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口鄉村記憶——庵夼村
編者按:
為傳承鄉村歷史,助力文化發展,受市委市政府委託,今年起,龍口市政協啟動編撰《龍口鄉村記憶》一書。
大眾網龍口受權連載發布《龍口鄉村記憶》部分內容(初稿)。
庵夼村村莊簡介
(一)地理位置
庵夼村,地處蘆頭鎮南部10公裡的山區,北緯373145",東經1202715",距龍口港 25 公裡,距東城區 18 公裡,東與下丁家鎮於家口山頂分水為界,南與招遠市宋家鎮倉口陳家山頂分水為界,西與界溝劉家村接壤,北與埠上村山地相連。村莊面積3平方公裡,其中,山巒面積4000餘畝,可種植土地600餘畝。
村莊自然風光秀麗,生態環境良好,東、南、北三面環山,東北與南山5A級旅遊景區相依,南與金都招遠市接壤。村落東高西低呈梯形座落於大飄山西麓,山上匯聚而下的溪水自村內穿過,流入村西的水庫,使山村更具生機與靈氣。西臨張招公路,交通便利,有20路公交車直通該村。
(二)村名由來
庵夼村有著一千餘年的悠久歷史。宋金時,東吳大將太史慈之後裔由黃城遷此建村,後改複姓太史為史姓。宋代時,村東山半坡建有姑子庵,因村莊坐落於庵廟下面,故取名庵夼村。
(三)行政沿革
1938年7月,史夢地、王松如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庵夼村的早期黨員。現有黨員29人,設2個黨小組。
(四)人口姓氏
民國《黃縣誌》載:「太史氏,三國吳太史慈之裔也,明代有進士名恭,而舊志科第門並無此名,今族亦不蕃,只羊溝營村十餘戶,南棗市四、五戶,戰家夼村五、六戶,南鄉城鎮二戶,東營史家村二、三十戶,王馬史家村三、四十戶,庵兒夼村(今庵夼)十餘戶。」由此可知村中史姓為太史慈之後裔。
庵夼村現有村民166戶、439人,其中,男性199人,女性240人,常住人口386人。村民姓氏以史、王、韓三大姓為主。其中,史姓102戶272人,王姓63戶163人,韓姓1戶4人。除史姓外,王姓乃明永樂年間由鄉城大王家遷來居住,韓姓屬2018年6月從菏澤曹縣蘇集鎮紅廟莊遷入。
文史典故 名勝古蹟
(一)紅色文化記憶
庵夼村是抗日戰爭時期貢獻卓著的革命老區,素有「革命聖地小延安」之美譽。1939年3月起,黃縣縣長孫執中,黃縣二行署(1939年4月~1941年7月,縣政府設立的派出機構)主任仲善亭、周方、於嶂東、王錫山,特派員魯玉峰、周方等同志先後在此辦公。辦公室在中街北,三處瓦房,中街南一處瓦房。1941年7月,二行署撤銷,縣委、縣政府設村中心街臨時辦公室,直接領導黃縣西部的抗日工作,現在,四處瓦房保存完好。抗戰時期,村裡56名青年積極參軍抗參戰,6名同志血灑疆場獻出寶貴生命。目前,黃縣二行署、法院和戰壕等戰爭年代遺址、遺蹟,計1000餘平方米以及12處藏糧洞已經展示在觀眾面前。
