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們
時間是你進行「投資」的守護神。
人生是一座山,每個人都是登山客,單一的價值觀,會讓我們付出很大的代價,成功率卻很低,而多元的人生價值觀,即便不能達到最高的山峰,卻可以讓我們在每一個高度都將人生過得非常豐富。比如開車,你本質上需要的是車的一個基本的代步價值,你可以極力追求買很貴的車,也可以在能力範圍內買很便宜的車,這兩個選擇的性價比是不一樣的,但最終你享受的都只是「車」的工具價值,而舒適度、美譽度這些都不是核心價值。如果在買車這件事上,不追求爬到最高處,而僅僅是爬到能力所及的「半山」,剩餘的能量和價值,就可以投入到更多的事情中去,追求半山,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從長遠的利益來看,會產生難以估量的巨大價值,這就是「時間商的複利」。
什麼是複利呢?簡單地說,做事情A,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會反過來加強A,就這樣不斷循環。
假設一張0.04毫米厚的普通紙張足夠大,將其對摺,再對摺,如此重複對摺64次,大概會有多高?很多人會想,一張紙才多厚呀?薄薄的一層,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對摺64次,也就幾層樓那麼高,大概是10米或20米?這已經算是極限了。如果你算一下的話,一張薄薄的紙,對摺64次,其高度是73786976.3萬公裡,這個高度是什麼概念?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才38.4萬公裡。這就是複利的力量。
什麼是時間的複利呢?按著時間價值計算的公式,你投入的時間,可以持續不斷為你帶來價值,就是時間複利。比如,你每天用一個小時健身,這一個小時裡你的A值可能很低,表面上沒有創造任何經濟收入,可能還要投入金錢,但是根據你對B值,也就是生命值的權重不同,健康的體魄可能是你最為看重的,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同齡夥伴們有的人可能會生病,而你因為健身擁有健康的體魄,兒女也都毫無負擔地奮鬥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沒有壓力地創造價值……他們的生活也就因你的健身而受益,你健身的C值雖然只存在於家庭中,但是可以讓你和家人長期得到持續的積極影響,那麼你每天投入在健身中的時間,就獲得了複利價值。
類似的,通勤途中,你會選擇刷手機、放空,還是有計劃有目標地利用碎片時間學習?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路上的時間能學到什麼呢?這就忽視了時間複利的巨大能量。例如,你最近正在準備英語四級考試需要背4000個單詞,假定你每天利用路上的時間可以背100個,那麼,只需要40天就可以背完整個詞庫。這樣一個簡單的行為改變,就可以讓你在之後的考試中更有把握,而且會在日後的學業和就業中產生積極影響。
在財富積累的過程中,我們都會考慮複利,當有了盈餘資金,就會希望能產生複利,哪怕很低的複利,長時間之後也可以收穫一筆可觀的資金。如果我們將時間視為一種貨幣,有沒有考慮過,讓每一分鐘都過得有價值,當時間出現盈餘的時候,也把它們投入到能夠不斷利滾利的投資中,讓時間也不斷地產生複利價值?
經濟學家有一個公式可以表達複利效應:
R代表你正在做的事的回報率,N代表時間。
按照這個公式,財富的累計應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為什麼真正的富豪屈指可數呢?這裡有個很大的誤區:
很多人認為複利的核心在於回報率R,但其實複利真正的核心在於N——時間。即使每年5%的回報率,100年後,也是一個大到令人不可思議的數字。現實是幾乎沒有人能堅持做一件事100年。這又和我們說的生命價值體系很像,很多人都以為自己看得見的A值是最有價值的,卻不知道隱藏的B值往往比A值更大,更不知道影響力C值的巨大效應。
複利效應的核心,是高收益率及時間長度,因此要提高「收益率」並延長「時間長度」。
作為世界級富豪,巴菲特50歲之前,只是一個中產階級,他當時所擁有的財富不過是他一生中財富的1%,而他財富的99%都是在他50歲之後獲得的。巴菲特總結說:「人生就像滾雪球,關鍵是要找到足夠溼的雪和足夠長的坡。」因為他懂得利用財富複利,並且深諳人生價值體系,所以他的財富量級越來越高,影響力越來越大,C值也在不斷提高。無形之間,他的財富複利和時間價值複利同步提升了。所以50歲之後,巴菲特所享受的不僅僅是他的財富複利,更是他的時間價值複利。
這不同於我們聽到過的有人拿著幾十年前的「巨額」存款單,卻發現因為歷史原因,財富反而貶值,或者有人在幾十年前就從事某項經營成為「萬元戶」的小本商人,隨著時代發展不但沒有成為富豪,反而更加貧窮。這些常常被我們當成故事來聽,但其本質是只看到了財富複利,沒有將時間價值複利考慮進去。如果我們可以保證自己在單位時間內所做的事,是持續讓我們成長和增加正能量的,那麼長年累月保持下來,我們的人生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假如我們每天成長1%,那麼一年之後,我們就會成長大約38倍,相反,如果我們每天倒退1%,那麼一年後,就完全「開倒車」了。
用算式來表達就是:
即便不能每天都堅持進步,但至少應該帶著時間商的思維,去尋求複利價值,從而我們可以知道,哪些事情更值得去做,更值得去堅持,說白了,就是更值得去花時間。
我們可以把花費時間做的事情按照投入價值和產生複利的關係分為:高時間高複利、高時間低複利、低時間高複利、低時間低複利四個象限。
