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是衡量生活質量的一個關鍵指標,怎樣才能給自己帶來幸福呢?
2016年6月13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The social contingency of momentary subjectivewell-being》的研究論文。
研究表明,幸福感可以被量化為一個數學方程式,其中,內疚會增加幸福感,而嫉妒會降低幸福感。
神奇的「幸福感方程」
有學者提出,社會比較是財富和幸福感之間的重要介質,那麼,如何衡量幸福感呢?
如下圖所示,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數學方程式來衡量幸福感,在這個方程式裡,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會降低幸福感。
主要作者、Robb Rutledg博士說道:「該方程式可以準確預測出人們的幸福感,這不僅與發生的事情有關,還與周圍的人們有關。」
幸福感與自私程度
研究發現,如果別人得到的收益比我們少,我們會感到不高興,但這種情況是因人而異的。
有趣的是,該方程式還能夠預測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的慷慨程度,即:是否與他人分享少量金錢。
換句話說,通過計算幸福方程式,科學家們可以預測哪些人會變得無私。
內疚的人往往更幸福
研究人員招募了47位彼此不認識的志願者,並把他們分為若干個小組,從而進行多項任務。
在第一項任務中,他們需要捐出一些錢給陌生人。
結果表明,慷慨大方與對方的身份沒有關係,這表明穩定的人格特質決定了人們的行為。
平均而言,感到內疚的人會捐出30%的金錢,而嫉妒心強的人只捐出10%的金錢。
主要作者Archy de Berker表示:「我們是否會慷慨對待陌生人,會受到內疚、嫉妒的影響。」
在另一項任務中,他們需要玩一場賭錢的小遊戲,每個人在試圖贏錢的同時,還要觀察同伴的輸贏情況,如下圖所示。
結果發現,當某人贏錢時,如果同伴也贏錢了,那麼他會更幸福,這可能是因為內疚。
同時,當某人輸錢時,如果同伴贏錢了,那麼他會很不幸福,這可能是因為嫉妒。
幸福感可以衡量共情
實際上,經濟學家也很難解釋:為什麼總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慷慨?
根據本研究的結論,慷慨可能來自於共情,而幸福感可能是衡量共情的一種有效途徑。
因此,藉助幸福方程式,我們可以更加了解「社交障礙症狀」(例如邊緣人格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