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柴歸長沙報導
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一核兩副三帶四區」區域經濟發展格局。
具體來說,「一核」,就是大力推進長株潭區域一體化,打造中部地區崛起核心增長極,帶動「3+5」城市群發展;
「兩副」,就是建設嶽陽、衡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嶽陽建設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支持衡陽建設現代產業強市;
「三帶」,就是建設沿京廣、滬昆、渝長廈通道的三大經濟發展帶;
「四區」,則是推動長株潭、洞庭湖、湘南、湘西四大區域板塊協調聯動發展。
「一核」,長株潭如何加快抱團
提到中部城市群,湖南「長株潭」一定擁有姓名。
此前,《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從產業、生態、交通等多方面,謀劃「長株潭」的未來:明確到2035年,要把長沙、株洲、湘潭建設成為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增長極。三市將通過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快培育戰略新興產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引導產業合理分工布局、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來建設高質量發展產業體系。
自1997年實施長株潭一體化發展戰略,至今經歷幾十年的探索,長株潭三市以湖南全省1/7的國土面積、22%的人口,創造40%以上的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
湖南省經濟地理研究所副所長、宏觀經濟研究領域專家王義高認為,以長株潭為核心增長極,原因之一在於三市工業發展門類比較多,特別是長株潭的工程機械、電子工業發達。此外,長沙還擁有中部最大的航空港,湘雅醫院等醫療服務業,配套齊全。這些優勢,是其他市州不可比擬的。
「兩副」,為什麼是嶽陽衡陽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
說到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湖南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就是重要的舉措。
省域副中心城市通常是指在一省範圍內,綜合實力較周邊城市強大,經濟輻射力超出了自身管轄的行政區範圍,擁有獨特的優勢資源,可以被賦予帶動周邊區域發展重任的大城市。
省政協委員李琳說,湖南通過培育新動能來拓展新空間、構築新格局,迫切需要培育能有效承接長株潭並輻射帶動周邊地市的「二傳手」,也就是省域副中心城市。
選擇建設嶽陽、衡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地域分布上很有特點,一個在湘北,一個在湘南。
嶽陽地處長江沿江綜合運輸通道與京廣綜合運輸通道的黃金節點和湘、鄂、贛三省接合部,具備「承東啟西、聯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在全省發展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2016年底,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繼續做大做強嶽陽等區域性中心城市,為嶽陽發展賦予了新定位,進一步提升了嶽陽在國家區域發展大格局中的戰略位次。
截至2019年底,嶽陽市城鎮化率達到59.2%,城鎮常住人口341.66萬人,多項指標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具備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條件。
省人大代表、嶽陽市政協副主席、發改委主任劉曉英此前在一份建議中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一般而言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一定的人口規模,GDP總量要在2500億元以上;二是距離省會城市不能太近,一般在150公裡以上。這兩個條件,嶽陽完全符合。
再說到衡陽。李琳委員此前在一份提案中提到,根據實證評估結果,衡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綜合發育條件居全省首位,顯著優於其餘地市,且具備潛在輻射範圍廣的客觀排他性優勢,應為湖南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首選。明確衡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
王義高認為,嶽陽和衡陽主要在重化工業、能源工業領域的優勢突出。衡陽的華菱管線、冶金,嶽陽的煉油、石化,都是傳統的重化工業。
王義高告訴記者,湖南「十四五」選定長株潭的「一核」,嶽陽、衡陽「兩極」,都是從產業布局、實體經濟和充分就業來考慮的。「有了這『一核兩極』,湖南60%~70%的工業,就穩定下來了。像湖南這樣的中部人口大省,就業壓力也是很大的。有穩定的重化工業和服務業配套,能穩定接近70%的工業和就業市場,那麼我們的十四五規劃將有著輝煌前途。」
建設「完整社區」「韌性城市」
《中共湖南省委關於制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簡稱《建議》)提出,建設完整社區、綠色社區,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宜居城市。
這其中,「完整社區」和「韌性城市」分別是什麼含義?
完整社區:完善配套,生活更方便
「完整社區」,簡單地說,就是社區的配套將更加完善。
今年疫情下,全國各地各小區都實施了封閉式的管理。有的小區業主想到下樓遛娃,但是小區綠地也沒太多配套。再有,為何很多市民還是選擇傳統燃油車多過新能源車?原因很簡單,有的小區沒有充電樁。今年8月26日,住建部等13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的意見》。該文件提出了「完整居住社區」概念和《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準(試行)》文件,其目標是,到2025年,基本補齊既有居住社區設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區同步配建各類設施,城市居住社區環境明顯改善,共建共治共享機制不斷健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完整居住社區覆蓋率顯著提升。
完整居住社區內會有什麼呢?針對收快遞的問題,此次文件明確,建設多組智能信包箱、智能快遞箱,提供郵件快件收寄、投遞服務,格口數量為社區日均投遞量的1-1.3倍。而針對遛娃的問題,此次文件也明確,完整居住社區至少需要有一片公共活動場地(含室外綜合健身場地),用地面積不小於150平方米,配置健身器材、健身步道、休息座椅等設施以及沙坑等兒童娛樂設施。其中「沙坑」可是現在很多新小區都不具備的。至於汽車充電、老年人照料、衛生健康等問題,此次文件都給予了明確規定,業主各類日常通通搞定。
除住房外,13個部委的管理範圍涉及體育、衛生、郵政等,應該說全方位地考慮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老舊小區的業主可能急了:那些都是新小區實施吧,老舊小區怎麼辦。其實這種顧慮完全可以打消。此次文件也明確,制定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計劃,明確行動目標、重點任務和推進時序,並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計劃等相銜接。所以,老舊小區補短板工作也一樣會推進,各小區將因地制宜,積極推進美好小區的建設。
由此看來,「完整社區」寫進《建議》,既是對部委文件的落實,也是讓市民們生活更方便的有力舉措。
韌性城市:能抵禦災害並快速恢復
「韌性城市」,也是一個比較新的詞彙。《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強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其中,「韌性城市」作為一個亮點,引起了不少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馮遠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韌性城市」的說法,在20世紀末被引入中國,並被國內的建築行業吸收為新理念。
「韌性城市」的基本特徵主要包含兩點:一是當災害發生時,城市能夠通過一定的方式抵禦、吸收和化解外界對其產生的影響,可稱之為抵禦、適應能力;二是能夠從災害中快速恢復,保持城市功能正常運行,可稱之為恢復能力。簡單講,就是城市通過適應,來更好地應對各類災害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