消息樹位於村南山頂,戰壕位於村南山坡的半山腰。抗戰時期。村民只要望見消息樹倒了,民兵和青壯年立即撤到戰壕裡,準備迎擊敵人,老弱病殘的村民則躲進藏糧洞。藏糧洞分布在村內和村外,保存完好。1939年到1945年,黃縣二行署、縣委、縣政府、獨立營等,在這些洞內掩藏資金、武器、彈藥、糧食等作戰物資。敵人大掃蕩時,這些洞還藏過傷病員和村民。在抗戰期間,藏糧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姑子庵
宋代時,村東山半坡建有姑子庵,庵內曾有老尼任主持,授徒十餘人。庵內有山門、廂房、大殿,大殿內供奉佛祖、菩薩、送子娘娘等神像。兩廂是尼姑們的住處和誦經場所。山門外有佛塔,為廟中歷代老尼去世埋葬之地。元明戰亂,姑子庵毀於兵火。
(三)風景名勝大飄山
大飄山是省級自然保護區,主峰海拔580米。山上動植物繁多,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如今山上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中華結縷草和野大豆。這裡還流傳著美麗的神話故事。古時候,江南蘇杭有一座風景秀麗的名山,受到玉皇大帝的點化,準許它在九州尋找理想的安身之地。於是,這座名山在天空中飄來飄去,從江南飄到黃縣南部,見到這裡安寧寂靜,民風淳樸,就飄然落地。於是,庵夼周圍有了青山綠水,因為此山是從天空中飄來的大山,故取名大飄山。在大飄山中,有雙腳石、豬頭鍋底石、雙腳石、蝎虎石、魚頭石、蝎虎澗、獁虎澗、官坐椅、王母娘娘洗臉盆、雙臥仙姑、群猴盜靈芝等許多美麗的傳說故事。
(四)農家女智鬥陰陽先生
從前大飄山下有一小山村,村中有戶人家,只有一個獨生女兒,女兒出生那年院中長出一棵銀杏樹苗,夫妻倆就給女兒取名銀杏。銀杏姑娘已經18歲了,長得花容月貌,亭亭玉立,她沒上學校,憑刻苦自學卻識字。銀杏姑娘每天幫爹爹下地勞動,幫母親料理家務,農活再忙再累,她念念不忘給院裡那棵銀杏樹施肥、澆水。有銀杏姑娘精心呵護,銀杏樹綠葉滿枝,鬱鬱蔥蔥。銀杏姑娘與爹媽拼命地幹活,怎奈山耩薄地產糧無多,一家人日子過得緊巴。爹爹致富心切,懷疑所住的房子風水不好,就請來一位陰陽先生看住宅。陰陽先生一進他家大門就朝著銀杏樹走去,兩眼轉來轉去,心裡有了鬼主意。
進了屋,陰陽先生一邊吸菸一邊對銀杏爹說:「你家院子裡這棵樹礙事,八輩子也不會富。」銀杏爹心中不解,問:「老先生,院子裡這棵樹有什麼說法?」「說法當然有!」陰陽先生磕了磕菸袋接著說:「你看,院子四堵框,中間一棵樹,樹者木也,木字外邊四堵框是困字也,豈不輩輩遭貧困嗎?」銀杏爹忙說:「先生說得有道理,可有方法破解?」「快刨樹哇!連根刨掉,徹底拔掉貧困根!」陰陽先生口若懸河地說。一聽說要刨樹,銀杏姑娘出來對陰陽先生說:「先生,四堵框裡有木確是困字,如果把銀杏樹刨掉,四堵框裡去了木,那我家院子裡就剩下人了。四堵框裡一個人字是囚字,囚為囚犯,必遭牢獄之災。去了樹木我家出囚犯,豈不比貧困更可怕嗎?」陰陽先生好似當頭挨了一棒,張口結舌回答不出,半天才說:「去,去,一個女兒家伶牙俐齒,我好男不跟女鬥。」弓著腰灰溜溜地出門而去。
