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狄拉克:「像羚羊一樣害羞」的諾獎得主

2020-11-25 光明網

  1902年8月8日,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誕生。作為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他因狄拉克方程而獲得1933年諾貝爾獎。

  作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保羅·狄拉克還以沉默寡言而著稱。一家倫敦報紙曾這樣評價這位諾獎得主:「像羚羊一樣害羞,如女王僕人一樣謙遜」。

  「我要做我自己」

  1902年,狄拉克出生於英國布里斯托,他的父親是瑞士人,母親是英國人。狄拉克的父親是一個嚴格而專制的人,他強迫孩子們只能說法語,整個家庭顯得非常沉悶、冷酷。狄拉克與父親的關係很緊張,以至於在父親死後,他寫道:「我覺得我更自由了,我要做我自己。」

  然而,不論狄拉克想要做回怎樣的自己,他的性格都很難改變——他始終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

  一次,一位法國物理學家拜訪狄拉克。這位法國人用蹩腳的英語試圖與狄拉克交流。過了一會兒,狄拉克的妹妹走進房間,用法語問狄拉克一些事情,狄拉克也以流利的法語作了回答。來訪者自然很憤怒,大聲叫道:「為什麼不告訴我你能講法語?」狄拉克簡潔地回答說:「你從來沒有問過我呀。」

  不知是不是父親的原因,狄拉克對說法語有些排斥,但可以確定的是,他的學校教育都是在英語環境中完成的。

  「所有物理學家中最純潔的靈魂」

  1921年,狄拉克在布里斯托大學獲得電機工程方面的理學士學位。此後兩年,他留在那裡學習數學,然後作為數學研究生進入劍橋聖約翰學院。在物理學家海森堡1925年引入新的量子力學後不久,狄拉克就開始做這方面的工作。1926年,他在劍橋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

  在量子力學界的幾位著名物理學家中,與玻爾是運動健將、海森伯彈得一手好鋼琴、薛丁格善於作詩等不同,狄拉克的標籤是沉默和安靜。他很難接近,甚至對那些與他共事很長時間的人也採取保留的態度。

  但是,玻爾對狄拉克有著極高的評價——「所有物理學家中最純潔的靈魂」。無論這個評價是否言過其實,但狄拉克的寡言讓很多人有所領教。

  1947年,荷蘭物理學家派斯在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工作時結識了狄拉克,他回憶起他們在研究所走廊裡的一次對話。狄拉克說:「我妻子問你能否和我們一起共進晚餐?」派斯回答說:「很抱歉,我另有安排。」狄拉克說:「再見。」

  1950年前後,天體物理學家席艾瑪拜狄拉克為導師。有一次,席艾瑪興奮地衝到狄拉克的辦公室說:「狄拉克教授,我剛想出一種關於宇宙學中恆星形成問題的方法,可以告訴你嗎?」狄拉克回答:「不。」談話就此結束。

  還有一次,狄拉克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講課,一名聽眾提問說:「黑板右上方的那個方程我不懂。」幾分鐘過去了,狄拉克一言不發。主持人為了打破尷尬局面,對他說:「請您回答一下剛才那個問題吧。」狄拉克說:「剛才那個不是問題,是一句評論。」

  幸運的是,這樣的性格,並沒有妨礙狄拉克成為一名偉大的物理學家。

  討厭議論的諾貝爾獎得主

  1933年,狄拉克因狄拉克方程與薛丁格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1歲。他對好友盧瑟福說想拒絕這個榮譽,因為他討厭名聲,討厭公眾的媒體的大肆議論和宣傳。

  盧瑟福對他說:「如果你這樣做,你會更出名,人家更要來麻煩你。」最終,狄拉克像要出嫁的姑娘一樣,羞答答地走上了諾貝爾獎領獎臺,並發表「電子與正電子的理論」的得獎演說。

  狄拉克並不是無禮,他直接回答問題,不作評論或者不說廢話,只不過是按邏輯行事,在某些場合表現得與社會所接受的方式背道而馳,他在日常生活和科學上都以直接與坦率而聞名。

  鍾愛數學與數學美

  狄拉克一生鍾愛數學。他在構建電子波動方程時在本質上使用的是純數學方法。1956年,狄拉克在訪問莫斯科大學時題詞:「物理學定律必須具有數學美」。1963年在都柏林發表的拉莫爾演講中,狄拉克說:「我們應當把數學美作為我們的指引燈塔,去建立一些有意義的理論——首先它們得具備數學美。」

  狄拉克深信「數學美學原理」是了解宇宙奧秘的唯一鑰匙,而且他也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理論優美、簡潔、深刻,經典著作《量子力學原理》是量子物理的權威性經典名著,對後世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甚至有人稱之為「量子力學的聖經」。

