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狐狸罐頭 狐狸罐頭
近日,深圳麥當勞對一次性餐具收費的新聞上了熱搜。
9月15日起,在麥當勞用餐,使用包括刀、叉、勺等在內的一次性餐具,消費者需要多付0.5元。麥當勞表示,此舉是助力環保,響應政府號召,收費提供一次性餐具。
深圳麥當勞 圖片來源:CFP
輿論爭議很大,爭議主要聚焦在兩個方面——
一是麥當勞的餐品用到餐具的時候並不多,只有喝粥、吃冰淇淋的時候會用到勺子,消費者就餐不可能帶著勺子去,對一次性餐具收費就等於變相地強制消費;
二是一次性餐具是剛需,麥當勞沒有增加成本,消費者卻要額外付費,收費看似助力環保,實則多了一個收費理由。
響應垃圾分類政策,麥當勞助力環保當然不是假話。但以前不收費,助力環保了就收費,這是簡單粗暴地把助力環保的成本完全轉嫁給消費者。
環保是「多方參與、共同承擔」的公共事業,深圳麥當勞收的這0.5元雖然不多,但暴露的問題本質是,環保成本分攤的公平性問題。
1
環保問題的確已刻不容緩。
世界自然基金會於2019年發布的報告《通過問責制解決塑料汙染問題》顯示,75%以上的塑料成為了廢棄物,其中1/3已經變成塑料垃圾流入自然環境中,對生態系統特別是海洋造成日益嚴峻的汙染。
當地時間2020年6月8日,印度尼西亞亞齊省沙璜,環保人士收集海洋垃圾。
今年7月,一批科學家在北極地區蘭開斯特海峽鑽取的冰芯中發現了微塑料,這意味著地球上最偏遠的水域也已經受到了汙染。據報導,德國、瑞士的研究人員也曾在德國多地、瑞士阿爾卑斯山區以及北極地區採集的雪樣中發現微塑料。
這些人跡罕至地區的大部分微塑料都來自大氣循環和降雪。
我們扔掉的塑料,正以另一種形式回到我們的生活以及體內。近年來,餐盒、海產品、食用鹽、啤酒、蜂蜜等產品中均檢出了微塑料,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自來水和瓶裝水也有微塑料的檢出。有研究指出人體平均每周攝入5克微塑料,相當於一張信用卡。
近年來,塑料汙染問題也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從聯合國環境署發布《一次性塑料:可持續發展路線圖》(2018年7月),到全球187個國家達成協議《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2019年5月),到歐盟官方發布「限塑令」(2019年6月),全球都在試圖提出一次性塑料汙染的解決路徑。
國內,去年,垃圾分類在各城市逐漸展開,今年,更多的城市出臺並實施了垃圾分類和新的限塑政策。今年1月,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在《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中,也對於一次性餐具做了分階段的限制。今年的任務是——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2019年12月14日,上海地鐵人民廣場站大廳展出用一隻回收自上海4000個家庭的15000個塑料空瓶拼搭而成、象徵著海洋垃圾的2米高「小黃鴨」。圖片來源:IC Photo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9月1日正式實施,10月正式開罰。該條例第46條明確:餐飲服務和餐飲配送服務提供者不得免費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筷子、叉子、湯匙等餐具。
麥當勞此舉收費行為,就此誕生。
「不得免費提供」,就收費。麥當勞執行規定沒有錯,可問題是——
政策如此,消費者沒有拒絕的理由;如果政策執行嚴格,所以商家都收費,商家有償提供一次性餐具並不會增加銷售成本;這就意味著,在一次性餐具的治理上,所有環保成本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了。
環保是公共事業,環保政策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利益共享、成本共擔的,環保事業系統上的廠家、商家、消費者,以及負有環保職責的政府,都應當擔負起相應責任。這意味著,一次性餐具的治理,不僅指向消費者,也指向廠家、商家以及政府。
一次性餐具 圖片來源:CFP
如果沒有在一次性餐具的生產、銷售、提供環節強調相關方回收利用和處置廢物的義務,並分解這個義務的前提下,就先向末端的消費者收費,這便是不公平之處。
如此一來,便難免重蹈「限塑令」昨日覆轍。
2
對「一次性餐具收費」一事引發的爭議,說到底還是一次性餐具環保成本的問題。
垃圾分類執行越來越細緻和嚴格,你是否以為一次性餐具、快遞包裝等會因此而得到回收、再利用?事實並非如此。
自20世紀初起,塑料的發明極大方便了人類生活,到現在人類生活已經離不開塑料。塑料的回收成本很高,除了PET飲料瓶等高價值一次性塑料包裝物外,大量塑料包裝都屬於低價值回收物,得不到回收。日常生活可見,收廢品的只要飲料瓶。
飲料瓶回收成本高 圖片來源:CFP
後來,比如在一次性杯子這個細分領域,看似可降解、更環保的紙杯逐漸替代了塑料杯。可紙杯就比塑料杯環保嗎?
