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技術】顱腦 CT 螺旋掃描一直有「暗區」偽影是怎麼回事?

2020-12-02 騰訊網

我們有一臺西門子 SOMATOM Perspective 64 CT,從裝機到現在四五年了,顱腦螺旋掃描條件掃描顱腦,在右側顳區始終有「暗區」偽影,十分詭異。

我們先不去猜測什麼原因導致的,先說說經過。診斷醫生一直嫌棄顱腦螺旋掃描圖像質量差,還有偽影。因此,一般也會使用顱腦軸掃條件。(關於顱腦 CT 平掃到底用軸掃還是螺旋掃描?當然是軸掃效果好,但是日常工作中,病人量巨大,且各種病人情況不盡相同,普診、急診、能配合的,不能配合的等等,再結合現在探測器性能都非常好,那麼好多都偏向使用螺旋掃描,而且螺旋掃描對於外傷的病人看骨折重建薄層、MPR等都非常有利。軸掃時間長,如果病人再不配合很容易出現運動,剪薄層效果也不如螺旋好)反饋給廠家,也來工程師檢修了,空氣校正什麼的都不能解決,最後結論說是檢查床有偏移,檢查時需手動往一側推下床板。我對這個結論一直持懷疑態度,也試過,即使推檢查床板也還是會有偽影。那麼這個偽影到底哪來的?一切還需從檢查條件中查找。下面我們來看下 檢查條件 Protocol(HeadRoutine) 具體掃描參數:

1、kV 選擇的是 110kV,這款機器提供的可選擇 kV 是 80-110-130 三個檔位,沒有普通的 120kV。對於顱腦檢查,對於顱底部分最好是高 kV,因為顱底骨性結構多且複雜。那麼可以利用變 kV 掃描,這款機器沒有此功能。

2、使用 CARE Dose4D3、設置 QRM

CARE Dose4D是西門子的掃描劑量調製技術,以減少曝光劑量,從而減少病人吸收劑量。需配合使用質量參考mAs (QRM).

4、探測器/準直器選擇,64×0.6mm

5、螺距,預設的 1.1

6、機架/球管旋轉時間 1.0s

DLP來考慮,600 多的 mGy*cm 差不多也就是顱腦檢查曝光劑量的範圍。那麼可以先暫時不考慮 Quality Reference mAs,那麼一切的根源來源於螺距的設置。

上周我在此機器值班,因為此偽影一直在我腦子裡存留,平時在上 Philips Brilliance 64 CT 時,注意觀察了下它掃描顱腦的螺距,非常小,可供選擇的範圍很小,最大可選 0.399。飛利浦的機器比較好的一點就是,它固化了 Scan type,不同的掃描部位/檢查方法定義不同的 Scan type,那麼在 Brain 掃描類型下,再進一步限制 Collimitation,螺距,Rotation time 等一系列參數,以期獲得最佳的的圖像質量。那麼我就在此機器上嘗試選用小螺旋掃描,最小可以改到 0.35,掃了幾個病人,偽影完全消失!可以證明,在西門子這臺機器上採用大螺距掃描是不合理的,應當也使用小螺距掃描。而且採用小螺距 DLP 還降低了,那麼可以進一步增大 QRM,以期獲得更好的圖像。

而且選用 0.35螺距 eMode 是綠色;如果用 1.1 螺距,那麼 eMode 是黃色;如果應用 Adjust,eMode 也變成綠色,且此時當前病人配給的螺距為 0.9,那麼它好嗎?其實掃描出來的圖像大多還是有偽影(從本文開頭貼的圖片中,有好幾個都是 Adjust 後匹配螺距掃描出來的偽影圖像)。

那麼回到一開始偽影的問題,為什麼會出現偽影?

和其他醫院的老師們討論後,我總結於以下原因:

探測器寬度約為 4cm,那麼在掃描顳部這一區域時,由於螺距 = 1.1>1,或 = 0.9≈1,X 線光子經過對側的顳區骨頭衰減後到達右側變硬,而且所使用的 kV 是 110kV,不是很高的千伏。又由於顱底這個區域骨質複雜多樣,「四面環骨」,那麼在右側的這部分腦組織吸收的 X 線就減少,從而就表現為「暗區」。