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去做的事,但是可以產生高複利或者產生複利的可能性極大。比如,接受完整的高等教育、學習某項足以謀生的技能、鍛鍊身體、尋找真愛等。以滑雪為例,滑雪是一項相對專業的技能,能給我們帶來很多樂趣。滑雪季開始的時候,你可以投入時間和金錢學習滑雪,比如請教練、購買滑雪裝備等等,有的人會因此算一筆經濟帳,覺得費用和時間成本都太高了,所以就會放棄學習該項運動。其實這筆帳可以這樣算,雖然學習滑雪投入了時間和費用,但是你學會了一項運動技能,今後的每個冬季,都可以享受到滑雪的樂趣。如和朋友一起滑雪享受社交的樂趣,教別人滑雪享受分享的樂趣及成就感,等等,而且該項技能將受益終身。所以,學會該項技能,你獲得的時間價值非常高。反之,你將失去滑雪這項運動技能帶來的一切樂趣。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將明白,有些事情雖然開始需要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最終能獲得很高的複利。
需要投入大量時間或精力去做的事情,但是卻不一定能夠獲得複利或者複利效果很小。比如沉迷某種不良嗜好,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玩網路遊戲,甚至賭博……這些可能會讓人上癮,且需要不斷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去做,卻對我們的人生沒有正面的影響,更別說複利效果了。
投入時間不多就可以獲得高收益高複利的事情。比如:讀山下英子的《斷舍離》,花費的時間並不多,但是能帶給人良好的複利收益。或者,你認識了一位很有智慧的朋友,與他共進午餐花費的時間很短,但卻能給你的人生帶來非常高的複利收益,產生持續深遠的影響。所有當下看似不起眼的時間投入,只要選對了方向,經年累月,就會使你的人生產生質的變化。
做一件事,雖然花費了較少時間,但是產生複利的可能性不大,或者複利值很小。比如刷微信朋友圈,看各種短視頻,關註明星八卦等。雖然投入的時間很少,但是對我們的人生毫無益處,也就是說浪費的這些碎片化時間,也是一種人生的浪費。
我們如果只做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的事情,那麼一生中能做的事情的數量自然就會減少,體驗就會隨之減少;如果只做高複利的事情,雖然收益會很大,但是會讓我們變得太過功利。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但最終都是追求生活幸福、靈魂自由。四象限法給出的只是合理選擇的建議,關鍵要由個人來平衡,到底哪些事情會產生高價值,哪些事情值得投入時間,因個人感受而異。當然,這個「感受」牽制著個人的選擇,最終能否產生複利,取決於能否長期堅持。所以,時間商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而是全新的思維邏輯,就像四象限法歸納的一樣,時間商本身就會帶來高價值高複利。
因此,當我們的體內有了生命價值體系概念之後,做任何事情之前,就可以啟動生命掃描儀,先掃描一下,看看這件事情屬於哪個象限,需要投入多少時間,是否能夠產生高複利。當時間不夠用的時候,還可以用這個方法選擇一下優先級。我們常說時間就是金錢,可是錢卻買不到時間,但是如果你具備時間商的思維,就會發現,其實時間商和金錢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用四象限法歸納。學會用四象限法分析和做決定,那麼所要做的事情就會一目了然。
時間投入和複利的關係讓我們清晰地知道時間商的重要性,它能幫我們解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除了表面可以算的「帳」,還可以計算獲得生命價值的高低,從而為你的投入再次排序。
時間是寶貴的、無價的,花錢買別人的時間幫自己做事,既符合時間商規律又符合經濟學規律。比如,僱司機幫自己開車,表面上看這種僱傭關係會花費金錢,但是實際上解放了自己,可以把這些時間投入到比開車更有生命價值的事情中去。再比如旅行,如果只算經濟帳的話,支出是大於收入的。但是從生命價值的角度看,一次難忘的冰島極光之旅不僅獲得了區別於日常生活的體驗,人生也有了美好回憶,最終還增加了生命價值的格子。因此有些事情雖然需要高金錢投入,但它的生命價值回報也是很高的,值得我們長期投入。
時間商思維希望我們把時間都用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面,如果只是在不斷地重複同樣的事情,沒有創新和突破,就是在浪費時間。如永遠去同一種風格的餐廳吃飯,這屬於為高度同質化的事物買單,既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和金錢,又不能真正提高時間價值。重複做同一件事情,等於A值、B值保持不變,雖然花的錢一直是一樣的,這件事在你的生命中的權重值也一樣,但它不會讓你的生命更加豐富,所以這件事帶來的生命價值回報是很低的。
是否花錢僱鐘點工幫自己打掃衛生,打車還是坐公交車上班?既是一種生活習慣,也是一個經濟問題。自古以來,勤儉節約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如果你在單位時間內創造的財富價值,遠遠超過僱鐘點工和打車花費的錢,這種節約就不符合時間商。比如花150元錢僱一個鐘點工打掃家務,所用的時間是3個小時,而我們被解放的這3個小時,可以去做一個價值幾千萬的策劃方案,又或者說我們的時薪遠遠超過鐘點工,那這種低金錢的投入,就是高時間商的體現,自然會有高生命價值回報。
生活中很多人容易陷入象限四的陷阱——衝動購物。如商場打折或者電商在大的節假日進行的促銷,好像我們可以佔很大便宜,實則衝動之下購買的很多東西可能是無用的,甚至我們花在比價、湊滿減、計算玩法等方面的時間成本的價值,要遠大於我們從中節省的錢。雖然投入的A值很低,買東西這件事的生命權重B值也不高,但是同樣這件事帶來的影響力C值也很低,所以生命價值回報不高。
有了這種新的象限分類法,我們就可以掃描自己所做的事情,明確哪些是可以增加生命價值回報的。任何形式的可以增加生命價值的事都值得提倡,值得投入精力,日復一日地堅持做下去,從而獲得高生命價值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