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諾貝爾獎得主安東尼·萊格特教授:日常世界真的服從量子力學嗎?

2021-01-09 中國數字科技館

12月27日晚19:00,跨時空對談---與國際知名科學家對話系列《科學連線》第16期如期舉辦。主講嘉賓為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Anthony Leggett)教授,特邀嘉賓為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潘建偉院士,專家顧問及本次活動的嘉賓主持為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施鬱教授,實驗室嘉賓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執行院長陳宇翱教授。

本次活動由中國科技館網站、微博、百家號、知乎號、頭條號、央視頻,以及我們的太空新媒體中心、騰訊視頻教育頻道、百度百科、科普中國和新浪科技共11家流量媒體同時直播,取得了直播間觀眾及各分會場觀眾的熱烈反響。

活動中,安東尼·萊格特教授首先就「日常世界真的服從量子力學嗎?」這一主題發表了遠程直播演講,施鬱教授進行全程翻譯。萊格特教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聯合會成員,也是世界公認的低溫物理學領域的領袖。由於他在超流體理論研究中做出的開創性工作,被授予了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萊格特教授進行現場連線

直播中,萊格特教授通過簡單的概率知識為大家說明了量子力學的特別之處——在特定情形下,量子理論的最自然解釋意味著,一個實驗在「觀察」行為之前將沒有確定結果。萊格特教授指出,這一問題最早由薛丁格在1935年提出,後來也被稱為「薛丁格的貓」思想悖論。通過這一思想實驗,薛丁格第一次將量子不確定性的悖論引入到宏觀世界。在此基礎上,萊格特教授指出了一些試圖「解決」這一悖論的想法,包括極端統計解釋、多重世界解釋、正統解釋(也稱為退相干解釋)。萊格特教授對以上三個解釋都不滿意,認為GRWP理論更能解決上述問題。萊格特教授認為,我們無法判斷量子力學是否在日常世界仍起作用,因為找到退相干不起作用的「日常尺度」的物體非常困難,它需要滿足這樣四個條件:物體對應的狀態都是在「日常」層面的;對應的能級是在「原子」層面的;與外界隔絕;固有耗散很低。而在超導物理實驗、自由空間分子衍射實驗中可以滿足這些條件,萊格特教授結合具體實驗方案介紹了相關的工作,並指出在超導裝置的水平上,宏觀實在論,即認為量子力學對於日常世界仍適用的觀點是不成立的。演講結束後,萊格特教授與潘建偉院士、陳宇翱教授和施鬱教授展開對話,進一步探討了實驗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四位科學家現場直播連線

隨後,潘建偉院士作為特邀嘉賓,以「從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到量子信息科技」為題發表演講。從「量子力學的建立——第一次量子革命」到「超導量子計算實驗研究進展」,再到「量子力學的未來展望」,潘建偉教授為普通觀眾建立了一個「什麼是量子力學」的概念。隨後,潘建偉教授所在實驗室學生帶領大家參觀了超導量子計算實驗室。

超導量子計算實驗室專注於在超導系統實現通用量子計算,這是最有潛力的量子計算方案之一。目前,實驗室科研人員已經完成了從設計、製備到測量的全產業鏈布局,並已經成功操縱24個量子比特,這為中國的量子計算事業獻了巨大的力量。實驗室以微納加工中心、極低溫測試平臺及電子學研發中心為三大核心,團隊規模逾80餘人。

其中,微納加工中心建設有完整的國內領先的可進行超導量子計算處理器製備的淨化間,擁有專用設備20餘臺,能夠完整實現從樣品設計、製備到表徵的閉環鏈路。極低溫測試平臺建設有多套能夠將樣品冷卻至0.01K的稀釋制冷機系統,可容納上百比特進行相干調控。電子學研發中心設計製造了調控量子比特所需要的幾乎全部電子學控制軟硬體,實現了控制儀器的國產化,並已全部配套極低溫測試平臺使用。由於量子計算超越經典計算的強大算力,超導量子計算實驗室成為目前國內備受矚目的實驗室之一。與此實驗室進行連線,對公眾有重要的科普意義。

中科院超導量子計算實驗室現場連線

在整場活動的最後,陳宇翱教授作為本期實驗室嘉賓帶大家雲遊了其所在的超冷量子模擬實驗室,向大家介紹了他是怎麼「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操縱原子」的。他向大家解釋道,太陽表面的溫度是6000℃,開水的溫度是100℃,超導晶片的溫度是10MK,比絕對0度高1%K。而超冷量子所需要達到的溫度是10-9K,只比絕對0度高了1/1000000000,這就是為什麼說「超冷量子模擬實驗室」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計算電子運動的時候,模擬300個兩級粒子的演化需要的經典儲存空間為2300,這已經超過了已知宇宙中原子數目的總和。針對這個問題,費曼提出的方法是利用原子系統來計算電子的運動。簡單來說,就是讓計算機本身量子化。具體怎麼做呢?需要利用光來對原子進行進一步冷卻。從六個方向向原子打光,使光的頻率面對原子作用,從而使原子冷卻下來。陳宇翱教授提出,21世紀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理解量子材料的物理機制與設計新型材料。

