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微粒危害全球

2021-02-23 閱讀外刊學英語

Microplastic dust flies around the world

by Bryan Nelson

Microplastics are fragments smaller than five millimeters that have broken down from larger pieces of plastic.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research, there's nowhere left to run from the scourge of microplastic pollution.

microplastics /ˈmaɪkrəʊˌplæstɪks/ n. 微塑料(由plastics加上表示微型的前綴micro-)
fragment /ˈfræɡmənt/ n. 碎片
millimeter /ˈmɪlɪˌmiːtə(r)/ n. 毫米(前綴milli-表示千分之一)
break down 分解
scourge /skɜːdʒ/ n. 禍害
microplastic /ˈmaɪkrəʊˌplæstɪk/ adj. 微塑料的(由plastic加上表示微型的前綴micro-)

A small pilot study recently took microplastic samples from one of Europe's most pristine hideaways, the French Pyrenees mountains, and found as many microplastics in the soil as you might expect from a megacity like Paris.

pilot /ˈpaɪlət/ adj. 試驗性的
sample /ˈsɑːmp(ə)l/ n. 樣品、樣本
pristine /ˈprɪstiːn/ adj. 未開發的、處於原始狀態的
hideaway /ˈhaɪdəˌweɪ/ n. 躲藏處、隱居之處(由hide和away組成)
soil /sɔɪl/ n. 土壤
megacity /ˈmeɡəsɪti/ n. 超大城市(由city加上表示巨大的前綴mega-)

"We'd kind of expected it in a city getting blown around," said Steve Alle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in the U.K., one member of the team. "But way up there? The number is astounding."

kind of 有點、在一定程度上
way /weɪ/ adv. 遠遠(表示強調)
astounding /əˈstaʊndɪŋ/ adj. 令人震驚的

The culprit? The wind. Researchers now fear that our planet's winds can pick up microplastics from just about anywhere and transport them around the world, sometimes in alarming quantities.

culprit /ˈkʌlprɪt/ n. (某件壞事的)原因
researcher /rɪˈsɜːtʃə(r)/ n. 研究者(由research加上表示人的後綴-er)
transport /trænˈspɔːt/ v./n. 運輸、運送
alarming /əˈlɑːmɪŋ/ adj. 令人擔憂的
quantity /ˈkwɒntəti/ n. 數量

The forces of nature don't distinguish between materials like stones and rocks, and plastics. Wind and waves pound plastics and break them down just the same, whittling them down into dust that can then get swept up by the breeze and into the atmosphere. It's an ongoing environmental concern, as more and more microplastics find their way into our food and air.

distinguish /dɪˈstɪŋɡwɪʃ/ v. 區分、分辨
material /məˈtɪəriəl/ n. 材料
pound /paʊnd/ v. 連續擊打、反覆猛擊
whittle /ˈwɪt(ə)l/ v. 削、削制
sweep /swiːp/ v. 橫掃、席捲(swept /swept/ 是過去分詞)
breeze /briːz/ n. 微風、輕風
atmosphere /ˈætməsfɪə(r)/ n. 大氣、大氣層
ongoing /ˈɒŋɡəʊɪŋ/ adj. 持續存在的、不斷發展的
environmental /ɪnˌvaɪr(ə)nˈment(ə)l/ adj. 環境的(由environment加後綴-al變成形容詞)
concern /kənˈsɜːn/ n. 讓人擔憂的事、嚴重問題

Steve Allen and his team set up collectors 1,370 meters up in the mountains for five months to trap plastic particles as they fell to Earth. There are only a few small villages within 100 kilometers of the test site. "We expected to find some," he said. "We didn't expect to find quite as much as we did."

collector /kəˈlektə(r)/ n. 收集器(由collect加上表示人或物的後綴-or)
trap /træp/ v. 捕獲
particle /ˈpɑːtɪk(ə)l/ n. 顆粒、微粒

The team found that an average of 365 plastic particles fell on their one-square-meter collector daily. This included fibers from clothing, bits from plastic bags, plastic film and packaging material, among other plastic sources. Many of these materials were small enough to be inhaled without even realizing it. They're in the air, and they're everywhere.

