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低氧化還原電位的有機鋰對SiO負極進行快速預鋰化

2020-12-05 新能源Leader

SiO的比容量高且循環穩定性良好,具有替代傳統石墨負極的潛力。然而,SiO的首次不可逆容量大,而且循環過程中體積膨脹大。這些缺點阻礙了SiO負極的商業化應用。本文採用了一種新的低氧化還原電位的有機鋰化合物(Li-9,9-二甲基-9H-芴四氫呋喃)對SiO負極進行預鋰化。在預鋰化的過程中形成了SEI層,可實現可控的可逆鋰嵌入到SiO電極中。半電池測試表明預鋰化SiO基電極的首次效率增大至90.7%。當預鋰化的SiO/G負極與LiNi0.6Co0.2Mn0.2O2正極匹配時,全電池的首效明顯提升(87.1% vs. 61.1%)。

首先製備預鋰化試劑(1M Li-PAH-THF,其中PAH=9.9-二甲基-9H-芴(Flr),聯苯(Bp)或萘(Nap))。將一定量的Flr,Bp和Nap溶解到THF中形成1M PAH-THF溶液。接著加入過量的鋰,反應2h製備1M Li-PAH-THF溶液。Li金屬加入PAH溶液後產生含Li的芳香自由基複合物,該複合物具有強的還原性。一旦加入Li金屬,溶液即變成深的藍綠色。預鋰化試劑需要現制現用。

通過將原始的SiO/G電極浸入到預鋰化試劑中一定時間產生預鋰化的SiO/G電極,接著用THF洗滌,並乾燥去除多餘的溶劑。浸入的時間分別為5min,10min,30min和1h,對應的SiO/G電極分別記為PAH-5min,PAH-10min,PAH-30min,PAH-1h。對照組SiO/G電極沒有經過任何的預鋰化處理。

將SiO/G(質量比45:55)、導電炭和水系粘結劑按照75:5:20製備負極。NCM正極和SiO/G負極的負載量分別為18-19和3-4 mg/cm2,對應的NCM622正極和SiO/G負極的單位面積可充電容量約為3mAh/cm2。電解液組成如下:1M的LiPF6濃度,溶劑EC和EMC的比例為4:6(質量比),加入10wt%的FEC和2wt%的VC作為添加劑。SiO/G和NCM622半電池的測試電壓窗口分別為0.02-1.5V和2.5-4.3V。

負極與正極的可逆容量比(N/P)為1.1-1.2。電池在化成後以0.5C循環100次。全電池化成和循環測試的窗口分別為2.7-4.3V和3-4.3V。使用三電極電池,以10mV/s的掃速在0.01-2V區間進行循環伏安測試。循環伏安測試的溶液體系為含0.1M Li-Flr(Li-Bp或Li-Nap)的1M LiPF6(THF作溶劑),工作電極為直徑3mm的玻碳電極。對電極和參比電極均為自製的Li/Li+電極。使用三電極電池進行AC阻抗測試,其中Li箔和Li環分別作為對電極和參比電極,測試頻率範圍為0.1Hz至106Hz。

圖1. (a)Nap-/Nap, Bp-/Bp和Flr-/Flr在1M LiFP6電解質(THF作為溶劑)中的循環伏安測試結果。(右邊代表Li-Flr,Li-BP,Li-Nap和正丁基Li預鋰化試劑的電位和結構)。(b)電極結構的SEM。(c)對照組樣品半電池的化成過程。

循環伏安結果表明Flr-/Flr氧化還原電對的可逆氧化還原峰分別為0.07和0.3V(vs. Li+/Li),對應的化成電位為0.18V。Nap-/Nap和Bp-/Bp氧化還原電對的化成電為分別為0.25V和0.32V。Flr-/Flr的還原電位接近Li沉積電位,因此Flr-/Flr和Li/Li+的氧化還原幾乎同時發生。圖1a中顯示在還原掃描過程的末端出現一個小的還原平臺,歸因於Li沉積。Flr-/Flr的氧化還原電位在SiO/G電極的鋰化電位(0.02-0.4 V vs. Li+/Li)範圍內,表明它可作為SiO/G電極的預鋰化試劑。

