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21日,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登上月球。
「這是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而當登月的照片發表出來後,這件航空史上的輝煌一刻,卻並沒有像預料的那樣,獲得一邊倒的掌聲。
因為美國人民發現,這照片和《2001:太空漫遊》裡的場景實在是太像了!
他們懷疑說「這是你們找庫布裡克拍的吧?!」
這個陰謀論有多麼的火呢?
就在前年,「幽默」的英國人還專門拍了一部叫做《月行者》的電影,來調侃美國人。
他們認為,登月計劃就是NASA聘請庫布裡克拍攝的一場騙局。
1968年的4月,《2001:太空漫遊》上映。
從時間線上看,大家質疑並非空穴來風。
因為這部被認為是現世最偉大、最經典的科幻電影,創作確實早於阿波羅登月,甚至早於整個登月計劃。
厲害的,還不光如此。
在影片上映之前,我們還沒有離開過近地軌道。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看到太空飛船、空間站、星際旅行等等這些之前從未經歷過的情景和事物,也是在這部電影裡。
拍攝過《人工智慧》的史匹柏、《星際穿越》的諾蘭,都表示自己的創作受到了「太空漫遊」的影響和啟發。
他們還在自己的電影裡,放入了大量的致敬鏡頭。
(上為2001太空漫遊,下為星際穿越)
就在《2001:太空漫遊》上映同年的12月21日,阿波羅8號飛船離開近地軌道,前往月球。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靠近古老又神秘的月亮。
在到達月球之前,阿波羅8號的太空人們湊在一起,看了《2001:太空漫遊》。
他們甚至模仿電影的情節,在飛船裡播放《藍色多瑙河》作為背景音樂。
這首華麗的圓舞曲被真正的帶上了太空。
是什麼原因,給了這部電影如此高的地位和成就?
《2001:太空漫遊》的導演,是電影史上最偉大(是的,沒有之一)的天才——
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
《2001:太空漫遊》也是他第一次涉足科幻電影的領域。
庫布裡克在籌備這部作品的時候,還特意著召集了兩位「神級」大佬參與。
其中包括:電影的原著小說作者,被譽為「科幻三巨頭」之一的阿瑟·克拉克。
(克拉克與庫布裡克)
號稱「人類最聰明的大腦」之一的馬文·明斯基。
這位老兄也是公認的,人工智慧之父。
為了能讓整部電影變得「真實可信」,庫布裡克發揮了他對細節「吹毛求疵」的本事,從策劃到劇本再到後期,無一不是考究細緻的產物。
而電影裡出現的,那些精妙無比的科技場景、產品,則是庫布裡克拉著明斯基與克拉克,天天熬夜加班的成果。
正是因為他對創作的強硬要求,使得《2001:太空漫遊》呈現出了完全不同於任何電影的模樣。
更驚人的是,因為庫布裡克做得實在太真實,所以電影中展示的大部分科技成果,竟然在接下來的幾十年統統,奇蹟般地,完全成真。
這是美國宇航局後來打造的,第一架太空梭——「企業號」。
在「太空漫遊」的電影中,也出現了太空梭,不過看起來更加超前。
因為它採用了仿生學的設計,有海洋生物一般優雅的主體線條。
而在電影中,太空人們進入空間站,需要使用的聲波識別技術,則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實現了。
如今,更為先進的Face ID人臉識別技術,也在逐步得到普及。
電影裡還描述了太空人通過可視電話與女兒視頻的場景。
如今這樣的技術已經不再鮮見。
最近這幾年,人類在西洋棋、圍棋領域不斷的敗給人工智慧。
而這樣「憂桑」的結局,也早在《2001:太空漫遊》裡就寫好了。
更有趣的,是這部電影與蘋果公司之間還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2001年,蘋果準備推出自己設計的第一臺MP3播放器,可起什麼名字好呢?
賈伯斯認為,這臺MP3和iMac系列電腦之間,是一種母艦和小飛船的關係。
而《2001:太空漫遊》裡的發現一號太空船,就可以放出名為「EVA Pod」的小飛船。
這不正好映射了iMac與MP3的關係麼?
於是他們將「Pod"的名字拿過來,加上i和iMac形成呼應,iPod就此誕生了。
「太空漫遊」中,有一臺永遠不用關機的人工智慧——HAL。
它的造型有沒有讓你想到Siri?
要知道,賈伯斯在設計Mac產品線時,就提過,希望蘋果的設備也可以「永遠不關機,隨時待命。」
而當iPad產品被公布的時候,又有多少人在驚呼:
這不就是《2001:太空漫遊》裡的平板電腦麼?
和這些「驚人巧合」相對的,是這部曠世傑作在1968年剛上映的時候,人們根本無法理解影片裡講的東西(恕我直言,現在也沒人敢說能完全解讀這部作品),所以它的票房成績很差。
但五十年後,人們卻發現,《2001 太空漫遊》簡直就是對人類太空科技發展的預告信。
直到今天,電影中提到的月球基地、行星間載人旅行等太空工程還是科學家們正在推進的項目。
感謝庫布裡克,為我們留下了這樣一部,無論是藝術還是科技領域,都無比偉大的作品。
因為有了太空漫遊,我們仰望星空的意義從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