那麼如何去除呢?就需要減小螺距,減小到什麼程度呢?產生偽影的暗區在 z 軸範圍上的距離小於等於螺距乘以探測器寬度的距離。從圖像上觀察,這個暗區的範圍大概是 2~3 層,那麼就是 1cm ~ 1.5cm 的範圍,那麼再結合探測器寬度 64*0.6mm = 3.84cm,那麼為了保障預留足夠的範圍,螺距應當設在稍微比 0.5 大些,那麼可以設置 0.5 或 0.55,當然更小的螺距也是可以的,但結合整體掃描時間,還是儘量在沒有偽影範圍內適當大些。

為什麼要這麼設置螺距呢?為的就是讓球管從偽影側再曝光一次,以彌補射線硬化而產生的偽影。這樣重建出來的圖像就會削減本文一開始所說的偽影。

其他老師還提到了層厚敏感曲線,光子飢餓,探測器採集效率等。

問題1:為什麼都是經常出現在右側呢?因為顱腦大致頭足範圍都差不多,且都是從頭向足螺旋掃描,那麼螺旋掃描時可能恰好採集偽影區域層塊時,是從頭左側先轉的一整圈,那麼就導致了右側不在一個完整的環上,因為轉過來時已經跑到下一層塊了。其實有時病人以 1.1 螺距掃描是沒有偽影的,比如頭顱掃描範圍有所偏差時,那麼上一圈掃描結束位置恰好在前 A 位置,那麼偽影這一層塊掃描時時恰好左側與右側顳部基本都在一整圈範圍內。這樣的情況也是會出現的,那麼此時圖像上右側就不會出現明顯的暗區偽影。為了驗證如此,我還將掃描順序更改了下,按足向頭掃描(如下圖),恰恰暗區偽影經常出現在左側。當然球管到底是怎麼轉的,如果能夠打開機架外殼,仔細看看就好了。

對比時注意觀察圖像左下角參數。

問題2:130kV 配合 1.1 螺距可以嗎?

不可以。會出現與暗區相反的結論。即在原來右側(掃描方向頭向足)容易出現暗區,那麼用 130kV 配合 1.1 螺距會出現在左側(掃描方向頭向足)容易出現亮區。原來右側暗區的地方反而正常了。那麼經過上面討論可知,要想用 130kV 也得要配合小點的螺距。

總結

這個偽影存在好多年了,一度懷疑機器有問題,但其他部位檢查均沒有問題,卻不知是顱腦螺旋掃描條件不夠優化。

機器與機器之間肯定存在性能上的差異,比如 kV 選擇,探測器性能等。但是我們不能改變機器什麼,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審視下自己,看看是否我們的想法有點偏頗?

這樣的道理其實在生活中處處都存在,經常睡不好覺怪床歪,跌倒怪路不平等。其實在磁共振成像當中也是如此,總是調不好序列,掃不出好圖像,肯定是有問題,要麼是對機器認識不足,要麼就是參數或者病人準備有問題。如果凡事多從自身找原因,或許許多事都可以迎刃而解。