  楊振寧曾提到狄拉克的文章給人「秋水文章不染塵」的感受,沒有任何廢話,直指本質,直達宇宙的奧秘。或許,這就是一位「像羚羊一樣害羞」的物理學家,最迷人的魅力所在。

  人物百科

  保羅·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年8月8日-1984年10月20日),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並對量子電動力學早期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1933年,因為「發現了在原子理論裡很有用的新形式」(即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薛丁格方程和狄拉克方程),狄拉克和埃爾溫·薛丁格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科普中國出品,8月8日綜合中國科學報等報導)

[責任編輯:張亞如]

相關焦點

  • 科學網—保羅·狄拉克:像羚羊一樣害羞的物理學家
    保羅·狄拉克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1933年,狄拉克與薛丁格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 得了諾獎卻不想領?這些諾獎得主的傳奇事跡也太可愛了吧
    提到諾獎得主,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一些光輝的形象,他們代表了人類智識的最高水準,非常高大上。但其實,在諾貝爾獎的光環背後,很多諾獎得主也有著奇奇怪怪的一面——但也可可愛愛的。得獎卻不想領的諾貝爾獎得主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天才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獲得了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那時他只有31歲,是個非常害羞的小夥子,特別討厭出風頭,一想到去領獎時得上臺演講,還要參加宴會,成為輿論焦點,他就掙扎不已,於是他去問也得到過諾貝爾獎的歐內斯特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他的名字出現的非常突兀,就像是為了藉助其諾獎得主的名聲一樣,而也正因為這樣的名聲,這些文章看起來並不能被成功退回。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2018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高中差點「肄業」
    原標題:高中差點「肄業」 努力奪得「諾獎」   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的主題演講於12月7日~8日在瑞典舉行,並面向公眾開放。每場正式演講開始前,諾爾貝基金會的相關委員會都會向公眾分享獲獎者的一些小故事。這堪比學術演講主餐前一道美味前菜。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餘金權:完全不一樣!當我還在上海求學時,真的比較艱難。我們沒有最新的設備,沒有足夠的信息,沒有網絡,沒有電腦。出國之前我完全沒有用過電腦,當時寫論文全是手寫的。最不一樣的變化是與外界的聯繫。你看,現在諾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就在這裡。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諾獎雙料得主當選中科院院士:曾讓青蛙在半空中飛行
    這2為諾獎得主分別是安德烈·蓋姆和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  作為石墨烯的發現人之一,值得注意的事,安德烈·海姆諾貝爾獎與搞笑諾貝爾獎雙料得主,他也是至今所有的諾獎得主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同時獲得過搞笑諾獎和真正諾獎的獲獎者。
  • 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原標題: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他是第四位兩度諾獎得主,唯一兩獲化學獎的諾獎得主,唯一兩獲諾獎的英國人。他被認為是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根據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11月20日證實的消息,桑格是19日在劍橋一家醫院熟睡中去世的。  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前主任科林·布萊克莫爾教授說,桑格發明的兩項技術打開了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領域的大門。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100餘位諾獎得主手撕綠色和平,轉基因推廣迎來轉機?
    綠色和平為何被100多位諾獎得主點名批評這封公開信的開頭這樣寫道,「致綠色和平的領導,聯合國和全球各國政府」,能與聯合國和各國政府並列,可見綠色和平在諾獎得主們眼中的「重要地位」。
  • 2017諾獎物理獎得主:發現引力波 一場40年的「打賭」
    2017諾獎物理獎兩位得主講述:  發現引力波  一場四十年的「打賭」  從去年開始位居《科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科學發現榜首,到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領域,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由於證實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拓展了人類的科學知識邊界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科學精神面面觀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秦曉涵  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PPT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裡,這位82歲的老人質疑、糾錯、再質疑、再糾錯,把氣氛搞得像一場考試。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迪弗洛2015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
  • 諾獎理財啟示錄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諾獎組委會始終聯繫不上得獎者之一的米爾格羅姆,他的鄰居,同為諾獎得主的威爾遜不得不半夜跑到他家門前按響門鈴,這也讓兩人喜提了「諾貝爾獎得主被鄰居告知自己的獲獎」的微博熱搜詞條。
  •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知道B站,手機玩的賊溜
    目睹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自如地講出B站暗號的小夥伴們。作為科學家的萊維特嚴謹地用了一個數據來形容他對電子產品的掌握程度:「我仍可以像一個15歲的孩子一樣使用手機。」他提起了諾貝爾獎的特殊屬性:它和別的獎項很不一樣,因為你在得獎之前完全被蒙在鼓裡。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圖|Rasmus Bjørk化學家平均需要等待20年獲得諾貝爾獎,這已經是分析數據中,諾獎得主裡等待時間最短的了。圖|Rasmus Bjørk01意氣風發奎洛茲:我29歲就有了重大發現!02最年長諾獎得主古迪納夫:我的年齡剛剛好WLF曾向大家推送過現年98歲高齡的2019 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的故事(詳見推送)。古迪納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