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內疚的人往往更幸福

2020-08-30 醫學科普顧事



幸福感是衡量生活質量的一個關鍵指標,怎樣才能給自己帶來幸福呢?


2016年6月13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The social contingency of momentary subjectivewell-being》的研究論文。

研究表明,幸福感可以被量化為一個數學方程式,其中,內疚會增加幸福感,而嫉妒會降低幸福感。



神奇的「幸福感方程」


有學者提出,社會比較是財富和幸福感之間的重要介質,那麼,如何衡量幸福感呢?


如下圖所示,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數學方程式來衡量幸福感,在這個方程式裡,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會降低幸福感



主要作者、Robb Rutledg博士說道:「該方程式可以準確預測出人們的幸福感,這不僅與發生的事情有關,還與周圍的人們有關。」


幸福感與自私程度


研究發現,如果別人得到的收益比我們少,我們會感到不高興,但這種情況是因人而異的。


有趣的是,該方程式還能夠預測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的慷慨程度,即:是否與他人分享少量金錢。


換句話說,通過計算幸福方程式,科學家們可以預測哪些人會變得無私。


內疚的人往往更幸福


研究人員招募了47位彼此不認識的志願者,並把他們分為若干個小組,從而進行多項任務。


在第一項任務中,他們需要捐出一些錢給陌生人。


結果表明,慷慨大方與對方的身份沒有關係,這表明穩定的人格特質決定了人們的行為。


平均而言,感到內疚的人會捐出30%的金錢,而嫉妒心強的人只捐出10%的金錢。


主要作者Archy de Berker表示:「我們是否會慷慨對待陌生人,會受到內疚、嫉妒的影響。」


在另一項任務中,他們需要玩一場賭錢的小遊戲,每個人在試圖贏錢的同時,還要觀察同伴的輸贏情況,如下圖所示。



結果發現,當某人贏錢時,如果同伴也贏錢了,那麼他會更幸福,這可能是因為內疚。


同時,當某人輸錢時,如果同伴贏錢了,那麼他會很不幸福,這可能是因為嫉妒。


幸福感可以衡量共情


實際上,經濟學家也很難解釋:為什麼總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慷慨?


