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收費連捷徑都不是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狐狸罐頭 狐狸罐頭

近日,深圳麥當勞對一次性餐具收費的新聞上了熱搜。

9月15日起,在麥當勞用餐,使用包括刀、叉、勺等在內的一次性餐具,消費者需要多付0.5元。麥當勞表示,此舉是助力環保,響應政府號召,收費提供一次性餐具。

深圳麥當勞 圖片來源:CFP

輿論爭議很大,爭議主要聚焦在兩個方面——

一是麥當勞的餐品用到餐具的時候並不多,只有喝粥、吃冰淇淋的時候會用到勺子,消費者就餐不可能帶著勺子去,對一次性餐具收費就等於變相地強制消費;

二是一次性餐具是剛需,麥當勞沒有增加成本,消費者卻要額外付費,收費看似助力環保,實則多了一個收費理由。

響應垃圾分類政策,麥當勞助力環保當然不是假話。但以前不收費,助力環保了就收費,這是簡單粗暴地把助力環保的成本完全轉嫁給消費者。

環保是「多方參與、共同承擔」的公共事業,深圳麥當勞收的這0.5元雖然不多,但暴露的問題本質是,環保成本分攤的公平性問題。

1

環保問題的確已刻不容緩。

世界自然基金會於2019年發布的報告《通過問責制解決塑料汙染問題》顯示,75%以上的塑料成為了廢棄物,其中1/3已經變成塑料垃圾流入自然環境中,對生態系統特別是海洋造成日益嚴峻的汙染。

當地時間2020年6月8日,印度尼西亞亞齊省沙璜,環保人士收集海洋垃圾。

今年7月,一批科學家在北極地區蘭開斯特海峽鑽取的冰芯中發現了微塑料,這意味著地球上最偏遠的水域也已經受到了汙染。據報導,德國、瑞士的研究人員也曾在德國多地、瑞士阿爾卑斯山區以及北極地區採集的雪樣中發現微塑料。

這些人跡罕至地區的大部分微塑料都來自大氣循環和降雪。

我們扔掉的塑料,正以另一種形式回到我們的生活以及體內。近年來,餐盒、海產品、食用鹽、啤酒、蜂蜜等產品中均檢出了微塑料,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自來水和瓶裝水也有微塑料的檢出。有研究指出人體平均每周攝入5克微塑料,相當於一張信用卡。

近年來,塑料汙染問題也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從聯合國環境署發布《一次性塑料:可持續發展路線圖》(2018年7月),到全球187個國家達成協議《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2019年5月),到歐盟官方發布「限塑令」(2019年6月),全球都在試圖提出一次性塑料汙染的解決路徑。

國內,去年,垃圾分類在各城市逐漸展開,今年,更多的城市出臺並實施了垃圾分類和新的限塑政策。今年1月,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在《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中,也對於一次性餐具做了分階段的限制。今年的任務是——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2019年12月14日,上海地鐵人民廣場站大廳展出用一隻回收自上海4000個家庭的15000個塑料空瓶拼搭而成、象徵著海洋垃圾的2米高「小黃鴨」。圖片來源:IC Photo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9月1日正式實施,10月正式開罰。該條例第46條明確:餐飲服務和餐飲配送服務提供者不得免費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筷子、叉子、湯匙等餐具。

麥當勞此舉收費行為,就此誕生。

「不得免費提供」,就收費。麥當勞執行規定沒有錯,可問題是——

政策如此,消費者沒有拒絕的理由;如果政策執行嚴格,所以商家都收費,商家有償提供一次性餐具並不會增加銷售成本;這就意味著,在一次性餐具的治理上,所有環保成本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了。

環保是公共事業,環保政策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利益共享、成本共擔的,環保事業系統上的廠家、商家、消費者,以及負有環保職責的政府,都應當擔負起相應責任。這意味著,一次性餐具的治理,不僅指向消費者,也指向廠家、商家以及政府。

一次性餐具 圖片來源:CFP

如果沒有在一次性餐具的生產、銷售、提供環節強調相關方回收利用和處置廢物的義務,並分解這個義務的前提下,就先向末端的消費者收費,這便是不公平之處。

如此一來,便難免重蹈「限塑令」昨日覆轍。

2

對「一次性餐具收費」一事引發的爭議,說到底還是一次性餐具環保成本的問題。

垃圾分類執行越來越細緻和嚴格,你是否以為一次性餐具、快遞包裝等會因此而得到回收、再利用?事實並非如此。

自20世紀初起,塑料的發明極大方便了人類生活,到現在人類生活已經離不開塑料。塑料的回收成本很高,除了PET飲料瓶等高價值一次性塑料包裝物外,大量塑料包裝都屬於低價值回收物,得不到回收。日常生活可見,收廢品的只要飲料瓶。

飲料瓶回收成本高 圖片來源:CFP

後來,比如在一次性杯子這個細分領域,看似可降解、更環保的紙杯逐漸替代了塑料杯。可紙杯就比塑料杯環保嗎?