幾種有機鋰複合物的氧化還原電位順序為 LiFlr < LiBp <LiNap < Li正丁基。不同的氧化還原電位會對預鋰化試劑的選擇和預鋰化速率產生直接的影響。更低的氧化還原電位能使預鋰化速率更快。預鋰化試劑對空氣的溼度敏感,而在幹空氣中,其能維持幾天而不發生退化。同時,更低的氧化還原電位對空氣的溼度也更敏感。

SEM表徵表明SiO/G形狀似巖石,平均直徑為2um。對半電池以0.05C的倍率進行測試,對照組樣品的首次鋰化和去鋰化容量分別為1504.7和1070.6mAh/g,庫倫效率為71.2%。對照組樣品在首次鋰化時,於~0.35V出現電壓下降,歸因於厚的SEI膜以及SiO的體積膨脹。第2次充放電時的庫倫效率增加至97%,可逆容量為1034.2mAh/g。

圖2. 使用.LiNapTHF (a,b, c), LiBpTHF (d, e, f)和LiFlrTHF (g, h, i)作為預鋰化試劑,並浸入不同的時間,所製備的SiO/G半電池的首次去鋰化過程,以及接下來的鋰化/去鋰化過程的電壓曲線和對應的dQ/dV曲線。在a,d,g中,紅色點劃線的圓圈標識的是OCPs。

為了確定預鋰化後的可逆鋰,測試時先對預鋰化電極進行去鋰化。在去鋰化之前,預鋰化樣品的開路電勢(OCP)比對照組更低,且OCP隨著浸入時間的延長而降低。首次去鋰化容量(可逆容量)與OCP呈相反關係。浸入10min後,Nap-10min的首次去鋰化容量可以忽略不計,表明幾乎沒有可逆的Li離子對SiO/G電極預鋰化。Bp-10min和Flr-10min樣品的首次去鋰化容量分別為~40和~130mAh/g,表明有更多的可逆Li離子對SiO/G電極進行化學預鋰化。三種試劑的預鋰化有效性順序為LiNapTHF<LiBpTHF <LiFlrTHF。所有樣品的第二次去鋰化容量與對照組接近(~1050mAh/g)。對於Nap和Bp,經過第一次去鋰化後,SiO/G電極首次鋰化的容量隨著浸入時間的增加而降低,而Flr-5min和Flr-10mn的首次鋰化容量大概為1200mAh/g。Bp-1h的首次鋰化容量略微大於1200mAh/g。所有預鋰化樣品的CE(第二次去鋰化比首次鋰化)均增加。

Nap-1h,Bp-1h和Flr-10min的CE分別為82.9%,85.8%和87.1%。Frl-10min樣品的OCP為~0.47V。dQ/dV曲線表明在放電時0.38V的峰是由於SiO首次鋰化形成不可逆的LixSiOy和Li2O造成的。在放電時0.25V和0.08V的兩個強峰以及充電時0.28和0.45V的峰歸因於SiO基質中Si的鋰化和去鋰化。充電時0.11和0.14V的小峰對應於石墨烯的去鋰化。預鋰化之後,放電時0.38V的峰對應於不可逆反應,且峰強隨著預鋰化時間的增加而降低。隨著預鋰化時間的增加,歸因於石墨烯鋰去鋰化的0.11V和0.14V的峰強也有所降低,表明預鋰化之後,石墨烯和Li的還原反應位置減少。因為Nap和Bp具有更正的對Li氧化還原電位,因此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形成SEI層,同時形成的SEI層不完整。Li-Flr預鋰化後能形成相對完整的SEI層。更長的浸入時間和更快的鋰化速率導致體積膨脹更大,導致SiO/G電極更容易衰退,比如在Li-Bp中浸入1h的SiO/G電極。使用Li-Flr-THF試劑對SiO/G電極進行預鋰化的優化時間為10min。

