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吳晞 好大夫
本文作者:吳晞醫生
最近幾年來關於食鹽加碘的爭論一直甚囂塵上,眾說紛紜,吸引了很多媒體的眼球,於是也投身其中,一時間搞的人們雲裡霧裡,一下子倒也不知道到底該不該用加碘鹽了。為了窮根溯源,以正視聽,我只能皓首窮經,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上下求索,終於整理出了一些線索脈絡,在此分享。
碘對人體有什麼作用?
其實大家對碘並不陌生,比如皮膚消毒用的碘酒、碘伏,它還可用於製藥、染料等領域,它也是身體必須的微量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碘主要來源於海洋,它能夠跟隨空氣和雨水從海洋進入內陸的土壤,另外地殼中也含有碘,這些碘可以搭乘地下水來到地面。
人體自然攝取的碘絕大多數來自食物和碘強化劑(比如加碘鹽),少部分來自飲水。人體對碘可謂「如饑似渴」,吃進肚子裡大約1小時就基本吸收,3小時就幾乎完全吸收了。吸收之後大部分的碘會在甲狀腺找到歸宿:甲狀腺就像吸塵器一樣,從血液中「俘獲」碘,人體主要通過尿液排出碘,也有少部分碘通過糞便排出體外,還有極少數是從汗液、呼吸、母乳排出。
碘的生理功能相對單一,主要是參與甲狀腺激素的合成,而甲狀腺激素具有增強新陳代謝(比如維持人體正常體溫、調節人體血脂等),促進生長發育尤其是腦發育的作用。
碘缺乏和碘過量對人體有何損害?
碘缺乏的主要後果是甲狀腺功能紊亂,它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大家所熟知的「大脖子病」(學名『地方性甲狀腺腫』)是其中最典型的,此外還有一些智力、體能方面的問題,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兒童和青春期缺碘會影響生長發育和智力發育。
孕產婦缺碘其實對她自己的影響倒是次要的,主要是影響胎兒和嬰兒的大腦發育,嚴重的甚至引起胎兒流產、畸胎或死亡。胎兒期至出生後的三個月是大腦發育關鍵期,此時缺碘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智力低下,其中「克汀病」(也叫呆小症)就是缺碘所引起的最嚴重的危害。
碘過量則同樣會影響甲狀腺功能,既可導致甲亢,也可導致甲減,其中孕婦碘過量還可導致新生兒甲狀腺腫和甲狀腺機能減退。目前多數研究認為碘過量會增加「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患病率,但總體而言「補碘」的影響是很小的。例如丹麥的一項研究表明,補碘6年,甲亢總的發生率僅上升了0.04%。
這裡多說下甲減,甲狀腺機能減退症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甲狀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應不足所致的一組疾病。臨床表現取決於起病年齡。胎兒和嬰幼兒發生甲減,可導致矮小和智力低下。成人甲減多見,主要影響代謝和臟器功能,可有怕冷、少汗、乏力、少言懶動、體溫偏低、食慾減退但體重增加;記憶力減退,智力低下,反應遲鈍,嗜睡;心動過緩,心音減弱,有時可出現心包積液等;患者常有肌軟弱乏力,偶見重症肌無力。女性患者可有月經過多,經期延長,男性患者可出現陽痿等。甲減嚴重症狀為粘液性水腫昏迷,可危及生命。多數病人出現甲狀腺腫,也有部分病人甲狀腺萎縮。
懷疑甲減的病人應進行血常規、甲狀腺功能(FT3,FT4,TT3,TT4)檢查,同時查TSH、甲狀腺自身抗體如TGAb,TPOAb等以判斷病變部位和病因。
一旦發現甲減,需要進行甲狀腺激素的替代治療。除一過性甲減只需短期替代治療外,需要長期替代治療。常用的藥物有甲狀腺片和左旋T4(商品名:優甲樂)。一般從小劑量開始(尤其是老年人),甲狀腺片或優甲樂每天半片,1月後根據複查的甲狀腺功能結果逐步調整劑量,每次增加劑量不超過1片,直至血液化驗甲狀腺功能指標(FT3,FT4,TT3,TT4,TSH)完全正常,後維持治療。不能隨便減量,更不能隨便停藥,特別是想懷孕的婦女。特殊情況下,醫生會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對藥物的起始劑量和調整速度做調整。
加碘鹽到底是怎麼回事?
正是鑑於世界範圍內人口存在碘營養不足的狀態,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全球推行食鹽加碘以預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認為通過補碘所獲得的健康收益遠遠超過碘強化劑本身帶來的潛在健康風險,這也成為不少國家碘強化政策的依據,有的國家甚至在動物飼料裡加碘來增加動物源性食品中的碘含量。
WHO推薦食鹽中的碘添加量為20-40毫克/公斤,我國食鹽的碘添加量最早為20-60毫克/公斤,2000年下調為35±15毫克/公斤,2007年又再次下調為20-30毫克/公斤。這是根據實施過程中的監測數據,對加碘量進行的適當調整,目的是儘可能避免補碘過量。現在更是明確,各地可根據當地居民的碘營養狀況,在標準範圍內靈活控制加碘量。
至於坊間流傳的將加碘鹽加熱或暴曬後能夠使碘揮發減少碘含量的說法其實完全是過時的。因為現在生產加碘鹽所用的碘是「碘酸鉀」(化學式KIO3),而不是過去(90年代以前)用的碘化鉀(化學式KI)。碘化鉀的確不夠穩定,容易揮發、破壞或流失,但碘酸鉀比較穩定,不容易破壞。
根據檢測,稱10克加碘鹽,置於250 毫升碘量瓶中,加200毫升蒸餾水溶解,加熱煮沸至30分鐘後,測定碘含量,結果碘只損失了1.7%;加熱到1小時,碘也只損失了2%。
由此可見,長時間燉煮對碘鹽中的碘破壞很少。把溶解好的碘鹽加熱到100度並維持10分鐘,結果碘只損失了1.2%;加熱到300度(普通油炸的溫度一般是180度)維持10分鐘,結果碘只損失了5.2%。所以,高溫烹調對碘鹽中的碘破壞很少。另有報告指出,日光曝曬對碘酸鉀食鹽的影響是不大的,即使曝曬128小時,碘損失不到5%。
哪些人需要減少碘攝入?哪些人又要注意補充碘?
根據我國目前的人群碘營養狀態和食鹽加碘的規定,基本絕大多數人群格外關注碘的攝入問題,選擇無碘鹽其實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一種盲從和反智主義傾向。
目前認為對於某些長期生活在高碘地區(注意高碘地區並不是沿海地區)的人群、患有甲亢並且T3和T4明顯增高的患者,以及某些需要進行同位素碘治療或檢查的患者應該進行無碘或低碘飲食,當然對於甲亢已經控制、T3、T4已經恢復正常的患者還是可以正常攝入加碘鹽的。
尤其要提出的是,育齡婦女、孕婦、哺乳期婦女、胎兒、嬰幼兒、學齡兒童和青春發育期的孩子等,是碘缺乏危害的主要受害者,這部分人群處於特殊的生理階段,在同樣的生活環境中,他們最易遭受缺碘的威脅,在日常生活中這部分人群尤應注意碘的充分補充,千萬不能聽信謠傳採用無碘鹽。
最後總結一下,我國目前人群碘營養狀態還是基本合理的,無需過多擔心,加碘鹽是目前人群飲食中碘的主要來源,還是可以正常食用的,對於處於特殊生理時期的一些人群更要關注碘攝入不足問題。
本文作者為吳晞醫生,內容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代替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原標題:《碘缺乏/過量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