square meter 平方米
fiber /ˈfaɪbə(r)/ n. 纖維
film /fɪlm/ n. 膠捲、膠片
source /sɔːs/ n. 來源
inhale /ɪnˈheɪl/ v. 吸入

"We suggest that microplastics can reach and affect remote, sparsely inhabited areas through atmospheric transport," the authors conclude in their articl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Nature Geoscience.

suggest /səˈdʒest/ v. 提出
affect /əˈfekt/ v. 影響
remote /rɪˈməʊt/ adj. 邊遠的、偏僻的
sparsely /ˈspɑːsli/ adv. 稀疏地
inhabit /ɪnˈhæbɪt/ v. 居住、棲息
atmospheric /ˌætməsˈferɪk/ adj. 大氣的(由atmosphere加後綴-ic變成形容詞)
conclude /kənˈkluːd/ v. 下結論
article /ˈɑːtɪk(ə)l/ n. 文章
publish /ˈpʌblɪʃ/ v. 發表
journal /ˈdʒɜːn(ə)l/ n. 期刊

The fact that microplastics can be found in large concentrations even in remote places is an indication that this has become a global pollution pandemic. It's a humbling reminder that human pollution has no boundaries or borders. In fact, some geologists suspect that layers of geological strata(巖層) which contain plastics might one day be the marker of our time.

concentration /ˌkɒns(ə)nˈtreɪʃ(ə)n/ n. 濃度
indication /ˌɪndɪˈkeɪʃ(ə)n/ n. 表徵、標誌(由indicate加後綴-ion變成名詞)
global /ˈɡləʊb(ə)l/ adj. 全球的
pandemic /pænˈdemɪk/ n. 大流行病
humbling /ˈhʌmb(ə)lɪŋ/ adj. 令人謙卑的
reminder /rɪˈmaɪndə(r)/ n. 起提醒作用的事物(由remind加上表示人或物的後綴-er)
boundary /ˈbaʊnd(ə)ri/ n. 分界線
geologist /dʒiˈɒlədʒɪst/ n. 地質學家
suspect /səˈspekt/ v. 推測、猜想
layer /ˈleɪə(r)/ n. 一層
geological /ˌdʒiəˈlɒdʒɪk(ə)l/ adj. 地質的
marker /ˈmɑːkə(r)/ n. 標誌、標識(由mark加上表示人或物的後綴-er)

英文原文節選自Mother Nature Network
https://www.mnn.com/earth-matters/wilderness-resources/stories/wind-carrying-huge-amounts-microplastic-dust-around-world

聲明:目前我們沒有任何收費的課程或服務,也沒有創建任何微信群。如果您看到有人以我們的名義,或者自稱跟我們合作,售賣課程或者拉您進群交流的,都是冒名頂替,請您不要上當受騙。