圖3. (a)在化成過程中,使用Flr-10min製備的半電池的鋰化/去鋰化曲線。(b)半電池0.5C倍率時的循環性能。(c)NCM622半電池首次和第二次的充放電曲線。(d)NCM622半電池在1C倍率時的循環性能。

為了確定Flr-10min負極和NCM622正極的容量,對Flr-10min和NCM622半電池進行測試。基於所測得的容量確定電池的CB值。Flr-10min的首次鋰化和去鋰化容量分別為1124.7和1018.7mAh/g。庫倫效率CE值為90.6%,高於對照組樣品(71.5%)。預鋰化樣品和對照組樣品在0.5C倍率時的循環性能沒有明顯差異。100次循環後的可逆容量約為630mAh/g,容量保持率為97%。Flr-10min樣品的測試結果表明預鋰化對可逆容量和循環性能的影響很小。

圖4. 鋰離子全電池測試。所有的正極均為NCM622。(a)以對照組和Flr-10min作為負極的首次和第二次充電/放電電壓曲線。(b)以對照組和Flr-5min作為負極的全電池的首次和第二次充電/放電電壓曲線。(c)0.5C時,以對照組、Flr-5min和Flr-10min作為負極的全電池的循環性能。(d)以對照組和Flr-10min作為負極的全電池倍率性能。

將NCM622正極和SiO/G負極組成全電池。因為不同的SiO/G負極的預鋰化的可逆Li不同,且SEI完整度不同,因此電池的CB值不同。正極容量的保持率能更好地反應電池的容量。如圖3c所示,NCM622正極的首次面積充電和放電容量分別為3.4和3.1mAh/cm2。當以1C循環,NCM622正極的可逆放電容量為1.75mAh/cm2。對於全電池,NCM622正極在0.05C時的初始面積充電容量為3.6mAh/cm2,放電容量為2.2mAh/cm2。ICE只有61.1%,表明幾乎有40%的正極活性鋰被消耗。全電池中NCM622正極的充電容量略微高於半電池,表明NCM622正極在化成的過程中可能過充。這歸因於SiO/G負極的低ICE和電池的低CB值。

相反,與Flr-10min負極進行匹配,NCM622正極的首次面積充電容量為3.4mAh/cm2,隨後的放電容量大約為3mAh/cm2,ICE高達87.1%。當使用Flr-5min作為負極時,NCM622正極的首次面積充電容量2.64mAh/cm2,ICE為74.8%。合適的預鋰化能增加正極可逆Li的保持率,從而增加整體電池容量。以Flr-10min作為負極,NCM622正極的初始放電容量為2.27mAh/cm2,經過100次循環後仍能維持1.81mAh/cm2;而用初始的SiO/G作為負極,經過100次循環後NCM622正極的放電容量僅為1.38mAh/cm2。預鋰化程度越低,可逆容量越低。以Flr-5min作為負極,NCM622正極的初始放電容量為1.89mAh/cm2,經過100次循環後的放電容量為1.63mAh/cm2。當放電倍率增加時,全電池的阻抗具有重要的影響。當倍率恢復至0.1C時,兩種樣品的放電容量能恢復至初始水平,表明經過快速充電和放電後,預鋰化的SiO/G材料結構沒有變化。

圖5. 對照組(a,b)和Flr-10min樣品的Nyquist和DRT曲線。

為了分析EIS結果,使用DRT方法從阻抗譜中確定電化學過程的數量。如圖5b,d,在DRT曲線上出現三個主要的峰,對於等效電路中的三個R/C(CPE)組分。基於在電池上發生的可能反應,R0代表電解質的歐姆阻抗和接觸阻抗。第一個、第二個和最後一個R/CPE組分分別代表鋰離子穿過SEI層的電容和阻抗,鋰離子穿過本體電極界面的電容和阻抗,鋰離子在本體中的擴散。表1的擬合結果表明靜置後預鋰化電極的R1值高於靜置前的結果,可能歸因於與與電解液接觸後預先生成了SEI。當鋰化至0.02V時,預鋰化電極的R1值降低,表明通過電化學反應形成了完整的SEI。對照組和預鋰化電極的R1值類似,表明通過電化學鋰化形成的SEI與通過化學和電化學共同鋰化形成的SEI類似。