銀杏姑娘勸阻爹媽別信風水那一套,院裡的銀杏樹不能刨,她還和爹媽學做豆腐,在坡地裡栽梨樹,一家人起五更睡半夜勤勞致富。銀杏姑娘每天清晨挑著擔子爬山越溝走村串巷叫賣,人稱「豆腐西施」,因她乾淨利索買賣公平,態度和氣,豆腐貨真價實,生意十分興隆。沒幾年,她家梨子下樹換錢,賣豆腐生意也賺了一筆錢,有了錢她家把平房改成兩層樓房。蓋樓時,她家也沒動心愛的銀杏樹。銀杏樹越長越高大,枝葉伸向二層樓銀杏姑娘閨房的窗戶,翠綠的葉子每天伴著姑娘梳妝打扮。有一年銀杏樹開花的季節,銀杏姑娘領來一位小夥子,新娘新郎在銀杏樹下雙雙拜天地,銀杏樹上也貼滿了大紅喜字,好像穿上了紅衣裳
當證婚人。風吹綠葉沙沙響,為一對新人賀喜,為一對新人祝福。
(五)關帝廟軼事
很久以前,庵夼村中有一座關帝廟,內塑關公、周倉、關平像。傳說關公被封為關聖大帝後,正座面南,接受人間香火,可謂八面威風。在旁邊站立的義子周倉心裡不服氣。他想:義父憑什麼面南而坐,接受人們祭拜?而自己舉大刀站立一旁?這太不公平,俺老周心裡不服氣。周倉那點心思關公心裡看得清清楚楚。一天,玉皇大帝召集眾神去開會,關公讓周倉代管天氣之職,關平輔助。關公赴會去了天宮,周倉坐上正位。他想:「這有什麼,俺老周一定能當好大官,大官並不難當呀!」不到一個時辰,有農人來廟,說小苗快旱死了,要求老爺下雨,周倉感到這事好辦,就發令降雨。一個時辰以後,又有染房和曬鹽的人冒雨趕到廟前,求老爺別下雨了,快快出太陽,我們要晾布曬鹽。周倉立即下令停雨。先前來的農人吵著來到廟裡要求老爺繼續下雨,晾布、曬鹽的則喊叫著別下雨快出太陽,兩撥人大吵大鬧,互不相讓,周倉被吵得腦袋瓜子快裂開了……
這時,一書生走了進來,求老爺颳風,他要坐帆船去趕考。周倉一聽,這會兒我兩撥人都不得罪,立即令關平出去颳大風,秀才千恩萬謝地上船乘風破浪去趕考去了。不大一會兒,有十多位果農滿面愁容,齊聚在廟前,求老爺別颳風,我們的桃、杏、櫻桃被大風颳下,快要絕產了。周倉只得令關平停止颳風。那剛走不久的秀才又回來了,問周倉為什麼停風,誤了考期怎麼辦?果農一聽還要颳風,就和秀才吵架,周倉見廟外四撥人互相爭吵,彼此各不相讓。只見果農們拉著秀才的衣服,指責他只顧自己不顧別人,那一邊種田的圍著晾布的、曬鹽的破口大罵,問他們沒有莊稼,斷了糧食,你們喝西北風?你一言我一語,有的動手打人,都喊叫著請老爺做主。周倉被這四撥人吵鬧得頭腦發脹,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毫無主意了。
這時,關公乘馬趕了回來,他不放心周倉處理事務,沒等散會早早回來了,正趕上廟門前吵吵鬧鬧,大打出手,急忙喝退眾人,問明白了情況。關公一聽笑了,這事好辦。於是他發令:夜裡下雨,白天晴,沿著河上颳大風。大風颳船上江南,不準大風進果園。眾人一聽,各自滿意,謝老爺英明。
周倉這會兒心裡服氣了,俺老周就是比不上義父,他坐正位合理,俺站在一邊應該。
知名人士
物華天寶換來人傑地靈,庵夼的水土養育了一大批仁人志士。
(一)抗日虎將史興成
史興成(1917~1942),讀過4年書,其父輩在龍口大街上做買賣,少年時的史興成在自己家買賣當一名業務員。1939年6月的一天,日本帝國主義佔據了龍口,並強迫所有的商業、工廠、服務業門口懸掛日本國旗,國人罵日本旗是「膏藥旗」。
