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解讀: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眼中的AI模型?
據科學家估測,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93億;1萬年後,地球人類將滅絕的概率為95%;1萬億年後,太陽將不復存在。研發AI人工智慧,加速AI智能多維度發展,並融合機器智能、智能生物以及新能源,是為了人類更遙遠的未來!
-
《流浪地球》 物理知識
撇開娛樂性,地球「流浪」的方案在科學的維度靠不靠譜?尤其是地球和木星碰撞危機的解除方式,是否符合科學邏輯?記者就此採訪了駐青高校的幾位物理學科教師。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 孫彬是目前看過的最好國產科幻片 「《流浪地球》是目前我看過的最好的國產科幻片,突破了以前對國產科幻片的理解。
-
地球系統科學:地球的系統科學與地球系統的科學
由此可見,其基本特徵是闡明系統的整體行為,目的是揭示各種系統的共性以及演化過程中所遵循的共同規律,發展優化和調控系統的方法,並進而為系統科學在科學技術、社會、經濟、軍事、生物等領域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從這個角度來說,系統科學已經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以研究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為目標,是一門跨學科的科學。這樣一來,系統科學研究的內容就變得無所不包,具有整體論的性質。
-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故事
今天,我們就電影中涉及到的一些科學故事來聊一聊,也不失為一件有趣的事。 太陽什麼時候會滅亡? 太陽誕生於約50億年前的一次星雲坍縮,太陽系的其它行星緊跟其後。 半人馬座比鄰星是除太陽之外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恆星,距離我們4.2光年。如果真的有「流浪地球」計劃,地球真的流浪到半人馬座比鄰星周圍,那裡的環境適合人類生存嗎? 根據哈勃等強大望遠鏡對於半人馬座比鄰星的多項觀測,我們還是可以了解到有關這個恆星的不少信息。半人馬座比鄰星質量只有太陽質量的七分之一,屬於紅矮星,它的亮度比太陽低。
-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本文作者:木辛君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系在讀博士,中國科幻銀河獎/星雲獎獲獎作者本文審核:劉慈欣,高級工程師,科幻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小說《流浪地球》作者、電影監製現實中,「流浪地球」真的可能發生嗎?明知靠近木星有危險,為什麼地球還要走這條路?
-
意義更勝一籌:《流浪地球》與《2001太空漫遊》的比較
《流浪地球》中並沒有擺弄人類命運的高智慧生命,表現的是人類自己對命運的抗爭,靠自己的力量安排未來。從這個角度來說,《流浪地球》更類似於好萊塢的災難片,比如《2012》。但西方災難片也多少包含一些諸如「方舟」、「救世主」等宗教思維,似乎是在用科技手段重新演繹拯救人類的故事。而《流浪地球》則是實打實的不靠天不靠地,自己拯救自己。
-
硬核科幻《流浪地球》:停止自轉的地球真能去流浪嗎?
本文從科學的角度,選取電影當中提及的幾個場景,深入審視看其是否符合科學原理。在大家的期盼當中,中國第一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終於在大年初一上映了,它在之前的點映當中就飽受讚譽。這部影片是根據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流浪地球》改編而來。講述了太陽即將死亡,即將進入紅巨星的膨脹階段,地球即將被膨脹的太陽大氣所淹沒。
-
「流浪地球計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全球化是當今社會的特徵,環境問題顯然已成為多國發展背後的困境。中國也鄭重提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推崇「世界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強調「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帶效應。曾經人與自然一度失去和諧,以消耗自然資源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最終卻付出了資源枯竭、物種消失、土壤沙漠化、土地鹽鹼化、白色汙染、癌症村、人口被迫遷居、城市霧霾等環境代價。
-
首屆空間地球科學學術研討會召開 聚焦地球系統發展演化
地球系統是一個複雜的、不斷變化的系統。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基本的前沿科學問題如地球系統如何變化、地球系統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對全球變化的適應過程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未來地球系統如何變化等,都是科研人員長期攻關的重要領域。在這一過程中,空間地球科學為科學家提供了全新視角。
-
該不該給《流浪地球》打一星?
《戰狼2》之後,《流浪地球》的觀影評價又一次呈現出了特別激烈的兩極分化。《流浪地球》舉行首映的時候,口碑好得出奇,所有去看片的業界大咖都發出了同樣讚嘆。文化學者戴錦華說:「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開啟了。」導演徐崢則說,「裡程碑式的電影,絕對是世界級別的。」可是公映之後,《流浪地球》的豆瓣評分卻從8.4一路跌到了7.9。影片頁面排在第一位的,是一篇一星影評《流浪地球,不及格》。
-
《流浪地球》的翻譯耳機讓外語學生「心慌」,上外高翻教授:不要...
