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了20年延安路,保潔員最怕突然的安靜:果殼箱垃圾多了,她知道城市...

2020-12-06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藍震 通訊員 徐芳 蔡靜

凌晨4點半,租住在杭州半山一處公租房的王素梅,準時被鬧鐘叫醒。簡單洗漱完,她騎著電動車趕往10多公裡之外的延安路,開啟一天的保潔工作。

她是杭城萬千保潔隊伍中的一員。以前,大家稱呼他們為「城市的美容師」,疫情之下,他們更像是城市裡的「理療師」,把馬路當作「戰場」。

掃了近20年延安路的王素梅,見過10萬多人流湧進湖濱商圈時的喧鬧,也感受過疫情之下遇見不到10個人的清冷。

這幾天,延安路上果殼箱裡的垃圾明顯多了起來。

王素梅高興。

她知道,熟悉的延安路要回來了,那個熟悉的杭州正在慢慢甦醒。

1】背上40多斤重的打藥箱,一天要來回走三趟

王素梅,是上城區湖濱環衛所延安路清掃班長,也是一名浙江省人大代表。2000年,她隨丈夫從老家江蘇宿遷來杭州打拼,找了一份保潔的工作。

沒想到,這一掃,就是20年。

早,是他們的職業習慣,需要趕在這座城市和人們醒來之前,將最整潔的路面留給大家。以至於和她約採訪時,她在電話裡善意提醒「不知道你起不起得來,我凌晨4點多鐘就要出門的」。

略帶寒意的清晨,記者如約來到了龍翔橋地鐵站,睡眼惺忪。

空曠的延安路上,幾乎沒有什麼車輛,很多人還沉浸在睡夢中,遠遠看到一個瘦弱的女子,背著沉沉的打藥箱,在路燈的照射下,拉出長長的影子。

記者快步走了過去,確定是王素梅大姐。她穿著防護服,戴著厚厚的口罩,很難看清楚模樣。

這也是很多人對環衛工人的印象——也許我們無數次從他們身邊經過,卻很少有人會留意人群中這些橘黃色的身影。

她肩膀上的藍色藥桶,裝滿了消毒水。她聳聳肩,「背四五十斤重的藥水,一天下來還是蠻累的。」

從西湖大道到慶春路,早中晚,一天來回三趟,每趟5桶藥水,角角落落都要確保消殺到位。她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工作強度。

王素梅快速鑽進龍翔橋地鐵站C站口,先坐著扶梯一路噴灑過去,然後又沿著臺階往上。記者空手走在50多級臺階上,都覺得氣喘籲籲,更何況她還要背著一個沉沉的藥桶。

疫情發生以來,王素梅主動取消年輪休,從臘月二十七直到現在,每天穿梭在街頭巷尾,開展抗疫消毒保潔。

「本來買好了正月初三回老家的車票,疫情來了也回不去了,即便回去了,也不踏實,這個活,總得有人去做。」

一天的工作,幾乎排得滿滿當當,到了飯點,她選擇去最近的驛站拿點方便麵或者餅乾充充飢。對王素梅來說,跑來跑去太耽誤工夫,往返休息室的時間,她寧願用在道路保潔上。

2】果殼箱垃圾變多了,她知道城市在慢慢甦醒

站在延安路慶春天橋上,看著橋下漸漸熱鬧起來的馬路,王素梅轉過頭和記者聊了起來,「熟悉的杭州街頭又回來了。」

眼前這條杭州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商業大街,她已經掃了近20年,見證了它的快速發展。