罵歸罵,誰也不敢不掛膏藥旗,因為日本憲兵隊,還有當地漢奸、偽軍,每天例行檢查,發現誰家沒掛日本旗,就抓他的老闆到憲兵隊,輕則拷打,重則說他是八路軍的聯絡員,而丟了性命。史家的商店面臨大街,他的父親怕惹惱日本人和偽軍,只好掛上日本旗。史興成見父親掛了日本旗非常惱火,立即將日本旗撕下來,並說:「我們中國人在中國的地盤上做買賣,憑什麼掛日本旗?我們中國沒有亡國!」說著,把日本旗扔在大街上,任憑車碾牲口踏,圍觀的群眾高聲喊:「說得對,扔得好!」這時有漢奸跑去憲兵隊報信,被正義的市民看見了,就拉著史興成說:「小夥子,快跑!好漢不吃眼前虧,你扔了膏藥旗,日本人和漢奸不一會兒就來抓你!」史興成只好跑回家鄉庵夼村,村內已成為黃縣二行署的駐地,他立即報名參軍當了警衛連的戰士,從此走上抗日救國的道路。留下一段拒掛日本國旗的美談。
史興成參加革命後,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到日偽據點宣傳瓦解敵軍,還動員兩個妹妹參加青年婦救會。1940年3月警衛隊擴編,史興成任警衛連指導員,負責保衛行署安全。他曾經多次在險惡環境下掩護首長,保護群眾。是年9月4日行署機關進駐黑夼。因漢奸告密,龍口、北馬日偽軍傾巢出動,於5日拂曉前殺害行署哨兵,佔據制高點,從北、南、東三面包圍黑夼。情況突然,全連無法組織還擊,被迫各自為戰,邊打邊向西撤退。機關和部隊轉到西山,發現行署主任王錫山等人被包圍在村中,連長孫彩雲當即帶領兩個戰士迅速回村,史興成即組織戰士接應,因配合得當,行署領導安全脫險。是年冬,日偽軍下鄉掃蕩,王錫山帶領警衛連在甕頂山設伏,派史興成帶幾個戰士誘敵。途中史興成發現敵情有變,即帶領戰士從側翼殺敵報警,使設伏部隊聞警轉移。史興成等擊斃4名日偽軍,利用地形掩護撤退。
1941年春,日偽軍向二行署駐地庵夼村偷襲,崗哨鳴槍報警,史興成當機立斷,捨身誘敵,掩護行署和部隊機關轉移,他邊打邊鑽進山溝,敵人害怕中了埋伏,只好撤兵。事後,同志們誇獎他「有勇有謀,一人一槍粉碎敵人掃蕩」。1942年5月23日,史興成和孫彩雲帶領突擊隊襲擊大陳家據點,因情況突變,突擊隊遭敵圍擊,史興成重傷犧牲,時年25歲。
(二)雙槍隊長史興恩
史興恩(1915~1988),家庭出身貧寒,兄弟姊妹6人排行老二。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報名參加了抗日隊伍。毅然走上腥風血雨的抗日戰場。在對敵鬥爭中,他腰插雙槍,勇猛無畏,執行任務堅決,完成任務機智果敢。他與史夢朋、戚常福、王朗、李虎被根據地軍民譽為抗日鬥爭五虎將。
年輕時的史興恩,為了維持一家 8 口人的溫飽,跟隨父親史夢鴻到黃縣城「打驢蹄子(掛馬掌)」。「打驢蹄子」是既髒又累並且非常危險的活計,當時黃縣北部平原地區很少有人幹這種活,大多是能吃苦耐勞的山裡人做的生意。
