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電子顯微鏡技術可認知以前看不到的過程

2021-01-07 量子認知

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的顯微鏡方法,能夠在納米級水平上看到正形成的「智能」材料的基本組成部分。化學過程將改變清潔水和藥品的未來,人們將首次能夠觀看這個實際的過程。

這種方法使能夠實時地以納米級可視化此類聚合反應,這是前所未有的。研究人員表示, 「我們現在有能力看到反應的發生,看到這些納米結構的形成,並學習如何利用它們可以做的不可思議的事情。」這項研究(12月22日)發表在今天《物質》雜誌上。

分散聚合是通常用於工業規模生產藥物、化妝品、乳膠和其它物品的常見科學過程。在納米級,聚合可用於製造具有獨特和有價值特性的納米粒子。

這些納米材料對環境具有廣闊的前景,可用於吸收溢油或其他汙染物而不會損害海洋生物。在醫學中,作為「智能」藥物輸送系統的基礎,可以將其設計為進入人類細胞並在特定條件下釋放治療性分子。

在擴大這些材料的生產方面存在困難。最初,生產受到創建和激活它們所需的耗時過程的阻礙。一種稱為聚合誘導自組裝(polymerization-inducedself-assembly,縮寫PISA)的技術結合了步驟並節省了時間,但是事實證明,在此過程中分子的行為很難預測,原因很簡單:科學家無法觀察到實際發生的事情。

納米級的反應太小,無法用肉眼看到。傳統的成像方法只能捕獲聚合的最終結果,而不能捕獲聚合發生的過程。科學家們試圖通過在過程中的各個點取樣並進行分析來解決此問題,但是僅使用快照並不能完整地說明整個過程中發生的化學和物理變化。

研究人員說:「這就像將足球比賽的幾張照片與整個比賽視頻中包含的信息進行比較一樣。」 「如果您了解化學物質形成的途徑,可以看到它是如何發生的,那麼您可以學習如何加快化學反應的速度,並且可以弄清楚如何擾亂該過程,從而獲得不同的效果。」

透射電子顯微鏡(TEM)能夠以亞納米解析度拍攝圖像,但通常用於冷凍樣品,並且也無法處理化學反應。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電子束會通過真空射向對象;通過研究從另一面出來的電子,可以顯影圖像。但是,圖像的質量取決於電子束髮射的電子數量,發射過多的電子會影響化學反應的結果。換句話說,這是觀察者效應的一種情況,觀察自組裝可能會改變甚至損壞自組裝。最終的結果與您不看的情況會有所不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將納米級聚合物材料插入到密閉的液體槽中,以保護材料免受電子顯微鏡內部真空的影響。這些材料被設計為對溫度變化敏感,因此,自組裝將在液體池內部達到設定溫度時開始。

液體電池被封裝在矽晶片中,矽晶片具有小但功能強大的電極,可作為加熱元件。嵌入在晶片中的是一個很小的窗口(尺寸為200x50納米),該窗口將允許低能量束穿過液體池。

將晶片插入電子顯微鏡的支架後,液體池內部的溫度升高到60°C,從而開始自組裝。通過微小的窗口,可以記錄嵌段共聚物的行為和形成過程。

當過程完成時,研究人員測試了所得的納米材料,發現它們與在液室外生產的可比納米材料相同。這證實了該技術,他們稱為可變溫度液體-細胞透射電子顯微鏡(variable-temperature liquid-cellTEM),可用於了解在普通條件下發生的納米級聚合過程。

特別感興趣的是聚合過程中產生的形狀。在不同階段,納米粒子可能類似於球形、蠕蟲或水母,每種都賦予納米材料不同的特性。通過了解自組裝過程中發生的事情,研究人員可以開始開發誘導特定形狀並調整其效果的方法。

研究人員說:「這些複雜且定義明確的納米粒子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形成,並隨著它們的生長而變形。」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我們能夠實時看到這些轉換的方式和時間。」從該技術中獲得的認知,將為自組織軟物質材料以及化學以外的科學學科的開發和表徵,帶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我們認為這也可以成為對結構生物學和材料科學有用的工具。」 「通過將其與機器學習算法集成在一起以分析圖像,並繼續完善和提高解析度,我們將擁有一種技術,該技術可以增進我們對納米級聚合的理解,並指導可以潛在轉化的納米材料設計藥物和環境。」

