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遇史無前例重大變局,涉及十堰、武漢、荊門、宜昌等地襄陽曾多年蟬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之榮譽,作為湖北省汽車產業中心之一,近年來不斷完善城市內涵,提高全市綜合實力,當前卻迎來史無前例重大變局。襄陽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商賈雲集之地,被譽為華夏第一城池。自東漢時起就已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由劉表將荊州(當時省級行政區劃)治所由漢壽遷至襄陽,開啟了本市在歷史上的新篇章!東風汽車襄陽基地管理部今後將併入十堰管理部,受其領導!今年七月底,國家特大型骨幹企業、世界五百強、全國三大車企之一的東風汽車公司在十堰召開機構重組大會。有關負責人指出,襄陽管理部人事與業務整體納入十堰管理部,東風公司社會事業管理中心一同併入。東風公司總經理助理羅元紅為此說明:「此次社會事業管理中心、襄陽管理部管理體制調整是經過東風公司領導班子集體討論、深思熟慮的結果,這個調整是綜合了當前形勢的變化、東風公司戰略調整的客觀要求和相關單位工作的變化做出的重大決策。」上述內容在「東風汽車報」、「十堰晚報」、「十堰秦楚網」等傳媒機構登報,屬實。
2018年8月11日,東風公司十堰管理部領導對兩家被整合的單位公開講到:「要從公司重大戰略部署上理解和支持公司的決策……」言外之意不可忽視,要知道襄陽是東風公司三大管理部所在地之一,長期擔負著東風崛起和襄陽復興的重任。這次整合或將為當地帶來深遠影響,但是襄陽必須服從。同時,也驗證了湖北省(東風)汽車產業重大調整的事實,影射出相關部門對襄陽的態度轉變。武漢獲得98.51億元的巨額投資,由東風汽車集團牽頭建設傳統汽車、新能源汽車新工廠,很可能是為日產汽車而建!!了解襄陽汽車產業結構的網友應該都知道,襄陽是日產汽車「全能型」生產基地,一直以來都是日產在我省唯一整車產地。生產豪華品牌英菲尼迪、樓蘭,中高端品牌天籟,還有為市場化而「復活」的藍鳥,近年來又增設了奇駿生產線。武漢新設日產工廠的目的是為了擴大市場佔有率,提高品牌綜合實力。據了解,襄陽與武漢的車程僅僅三小時,「西武高鐵」襄陽至武漢段開通後只需要一小時左右,個人分析武漢新建日產工廠將有效提升存在感的同時,不排除降低在襄陽份額的可能性。襄陽日產基地通過多年發展累計出大約25萬輛的汽車產能,而武漢工廠一經面世就擁有30萬輛產能。這麼近的距離增設工廠意義在哪裡?今年2月13日,東風汽車集團才與襄陽市籤訂《促進襄陽汽車產業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017-2021)》,協議指出雙方在未來四年力爭將東風汽車襄陽基地建成國內有影響力的100萬輛級整車(含新能源汽車)製造基地。結合襄陽的事實,當地新能源汽車總產能(含在建)已接近百萬輛產能。2017年全市汽車產能311295輛,其中新能源汽車32346輛。若按照《框架協議》來發展襄陽,新設日產工廠的三十萬產能將推動襄陽加快邁入百萬輛級整車製造基地。綜合來看,襄陽打造百萬輛級整車製造基地的力度還遠遠不夠!湖北對省內城市差異化發展來看,武漢不僅承接了十堰商用車領域的「掛車」基地,還將與襄陽形成同質化的日產汽車生產基地。
襄陽建設「中國新能源汽車之都」的同時,荊門也提出建設!!!
2018年1月4日荊門政府工作報告發布,文中提及擦亮「新能源汽車之都」和「通用航空新城」兩張產業名片。2016年11月21日,荊門提出打造全國新能源汽車之都。
早在2014年,襄陽市已出臺《關於加快襄陽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襄陽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目標,明晰打造「中國新能源汽車之都」的路徑。
宜昌與襄陽同是省域副中心城市,不僅自貿區面積領先於襄陽,還將率先修建軌道交通!!!
2017年4月1日,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湖北自貿區分為三個片區,分別是武漢、襄陽、宜昌。襄陽和宜昌自貿區的面積分別是21.99平方公裡、27.97平方公裡。
2018年7月7日,湖北省官網發布《湖北省綜合交通鐵路民航城市軌道油氣管道部分三年攻堅工作方案(2018-2020)》!!明確表態宜昌將在明後兩年,有三條軌道交通開工。2019年建設的14個項目中,宜昌市軌道交通二號線一期工程在列;2020年有16個項目,其中包含宜昌市軌道交通二號線一期工程、軌道交通一號線一期工程、三號線一期工程。
同時提到宜昌機場改擴建工程、沿江高鐵、鄭萬高鐵聯絡線等一大批重大項目。
經已公布的相關文件和公告得出一個結論,十堰、荊門、武漢與襄陽在汽車產業的定位存在重大變局。
這是襄陽2010年以來史無前例的,因此襄陽人應該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建設美好新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