為隔熱和防漏水,紙杯內層專門塗有一層聚乙烯塑料膜。市場上對於聚乙烯塗層的回收技術並不普及,且分離出紙杯上這層塑料的技術大多數廠商都沒有,回收紙張的人便不願意收紙杯。

所謂的一次性紙杯是偽「紙杯」。

一次性紙杯 圖片來源:CFP

有環保組織梳理了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六個城市的垃圾分類政策,發現:質地軟的塑料製品(生鮮塑料盒、塑膠袋等)僅在少部分城市可回收;外賣餐盒、一次性餐具在大多數城市均被列為不可回收物;而僅有少數城市會回收快遞包裝。

說到快遞包裝,根據環保公益組織相關報告,僅2018年一年,中國快遞行業就產生了941萬噸的包裝物,其中85萬噸是塑料包裝。而這些塑料包裝中僅有不到5%被回收或重複使用,其餘的幾乎全部進入填埋場和焚燒廠,或是散落於環境中。

理論上,垃圾分類可以提升高價值可回收物的回收效率,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垃圾分類

而事實上,那些被大量使用、回收難度大、價值低的一次性餐具、一次性塑料包裝,並不會因為分類了就得到妥善處理。它們最終多數都被送到垃圾填埋場或焚燒廠。

而單就一次性餐具這一項而言,把塑料杯換成紙杯、進行垃圾分類,於環保都收效甚微。那麼,投入其中的環保成本等於是打了水漂。

3

治理一次性餐具,如果沒有在這個環保系統工程的生產、銷售、提供使用等環節有效付出環保成本,單靠向消費者收費,很顯然不行。

從效果上看,如果政策執行嚴格,環保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這不公平;如果政策執行寬鬆,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之中,消費者和商家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企圖利用價格槓桿助力環保的「計謀」就會失效。

垃圾處理場內,堆積的塑料垃圾。圖片來源:CFP

舊版限塑令12年,人們使用塑膠袋並沒有減少。

往近了說,近日來,不少城市的外賣平臺提示用戶,「可按需選擇是否配送一次性餐具」,但商家為了用戶體驗、為了避免投訴,即便用戶勾選「不需要」,不少商家仍會主動配送一次性餐具。

要想真正告別一次性餐具,根本的辦法是把一次性塑料餐具做到真正可回收,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然而,幾十年來,即使對環保材料的技術突破孜孜不倦,但都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可降解材料做不到真正可降解、用樹葉秸稈等原料製作餐具不能大規模生產……

國外研發製作的「一次性樹葉餐具」,成品更是完全天然,整個過程沒有使用膠、油、膠水或其實化學材料,只有樹葉。這種餐具只需28日就能被自然分解,變回天然養份。

而無論是生產源頭減量、二次利用,還是末端處理、再生循環,減少塑料汙染的各種模式探索也都成效不佳。

如此,消費端減量就成了目前環保的唯一的、見效快的途徑。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未來會在更多的地方被倡導並施行。而讓消費者接受,除了簡單粗暴的收費,也還有更好的方案。

比如,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累積次數領禮品,以獎勵而非懲罰鼓勵人們少用一次性餐具;

再比如,消費者在購買食品飲料時可支付環保押金,在消費者使用將包裝送達至指定回收點即可退回押金。目前這種押金返還制可以在玻璃汽水瓶和牛奶瓶的流轉上實現,也該可以在餐具上流轉上實現才對。

牛奶瓶可回收、流轉 圖片來源:CFP

在臺灣地區,甚至有政府力量來推動「禁用一次性塑膠包裝材」的政策。在某些咖啡店,消費者購買外帶咖啡,可以把證件押在櫃檯,之後返還玻璃杯時換回證件。

總之,方法有很多,經過了舊版限塑令的12年探索,不能再重複單純依賴採取「經濟槓桿」進行調控的方法。

而是需要打通一次性塑料汙染治理系統上的全部環節,制定完善限制一次性消費品相關政策,在推進政策的時候更加細緻入微,避免陷入環保成本分攤不公平、政府環保消費者買單的執行謬誤中。

參考資料:

《舊版限塑令執行八年:塑料越限越多,成為難解的汙染「死結」》.中國新聞周刊.2020/4/13.

《地球的一半|廢塑料:你是什麼垃圾?》.澎湃新聞.2020/6/8.

《地球的一半|各國治理塑料汙染給了我們什麼啟發?》.澎湃新聞2020/8/5.