「2000年,來杭州的時候,我兒子才一歲半,現在他都已經從學校畢業了……」除了感嘆時光的流逝,她也慶幸把最美好的20年時光留給了杭州,「待得越久,越喜歡杭州。」

這個春節,令她感觸最深的是,最怕突然的安靜。

時針撥回至2019年12月31日的那個夜晚,數萬人一同湧進湖濱商圈,狂歡跨年,人流量最高峰時達到10餘萬人。

那一晚,王素梅被人流「裹挾」著前行的,清潔工具根本沒辦法施展,直到人群散去,才和同事一起清理至凌晨2點。

僅僅過去了不到2個月時間,疫情之下,熱鬧繁華的延安路突然沉寂了下來。

「感覺城市一下子沒有了活力。」最少的一天,她在延安路上見到了不到10個人,「這是過去20年來從未有過的。」

「當時我就在想,寧可在10萬人中忙,也不想看到這麼冷清的場面。」當然,這也跟她去年動了一場手術有關,她希望自己和這座城市一樣,健康平安。

過去一個月,她幾乎每天凌晨4點多起床,晚上10點下班,有時候實在太累了,就在休息室裡卷個鋪蓋將就一晚,第二天照常。

龍翔橋、定安路地鐵站,過街天橋,地下通道,果殼箱、綠化帶,公交站臺等,都能見到她的身影。

前幾天,她從湖濱銀泰地下通道上來,看到杭州酒家門口突然排起了前來買包子的隊伍。

「排隊的人都做到了一定的距離,我真的激動。」她恨不得上去與每個陌生人問聲好。

作為一名在延安路上掃了近20年的保潔員,這兩天她還發現,「果殼箱裡的垃圾明顯變多了。」

她知道,城市正在甦醒。

新聞+

「一個菸蒂」的困擾

王素梅還有一個身份——浙江省人大代表。

2019年的浙江省兩會上,王素梅曾談到過「一個菸蒂」的困擾。

「這個小小的菸蒂讓我們頭疼。經常撿完這裡,那裡又有了,再回頭來,剛撿完的地方又有了,就感覺像是永遠也撿不完似的。有時候,一天下來眼睛都有點花。」

王素梅說,保持街道乾淨雖說是他們的分內活,可一個環衛工人要負責約2500平方米的區域,一圈清掃下來至少需要一個小時,就算一直在路上來回撿,一些犄角旮旯裡的菸蒂有時真的很難發現。

當時她就提出,勿讓「小菸蒂」毀了 「大文明」。

跟隨採訪中,記者也幾次見她蹲下來撿拾隨意亂丟的菸頭。

疫情之下,王素梅也在思考,我們能做什麼?「其實每個人都可以為社會做一份貢獻,比如不隨地吐痰不亂扔菸頭,從自己做起,如果每個人都能積極行動起來的話,我想沒什麼是我們贏不了的。」