#顯微鏡#

相關焦點

  • 電子顯微鏡制樣技術專家雲直播
    電子顯微鏡在材料科學研究,產品研發,質量控制等各個領域被廣泛應用,而有效高保真的電鏡制樣技術是有效運用電子顯微鏡的核心與關鍵。至真圖片,制樣為先。專家雲直播直播時間:每周四上午10:00——11:00電子顯微鏡及制樣技術專家雲直播,在線講授在高分子、金屬、複合材料、鋰電池、催化劑、石油地質、矽酸鹽等各種材料領域的應用,制樣方法與技巧等。直播現場可答疑。
  • 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區別 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區別是什麼
    顯微鏡的作用是通過放大物體的具體形態來研究物體的構造和具體的內部特徵, 主要應用於物理生物和醫學的方面,通過顯微鏡放大後,可以直觀的了解細胞和各種細小物體的內部做構造,來做出相應的研究,對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幫助。顯微鏡有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它們兩個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Cell年度最佳論文:張鋒DNA顯微鏡入選|張鋒|細胞|電子顯微鏡|螢光...
    此後,恩斯特·魯斯卡於1931年發明電子顯微鏡,使得人們能夠直接在原子水平觀察,顯微鏡將人類視野帶到了一個之前從未觸及的微觀世界,人類開始對自己和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認知。顯微鏡可分為兩大類: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人們早在幾百年前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到了細胞,近年來用冷凍電鏡觀察到了蛋白的三維立體結構,然而,這兩類顯微鏡都無法再基因組水平觀察細胞。
  • 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有望精確鎖定和成像病毒體
    原標題: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有望精確鎖定和成像病毒體 去年,一種名為低溫電子顯微鏡的尖端科學成像技術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該委員會稱其為「生物化學革命」。這項技術使科學家們第一次能夠在自然狀態下可視化生物分子, 而一年之後,這項技術就已經開闢了一些激動人心的可能性。
  • 放在超極顯微鏡下,可能都看不到
    而對抬頭可見的星空,古時候的人們也沒有什麼認知,很久以前,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上的星星,月亮和太陽都是地球的一部分。可是隨著人類的發展,尤其是走進科技時代之後,我們知道地球並不是無限大,而是有限的一個星球。也知道太陽比地球大很多,可是在沒有真正走出地球之前,我們還無法真切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地球的渺小。
  • 量子顯微鏡可觀察納米材料捕光過程
    據卡米納介紹,使用這臺顯微鏡,可以改變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本的光的顏色和角度,並匹配出它們的電子相互作用,正如在光子晶體中所展示的那樣。對於不同顏色的光,光子晶體會以不同的模式進行捕獲,且這一過程能夠通過量子顯微鏡看到。
  • 諾貝爾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有望精確鎖定和成像病毒體
    去年,一種名為低溫電子顯微鏡的尖端科學成像技術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該委員會稱其為「生物化學革命」。這項技術使科學家們第一次能夠在自然狀態下可視化生物分子,而一年之後,這項技術就已經開闢了一些激動人心的可能性。現在,科學家們已經用它以前所未有的細節對高潛力的致癌病毒進行成像,現在讓他們思考如何通過基因改造來更好地完成這項工作。
  • 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帶來結構生物學領域新革命
    前不久,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德裔生物物理學家阿希姆·弗蘭克和英國分子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理察·亨德森,以表彰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浙江大學對冷凍電鏡技術同樣十分重視,由學校自籌資金6000萬建立冷凍電鏡中心,這在國內首開先例。
  • 結構生物學裡程碑: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時代來臨
    低溫電子顯微鏡震驚了結構生物學。過去30年裡,低溫電子顯微鏡揭示了核糖體、膜蛋白和其它關鍵細胞蛋白的精細結構。這些發現都發表在頂級雜誌上。結構生物學家們表示,毫不誇張地說,低溫電子顯微技術正處於革命之中: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快速生成高解析度的分子模型,這一點遠超X射線晶體衍射等方法。依靠舊方法獲得諾獎的實驗室也在努力學習這一技術。