基於以上結果,新開發的有機鋰複合物(Li-Flr-THF)能實現SiO/G負極的快速預鋰化。其氧化還原電位比Bp和Nap更低,與它的分子結構有關,電子和鋰離子更容易轉移,從而還原SiO/G負極。以Flr-10min作為負極的半電池和全電池的ICE分別為90.7%和81.7%。總的預鋰化過程可以描述如下:首先,SiO/G材料被Li-Flr試劑化學還原,鋰離子轉移到SiO/G中,形成LixSiOy/Li2O和LixSi組分,分別對應Li離子與SiO2發生不可逆的反應,以及Li離子與Si發生可逆的電化學反應,能有效補償電化學化成過程的鋰損失。隨後,與電解液接觸之後形成不完整的SEI。最後,在更低電勢下通過電化學鋰化形成完整的SEI。Flr-10min的ICE沒有達到100%,因為在電化學化成階段,SEI層會發生重構。

在本研究中,作者採用一種新的化學預鋰化試劑對SiO/G負極進行預鋰化。與其他預鋰化試劑相比,9.9-二甲基-9H-芴的電位更低(~0.18V),能實現快速的預鋰化,經過10min預鋰化之後,半電池的首效高達90.7%。當與NCM622配對時,全電池的首效增加至87.1%,而對照組的首效僅為61.1%。以0.5C循環100次後的容量保持率高達80%。預鋰化過程包括Li與SiO2組分發生反應,以及與電解液接觸後形成不完整的SEI,這是ICE提升的關鍵。

表1. EIS擬合結果。

參考文獻:An electrode-level prelithiation of SiO anodes with organolithium compound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478 (2020) 229067;Xiaoxiao Zhang, Huainan Qu, Weixiao Ji, Dong Zheng, Tianyao Ding, Dantong Qiu, Deyang Qu.