超冷原子憑藉其豐富的可調實驗參數,已經成為研究凝聚態物理、核物理和天體物理等領域量子現象的理想平臺。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技術革新,陳宇翱教授實驗團隊已經成功搭建了一套基於鋰原子和鉀原子的超冷原子混合實驗平臺,並開展了6Li-41K的費米-玻色、6Li-40K的費米-費米等混合體系的研究。

在目前工作的6Li-41K系統中,陳宇翱教授實驗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異核玻色-費米混合超流體,並同時產生和觀測到了混合渦旋晶格,直接證明了雙超流體的存在;團隊還首次在41K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中觀測到了極寬的d波勢形散射共振,並間接證明了d波分子超流的存在。實驗室還將發展基於光晶格的調控與探測技術,研究在不同相互作用、不同摻雜程度下費米-哈伯德模型的低溫相圖,試圖解釋高溫超導的物理機制。

中科院超冷量子模擬實驗室現場連線

本期活動共設有山西、南京、內蒙古、遼寧、吉林和日照六所科技館線下分會場。其中,山西科技館現場觀眾達40餘人,南京科技館現場觀眾達30餘人。直播現場,觀眾們認真聆聽,積極參與互動,在幾位專家教授的講解中,一起走進「量子」世界,探索科學的奧秘。

山西科技館分會場現場

南京科技館分會場現場

由中國數字科技館主辦的「科學連線」第16期活動圓滿結束,此次跨時空的關於「日常世界真的服從量子力學嗎?」對話,將在廣大觀眾朋友們心中種下科學探索的種子,激發和培養廣大公眾的科學意識,也將為科技館多方位開展科教活動提供寶貴經驗。

