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構建這一新型分工體系很重要

2020-11-28 網易新聞

2020-11-27 06:32:17 來源: 上觀新聞

舉報

  

  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當前,我國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必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下的新型城鎮化分工體系。

  我國城鎮化運作主體主要有兩大類,即大城市(包括超大、特大、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小城鎮(包括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鎮、特色小鎮等)。大城市的主要歷史使命是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市場的循環和國際競爭,其價值取向是國際化;中小城市小城鎮的主要歷史使命是參與國內市場的拓展和循環,其價值取向是國內區域化。

  我國大城市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主要職能

  首先,要強化大城市的科技創新職能。在我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主要位於中等規模以上的城市空間,絕大部分是位於大城市空間範圍內。國內外的科技創新實證研究表明,科技創新幾乎都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科技創新是我國大城市特有的、應有的職能,未來時間段裡,我國大城市的集聚功能應該主要聚焦在科技創新上。大城市的科技創新職能應當通過城市的功能結構和經濟結構來支撐。在城市功能結構上,應當形成以科技創新功能為優先次序,由科技、製造業、文化、貿易、航運、金融等構成的城市功能結構;在城市經濟結構上,應當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包括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為先導的產業結構和以高新技術企業、企業總部、創新創業中小企業為先導的企業結構。

  其次,要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根據城市規模結構理論,大城市過多過大,中等城市小城市過少過小,既是城鄉區域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表現,也是城鄉區域不平衡發展的原因。因此,優化我國城市規模結構和數量結構,發展中小城市小城鎮是解決我國城鄉區域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我國完善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方向之一。

  我國中小城市小城鎮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主要職能

  從我國可擴大內需的主要領域和城鎮化的實踐看,中等城市擴展、特大鎮改市、小城鎮發展、特色小鎮建設和鄉村振興五個方面,是我國推動國內循環和擴大內需的城鎮化運作主體。

  一是中等城市擴展。目前我國有縣市1881個,每個地級城市平均覆蓋6.39個縣市。根據需要可將我國地級行政性城市所在城區發展為中等城市,這將會增加大量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二是特大鎮改市。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到2015年底,我國鎮區常住人口超過5萬人的特大鎮共有1123個,其中鎮區常住人口超過10萬人的有238個。1123個特大鎮改為小城市,將帶來巨額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三是小城鎮建設。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公布的數據,到2016年末,全國共有31925個鄉鎮,其中鎮20844個,鄉11081個,可以推進這3萬多個小城鎮建設。四是特色小鎮建設。據統計,目前全國特色小鎮總計劃數量已超過1500個,加上住建部此前發布的403個特色小鎮,今後全國將會出現近2000個特色小鎮。特色小鎮為我國鄉村振興和小城鎮發展找到了實現路徑。五是鄉村振興。根據全國3次農業普查公報,截至2016年12月31日,我國共有建制村596450個,自然村3170000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也將帶來巨額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