日寇入侵中國後,史興恩在縣城接觸到不少抗日救亡的宣傳。1939 年初,日偽軍二次進犯黃縣。日軍和張宗援、劉黑七的偽軍部隊,分別盤踞在龍口和黃城兩地,掃蕩清剿抗日力量,到處殺人放火,搶掠民財。史興恩除了接受抗日救亡宣傳外,同時在縣城看到日偽軍滅絕人性的殘酷暴行。這年春天的一個傍晚,一直沒有生意做的打驢蹄子鋪突然來了生意,有兩人背著槍騎著馬來到店鋪吹胡瞪眼說要給戰馬掛馬掌。史興恩一看便知他們是盤踞縣城的偽軍。再看那兩匹馬哪裡是什麼戰馬,分明是搶來的。因為他和父親以前常給這兩匹馬掛馬掌,知道這兩匹馬是當地老百姓的。父親也認出了這兩匹馬。猶豫片刻,史興恩便向父親說:「爹,您手脖子受傷了,我來幹活」。待史興恩掛完馬掌後,兩匹馬都瘸了。沒等偽軍緩過神來,他先指著馬向偽軍說:「剛掛新馬掌都這樣,等走回去第二天就好啦。」原來,史興恩這次掛的馬掌不僅會使馬瘸不能奔跑,而且不出幾日馬掌也會自動脫落。騙過偽軍後,父親坐下來抽悶煙,他知道兒子是在報復偽軍。但是,這紙裡包不住火,敵人一旦明白過來定會回來報復。史興恩猜出父親的心思,便望著父親激動地說了一句:「縣城都被鬼子佔了,在這幫惡人槍口下做買賣,不遭大禍殃,也會被抓去給他們修炮樓。」於是,爺倆一合計,卷鋪收攤,趁著夜色趕回庵夼老家。就這樣,史興恩回鄉後立即報名參加了二行署警衛班(後擴編為警衛連),同黃縣成千上萬的仁人志士一樣,拿起槍桿,肩負起保家衛國的神聖使命。
史興恩入伍後不久,便在黨的培養教育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擔任警衛連二排長。1941年8月,根據黃縣抗戰形勢的發展,二行署奉命撤銷,他所在的二行署警衛連被編入縣大隊。二行署警衛連因英勇善戰,戰鬥力比較強,又被確定為縣政府直屬警衛連,他繼任排長。是年臘月三十日晚,他和戰友到龍口沙埠於家村清除漢奸。除夕夜,月黑風高,天氣非常寒冷。晚 11 點鐘,他和戰友翻牆跳入漢奸院內,由於漢奸在暗處早有防備,史興恩不幸被從房屋裡射出的子彈擊中腹部,回家過年的漢奸,趁機從房屋後門逃回龍口敵人的炮樓。史興恩受傷後血流不止,被送到北海醫院搶救。當時的北海醫院駐紮在招遠蠶山一帶。面對敵人的殘酷掃蕩與封銷,醫院不僅缺醫少藥,條件艱苦,而且為躲避敵人的清剿不斷轉移,醫院有時不得不將傷員安置群眾家中或轉移到山洞裡。
有一天,史興恩在醫院突然見到躺在擔架上的連長孫彩雲。原來在奉命攻打大陳家據點時,因內應叛變,指導員史興成當場犧牲,孫連長身中五彈後兩腿骨折,但孫連長沒有倒下,硬是背著自己和史興成的兩支匣子槍,拖著兩條斷腿撤出戰鬥。在後方醫院,當時沒有麻藥,對孫彩雲施行無麻手術,術後因傷勢過重,壯烈殉國。史興恩告別孫連長遺體後,請求醫院批准他回庵夼養傷。為了防止漢奸和敵人的清剿,他在老家養傷時,白天被封閉在房屋後面的山洞裡,晝伏夜出,家人24小時輪班看護。在養傷的日子裡,他每當想起犧牲的戰友和慘死在敵人屠刀下的骨肉同胞,止不住熱淚盈眶、仇恨滿腔。他不顧部隊領導的勸說,不顧父母和兄弟的勸阻,帶著傷痛重返部隊,再奔殺敵戰場。
