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蛇是「桂花」,它是一條網紋蟒,發現於印尼蘇門答臘島原始叢林中,體長為14.85米,體重約450公斤,身體最粗的地方,直徑0.85米。
爭議最多的:最大的蛇是網紋蟒,還是亞馬遜森蚺?
桂花是一種極端的存在,以地球現在氣候及環境恐怕找不出來第二隻。從物種平均值而言:
網紋蟒是世界上體型最長的蛇種(高個子)更為修長。
世界上體型最重的蛇種則是亞馬遜雨林的森蚺(矮胖子),也就是《狂蟒之災》的原型物種。
泰坦巨蟒
2009年,哥倫比亞的一個煤礦坑發掘出28條巨蟒化石,稱之為泰坦巨蟒,以半噸大的鱷魚與巨龜為食,刷新了人類對巨蟒的認知。
圖:現存的網紋蟒(左)和泰坦巨蟒(右)脊椎骨大小比較
從化石判斷,泰坦巨蟒長度約12~15米,體重約一噸,身體最粗的地方為1米,是「桂花」的「增肥」版。不過,科學家目前對那個年代發掘的化石較少,或許存在更大的。泰坦巨蟒很有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大蛇類物種。
主流的學說認為泰坦巨蟒是恐龍滅絕之後的霸主,大約出現在6000萬年前。還有些科學家認為,它有可能出現在白堊紀晚期,當時可能沒有那麼大,因為當時恐龍佔據了絕對生態位。
成年霸王龍體重約8~15噸,從頭到尾約12~15米,4~5米高。10倍的體重差距,泰坦巨蟒只能被一腳踩成肉醬。還有部分古生物學家認為泰坦巨蟒太大,在陸地上移動摩擦力巨大,行動緩慢,因此大概率生活在水中。
不過,生態位上與水生恐龍處於競爭的關係。恐龍並不會跟你談「龍與自然」,泰坦巨蟒面對龍族的稱霸,毫無競爭力可言。因此,泰坦大概率是一種相對較小的蟒蛇變種,在小行星出現之後誕生的。從6500萬年前後的氣候變化來看,也比較吻合。
蛇的大小跟什麼有關?
世界上較大的蛇大多出現在印尼、哥倫比亞、亞馬遜、非洲等地區,這些地區有一個共同點——位於赤道附近,換而言之蛇的大小與氣候、溫度有關。
蛇俗稱冷血動物,在生物學中稱為變溫動物。哺乳動物、鳥類可以自我調節體溫,但消耗能量,因此需要更多的食物。
圖:別擠,站好隊形,都能曬著太陽
變溫動物則依靠環境溫度或行為(如:曬太陽)提高自身的體溫,優勢是只需要獲取同體型恆溫動物1/3的食物。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樹懶,在演化的道路上把節能發揮到了極致。貴為哺乳動物,但是體溫調節能力幾乎完全退化,白天只能爬到樹冠曬太陽。亞馬遜常年平均溫度在25~27度,樹懶體溫隨環境變化,因此代謝速率也隨環境溫度變慢,能量供應不上來,幹什麼都慢吞吞的。唯一的優勢就是你在它嘴裡放一把葉子,十幾天後再去看,還沒嚼完。這種演變幫助它在食物匱乏的年代挺了過來。
蛇也是如此,外部溫度高時,代謝速率快,容易長得更大,溫度低代謝速率慢,不容易長大,還要時常出來曬太陽,冬季天冷了就要冬眠,因此赤道附近的熱帶氣候就容易出現較大的蛇。泰坦巨蟒的出現也是因為氣候的變化——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
現在的蛇能否長到泰坦那麼大?
地球上現存的蛇不能長到泰坦那麼大,體型如此巨大的變溫動物的代謝水平,需要年平均氣溫達到33度左右來維持,而目前地球最高的亞馬遜,年平均氣溫最高時也只有27度。
圖: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
泰坦巨蟒出現的兩個因素:
1.恐龍滅絕,生態霸主空缺,亂世出英雄。
2.地球在6500萬年前~4500萬年前氣溫快速提升,在5500萬年前~4500萬年前達到頂峰。
泰坦巨蟒伴隨著溫度升高快速崛起,又伴隨著溫度下降,迅速滅絕,存在時間很短,因此化石發現很少。
反觀現在的地球,除了溫度,霸主(人類)正值巔峰,不斷壓榨蛇類的生存空間。亞馬遜遭受砍伐,印尼的網紋蟒變成了一個個珍貴的奢侈品,瀕臨滅絕,因此地球不可能在出現大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