相關焦點

  • 爸媽最怕時刻之空氣突然凝固寶寶突然安靜:又闖了什麼禍?
    每個爸媽最怕的時刻,不是寶寶唧唧歪歪吵吵鬧鬧個不停,恰恰相反,是寶寶突然安靜了……空氣凝聚了,風不動了,小祖宗又闖了什麼禍?反正小南家就是這樣,如果之前嘰嘰喳喳的娃突然間安靜了,肯定大事不妙……深有同感的爸媽,請留言!
  • 保潔員變身「蜘蛛俠」在1000米懸崖峭壁攀爬幾小時只為撿一袋垃圾
    我們在景區遊玩時,尤其是到山區的景區遊玩時,總要扔掉一些垃圾。不知道你是否有過把垃圾扔進山谷裡、懸崖下的經歷?你是否將垃圾帶走或者丟到垃圾桶的習慣?要知道,你有時候隨手一扔,逼得一些人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撿。
  • 你我之間,永遠隔著一條擁堵的延安路高架
    走上吳中路,1km,平均用時5分20秒,遇上慢車擋路再加33秒。吳中路走到外環,1.3km,平均用時15分18秒,前提是一定要過了探頭後深踩13度的油門。外環繞上延安路高架輔路,平均用時8分42秒,如果沒有傻X硬插隊的話。延安路高架到內環武寧路出口,平均用時看命,一般我的命都不是很好。
  • 城市裡的「船上人」:年均六旬 日撈數噸垃圾還撈過屍
    「只要出來幹活就得戴上膠皮手套,太薄的還不行,不然容易被垃圾玻璃鐵絲什麼的劃破。」魏衍勇說,因為損耗快,平均10來天就得換一副新手套;舊手套他也捨不得扔掉,磨出洞也會多戴幾天。  「打撈水面上的垃圾比掃馬路上的垃圾難太多了。」魏衍勇說,塑膠袋和紙殼子是最難打撈的,平時看著輕飄飄的塑膠袋和紙殼子,落到水裡重量會增加好幾倍,有時候紙殼子比網口還大,只能慢慢划船過去用手撈上來。
  • 江蘇多地推「落葉不掃」景點,如何既留美景又保城市環境整潔?
    交匯點訊 最是一年秋好色。近日,南京、蘇州等市都公布「落葉不掃」景點,為市民留最美秋景。
  • 王群英:30年掃禿1900把掃帚
    幾十年來,她從不知道什麼叫苦,什麼叫累,什麼叫髒,她每天的作息時間有一張規律的圖表:凌晨4點起床,4點上路開始工作,6點半清掃結束,6點40分吃早點,7點上路保潔,上午12點回家做飯吃飯,中午1點再次上路保潔,下午6點半下班。「做什麼事情堅決要做好,不讓別人說閒話。」這就是王群英同志做事的準則。現在人們都稱她為「馬路天使」,在榮譽背後到底飽含了多少辛酸和血汗呢!
  • 肇慶「垃圾分類」試點正式開始了!這些知識你要知道
    ▲ 徐步河 攝6月27日上午,端州區召開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動員大會,部署2018年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加快推進端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步伐。此外,相關部門將向小區派發204套20升容量的兩分類垃圾桶;小區住戶每戶每月還會獲得80隻垃圾袋。對於此次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的開展,市民紛紛表示支持!
  • 這裡最遠的可樂罐來自南美洲,有的年紀可能比你還大!一起來看「延安路」的秘密基地
    「延安路」,自行車媒體主編,學美術出身,佛系收藏可樂罐近10年。在「延安路」的家裡,有一個高約兩米,寬約一米的柜子,上下五層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可樂罐。有日本櫻花限量款、經典電影主人公款、還有整套的德甲球隊隊徽……這裡年紀最大的可樂罐來自1986年,最遠來自南美洲。
  • 麗水這些地方將「落葉不掃」,原因是……
    小編都整理好啦  PS,由於落葉不掃道路開展的時間各有不同,請大家不用著急,耐心等待落葉累積更多的時候再去觀賞留影也不遲哦!  「落葉不掃」是為何?  實施「落葉不掃」,不破壞落葉形成的自然風景,道路鋪滿各色的地毯,使其成為街拍的絢爛背景,或者成為散步的有趣玩伴,能讓市民和遊客感受到秋天不再清冷,彰顯了城市的活力與溫度。市民和遊客能夠體驗到更高品質的落葉景致,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都是人文之城建設的一個最好的注釋。
  • 聊不完的垃圾|創斯坦電臺:讓每個人參與城市變革的試驗場
    比如,一個街道有15000多戶,每戶是20元,其中12元是讓居委會或相關單位僱傭垃圾分揀和收運公司,8元用來做宣傳。馬曉璐:其實愛芬最早跟政府合作時,也沒有拿到相關資金,做到第三個小區時,政府才說「你們算一下,一個小區你們大概花多少錢」。
  • 垃圾變裝飾,落葉不掃更考驗城市管理
    多地開啟「落葉不掃」模式11月10日,上海市公布了2020年城市落葉景觀道路一覽表,13個區、41條道路將陸續開啟「落葉不掃」模式。除了上海,在北京、西安、長春、青島,也都有「落葉不掃」的做法,讓美景長留。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城市作出「落葉不掃」的決定呢?從上海市市容環境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陳波的話中,我們可窺得一二。