為隔熱和防漏水,紙杯內層專門塗有一層聚乙烯塑料膜。市場上對於聚乙烯塗層的回收技術並不普及,且分離出紙杯上這層塑料的技術大多數廠商都沒有,回收紙張的人便不願意收紙杯。
所謂的一次性紙杯是偽「紙杯」。
一次性紙杯 圖片來源:CFP
有環保組織梳理了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六個城市的垃圾分類政策,發現:質地軟的塑料製品(生鮮塑料盒、塑膠袋等)僅在少部分城市可回收;外賣餐盒、一次性餐具在大多數城市均被列為不可回收物;而僅有少數城市會回收快遞包裝。
說到快遞包裝,根據環保公益組織相關報告,僅2018年一年,中國快遞行業就產生了941萬噸的包裝物,其中85萬噸是塑料包裝。而這些塑料包裝中僅有不到5%被回收或重複使用,其餘的幾乎全部進入填埋場和焚燒廠,或是散落於環境中。
理論上,垃圾分類可以提升高價值可回收物的回收效率,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垃圾分類
而事實上,那些被大量使用、回收難度大、價值低的一次性餐具、一次性塑料包裝,並不會因為分類了就得到妥善處理。它們最終多數都被送到垃圾填埋場或焚燒廠。
而單就一次性餐具這一項而言,把塑料杯換成紙杯、進行垃圾分類,於環保都收效甚微。那麼,投入其中的環保成本等於是打了水漂。
3
治理一次性餐具,如果沒有在這個環保系統工程的生產、銷售、提供使用等環節有效付出環保成本,單靠向消費者收費,很顯然不行。
從效果上看,如果政策執行嚴格,環保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這不公平;如果政策執行寬鬆,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之中,消費者和商家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企圖利用價格槓桿助力環保的「計謀」就會失效。
垃圾處理場內,堆積的塑料垃圾。圖片來源:CFP
舊版限塑令12年,人們使用塑膠袋並沒有減少。
往近了說,近日來,不少城市的外賣平臺提示用戶,「可按需選擇是否配送一次性餐具」,但商家為了用戶體驗、為了避免投訴,即便用戶勾選「不需要」,不少商家仍會主動配送一次性餐具。
要想真正告別一次性餐具,根本的辦法是把一次性塑料餐具做到真正可回收,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然而,幾十年來,即使對環保材料的技術突破孜孜不倦,但都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可降解材料做不到真正可降解、用樹葉秸稈等原料製作餐具不能大規模生產……
國外研發製作的「一次性樹葉餐具」,成品更是完全天然,整個過程沒有使用膠、油、膠水或其實化學材料,只有樹葉。這種餐具只需28日就能被自然分解,變回天然養份。
而無論是生產源頭減量、二次利用,還是末端處理、再生循環,減少塑料汙染的各種模式探索也都成效不佳。
如此,消費端減量就成了目前環保的唯一的、見效快的途徑。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未來會在更多的地方被倡導並施行。而讓消費者接受,除了簡單粗暴的收費,也還有更好的方案。
比如,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累積次數領禮品,以獎勵而非懲罰鼓勵人們少用一次性餐具;
再比如,消費者在購買食品飲料時可支付環保押金,在消費者使用將包裝送達至指定回收點即可退回押金。目前這種押金返還制可以在玻璃汽水瓶和牛奶瓶的流轉上實現,也該可以在餐具上流轉上實現才對。
牛奶瓶可回收、流轉 圖片來源:CFP
在臺灣地區,甚至有政府力量來推動「禁用一次性塑膠包裝材」的政策。在某些咖啡店,消費者購買外帶咖啡,可以把證件押在櫃檯,之後返還玻璃杯時換回證件。
總之,方法有很多,經過了舊版限塑令的12年探索,不能再重複單純依賴採取「經濟槓桿」進行調控的方法。
而是需要打通一次性塑料汙染治理系統上的全部環節,制定完善限制一次性消費品相關政策,在推進政策的時候更加細緻入微,避免陷入環保成本分攤不公平、政府環保消費者買單的執行謬誤中。
參考資料:
《舊版限塑令執行八年:塑料越限越多,成為難解的汙染「死結」》.中國新聞周刊.2020/4/13.
《地球的一半|廢塑料:你是什麼垃圾?》.澎湃新聞.2020/6/8.
《地球的一半|各國治理塑料汙染給了我們什麼啟發?》.澎湃新聞2020/8/5.
END
(文:陳墨)
原標題:《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收費連捷徑都不是》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