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一臺西門子 SOMATOM Perspective 64 CT,從裝機到現在四五年了,顱腦螺旋掃描條件掃描顱腦,在右側顳區始終有「暗區」偽影,十分詭異。
我們先不去猜測什麼原因導致的,先說說經過。診斷醫生一直嫌棄顱腦螺旋掃描圖像質量差,還有偽影。因此,一般也會使用顱腦軸掃條件。(關於顱腦 CT 平掃到底用軸掃還是螺旋掃描?當然是軸掃效果好,但是日常工作中,病人量巨大,且各種病人情況不盡相同,普診、急診、能配合的,不能配合的等等,再結合現在探測器性能都非常好,那麼好多都偏向使用螺旋掃描,而且螺旋掃描對於外傷的病人看骨折重建薄層、MPR等都非常有利。軸掃時間長,如果病人再不配合很容易出現運動,剪薄層效果也不如螺旋好)反饋給廠家,也來工程師檢修了,空氣校正什麼的都不能解決,最後結論說是檢查床有偏移,檢查時需手動往一側推下床板。我對這個結論一直持懷疑態度,也試過,即使推檢查床板也還是會有偽影。那麼這個偽影到底哪來的?一切還需從檢查條件中查找。下面我們來看下 檢查條件 Protocol(HeadRoutine) 具體掃描參數:
1、kV 選擇的是 110kV,這款機器提供的可選擇 kV 是 80-110-130 三個檔位,沒有普通的 120kV。對於顱腦檢查,對於顱底部分最好是高 kV,因為顱底骨性結構多且複雜。那麼可以利用變 kV 掃描,這款機器沒有此功能。
2、使用 CARE Dose4D3、設置 QRM
CARE Dose4D是西門子的掃描劑量調製技術,以減少曝光劑量,從而減少病人吸收劑量。需配合使用質量參考mAs (QRM).
4、探測器/準直器選擇,64×0.6mm
5、螺距,預設的 1.1
6、機架/球管旋轉時間 1.0s
從DLP來考慮,600 多的 mGy*cm 差不多也就是顱腦檢查曝光劑量的範圍。那麼可以先暫時不考慮 Quality Reference mAs,那麼一切的根源來源於螺距的設置。
上周我在此機器值班,因為此偽影一直在我腦子裡存留,平時在上 Philips Brilliance 64 CT 時,注意觀察了下它掃描顱腦的螺距,非常小,可供選擇的範圍很小,最大可選 0.399。飛利浦的機器比較好的一點就是,它固化了 Scan type,不同的掃描部位/檢查方法定義不同的 Scan type,那麼在 Brain 掃描類型下,再進一步限制 Collimitation,螺距,Rotation time 等一系列參數,以期獲得最佳的的圖像質量。那麼我就在此機器上嘗試選用小螺旋掃描,最小可以改到 0.35,掃了幾個病人,偽影完全消失!可以證明,在西門子這臺機器上採用大螺距掃描是不合理的,應當也使用小螺距掃描。而且採用小螺距 DLP 還降低了,那麼可以進一步增大 QRM,以期獲得更好的圖像。
而且選用 0.35螺距 eMode 是綠色;如果用 1.1 螺距,那麼 eMode 是黃色;如果應用 Adjust,eMode 也變成綠色,且此時當前病人配給的螺距為 0.9,那麼它好嗎?其實掃描出來的圖像大多還是有偽影(從本文開頭貼的圖片中,有好幾個都是 Adjust 後匹配螺距掃描出來的偽影圖像)。
那麼回到一開始偽影的問題,為什麼會出現偽影?
和其他醫院的老師們討論後,我總結於以下原因:
探測器寬度約為 4cm,那麼在掃描顳部這一區域時,由於螺距 = 1.1>1,或 = 0.9≈1,X 線光子經過對側的顳區骨頭衰減後到達右側變硬,而且所使用的 kV 是 110kV,不是很高的千伏。又由於顱底這個區域骨質複雜多樣,「四面環骨」,那麼在右側的這部分腦組織吸收的 X 線就減少,從而就表現為「暗區」。
那麼如何去除呢?就需要減小螺距,減小到什麼程度呢?產生偽影的暗區在 z 軸範圍上的距離小於等於螺距乘以探測器寬度的距離。從圖像上觀察,這個暗區的範圍大概是 2~3 層,那麼就是 1cm ~ 1.5cm 的範圍,那麼再結合探測器寬度 64*0.6mm = 3.84cm,那麼為了保障預留足夠的範圍,螺距應當設在稍微比 0.5 大些,那麼可以設置 0.5 或 0.55,當然更小的螺距也是可以的,但結合整體掃描時間,還是儘量在沒有偽影範圍內適當大些。
為什麼要這麼設置螺距呢?為的就是讓球管從偽影側再曝光一次,以彌補射線硬化而產生的偽影。這樣重建出來的圖像就會削減本文一開始所說的偽影。
其他老師還提到了層厚敏感曲線,光子飢餓,探測器採集效率等。
問題1:為什麼都是經常出現在右側呢?因為顱腦大致頭足範圍都差不多,且都是從頭向足螺旋掃描,那麼螺旋掃描時可能恰好採集偽影區域層塊時,是從頭左側先轉的一整圈,那麼就導致了右側不在一個完整的環上,因為轉過來時已經跑到下一層塊了。其實有時病人以 1.1 螺距掃描是沒有偽影的,比如頭顱掃描範圍有所偏差時,那麼上一圈掃描結束位置恰好在前 A 位置,那麼偽影這一層塊掃描時時恰好左側與右側顳部基本都在一整圈範圍內。這樣的情況也是會出現的,那麼此時圖像上右側就不會出現明顯的暗區偽影。為了驗證如此,我還將掃描順序更改了下,按足向頭掃描(如下圖),恰恰暗區偽影經常出現在左側。當然球管到底是怎麼轉的,如果能夠打開機架外殼,仔細看看就好了。
對比時注意觀察圖像左下角參數。
問題2:130kV 配合 1.1 螺距可以嗎?
不可以。會出現與暗區相反的結論。即在原來右側(掃描方向頭向足)容易出現暗區,那麼用 130kV 配合 1.1 螺距會出現在左側(掃描方向頭向足)容易出現亮區。原來右側暗區的地方反而正常了。那麼經過上面討論可知,要想用 130kV 也得要配合小點的螺距。
總結
這個偽影存在好多年了,一度懷疑機器有問題,但其他部位檢查均沒有問題,卻不知是顱腦螺旋掃描條件不夠優化。
機器與機器之間肯定存在性能上的差異,比如 kV 選擇,探測器性能等。但是我們不能改變機器什麼,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審視下自己,看看是否我們的想法有點偏頗?
這樣的道理其實在生活中處處都存在,經常睡不好覺怪床歪,跌倒怪路不平等。其實在磁共振成像當中也是如此,總是調不好序列,掃不出好圖像,肯定是有問題,要麼是對機器認識不足,要麼就是參數或者病人準備有問題。如果凡事多從自身找原因,或許許多事都可以迎刃而解。
來源: CTMR技術園
【版權聲明】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