相關焦點

  • 【直播預告】對話諾獎得主安東尼·萊格特——日常世界真的服從量子力學嗎?
    本期《科學連線》主題是對話諾獎:日常世界真的服從量子力學嗎?量子力學從原子層面描述自然界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大多數物理學家認為原則上從日常層面也可以描述關於世界的「全部真相」。本期對話諾獎我們將討論這一難題,以及一些流行的「解決」方案。 本期主講人為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安東尼·萊格特教授。我們還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潘建偉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執行院長陳宇翱教授,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施鬱教授共同參與對話。
  • 第28期巔峰對話——與諾貝爾獎得主伯納德·L·費林加一起探索微觀...
    第28期巔峰對話——與諾貝爾獎得主伯納德·L·費林加一起探索微觀分子世界的樂趣清華新聞網5月29日電 5月18日晚,第28期巔峰對話(Top Talk)於人文社科圖書館大同廳舉辦,一百二十餘名中外學生跟隨著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伯納德·L·費林加(Bernard L.
  • 薛其坤會見史丹福大學教授、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
    薛其坤會見史丹福大學教授、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清華新聞網10月31日電 10月28日上午,史丹福大學教授、美國能源部前部長、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一行訪問清華,副校長薛其坤在工字廳會見了來賓,雙方對加強科研合作等內容交換了意見。
  • ...與諾貝爾獎得主伯納德·L·費林加一起探索微觀分子世界的樂趣
    第28期巔峰對話——與諾貝爾獎得主伯納德·L·費林加一起探索微觀分子世界的樂趣清華新聞網5月29日電 5月18日晚,第28期巔峰對話(Top Talk)於人文社科圖書館大同廳舉辦,一百二十餘名中外學生跟隨著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伯納德·L·費林加(Bernard L.
  • 人大教授:諾貝爾獎為何權威?
    文/人大教授陳傳席 諾貝爾獎為何最權威 他們都是中國臺灣人,在美國工作或留學,剛從廣播中聽到李遠哲獲諾貝爾獎的消息,而且李遠哲也正在這個城市,他自己也是聽別人告訴他自己獲諾貝爾獎的消息,後來又在廣播中得到證實了的。 原來,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得主事先一點也不知道。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這些年日本拿了不少諾貝爾獎,包括加入了美國國籍的兩位在內,日本人已經有了25名諾獎得主,而且獲獎的工作全是在日本國內進行的。2013年開始連續三年都獲獎,這個醫學生理學獎也已經是第四回了,結果到現在搞得弄來了諾貝爾獎也就是一個新聞,但不是什麼大新聞的古怪局面。
  • 諾貝爾獎真的公平嗎?
    每年10月初,是諾貝爾獎出爐的日子。這一享譽世界的科學及人文獎項備受世界的矚目。諾貝爾獎得主一經公布,就會成為榜樣,不但在學術上「登頂封神」,成為各自國家和學術團體的英雄,更有不菲的獎金收入。然而,諾貝爾獎自頒發伊始,就備受爭議。人們首先質疑諾貝爾獎的公平性。這集中表現在諾貝爾獎歷屆得住的構成上。在諾貝爾獎首次頒發的119年裡,只有3%的科學獎獲獎者是女性,617位科學獎得主中沒有一位是黑人。歷年得住中絕大多數是白人男性。
  • 《未來簡說》赴美專訪諾貝爾獎得主 王星對話阿希姆·弗蘭克
    《未來簡說》近期推出了重磅之作——科學領域最高峰的諾貝爾獎得主專訪,每一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是對於全球科學界的大盤點,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領域對全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將進入榮譽殿堂,《未來簡說》的製作團隊在2017年頒獎典禮舉行前夕前往美國,專訪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分享他們在科學探索路上的挑戰與收穫,以及對未來的期待。
  • 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受聘為西安交大名譽教授
    原標題: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受聘為西安交大名譽教授   昨日,在紅會醫院,諾貝爾獎獲得者厄溫·內爾(前右一)和達尼埃爾·謝赫特曼(前左二)體驗中醫傳統按摩療法 記者 尚洪濤 攝  12日,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厄溫·內爾和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達尼埃爾
  • 保羅·狄拉克:「像羚羊一樣害羞」的諾獎得主
    作為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他因狄拉克方程而獲得1933年諾貝爾獎。  作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保羅·狄拉克還以沉默寡言而著稱。有一次,席艾瑪興奮地衝到狄拉克的辦公室說:「狄拉克教授,我剛想出一種關於宇宙學中恆星形成問題的方法,可以告訴你嗎?」狄拉克回答:「不。」談話就此結束。  還有一次,狄拉克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講課,一名聽眾提問說:「黑板右上方的那個方程我不懂。」幾分鐘過去了,狄拉克一言不發。主持人為了打破尷尬局面,對他說:「請您回答一下剛才那個問題吧。」
  • 諾貝爾獎,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近日,接力出版社翻譯出版了韓國科普名家李鍾鎬的「漫遊諾貝爾獎創造的世界」叢書,從日常生活角度系統介紹諾貝爾科學獎。該叢書解析諾貝爾獎的全新角度,或許能在這個冬季如「韓流」般帶來一股科學教育的清新之風。    每年的10月中旬,無一例外都會有一個備受關注的新聞焦點——在瑞典和挪威公布的五項諾貝爾獎獲獎者名單。
  • 南京高中學霸自學大學化學 與諾獎得主英語對話
    原標題:化學學霸劉天嘯 高中學習大學知識 劉天嘯對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莫爾納爾教授 今年3月30日,南京一中迎來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莫爾納爾教授,學校的幾位化學學霸獲得與諾獎得主對話的機會,高二(2)班的劉天嘯就是其中一位。
  • 諾貝爾獎真的已經過時了?
    可是我怎麼越看這個教授文章裡的證據越覺得不舒服呢?他說因為《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科學》雜誌和CNN這些網站沒報導,就得出來諾貝爾獎在世界上已經不受重視了的結論。以西方的媒體報導為標準,這不就是標準的跪舔嗎?
  • 諾獎得主麥可·楊教授訪華 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再度啟航
    中國日報12月4日電(記者 馬振寰)近日,2017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麥可·楊(Michael Young)教授到訪浙江大學,正式拉開2018年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NPII)序幕。在為期兩天的訪問中,吳朝暉校長會見了項目團一行,楊教授發表了系列主題演講,並與浙大師生深入交流互動,分享前沿洞察和學術成果,講述榮譽背後的探索歷程,激勵年輕一代勇於創新,發掘科學的無限可能。隨後,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還將走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中科院研究員張雙南:與想推翻量子力學的少年對話
    12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通過微信和一個中學生有一段對話。他整理了文字內容,並公布在網上: 昨天通過微信和一個中學生有一段對話。這個孩子顯然非常優秀,而且彬彬有禮,但是由於還不知道科學研究是怎麼一回事,以為自己找到了物理學的一個大漏洞,試圖馬上推翻量子力學,沉浸在裡面不可自拔。
  • 你知道搞笑諾貝爾獎嗎?其中一個「得主」歷時將近100年
    「諾貝爾獎」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獎項我們大家都知道,但你們知道有搞笑諾貝爾獎嗎?還真的有,下面就有小編來帶你了解一下。搞笑諾貝爾獎是模仿諾貝爾獎而建立的,主辦方是科學幽默雜誌,評委中不乏有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
  • 諾貝爾獎得主北師大講述引力波—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12月19日,2017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得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雷納·韋斯和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費曼理論物理學教授基普
  • 人大教授:諾貝爾獎為何最權威?因為獲獎者不用像乞丐一樣
    人大教授:諾貝爾獎為何最權威?因為獲獎者不用像乞丐一樣填表和自吹自擂!原來,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得主事先一點也不知道。但如果要科學家自己上報、求獎,求人為自己發放諾貝爾獎,而且必須自吹自己的成果如何高明,同時還得貶低別人(同行)的成果,又是填表,又是上報,又是審核,等等,那麼,這位科學家還高貴嗎?人格還高尚嗎?他還有時間和心情去從事研究嗎?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2020年10月宣布的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三位科學家,其中病毒學家Michael Houghton是來自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全職教授,同時他也是阿爾伯塔大學李嘉誠病毒學研究所下屬應用病毒學研究所所長,從2010年開始就在阿爾伯塔大學任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