相關焦點

  • 聯合國警告:海洋塑料微粒汙染危害全球
    聯合國即將公開發布報告,就海洋塑料汙染潛在的危害警告全世界。(圖片來源:《獨立報》中國日報網5月22日電(信蓮) 據英國《衛報》5月21日報導,聯合國近日發布報告稱,塑膠袋、瓶子、衣服等塑料汙染滯留在海裡,不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還會殃及海洋的生態環境。
  • 塑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科學家:全球50%人體內都有塑料微粒
    然而近日,歐洲聯合胃腸病學發布了一項新的研究,報告指出:估計全球約50%人口的體內都能找到塑料微粒。科學家研究了8位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實驗對象,在他們的糞便中都發現了塑料微粒,平均每10克糞便中就含有約20個微塑料顆粒,大小在50~500微米之間。
  • 塑料微粒有哪些危害?
    那麼塑料微粒都有哪些危害呢?    (1)塑料微粒源於塑料製品,本身可能會釋放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類造成直接危害。    (2)塑料微粒表面也容易吸附海洋中的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如農藥、阻燃劑、多氯聯苯等,隨洋流運動對生態環境產生化學危害。    (3)塑料微粒的尺寸與浮遊生物接近,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噬,在海洋生物體內蓄積,對海洋生物的生長、發育、躲避天敵和繁殖的能力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 全球海洋塑料汙染加重 南極海域被塑料微粒汙染
    日本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南極海域已被塑料微粒汙染,部分地區汙染水平與北太平洋地區相當,這反映了全球海洋塑料汙染的嚴重性。塑料垃圾佔海洋漂流垃圾的約70%,在風吹日曬下塑料垃圾逐漸碎片化,而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垃圾就被稱為塑料微粒。
  • 聚丙烯塑料奶瓶危害多大,每天釋放160萬微粒,或進入嬰兒大腦
    20%,2018年全球聚丙烯需求更是達到了7000萬噸,可以說是是食品製備中使用最廣泛的塑料。所以聚丙烯奶瓶也受到了全球媽媽們的認可。聚丙烯奶瓶佔全球市場的83%,然而科學家研究調查之後發現,在嬰兒出生後的頭12個月裡,使用聚丙烯奶瓶餵養的嬰兒平均每天會暴露於160萬個塑料微粒。
  • 塑料微粒正在進入體內…全球人均每周「吃掉」一張信用卡?
    關鍵問題是,我們迄今仍不了解相關的健康風險,很難評估攝入量對人類的危害。更何況,脆弱的嬰兒似乎也在承受著塑料微粒進入體內的潛在影響。記者 | 張夢然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科技日報」(ID:kjrbwx),原文首發於2020年10月20日,標題為《全球人均每周「吃掉」一張信用卡?塑料微粒已經「伸向」嬰兒……》,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 《整體環境科學》:塑料微粒入海形成「海洋塑料雪花」 進入食物鏈危害海洋生態
    《整體環境科學》:塑料微粒入海形成「海洋塑料雪花」 進入食物鏈危害海洋生態(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環境資訊中心(許祖菱):臺美研究團隊今年8月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研究認為,這些與周圍的海洋有機物、塑料微粒所形成的較大聚合體,恐會增加塑料微粒沉降海洋的速度與深度,影響表層及深層海洋生態系統;並推論塑料微粒會更容易沾黏至胞外聚合物,被魚蝦等攝食者攝取,最終可能進入人體。
  • 塑料奶瓶危害大,每天釋放160萬微粒,專家:微塑料可能進入大腦
    塑料奶瓶危害多大,每天釋放160萬微粒,可能會進入寶寶大腦就像大家拒絕把高溫食物放在塑膠袋裡一樣,很多媽媽也會擔憂塑料質地的奶瓶會不會在高溫下產生一些有害化學物質,其實這樣的擔憂的合情合理的。塑料奶瓶危害多大,每天釋放160萬微粒,可能會進入寶寶大腦於是,媽媽們選擇了價格較高、營銷較好的聚丙烯奶瓶,該質地自稱是可食用塑料,質地成分穩定,不會產生有害化學物質,耐溫度較高,可達110攝氏度,抗摔性也較強,多次落地也不會產生破綻,如此的營銷在媽媽中獲得了廣泛的青睞。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 塑料微粒影響幾何?人類認知仍不足
    原標題:塑料微粒影響幾何?人類認知仍不足 塑料微粒正在進入人類體內。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報導顯示,全球每年生產超過3.3億噸塑料,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兩倍。當它們進入海洋,會被濾食性動物吃掉並存留在它們體內,經過食物鏈層層傳遞。 但這似乎並不是最可怕的。
  • 北極每升冰含有上萬個塑料微粒,還可能危害到海洋生物和人類