  • 拉薩積極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共建城市文明 共享綠色生活
    垃圾分類看似小事,實則是「大事」,它體現了一座城市的社會文明水平,彰顯了政府的綜合治理能力。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務,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處置,11月20日,拉薩市出臺並實施了《拉薩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美麗宜居新拉薩。樂業苑小區是城關區第二批垃圾分類示範小區。走進小區,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整齊的樓房和一條條乾淨的路面,記者看到,每棟單元樓下都整齊擺放著垃圾分類箱。
  • 落葉不掃,是城市溫暖的「小確幸」
    但步入現代社會後,隨著「創建文明城市」的口號響起,落葉越來越不為人們所接納。每逢秋冬時節,為了城市的整潔乾淨,環衛工們兢兢業業,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地清理著道路兩旁的落葉。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城市推出的「落葉不掃」模式可以稱得上是對文明城市建設政策的一種反思。
  • 6.5億人口年產1.1億噸垃圾 「垃圾圍村」待破解
    地處安徽東部的來安縣,2015年在全縣的12個鄉鎮全面推開了農村垃圾處理市場化運作模式。  垃圾轉運車、專職保潔員,農村垃圾治理新模式。  每天早上七點鐘,家住來安縣桃花村的吳緒國都會按時出門。  合肥市瑾亮清潔有限公司保潔員吳緒國:出門前給車子檢查,有氣壓沒有氣壓,剎車都檢查一下,檢查好了再出去,就放心了。
  • 延安路整治後原則上取消地面車位向地下要車位最深挖到地下5層
    記者 陳奕 製圖 高薇    本報訊 延安路綜合整治工程,自10月12日解放路—慶春路段、10月31日鳳起路—體育場路段相繼開工以來,建設單位和交警部門最關心的是延安路的交通有否受影響。  最近實地測了一下,在早高峰同一時段,開工前延安路最繁忙地段——開元路至解放路段,斷面每車道流量為607pcu/h(pcu/h表示單位時間內可能通過的最大交通實體數),施工期間為610pcu/h。  另外,開工前9月份早高峰,延安路機動車平均車速為17.6公裡/小時,施工期間為17.3公裡/小時。  數據說明,施工前後道路交通運行狀況基本相當。
  • 保潔員利用微積分、牛頓定律給我上了一課
    那時他是保潔員,那天本想調戲他,沒想到他是個王者,利用微積分、牛頓定律分分鐘教我做人。我是一名保安,在我們市的籃球館工作,月入1500。除了有比賽,平時都不忙,就是坐在保安室看監控,到點來,到點走。日復一日。我喜歡籃球,小時候的偶像是喬丹,後來是科比。上學時體育老師還誇過我有天賦,那時有很多女同學仰慕我,課間看我打籃球。
  • 一環衛工人在除夕夜清理垃圾時,發生了這樣的事!
    江西20名車禍傷者急需用血,一起為生命助力!江西8年以上沒換手機號的人!過年馬上看,去做這件事!現在還來得及編者按:垃圾是日常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東西了。不過,你恐怕很難想到,因為自己的一個舉動,這些看似無用的廢品竟然會對別人產生這樣嚴重的傷害……事情最先由網友爆料。
  • 從「滿溢」到「滿意」,垃圾分類還缺什麼?
    2019年11月27日,北京市修改通過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首次明確投放垃圾的責任主體,要求對生活垃圾強制實施可回收物、廚餘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 「四分類」,並於2020年5月1日在全市範圍實行。
  • 蘭溪中洲公園保潔員把十多張松鼠皮釘在公園大樹上
    大學生逛公園,看到樹上釘滿松鼠皮  這條微博發出的時間是2月5日晚上9點多,網友「姜思雨」寫道:「在蘭溪中洲公園,我看見14隻松鼠被這樣釘在樹上。中洲公園是松鼠們的家,現在公園正在開發,不能因此而破壞松鼠們的家啊!它們也許是自然死亡後有人收集起來,但也有可能是人為獵殺!當時周圍沒有人所以無法知道真相。」
  • 垃圾分類推進速度飛快 「大上海,真的不一樣」
    「阿婆,儂今朝老靈額」……清晨,桂楊園新村垃圾定點投放處,張菊榮操著一口上海話向往來的居民問候。今年6月開始,她每天7時就會出現在小區垃圾分類定點投放的其中一個點位上。  50歲的張菊榮來自安徽宣城,在桂楊園小區住了5年。她是個熱心腸,常幫著打掃樓道,下雨天排水口堵了,甚至徒手疏通。垃圾分類之初,有人擔心租客分類不到位,但張菊榮顛覆了這種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