根據本研究的結論,慷慨可能來自於共情,而幸福感可能是衡量共情的一種有效途徑。


因此,藉助幸福方程式,我們可以更加了解「社交障礙症狀」(例如邊緣人格障礙)。


參考文獻

DOI:10.1038 / ncomms11825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 | 研究發現:內疚的人往往更幸福
    研究表明,幸福感可以被量化為一個數學方程式,其中,內疚會增加幸福感,而嫉妒會降低幸福感。如下圖所示,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數學方程式來衡量幸福感,在這個方程式裡,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會降低幸福感。內疚的人往往更幸福
  • 研究:高個子的人更幸福
    點擊查看更多雙語新聞 (Agencies)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與矮個子的人相比,高個子的人生活更加幸福。研究發現,大多數生活不幸福的男性比平均身高矮近一英寸。研究人員發現,身材較矮的人對自己的生活狀況往往較不滿意。
  • 抑鬱症導致內疚和羞愧感的原因和日常心理應對
    小張發現,在與其他患有抑鬱症的人交談時,每個人對於各種症狀的感覺都是不同的。例如,抑鬱症導致的食慾改變有些人會食慾大增體重增加,另一些人則可能對食物不感興趣,導致體重減輕。有時候我們需要根據自身的症狀表現做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應對。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索內疚和羞愧感。什麼是內疚和羞愧感?
  • 心理學發現:你意想不到,這六類人往往比其他人擁有更強烈第六感
    就像有時我們會忽然夢見很久不見的一個人,第二天我們就會遇見他,第六感是我們對現實認識方式,往往擁有第六感的人會比他人擁有更強的洞察力,也能偶爾預知未來。心理學曾發現,這六類人往往其他人擁有更為強烈的第六感:1、富有創造力的人,具有藝術天賦或者靈性的人富有創造力的人往往能一針見血指出事情真偽,他們的靈性通常能穿越強烈的邏輯思維頭腦,直達心靈的本質,這主要是他們的發散思維習慣,能夠更廣泛接觸到信息源。
  • 幸福是相對的嗎,比幸福更重要的是什麼?
    2021年來了,和一年前的自己相比,如今的你是更加快樂,還是更不快樂?人們常常設想,如果發生了某事,自己就會從此過上幸福生活,或跌落不幸的深淵。但是實際上,人的心理具備很強的適應性,遠高於一般人的預期。這種能力是把雙刃劍,它能助人走出逆境,也能讓人失去感受快樂的能力。
  • 王寧與劉純燕:性格互補的夫妻,往往更容易獲得幸福
    而劉純燕更被觀眾所熟知的名字卻是「金龜子」,她是央視少兒節目的主持人,觀眾平時對「金龜子」的印象就是開朗,活潑。那麼,在婚姻生活中,一個沉穩內斂的老公,與一位開朗活潑的妻子,性格完全不同的兩個人,生活在一起會獲得幸福嗎?王寧與劉純燕用行動給了我們答案:他們的婚姻幸福了三十一年。
  • 「瀕死體驗」研究成果出爐!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會是什麼感覺?
    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會是什麼感覺?出於對未知的探索,世界上已有的研究人員開始搜集整理「瀕死體驗」的資料。最早的「瀕死體驗」的英文原詞源於1975年由醫學博士雷蒙德·穆迪在「生命後的生命」一書。此後,許多研究人員對「瀕死體驗」的環境、內容和後果進行了研究。
  • 原子彈之父的內疚與氫彈之父的罵名
    奧本海默在發明了原子彈之後,看到原子彈毀滅性的殺傷力,而深感內疚。特勒在發明了威力更為巨大的氫彈之後,則心安理得地享受著成功的榮耀。兩人在作出巨大的發明之後,心態不同,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奧本海默在心生內疚後,人生為此遭遇了許多的坎坷。志得意滿的特勒,雖然被人痛罵,但日子卻過得很滋潤。有時候,難免會讓人產生「良心到底值幾個錢」的感慨。
  • TED演講:哈佛大學75年研究,幸福是什麼?
    擁有良好的社會關係,會讓我們過得更開心,更幸福。 調查顯示,大多數年輕人認為,獲取財富和名望是幸福生活的關鍵。但哈佛大學的一項長期研究表明,你能否老當益壯健康長壽,最重要的預測因子不是你聚斂的財富或者得到的惡名。你與家人、朋友和配偶間的親密程度才是長期健康幸福更重要的晴雨表。
  • 人生是「命中注定」,還是「人定勝天」,選擇後者的人往往更優秀
    所以很明顯,選擇相信後者的人會更加成功,因為他們懂得: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往往比坐享其成的相信命中注定更好。人生之中,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唯有歷經磨難,並從中鍛鍊、升華,讓自己更優秀,才能為自己的未來鋪路,而究竟能走多遠,或許不會有明確的答案,可以是人定勝天,也或許它真的是命中注定。所以讓我們一步步來分析下吧!
  • 研究:每天飲水超六杯的人更樂觀、有活力
