成就,能夠獲得這個獎項的人都是站在科研金字塔的人。,但是楊振寧家族到了爺爺楊邦盛那一代已經開始家道中落。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為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貝爾獎得主表明,宇宙起源,大爆炸理論或將被改寫
    今天,一位英國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羅傑彭羅斯爵士在接受奧地利記者採訪時卻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宇宙早在大爆炸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現在仍然可以觀察到。 然而,羅傑爵士認為,早期宇宙的「死氣沉沉」的黑洞或「永恆」的黑洞現在是可以觀測到的,如果這是真的,這將證明霍金的理論是正確的。
  • 搞笑諾貝爾獎再度開獎,線上儀式不減獎項含金量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第30個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改為線上舉辦。與往年一樣,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也有特定的主題——bug(蟲子)。按照這個主題,今年的獎盃由6片紙製成,可以拼成一個6面體獎盃。
  • 搞笑諾貝爾獎再度開獎,線上儀式不減獎項含金量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第30個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改為線上舉辦。與往年一樣,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也有特定的主題——bug(蟲子)。按照這個主題,今年的獎盃由6片紙製成,可以拼成一個6面體獎盃。6個面上分別印著蟑螂、跳蚤、諾如胃蟲、大眾甲殼蟲汽車、電腦bug以及粘貼製作指南。儘管參與性與體驗感不比線下儀式,但各大獎項的質量卻絲毫未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