1942年1月13日,縣政府、縣大隊及教師短訓班等 300 多人,在慕院夼集訓。次日拂曉,敵人帶著重武器,摸掉村西崗哨後,從村西、南、東三面包圍了村莊,接著向正在出操的縣大隊發起炮火攻擊,企圖將政府機關、縣大隊和全縣骨幹教師一鍋端。分散在群眾家中住宿的政府機關領導、教師聽到槍炮聲,失去了統一指揮,紛紛突圍,卻大都被敵人阻擊在山溝裡。此時,縣大隊副大隊長李玉璽立即指揮部隊阻擊村西主攻的敵人。這時,史興恩同連長孫彩雲、指導員史興成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三人擺成一字隊形,用匣子槍一陣猛烈還擊,牽制了東面敵人火力。政府警衛員王成學趁機拖著孫執中縣長,從北面山上突圍。在敵強我弱且處於被動的情況下,連長孫彩雲沉著果斷,命令史興恩組織火力掩護史興成向村北突圍後,立即組織突圍的同志迂迴到村西北,向村西擔任主攻的敵人背後發起攻擊。不一會兒,村西敵人突然聽到背後槍響,疑是援兵趕到,慌忙撤退收兵。
1942年11月末,縣大隊改編為黃縣獨立營,史興恩擔任獨立營三連副連長。翌年春天,為確保中心區順利有效地開展抗日鬥爭,縣委從獨立營抽調 20 名精悍的幹部戰士,到中心區建立區中隊,統稱「九中隊」。隊長由中心區區長張佐臣兼任,史興恩擔任副中隊長。當時的主要任務是開展瓦解日偽軍、摧毀偽政權的鬥爭。羊嵐據點有一個偽軍死心塌地投靠日偽,霸佔民婦,經常在羊嵐集敲詐勒索無惡不作,民憤極大。區中隊獲悉後,批准史興恩帶劉玉榮兩人與當地民兵配合,實行公開除霸。一天,正值羊嵐集,等這個偽軍在集市上一露頭,史興恩手起槍響,將其擊斃。隨後在屍體旁邊立一紙旗,上書:「惡人者死。」
1944年6月,中心區配合黃縣鋤奸委員會和北海公安分局,開展鋤奸行動。6月4日,由縣委統一指揮,在9個行政區域內同時行動,分別包圍他們的老巢和聯絡站,一舉將張拙夫等 11名要犯緝拿歸案。黃縣中心區的抗日鬥爭,完全出乎敵人所料,像一把匕首插向敵人心臟,給日偽以沉重打擊,為黃縣人民贏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很大貢獻。
是年10月,黃縣縣委決定撤銷中心區。史興恩帶領九中隊幹部戰士,隨中心區領導開赴黃縣西部抗日戰場,以兩個排的武裝建立龍口武工隊。張佐臣兼任武工隊長,史興恩任武工隊副隊長,工委書記兼任指導員。武工隊不畏艱險,堅持鬥爭,處處給日偽以沉重打擊。武工隊使用的武器是匣子槍(駁殼槍),史興恩這時使用雙槍。是年冬天的一個趕集日,龍口6名偽軍,騎著4輛自行車在市場上搶到一隻羊,史興恩見狀尋找時機,當場打掉了6人的帽子後,便躲進街巷中。消息在日偽軍中傳開,說史興恩一槍打掉6名偽軍的帽子。實際上,史興恩是雙槍齊發,每槍既快又準地打出了3發子彈,給人感覺是一聲槍響。當時,我們對偽軍的宣傳主要是「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中國人不給日本鬼子做事」。槍打偽軍帽子等行動,強化了對偽軍的宣傳。後來在龍口一帶民間傳說,當時龍口的日本鬼子對武工隊既怕又恨,要用500塊現大洋買史興恩的人頭。龍口武工隊,從1944年10月份成立到1945年8月29日龍口光復,這11個月的戰鬥歷程,史興恩和他的武工隊被載入龍口市抗戰史冊,成為龍口市人民永久的記憶!