春節期間,國內科幻片《流浪地球》引發了各界熱議,影片中的人工智慧語言翻譯系統也觸動了語言專業學生的神經。片中人物的耳朵上都別著一個特殊的同傳耳機,能夠實時翻譯不同語言,甚至還會「開玩笑」。不過,這個看似實用的儀器卻讓部分外語專業學生「心慌」,紛紛討論起自己未來的出路。
-
[太空探索]電影《流浪地球》中的10個科學問題
在《流浪地球》裡面,由於飛船的容量非常有限,而且飛行旅途非常漫長,要在飛船上建設一個生態系統,規模很有限。所以,電影中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帶著地球去流浪。然而,地球在流浪的過程中將逐漸遠離太陽,地球表面的溫度將降至-200℃以下,生態系統遭到徹底破壞,絕大部分物種將遭遇大滅絕,基本上不可能恢復。所以即便帶著地球到了比鄰星,實際上也只是帶了一個石球而已,意義非常有限。
-
好書推薦:《流浪地球》,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
2019年春節,電影《流浪地球》登陸全國院線,短短幾天就引爆了網絡,最終取得了46億的票房,引起人們巨大的反響。這部電影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讓中國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紀元。那麼,提到電影,就不得不提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說,這部劉慈欣於2000年寫的小說又會是怎樣一個故事呢?
-
深度剖析《流浪地球》背後的哲學人文思考
本文作者:vicky刺蝟今年賀歲檔,首推《流浪地球》。不僅因為這部電影關注人類和地球的未來,更因為它是一部真正的國產科幻史詩。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描述當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的故事。在談論電影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一起思考另外兩個主題。
-
《流浪地球》:流浪的人,流浪的心
在《流浪地球》中,地球象徵著人類自身,即將爆炸的太陽是人類被毀壞的家園以及正面臨的危機。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為我們講述了地球的流浪之旅,展現了千千萬萬個像「我」一樣的人的命運。地球變成了一架巨大的機器,以保證在危險降臨之前,能夠帶著人類逃出生天。此時,大氣層已經失去了它的保護作用,人類無法再在地面上生活。他們只能依靠深厚的土壤和巖層的庇護,龜縮在地底下。2地球流浪分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以及「流浪時代」。「你在平原上走著走著,突然迎面遇到一堵牆,這牆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這牆是什麼?」
-
「流浪地球」到成都
本屆科幻大會上除了有科幻大咖們論道外,還有種類豐富的國際科幻文創&產業展,成都科幻文創展、國際科幻文創展、《流浪地球》主題展等八大展區精彩紛呈,甚至吸引了身著蜘蛛俠、雷神的幻迷到場。科幻迷們快快前去「打卡」吧!
-
《流浪地球》中地球真的「流浪」得起來嗎?
那麼《流浪地球》的科幻內核又是什麼呢,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它的硬傷又是什麼。流浪地球不考慮各種飛行因素,就單純以現代人常識來講,它能「流浪」起來嗎?首先講下劉欣慈《流浪地球》的文化內核,劉欣慈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說「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讓人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
-
我們不僅可以流浪地球,還能流浪太陽系
唯一保護我們的便是星體間廣闊的距離(最近的恆星距離我們也在5光年)。不過墨菲定律也說過,一件事情如果有可能發生那麼其將一定發生,只是概率大小而已。而我們不可能一直如此幸運,毀滅我們的方式可多著呢(除去人類自身行為造成的毀滅)。
-
看懂《流浪地球》了嗎?(三) ——機甲地球超人?
到了2019年,給孩子們準備的科學文章、動畫、視頻和實驗手冊得到了極大豐富,似乎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與共享,更是寓教於樂的活動形式,是這個時代孩子們度過成長時光的必修課。小銳卻覺得好像還差了一點什麼。即使是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作為一個科學擦邊工作者,小銳仍然常常感覺自己的科學知識之不足,從高考智力巔峰滑坡到谷底的感覺並不好受。
-
流浪地球上,你能看到多少流浪的心
前幾天看過了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的場景設定和特效處理都做得不錯,雖然各路網友看完之後都會挑電影裡的bug,但是作者第一時間就出來一一進行解釋,這種實事求是,敢於面對質疑的精神難能可貴,比某些流量小鮮肉學術不端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