來源:新能源Leader,作者:逐日

相關焦點

  • ...技術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高比能矽負極中的應用...
    2 負極預鋰化技術 2.1 物理混合 物理混合(physical blending)是一種提高首次庫侖效率的簡單方法,KULOVA等報導了石墨電極直接接觸金屬鋰用於降低石墨負極的首次不可逆容量損失。其中,不可逆容量損失損耗的金屬鋰與負極石墨的量成比例關係,可通過式(1)和式(2) 進行計算。
  • 鋰化技術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高比能矽負極中的...
    採用SLMP的負極預鋰化技術,STN負極與SLMP 以一定的質量比通過渦輪混合,這是SLMP首次在全固態電池中的應用。 該方法的優點是高效、操作簡單、可採用低成本的鋰箔,且預鋰化的量可以通過控制反應時間進行調節,但對於厚電極預鋰化,鋰離子擴散到電極內部所需反應時間較長。預鋰化結束後,金屬鋰用電解液溶劑清洗後可以重複使用,利用率可達100%。同樣,該方法也可以用於對矽碳複合材料的預鋰化處理。
  • 鋰離子電池預鋰化技術的研究進展
    綜述近年來鋰離子電池預鋰化技術,展望預鋰化技術的發展方向。負極補鋰的方法有鋰箔補鋰、鋰粉補鋰、矽化鋰粉和電解鋰鹽水溶液等; 正極補鋰添加劑有富鋰化合物、基於轉化反應的納米複合材料和二元鋰化合物等。
  • 「摻矽補鋰」成電動車巨頭共識 兩方面影響產業鏈
    新車將搭載上汽與寧德時代共同開發的採用「摻矽補鋰電芯」技術的電池,最大續航裡程超1000公裡,新車預計今年四季度實現量產交付。 雖然「摻矽補鋰」聽起來有些陌生,但同時包含「矽」和「鋰」兩大關鍵詞的電芯工藝,幾天前已在蔚來的固態電池中出現過,即「無機預鋰化碳矽負極」。
  • 電解液對於金屬鋰負極的影響
    金屬鋰負極的理論比容量為3860mAh/g,電位僅為-3.04V(vs標準氫電極),是一種理想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搭配高容量的正極材料,可以輕鬆實現400Wh/kg以上的能量密度。但是金屬鋰負極在反覆的充放電過程中,由於電流分布的不均,會 引起枝晶的產生和生長,進而引起活性鋰的損失,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刺穿隔膜,引起正負極短路,產生安全事故。
  • 電解液電池對金屬鋰負極的影響
    文/憑欄眺 金屬鋰負極的理論比容量為3860mAh/g,電位僅為-3.04V(vs標準氫電極),是一種理想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搭配高容量的正極材料,可以輕鬆實現400Wh/kg以上的能量密度。
  • 矽負極深度報告:負極矽碳,風語黎明
    不失一般性,矽單質-碳負極材料比容量更高,而矽氧化物-碳負極材料倍率性能更佳。另外,矽基負極表面SEI膜的形成需消耗大量鋰源,矽氧化物-碳負極材料體系由於鋰矽氧化物的不可逆形成進一步消耗鋰源,這使得矽基負極的首次效率顯著低於石墨。這一問題的解決方式通常需要預鋰化。預鋰化手段可以對正極、負極分別加以實施。
  • 固態電池有望提振遠期鋰市場空間,碳酸鋰供不應求仍然是2021年的...
    事件:2021年1月9日,蔚來汽車(NIO.US)在其2020年NIO Day上正式發布了蔚來智能電動旗艦轎車ET7,並將搭配150kwh半固態電池包技術,預計將於2022年Q4推出,能量密度達到360Wh/kg,負極將採用預鋰化的矽碳負極。固態電池具備高能量密度,是動力電池未來的發展方向。
  • Chemical Reviews:固態電池中鋰負極的物理化學概念
    【工作簡介】開發高倍率可逆鋰金屬負極是當前電池研究的中心目標之一。鋰金屬負極不僅是開發鋰-空氣或鋰-硫電池等創新電池所必需的,而且還可以匹配插入式正極來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固態電解質可以充當機械屏障,避免鋰通過電池產生不必要的枝晶生長,其使用更有希望開發出性能良好的鋰金屬負極。
  • 清華化工系張強課題組在鋰金屬負極骨架親鋰化學及材料設計領域的...
    隨著電動汽車、可攜式電子器件、智慧型手機、電動工具等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發展高能量密度的二次電池成為了當前社會的熱點需求之一。鋰金屬負極由於擁有高理論比容量(3860 mAh g-1)和低電極電位(相對標準氫電極-3.040 V)方面的優勢,是下一代高比能電池負極材料的理想選擇之一。但是,鋰金屬負極在實際應用時面臨著鋰枝晶生長和負極體積膨脹等難題。