來源: CTMR技術園

【版權聲明】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醫學圖像處理」CT成像技術之CT偽影
    導致CT圖像偽影的因素可以分類為:物理因素病人屬性掃描器因素螺旋和多層切片因素物理因素當光束通過密集區域時,較低能量的光子更有可能被吸收,而較高能量的光子則更有可能保留。這導致更高的平均束能量。聚焦增加的平均光束能量被解釋為是由於它穿過相對於周圍環境衰減較小的材料,因此分配了較低的Hounsfield單位,圖像將被表示為更多的黑色。
  • 肺部ct能查出什麼病 檢查需要注意這些
    在我們檢查身體的時候就有要檢查CT,CT是一種功能齊全的病情探測儀器,它是電子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技術簡稱。那麼,肺部ct能查出什麼病?做ct能檢查出什麼?ct掃描有危害嗎?下面我們就具體的來了解一下吧。肺部ct能查出什麼病任何檢查方式都有其適應範圍,沒有什麼檢查手段是萬能的。
  • 做肺部ct可以查出什麼病?提醒:檢查前注意這5項
    ct本身就是一個斷層掃描,相對於將人體橫斷位切成不同的層面,更有利於檢查身體的病變部位。既然如此,那肺部ct能查出什麼疾病呢?肺部ct指的就是胸部檢查,對於肺部病變有極高的診斷價值,這包括了肺部創傷、感染性病變、腫瘤等。另外,對於縱膈內的腫瘤、淋巴結以及胸膜病變等,也可能通過胸部ct查出。
  • 低劑量螺旋CT是篩查肺癌的重要手段,輻射量低,可發現大部分肺癌
    不少人比較疑惑,什麼是低劑量螺旋CT?這種CT和我們平時做的CT到底有什麼區別?由於大家對健康意識的提高,很多人越來越注重輻射劑量,甚至把CT與「高輻射」等同。為了減少檢查過程中接受的輻射劑量,但又要保證圖像質量,於是誕生了低劑量螺旋CT。
  • CT和核磁共振區別
    從工作原理可以看出CT檢查輻射大,對人體有一定的危害所以兒童及孕婦儘量少做。核磁共振安全性更高,對人體不會產生放射線損害。CT適應症(對出血性疾病精確度是比較高的,但是這項檢查對缺血性疾病檢查並不精確,甚至在發病六個小時到一天時間做ct掃描都不會有明顯發現。腦梗病人注意)計算機斷層掃描能在橫斷解剖平面上精準地檢測出各種不同組織間微小的密度變化及差異,被廣泛運用於觀察骨關節、中樞神經系統及有密度變化的軟組織病變檢測中,它較為直觀的顯示出鈣化、骨折及骨質發生的病變。
  • 【影像科普】做一次CT 輻射有多大?
    很多人都認為ct掃描的輻射太強,做ct次數多了容易導致癌症發生。CT真的有那麼可怕嗎?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什麼是CT檢查? CT是利用精確準直的X射線與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器一同圍繞人體的某一部位作一個接一個的斷面掃描,簡單的說,就是把人體切成一片片來仔細看,而且切片厚度 CT檢查方式?
  • ct技師考試題庫全套!
    考點二、X線信息影像的形成與傳遞1.X線信息影像的形成X線透過被照體(三維空間分布)→由於吸收和散射而衰減,使X線強度分布呈現差異→形成ⅹ線信息影像→到達影像接收器→轉換成可見光強度的分布(2)從信息接受介質來講,以何種程序把信息真實地再現成可見影像,取決於接受介質的成像能力2.客觀評價:對導致醫學影像形成的密度、銳利度(模糊度)、對比度、顆粒度以及整個成像系統的信息傳遞功能,以物理量水平進行的評價3.客觀評價主要是通過攝影條件(X線攝影三參量kV×mAxs的輸出)、特性曲線
  • CT檢查會致癌?哪些人不能做?你恐怕不知道
    科普一下什麼叫做CTCT在醫學領域是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即Computed Tomography)的首寫字母的簡稱,是利用X線束對人體的某一部位進行連續的斷面掃描,從而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清晰等圖像的X線檢查方法,在多種疾病的檢查中具有重要價值,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顱內腫瘤、腦水腫、腦積水、腦膿腫、腦肉芽腫、腦寄生蟲病、顱腦損傷、腦梗塞、腦出血、椎管內腫瘤、頸管狹窄、椎間盤突出等
  • 行業|為什麼影像廠商都愛強調「這款CT能掃描心臟」?
    2016年,估計有179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佔全球死亡總數的31%。其中,85%死於心臟病和中風。1998年推出的多層螺旋CT(MSCT)使得心臟成像成為可能。2000年和2002年相繼推出的8層及16層MSCT實現了心臟冠狀動脈成像。2004年出現的64層MSCT顯著提高了冠狀動脈檢查的成功率和影像質量,越來越多的醫生和患者開始接受這種無創診斷方式。
  • X光、B超、CT等,哪些檢查最傷身,幾句實話醫生一直想告訴你