    北極每升冰含有上萬個塑料微粒,還可能危害到海洋生物和人類?在北極的海洋上出現一個創記錄的水平,那就是海洋上發現了很多的塑料微粒。在之前的調查分析後發現,每升海冰裡含有的塑料微粒是當初所預估的三倍。已經超過了一萬多個,這個結果讓人們很是震驚。又進一步的對這些塑料微粒進行研究發現,這些塑料微粒大部分都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油漆,尼龍,包裝等。
  • 我們一年會吃下多少塑料?塑料微粒會對人體產生什麼樣的危害?
    關於塑料微粒在生活中有多泛濫好像已經見怪不怪,我們知道它累積在食物鏈裡、出現在海鹽、自來水、世界各個角落,甚至是人類排洩物中。接下來,我們又該用什麼方式來讓大家談論這個議題呢?塑料微粒直徑小於5毫米,主要來源於人造衣服纖維、牙膏的微珠,或者更大的塑料碎片。
  • 聚丙烯塑料奶瓶危害大,專家:每天能釋放160萬微粒進入嬰兒大腦
    科學家甚至在人類的胎盤中檢查到了微塑料的存在。相關人員調查發現,全世界已經有75%以上的奶瓶包含聚丙烯塑料。每個奶瓶每天大概釋放出160萬塑料微粒,並且會連續釋放數天,嚴重危害寶寶的健康。如果家長給孩子購買的是聚丙烯塑料奶瓶,那麼孩子每天都要面對奶瓶釋放的塑料微粒中。
  • 澳研究稱全球深海有1400萬噸微塑料,或對人體存在危害
    據新華社消息,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於當地時間10月6日發布公報稱,該機構已完成世界第一個評估全球海底微塑料汙染總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全球深海中約有1400萬噸該類汙染物,預計是海洋表麵塑料汙染總量的兩倍以上。相關成果已發表在新一期《海洋科學前沿》雜誌上。
  • 一個茶包泡出百億塑料微粒!塑料就是這樣出現在你的餐桌
    然而加拿大一項最新研究稱,用茶包泡茶,會讓你喝下百億塑料微粒。專家,告訴你什麼是微塑料,幫你揪出藏在身邊的微塑料。一個茶包泡出百億塑料微粒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上的最新研究稱,塑料材質的茶包會在茶水中留下很多顆粒物質,當它們浸泡在熱水中時,數十億個塑料微顆粒物質會釋放到茶水中。
  • 塑料微粒正通過各種方式進入你的體內!
    塑料微粒正在進入人類體內。 微塑料——在科學上還缺乏嚴格定義,但常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在塑料無處不在的今天,它不僅出現在了全球海洋、河流等自然水體中,還出現在動物體內、飲用水中。
  • 塑料微粒正在進入人類體內 相關健康風險認知仍不足
    塑料微粒影響幾何?人類認知仍不足  今日視點  本報記者 張夢然  塑料微粒正在進入人類體內。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報導顯示,全球每年生產超過3.3億噸塑料,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兩倍。當它們進入海洋,會被濾食性動物吃掉並存留在它們體內,經過食物鏈層層傳遞。
  • 在人糞便中發現塑料微粒 我們正在自食其果
    奧地利環保署和維也納醫科大學發表報告,已經在人類糞便中發現塑料微粒,而源頭很可能是透過生物鏈的循環,人類把自己製造的塑料垃圾吃下肚了!這份報告指出,奧地利團隊向來自日本、義大利、芬蘭、荷蘭、波蘭、英國以及俄羅斯和奧地利等8個國家的志願者,採集糞便樣本,受測者在提供樣本前1個星期,曾吃下含有塑料包裝食物及喝瓶裝水,其中6人曾吃過深海魚,無素食者,結果報告發現,全部糞便樣本都含有塑料微粒。從這些志願者的糞便樣本中,採集到的塑料微粒最多達9種,而且在每10公克的樣本中,平均發現20粒塑料微粒,相當驚人。
  • 道路交通塑料微粒隨風汙染全球,每年52000噸落入海洋
    伴隨著塑料製品的生產持續走高,沒有被收集和循環利用的塑料廢品在不斷增多。2019年5月,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公開一項模擬研究稱,塑料微粒可以通過大氣到達遠離其初始排放源的區域甚至一些原始地帶。在此之前,人們並不相信塑料微粒能以大氣輸運的模式來到未被人類開發的地方,但大氣模擬表明,在法國偏遠山區的大量塑料微粒,是通過大氣從至少100公裡外輸運而來的。
  • 人類胎盤中首次發現塑料微粒,科學家十分擔憂,人類正自食惡果!
    根據《國際環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雜誌刊載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在人類胎盤中第一次發現了塑料微粒。這個發現讓科學家感到十分擔憂,人類製造的塑料最終危害到人類的嬰兒。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通過儀器檢測了6個人類胎盤,結果發現4個胎盤中存在塑料微粒,其直徑為5到10微米,共計12顆。
  • 海洋塑料汙染波及南極海域:每平方公裡最高28.6萬個微粒
    海洋塑料汙染波及南極海域:每平方公裡最高28.6萬個微粒 華義/新華社 2016-09-28 18:42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