  • 離子導通型隔膜提升金屬鋰負極性能
    金屬鋰的理論比容量可達3860mAh/g,電位僅為-3.04V(vs標準氫電極),是一種理想的負極材料,通過與高容量的正極搭配可以實現500Wh/kg以上的高能量密度。但是金屬鋰負極在沉積的過程中會產生金屬鋰枝晶,不僅會導致庫倫效率降低,嚴重的情況下枝晶過度生長還會造成正負極的短路,引起安全事故。
  • 光大證券:預鋰化有望提振金屬鋰需求
    摘要 【光大證券:預鋰化有望提振金屬鋰需求】光大證券認為,隨著三元正極材料普及應用,以及特斯拉對於無鈷的不倦追求,促進超高鎳化進展,正極材料有了長足的提升。提高電池整體能量,開發新型負極材料迫在眉睫。
  • 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
    尤其在高溫條件下,SEI膜中的有機成分(烷基碳酸鋰等)轉化為更穩定的無機成分(Li2CO3、LiF),導致SEI膜的離子導電性降低。正極溶出的金屬離子經由電解液擴散至負極,在負極表面還原沉積,單質的金屬沉積物催化電解液的分解,從而使負極阻抗顯著增加,最終導致電池容量的衰減。通過添加高溫添加劑或者新型鋰鹽提高SEI膜的穩定性可以延長負極材料的使用壽命,進而實現性能的提升。
  • :辛苯基聚氧化乙烯-Li+絡合物穩定鋰金屬負極
    【研究背景】基於溶解-沉積機制的金屬鋰負極由於具有高理論比容量、最低的氧化還原電勢等優勢而成為構建新一代高比能鋰離子電池的最佳負極選擇
  • 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和應對方法
    1.1.2 電解質分解沉積電解液還原包括溶劑還原、電解液還原、雜質還原等。電解液中的雜質通常有氧、水和二氧化碳等,在 電池充放電過程中,電解液在負極表面分解反應,其主要產物包括碳酸鋰、氟化物等。1.1.3 析鋰由於石墨類材料的嵌入電位接近於鋰電位,因此,充電過程中一旦發生金屬鋰的沉積或者鋰枝晶的生長,隨後鋰與電解液的反應將加速電池性能的衰減,大面積的析鋰將引起電池內部短路以及熱失控的發生。
  • 環醚基高分子保護皮膚用於抑制鋰金屬負極的「火爆脾氣」
    鋰金屬具有極高的理論電容量、極低的化學電位、超低的質量密度,因而被當作一種理想的電池負極材料。然而,鋰金屬負極的「火爆脾氣」使得其實際應用倍受擔憂和詬病。鋰/電解液界面因鋰金屬在液態有機電解液中非常活潑而變得極不穩定。
  • 浙江大學吳浩斌納米緩釋膠囊提升高比能鋰金屬負極長循環穩定性
    本研究製備了富含LiNO3的金屬-有機框架(MOF)納米顆粒,即LiNO3@MOF納米膠囊結構。該納米緩釋膠囊使得 LiNO3在商用碳酸酯類電解液中持續釋放,以保證循環過程中鋰金屬負極的均勻沉積。2.納米緩釋膠囊中不斷釋放的硝酸鋰可在鋰負極表面形成富含氮化物的電解質界面膜(SEI),使得循環過程中鋰負極SEI膜得到不斷修復,進而實現鋰負極較長的循環壽命。3. 納米膠囊的加入使得實際鋰金屬全電池具有超長的循環壽命:基於薄鋰負極的LiCoO2 |Li全電池循環240圈時的容量保持率為90%。
  • 浙江大學吳浩斌:納米緩釋膠囊提升高比能鋰金屬負極長循環穩定性
    本研究製備了富含LiNO3的金屬-有機框架(MOF)納米顆粒,即LiNO3@MOF納米膠囊結構。該納米緩釋膠囊使得 LiNO3在商用碳酸酯類電解液中持續釋放,以保證循環過程中鋰金屬負極的均勻沉積。2.mAh/g)和極低的工作電位(-3.04 V vs.
  • 如何獲得無枝晶金屬鋰負極
    金屬鋰的理論比容量可達3860mAh/g以上,電位僅為-3.04V,並且具有良好的導電性,是一種理想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但是金屬鋰在沉積的過程中會產生鋰枝晶,枝晶不僅會導致電池庫倫效率的降低,在嚴重情況下過度生長的Li枝晶甚至會刺穿隔膜,引起正負極短路,從而導致安全問題。
  • 鋰離子電池負極失效機理模型
    Nlebedim(通訊作者)等人對石墨負極在不同充電倍率(1C-6C)下的失效機理進行了研究,並構建了負極的失效模型,能夠對負極表面的析鋰和SEI膜的破裂現象進行模擬。石墨負極的嵌鋰電位與金屬鋰接近,使得電解液易在負極表面發生分解,因此負極失效是引起電池失效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