    但是,有不少人在聽到x光檢查、ct檢查時,都會產生抗拒心理,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大家受到了「輻射致癌」的影響!由於我們對醫療知識並沒有過多了解,更別說是醫療設備使用了。再受到當今網絡發達、真實或不真實的信息影響,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對醫療設備有錯誤認知。甚至盲目認為,ct、x光、B超等,都有輻射,只要做了就可能會致癌!
  • 做一次CT,對一般人的傷害有多大?終於有人肯說實話了
    相信很多人對於ct檢查都有聽說過吧,可能有些人雖然聽說過,卻不怎麼了解,只知道ct對人體的傷害是很大的。也因此有很多人在聽到需要做ct的時候就直接拒絕,生怕她對身體有什麼傷害。但其實,如果需要做ct檢查,就要進行,而且ct檢查雖然有危害,但是有些卻不是傷害特別明顯的。
  • CT檢查有什麼副作用?正確了解很重要
    原標題:CT檢查有什麼副作用?正確了解是對的!   CT作為目前一種比較常見的檢查方法,它對身體的危害也是眾所周知的,它在準確檢查的同時還會給身體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因此有很多人在需要CT檢查的時候都會下意識的抵抗。其實,雖然ct會帶來副作用,但是它的實用性也是很高的。
  • 雙源CT的技術原理與臨床應用
    圖6 一個模擬沒有鎮靜劑的兒童運動的移動玩偶模型(左)的CT掃描。a) 用標準螺旋掃描體模的MPR和VRT(螺距1,0.33s旋轉時間)顯示明顯的運動偽影。c)和d)使用大螺距螺旋(螺距3.2,0.33s旋轉時間)運動偽影顯著減少,因為掃描時間非常短,每幅圖像的時間解析度最佳。由美國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梅奧診所臨床創新中心C. McCollough提供。大螺距掃描模式可以與心電觸發相結合-患者的心電觸發檢查床運動和數據採集。
  • CT和增強CT有什麼區別?提醒:這4個事項要注意
    CT全稱就是計算機斷層掃描,就是指利用影像學x射線攝像技術,通過計算機控制連續掃描,形成了連續的圖像。以前的平片檢查只是一個平面的圖像。所以CT相比較以前所謂的X光平片,它的信息量就非常大,對組織器官的判斷就是二維的,甚至三維的結構。
  • 普通CT和增強CT有什麼區別
    普通CT和增強CT有什麼區別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8.17 星期一     CT是指普通掃描。患者仰臥於檢查床上,被檢部位位於掃描野中心,根據檢查部位和病變情況選擇不同的層厚、層距、掃描機架傾斜角度,並在定位圖上確定掃描範圍,螺旋CT還需設定螺距。掃描方位常採用橫斷層面,檢查顱腦以及頭面部病變時可行直接冠狀面掃描,多層螺旋CT可用橫斷掃描獲得的容積數據重組冠狀層面。    增強CT是指經靜脈注射水溶性有機碘對比劑後的掃描。
  • 回望50年:全球CT技術變遷史
    「未來屬於螺旋CT」 20世紀80年代中期,CT掃描當時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通過現有技術無法再有重大改進的階段。 1987年末,出現了滑環技術。 在此之前,掃描架通過電線接收電力,現在電力則通過滑環進行傳輸。
  • 皮膚ct做局部還是全身_三維皮膚ct是全身照嗎
    皮膚ct做局部還是全身_三維皮膚ct是全身照嗎?白癜風是皮膚病的一種,白癜風在早期的時候肉眼有時候難分辨出區別,很多患者就是因為誤判漏判導致病情加重,對於這種沒有把握的疾病症狀,患者還是應該到專業的白癜風醫院進行檢查。檢測過病情之後,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療。對於白斑白點,只有更為先進的技術才能做到更的檢查。
  • 常見MR偽影之(八)磁化率偽影及金屬偽影
    MR成像時,兩種磁化率差別較大的組織界面上將出現偽影,這種偽影稱為磁化率偽影。磁化率偽影表現為局部信號明顯減弱或增強,常同時伴有組織變形。 磁化率偽影具有以下特點:常出現在磁化率差別較大的組織界面附近,如腦脊液與顱骨間、空氣與組織之間等;2.體內或體外的金屬物質特別是鐵磁性物質可造成局部磁化率發生顯著變化,出現嚴重的磁化率偽影;(比較圓 的金屬偽影,還挺有藝術性,哈哈)
  • 腦出血檢查CT好還是磁共振好?為什麼呢?
    腦部出血一般來講還是完善頭部ct檢查相關比較好,因為,頭部ct檢測可以在短時間內檢測出腦部出血的病情變化,如果當地醫院的設備比較良好的話,一分鐘就可以出結果。四五分鐘之後就可以拿到檢測報告,這個是非常快的。而且頭部ct檢測腦出血是高亮密度,對於患者而言,有一個非常好的分辨效果,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可以有一個非常好的診斷作用。
  • 「答個疑」做CT還是做MR?
    親愛的中六君,很多人去醫院看病,做了顱腦CT檢查,醫生又讓做顱腦MR檢查,或者做了顱腦MR檢查,還要做顱腦CT檢查,心裡忍不住想這不是重複檢查麼,回去又在朋友圈吐槽醫院某某醫院過度檢查- 那麼究竟顱腦CT與顱腦MR是否一回事?不是!CT和MR(核磁共振檢查)的成像原理完全不同!它們都是幫助醫生做出診斷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