END

(文:陳墨)

原標題:《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收費連捷徑都不是》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一次性水晶餐具,全新的一次性餐具,即將取代傳統消毒餐具
    在正規的消毒餐具廠家,餐具消毒是需要經過「除渣、粗洗、超聲波、精洗、漂洗、消毒、保潔、檢驗」這八道工序的,經過這八道工序後的餐具,才能真正地做到消毒殺菌的效果,但是正規消毒成本在6-8毛錢,一般的飯店消毒餐具有償使用不過才一塊錢,利潤並沒有很大,所以為了節省成本,有些廠家就開始減少消毒工序,更有甚者,餐具回收後只進行了粗細和除漬,就連洗完的水也不換,這樣雖然成本是減少了
  • 重慶市將取消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為此,市政府早在去年就頒布了《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發展循環經濟的決定》,《決定》指出:我市餐飲服務企業應當逐步取消使用一次性餐具。      事實卻是:一次性筷子並未就此銷聲匿跡。近日,記者隨機走訪發現,其中七成以上都使用了一次性餐具,規模小的一般只擺放了一次性筷子,稍具規模的則用上了包括有一次性筷子、溼紙巾和牙籤的「三件套」。          「要想讓餐館自覺取消一次性筷子是不可能的。」一位餐飲老闆私下透露,「對小餐館來說,這樣省水省電、省時省力。對大一點的店來說,則是一筆重要的利潤來源。」
  • 跟一次性餐具「說再見」
    來源:法制日報下班路過甜品店,買杯飲料取根一次性吸管;加班時叫一份外賣,商家配有一次性筷子和刀叉……7月以來,生活中常見的這一幕將受到限制。根據規定,自今年7月1日起,上海市餐飲服務業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筷子、調羹等四類一次性餐具。快遞包裝、一次性餐具,是當前生活垃圾最大的增量來源之一。走訪上海多家餐館、咖啡店發現,各家店鋪已進入狀態。
  • 一次性餐具要收費了!
    09:30:42 來源: 愛洛陽 舉報   10月17日  #深圳麥當勞對一次性餐具收費
  • 康衛者一次性水晶餐具 前景大好
    康衛者一次性水晶餐具,不僅提供高質量全套節能環保餐具,同時對使用過的餐具進行再次回收,回收後的餐具經二次速粒處理後,再用於生產汽車燈罩、警燈等警報器械,保險槓外殼、反光鏡外殼等等,這樣既可以替餐飲業主減少了餐具清洗、洗碗間等的大筆投入,同時還增加額外收入,又讓顧客對餐具衛生滿意,更樂於使用,並且綠色環保,節約能源,可謂一舉多得!
  • 一次性餐具告別上海外賣 網友:不給餐具怎麼吃飯?
    「通過告知和讓消費者自己選擇要不要一次性餐具,就能證明餐飲單位或餐飲配送單位沒有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這是消費者自己的選擇,商戶是被動提供』。」——相關人士表示。「外賣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後,原本含在打包費、送餐費裡的餐具成本的價格都由平臺上的商戶自主設定,平臺一般不幹預。」——外賣平臺「餓了麼」和「美團外賣」做出相同回答。
  • 為什麼一次性餐具市場越來越好
    一次性餐具市場前景發展如何?消毒餐具是03年非典時期,國家頒布條令:「餐飲服務行業必須為顧客提供一次性就餐用品及實行分餐制」,在這樣的條件下迎刃而生的新興產業。之後消毒餐具家庭作坊鋪天蓋地而來;因其巨大的利潤空間,為了搶得這個市場,不少消毒企業壓縮生產成本。
  • 餓了麼發布「藍色星球」計劃 透視一次性餐具使用現狀
    短期:從產品層面,引導用戶和商戶自覺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9月中旬,新版餓了麼APP將在下單確認頁添加「無需餐具」備註選項,並為選擇該項備註的用戶提供積分獎勵。餓了麼積分商城將開設環保專區,供用戶使用積分認領荒漠公益林、兌換環保購物袋等。
  • 你還在戶外使用一次性餐具嗎?
    你還在戶外使用一次性餐具嗎?這可能既不環保也不安全。
  • 一次性餐具的黑幕到底有多黑?
    經濟的發展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吃遍八大菜系,可你是否知道在享受美味與便利的同時,不起眼的一次性餐盒會對自身健康和生態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今天你使用一次性餐具了嗎?一次性塑料餐飲具是指由樹脂或其他熱塑性材料通過熱塑成型加工得到的一次性餐飲具,包括一次性使用的餐盒、刀、叉、勺、杯、吸管等。
  • 一次性餐具收費,不該全部由消費者買單
    9月1日起,《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正式開始實施,除對市民進行垃圾分類要求外,還規定餐飲服務和餐飲配送服務提供者,不得免費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筷子、叉子、湯匙等餐具。不得免費提供,那麼就意味收取費用。不可否認,一次性餐具收費,將提高用餐成本,倒逼消費者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轉而使用非一次性餐具,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 你,做好準備跟一次性餐具「說再見」了嗎?