  • 《自然》雜誌:低溫電子顯微鏡達到了原子解析度水平
    在今天的《自然》雜誌上,刊登了一篇重要研究論文,題為:「低溫電磁法測定原子解析度的蛋白質結構」,這種稱為低溫電子顯微鏡的結構生物學技術已經獲得了在蛋白質中定位單個原子的能力。核磁共振光譜,X射線晶體學和低溫電子顯微鏡是目前使用的三種主要結構生物學技術。在這三種方法中,低溫電子顯微鏡已成為當前確定大型動態複合物結構的有效方法,事實證明,其他方法很難獲得這種認知。研究人員報導了使用稱為單粒子低溫電子顯微鏡的方法獲得的最清晰的圖像,從而首次確定了蛋白質中單個原子的位置。
  • 是誰發明了電子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的原理解釋
    用電子束來製造顯微鏡,關鍵是找到能使電子束聚焦的透鏡,顯然一般光學透鏡是無法會聚電子束的。這樣,蒲許就從理論上解決了電子顯微鏡的透鏡問題,因為對電子束來說,磁場顯示出透鏡的作用,所以稱為「磁透鏡」。德國柏林工科大學的年輕研究員盧斯卡,1932年製作了第一臺電子顯微鏡??它是一臺經過改進的陰極射線示波器,成功地得到了銅網的放大像??第一次由電子束形成的圖像。加速電壓為7萬伏,最初放大率僅為12倍。
  • Science:新型電子顯微鏡首次揭示胺基酸的納米結構
    2019年2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在《Science》雜誌上首次描述了使用電子顯微鏡直接識別納米級胺基酸中的同位素而不損壞樣品的結果。這種新的電子顯微鏡技術可以檢測納米級蛋白質重量的細微變化,同時保持樣品的完整性,這可以為更深入,更全面的生命基本構建研究開闢新的途徑。
  • 研究細胞膜結構 電子顯微鏡是理想工具
    了解膜結構的這些特性與特定膜成分的存在和功能如何相關,是理解膜相關細胞過程的基礎。相關的光學和電子顯微鏡(CLEM)是解決這些問題的理想工具。螢光顯微鏡可以通過標記的成分來識別細胞膜,並提供時間信息,而電子顯微鏡可以在高解析度下觀察同一細胞膜的結構。
  • 電子顯微鏡的發明使病毒這種可怕的隱形殺手無處藏身!
    最早記載的時間是1898年,荷蘭細菌學家貝傑林克發現引起菸草花葉病的致病因子不是細菌,而是一種新的物質,稱為「有感染性的活的流質」,並取名為病毒,拉丁名叫「Virus".這個拉丁名「Virus"後來人們就把它稱為「病毒」。
  • 我國發展新型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運用於納米光電子器件研究
    研發新型納米光電子器件需要藉助於泵浦-探測技術。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超快電子衍射、超快X射線衍射是泵浦-探測技術三大手段。我國研究團隊研究了磁性合金材料中的超快退磁過程。發展了新一代場發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並用於納米材料近場成像和電子結構動力學研究。
  • 電子冷凍顯微鏡:利用廉價技術製作高解析度圖像
    新技術的開發者在2017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方法是:將樣品快速冷凍,然後用電子轟擊。在傳統電子顯微鏡的情況下,首先從樣品中提取所有的水。這是必要的,因為調查是在真空中進行的,這意味著水會立即蒸發,使成像不可能。然而,由於水分子在生物分子中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蛋白質中,它們不能使用傳統的電子顯微鏡進行檢查。
  • 新光學顯微鏡技術揭示活細胞生物過程
    新技術所拍攝的視頻生動地展現了細胞內蛋白質的運動和相互作用。它們幫助生物學家理解細胞是怎樣改變它們之間的依存結構,以及重整細胞膜結構使得細胞外的分子可以被吸收到細胞內。來自Janelia研究園的研究員EricBetzig博士,李棟博士後*和他們的同事們基於原有的SIM顯微鏡原理新發展了兩種新的超解析度成像技術。
  • 神秘的它終於現出真身|電子顯微鏡|電子束|波長|光學_網易訂閱
    肉眼看不到的病毒作為一個物種,很可能從地球生命誕生之初就已經存在,而人類從意識到有病毒存在→看到病毒的模樣→弄清病毒的內部結構成分卻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病毒」早在19世紀末就已被科學家們證實肯定存在,但用當時最先進的光學顯微鏡卻始終找不到病毒的蹤影(相關連結)。
  • 電子顯微鏡能不能顯微?
    電子顯微鏡能不能顯微?先說光學顯微鏡,我們知道,物體發出光或反射光,光沿直線傳播進入我們眼睛,然後我們看到前方的物體,而顯微是因為光線經過鏡片折射,也就是說鏡片折射是顯微鏡顯微的原理。可以說光線折射是顯微鏡望遠鏡的唯一原理。而電子顯微鏡它的電子槍,電場磁場,真空,皆與鏡片折射無關,所以電子顯微鏡無顯微效果,或者說電子顯微鏡看不到比光學顯微鏡更微小的尺寸。
  • 奧林巴斯金相顯微鏡 助力電子元件的質量評定
    電子信息行業具有技術含量高、 附加值高、 汙染少等特點, 隨著以平板電視、智慧型手機等為代表的市場熱點產品的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 電子信息產業對社會變化影響力日益加大, 並被全球各主要國家作為戰略性發展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