  中小城市小城鎮擴大內需,需要各級城市擴散功能的發揮以及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配置。總體看,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走的是農村支持城市、落後地區支持發達地區的發展道路。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前中期,這條道路是正確的;但是在工業化、城鎮化的中後期,如果始終是要素由農村單向流向城市,特別是流向大城市,這勢必造成等級越高、規模越大或區位越好的城鎮化平臺得到發展,而等級越低、規模越小、區位越差的城鎮化平臺將逐步衰退,形成全國範圍內的城鄉區域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因此,在工業化、城鎮化的中後期,我國需要通過對等級相對較低的城鎮化運作平臺實施保護政策,促進不同等級城鎮化運作平臺的要素雙向流動,來實現城鄉區域平衡充分發展。這也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內容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知與行|思想者: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充分認識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意義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新發展階段、新歷史任務、新環境條件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僅對推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我國更好地應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變化尤其是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從內因角度來講,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要求。
  • 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胸懷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鍵是要堅定發展信心,胸懷兩個大局,保持戰略定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我們要更加注重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善於把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各自工作實際結合起來,轉化為具體思路、任務和舉措。
  • 深入理解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入闡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內涵特徵和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有效路徑。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對於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確保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圓滿收官、推動「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經濟日報鍾經文:深刻把握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精髓要義
    過去,我們根據自己的比較優勢,與發達國家的經濟互補性較強,形成了原料進口、國內加工生產、產品出口的外向型經濟模式,迅速組織起現代化商品生產,不僅有效提升了國內的生產效率、技術水平、管理理念、勞動者收入,而且大量「中國製造」的出口使得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緊密聯繫,構建了互利共贏的全球價值鏈,培育了繁榮開放的全球大市場。「兩頭在外」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點必須充分肯定。
  • 進入新發展階段 構建新發展格局
    謝伏瞻在主旨演講中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作出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於我國比較優勢變化作出的重大決策,不僅將給「十四五」及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發展帶來系統性、深層次變革,而且也將給世界經濟發展和全球治理變革帶來諸多新機遇
  • 新刊速遞|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
    應以產業功能區為空間載體,以綠色發展理念為牽引,構建新型的城市公服體系,提高產業功能區的配套基建水平,助力生產要素流動。 推動產業體系轉型升級,激發市場源動力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我國成功控制疫情,經濟率先恢復活力,成為國際製造業的避風港,作為我國西南門戶,成都應把握這一歷史性機遇,抓住訂單轉移和產業轉移的契機大力發展都市產業,並藉機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助力產業集聚,推動城市功能分工。
  • 劉鶴5000字長文,信息量巨大,詳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為什麼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的核心內涵是什麼?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權威解釋來了......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詳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內涵及其實施路徑。
  • 以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和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
    原標題:以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和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強調「要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並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
  • 劉鶴5000字長文,信息量巨大,詳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點題...
    為什麼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的核心內涵是什麼?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權威解釋來了......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詳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內涵及其實施路徑。
  • 長三角區域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選擇
    其中,針對「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要求長三角區域要發揮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製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完備和市場潛力大等諸多優勢,積極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8月24日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提出「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為中國未來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構築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項涉及多要素、多體系、多領域的系統工程。
  • 國有企業如何作答構建新發展格局實踐之問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作為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十四五」期間國有企業將會進一步發揮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在推動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程中起到引領作用。
  • 十四五期推動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路徑選擇
    「十四五」期間,如何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動能,提升創新能力,選擇最佳實施路徑或策略,優化業務結構布局,加快實現集團戰略突破和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央企及地方國有企業面臨一項重大實踐課題。
  • 祁俊:構建新發展格局 促進工程機械行業持續高質量發展
    4、工業網際網路廣泛應用  「十三五」期間,工程機械工業網際網路通過系統構建網絡平臺和安全功能體系,打造人、機、物全面互聯的新型網絡環境,形成智能化發展的新興業態和應用模式,建成了數位化、網絡化作業場景再現與作業參數實時反饋的監控體系,有效支撐了工程機械研發、製造、施工管理、安全管理、協同作業、應急救援、維保服務、早期故障排除等各環節的高效運營
  • 實現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在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的同時,注重需求側管理,「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雙向發力,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暢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 金天國際加強中醫藥特色數位化創新 構建企業新發展格局
    「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2021年經濟工作重點,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將成為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科技創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關鍵問題。
  • 新發展階段 新發展理念 新發展格局 ——2021理論熱點訪談錄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強調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要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協調突出了持續健康要求下的現代產業體系。協調發展通常包括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並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
  • 【理論微課堂】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他特別指出,「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諸多複雜挑戰,我們決不能被逆風和回頭浪所阻,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他還強調,「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深入理解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現實意義、科學路徑以及工作著力點等指明了方向。
  • 加快構建「一核兩副三帶四區」格局
    本報記者柴歸長沙報導    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一核兩副三帶四區」區域經濟發展格局。    「一核」,長株潭如何加快抱團    提到中部城市群,湖南「長株潭」一定擁有姓名。    此前,《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從產業、生態、交通等多方面,謀劃「長株潭」的未來:明確到2035年,要把長沙、株洲、湘潭建設成為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增長極。
  • 凝聚共識 形成合力 加快推進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
    一體化發展有利於推動長三角地區打破行政藩籬,發揮三省一市比較優勢,加快要素自由流動,建設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系統集成全面深化改革成果,強化跨區域共建共享共保共治,進一步提升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以更加昂揚的姿態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前列。
  • 新發展格局十問 - 黨員教育移動培訓網上專欄
    筆記君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及相關闡釋解讀文章過程中,梳理出十個要點,一起分享!一、「新發展格局」何時提出?2020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國內循環越順暢,越能形成對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越有利於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越有利於形成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