史興恩所在的武工隊,在配合大部隊解放龍口後,因傷殘解甲歸田。他回到家後並沒有居功自傲,繼續為家鄉建設和國家發展盡心盡力。上世紀50年代末,他在全縣傷殘軍人大會上,為給國家減輕負擔,主動降低自己的傷殘補助標準。由一等降為二等乙級。1946年至1954年,他擔任庵夼村黨支部書記,後又擔任過界溝劉家鄉黨支部書記。1978年,被推選為黃縣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8年6月,因突發腦溢血病逝,享年73歲。
(三)庵夼村烈士名錄
(四)庵夼村參軍參戰人員名錄
史夢榮 史夢元 史興邦 王恆德 王學順 王學仲 王立璞 王恆榮 王明棠 史夢禮 王恆泰 史夢仁 史夢弟 史夢義 史興祥 史興亮 王恆常 王恆剛 王恆蘭 史夢朋 王恆齊 史興恩 史夢會 史興會 史興祺 史興成 史夢金 史夢祿 史建德 史興起 王立風 史殿禮 王恆道 史夢仙 王恆茂 史興功 史夢新 王恆毅 王恆奎 王恆泰 王立喜 史殿國 史興通 史夢通 史興信 史興弟 史殿學 史殿吉 王恆盛 王恆財 史夢顯 王立行 史夢響 王立堂 史興利
歷史事件
1939年3月,龍口區中隊與招遠遊擊隊合編,在庵夼村成立黃(縣)龍(口)招(遠)海防指揮部。
1939年4月,縣政府在庵夼村設立黃縣二行署。
1940年秋,黃(縣)招(遠)師範在界溝劉家創辦。領導中心設在庵夼。
1946~1947年,本村有 50 多名青壯年參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徵戰疆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做出貢獻。
2000年,在村西建設一座二型水庫。
2014年,黨支部確定「生態庵夼、文化庵夼、紅色庵夼」的總體目標。
20l6年,建成蓄水12萬立方的高山水庫。
2018年,在村東新一座建成3處可供20餘人休閒、飲食和居住的「民俗農家樂」。
2019年,9名澳大利亞遊客先後兩次到村旅遊併入住,受到好評。
優質資源
庵夼村具有淳樸厚重的傳統文化和光榮歷史,是山東省歷史文化名村,第四批國家級傳統村落。村內傳統建築佔村莊建築面積的70%,擁有古民居120餘幢,4000平方米,居住人口300人左右,有10處古井、5座古橋、600米古河道,以及200餘棵古柿樹、100多年的紫藤,是完整而具有原生態的古村落特色村。為利用好美麗的碧水青山,傳承厚重的紅色文化精神,庵夼人開闢了以下特色產業。
鄉村旅遊業
村內40多個山頭串點成線,20多處人文景觀點綴其中,水果休閒採摘園300畝,瓶裝山泉水成為優質產品,這裡成為周邊縣市區山村遊、自駕遊的選擇地,遊客可「坐炕頭、進地頭、吃農家飯」,參加特色採摘、舒心農家樂等活動。
(二)成立龍口潤芝種植專業合作社
2019年,村黨支部牽頭成立龍口潤芝種植專業合作社「百果園」。項目佔地100餘畝,種植有荷蘭杏、蘋果、桃、櫻桃、柿子、刺嫩芽等幾十種特色優質果品作物,實現了兩季有花、三季有果、四季有景。同時,融入深厚的紅色文化,遊人來到庵夼,逛青山綠水、賞鮮花美景、觀奇山異石、聞百裡果香、品應季鮮果、看黨建長廊、聽紅色文化故事。年接待遊客3萬人次。
榮譽獎勵(煙臺市以上榮譽)
2005年7月被評為「煙臺市級森林公園」
2010年9月大飄山被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2013年10月被評為「好客山東最美鄉村」
2013年12月被評為「山東省旅遊特色村」
2014年8月被評為「煙臺市美麗鄉村」
2015年1月被評為「山東省生態文明村」
2015年1月被評為「煙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5年4月被評為「山東省古村落」
2015年8月國家旅遊局授予史殿來為「中國鄉村旅遊致富帶頭人」
2016年4月被評為「山東省美麗宜居村莊」
2016年8月被評為山東省「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點」
2016年12月列入「第四批國家級傳統村落」
2016年被山東省發改委授予「一二三產業示範點」
2016年被山東省定位「歷史文化名村」
2017年1月史殿來被授予「山東省鄉村旅遊創業之星」
2018年3月被評為「煙臺市民俗文化村」
2018年獲得「省級森林村莊和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2019年11月獲得「2019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稱號
2019年獲「國家森林鄉村」稱號
2019年獲「山東省鄉村林場」稱號
部分圖片大眾網龍口資料片,版權歸原作者
歡迎轉發,註明出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遲海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