    來源:中國日報網中國日報網12月14日電(孫若男)當問起幸福的關鍵是什麼,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愛或家庭。然而美國研究總匯網站(studyfinds)12日的報導稱,一項針對2000名美國人的最新調查顯示,真正的答案可能是保持水分。調查發現,那些保持適當水分的人們往往更快樂、更成功、更有活力。
  • 日常工作中,創新其實很簡單,勇於創新的人,更幸福
    勇於創新的人,更幸福 勇於創新者大都生活得更幸福。因為創造的過程,能讓人實現自我超越,從而提升自己的價值感和生活滿足感。他一直關注人類的積極心理體驗,並且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是該領域非常權威的學者。他在自己的著作《創造力》中,通過觀察研究卓越創新者和諾貝爾獎得主的生活,得出結論:擁有創造力的人大都生活得更幸福。因為創造力和心流是密不可分的,就像畫家作畫、科學家做實驗時的那種投入,他們在創作時的忘我狀態給自己帶來精神愉悅,是在日常生活中體會不到的。每個人,都能夠通過製造更多創新活動體驗,提升對生活的滿足感。
  • 研究表明:高智商的人往往不願與人交往
    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社會學家指出,人具有社會屬性,群居是人類基本的需求,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人們有更多的選擇,度過自己的一生,並且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相互影響,群居生活並不適合所有人,也有一些人,更偏向於獨處。
  • 西媒:研究表明幸福者更長壽
    據西班牙《先鋒報》網站12月25日報導,幸福是全世界所有人追求的目標之一。這是一種主觀感覺,但所有人對幸福都有共同感受。多項研究表明,有這種幸福感的人壽命更長,而且總體上享有更好的健康狀況。相反,不滿情緒往往使人更易患病。報導稱,關於這個問題,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自認為生活幸福的人的預期壽命不僅比感到不幸福的人更高,而且研究表明這個數字要高很多。
  • 對別人很好,讓別人內疚與你捆綁,值得嗎?
    有一方付出的非常多讓人很羨慕另一半,但是卻總是走不到最後。或者是一項工作,自己為了獲得提升,做了很多表現讓人看到,最後得到的結果卻不是自己所想要的。為什麼呢?這些都其實有利用別人的內疚來獲得別人回報的行為模式。現在我們就來談談這種利用內疚得不償失的行為模式。首先我們都知道內疚的由來是讓別人覺得過意不去,所以想要補償付出的人。就像一種心理的互相補償。
  • 「認知療法先驅」威克斯博士:逃離焦慮,成為一個幸福健康的人!
    他是著名心理學家、神經學科醫生,還撰寫了《恐懼症的簡單有效療法》《在神經折磨中尋求安寧》等書,是一個專注於神經學研究的專家,被視作現代焦慮症認知療法的先驅。《精神焦慮症的自救》是一本充滿了愛心的心理自救書。有太多人的經歷證明,這本書真的能夠減少或終止病情的反覆,直至徹底痊癒。作者告訴我們焦慮症的產生原因,以及如何治癒焦慮症的技巧,從而使我們戰勝恐懼、放鬆自己、享受生活。
  • 一隻內疚的非洲豹
    在一次的獵殺中,牠輕而易舉的撲殺了一隻母狒狒,當牠正準備將獵物移到樹上享用時,突­然發現母狒狒的腳上,竟然還有一隻小狒狒緊緊抓住母親不放,當牠發現這隻才剛出生的小­狒狒時,似乎感到相當困惑與內疚,不僅沒有傷害小狒狒,反而還守護著小狒狒,遇到不懷好意的鬣狗接近時,猶如極力保護子女的母親般,齜牙裂嘴予以嚇阻並提高警戒。
  • 飲水使人快樂?美最新研究:每天飲水超六杯的人更樂觀、有活力
    中國日報網12月14日電(孫若男)當問起幸福的關鍵是什麼,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愛或家庭。然而美國研究總匯網站(studyfinds)12日的報導稱,一項針對2000名美國人的最新調查顯示,真正的答案可能是保持水分。調查發現,那些保持適當水分的人們往往更快樂、更成功、更有活力。每天至少喝六杯水的受訪者中,有41%的人最贊同「我很快樂」這個觀點。
  • 是誰偷走了你的幸福?
    調查研究發現,金錢與幸福之間的關係遵循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即當收入低於一定水平時,金錢能夠買到幸福;當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以後,金錢對幸福的購買力就會越來越小,並最終消失。 邊際效用遞減最早是由經濟學家提出來的一種經濟學規律,即當消費者消費某一物品的總數量越來越多時,新增加的每一個單位所帶來的效用相比上一個單位帶來的效用是遞減的。
  • 人在幾歲時最不幸福?來自132個國家的研究得出結論
    研究發現,人的「幸福曲線」會隨著年齡呈現出U型變化,計算得出,人們恰好在47.2歲時感到最不幸福。專家詳細解釋了這背後的原因。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0月17日報導,2009年,芬蘭一家名為「幸不幸福」的公司開始在全世界安裝配備4個按鈕的小型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