    快遞包裝、一次性餐具,是當前生活垃圾最大的增量來源之一。減少塑料垃圾、白色汙染,既需要消費者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做起,也需要相關方面加快環保餐具的普及和推廣。(小標題)告別一次性餐具 餐飲行業提前「進入狀態」「在店內食用,我們可以給您提供不鏽鋼刀叉,如果外帶,我們不會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
  • 發改委解禁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節約石油 安全達標
    發改委產業協調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刪除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條目主要基於多種考慮:它符合國家食品包裝用具相關標準;使用後可以回收再利用;國際上許多國家和地區一直在使用;可以節約石油資源;隨手丟棄垃圾的行為已大幅減少,廢棄物回收體系逐步建立,最初出臺禁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使用的環境已發生很大變化,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條目進行調整的時機基本成熟。
  • 一次性餐具市場前景怎麼樣?
    一次性餐具用人們去餐館吃飯,越來越喜歡使用用品從生產加工的消毒流水線到封口壓縮包裝後端上餐桌,康衛者一次性餐具每道工序都嚴格執行國際標準。杜絕了未清洗消毒的隱憂,打消了消費者顧慮,一直以來,一次性餐具業以市場廣闊、贏利豐厚,吸引著眾多投資加盟者的目光。
  • 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南京鼓樓各星級酒店這樣垃圾分類
    5 月 19 日下午,"綠水青山—南京垃圾分類大家談"暨鼓樓區單位垃圾分類先行先試工作新聞發布會在鼓樓濱江希爾頓酒店召開,區內各星級酒店代表就垃圾分類和一次性用品使用進行經驗分享,有的酒店用再生紙餐具取代塑料餐具,有的酒店在洗滌餐具上用高溫蒸汽取代化學藥品。
  • 北京提供一次性餐具或被罰款,最高擬罰5千元,自備餐具感覺如何
    記者發現,垃圾減量、快遞應使用可循環的環保包裝、飯館酒店應當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等社會關注度高的多個熱點,此次全部被寫入了草案送審稿中。新華社發 徐駿 作關鍵詞:一次性用品主動提供最高擬罰5000元酒店到底該不該提供一次性牙刷?外賣是否應該提供一次性筷子?
  • 一次性水晶餐具的市場有多大,你知道嗎?
    一次性水晶餐具,採用的是PS(聚苯乙烯)材質,這種材質擁有無色無味,無毒抗菌,硬度高,透明度高等特點,不僅使用起來方便,而且造型也非常美觀。且在製作是需要無菌無塵的車間,經過260°C高溫一次成型的,出廠也要進行紫外線殺毒,乾淨衛生,讓我們使用起來更加舒心。
  • 為防疫,臺灣部分餐廳改回一次性餐具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臺灣當局過去一年推動禁用一次性餐具,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延燒,部分餐廳已宣布改回一次性餐具。據臺灣「中央社」9日報導,民進黨「立委」莊競程在當天的「立法院」會議上質詢稱,臺「環保署」在2019年5月公告「一次用塑料吸管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辦法」,並在當年7月1日開始在政府、學校、百貨公司、快餐店實施;但因應新冠肺炎疫情,不少餐飲業者都「開了第一槍」,開始使用一次性餐具。
  • 生產車間雜亂,使用成本低廉,「禁塑令」難禁一次性塑料餐具
    楚天都市報記者詹鈃 視頻剪輯王鵬不光是塑膠袋,普通市民日常使用的塑料產品還有難分解的塑料制一次性餐具。今天上午,在湖北省消委聯合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餐飲具集中消毒分會舉行的公共餐具安全消費體察活動中,一次性塑料餐具的生產環境被曝光,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工人在生產線上工作。餐消專家呂先銘介紹,低廉的成本,讓這種塑料一次性餐具短時間內難以被「消滅」。
  • 消協成原告 無錫消協為一次性餐具收費訴火鍋店
    本報記者 路若愚  消協3調查員在火鍋店 每人被收1元餐具費  談到這個案件的訴由,原告無錫消協的委託代理律師虞仕俊告訴記者,近年來無錫市消協接到了很多消費者關於餐飲企業強制消費一次性消毒餐具的投訴,而經過市場走訪調查發現,一次性餐具的強制消費在無錫大多數餐飲企業都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