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vicky刺蝟
今年賀歲檔,首推《流浪地球》。不僅因為這部電影關注人類和地球的未來,更因為它是一部真正的國產科幻史詩。
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描述當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的故事。
在談論電影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一起思考另外兩個主題。
【人類未來】
人類很少能認清自己的無知,因為他們就是一直待在如同回聲室的同溫層裡,往來的都是思想相近的朋友,接受的都是肯定自己意見的新聞信息。
一一尤瓦爾
說起人類未來,先從尤瓦爾.赫拉利的理論談起。他的《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今日簡史》讓我對人類和地球的未來,多了一層憂慮和深思。
尤瓦爾.赫拉利並不是任何人類科學研究領域的頂尖專家,但他的可貴就在於一種宏大高遠的角度,可以縱橫捭闔,串起過去、現在、未來我們所關心的很重要的話題和走向,這點是最難能可貴的。
在《人類簡史》裡,他說智人的發展史,從最初就是不斷掠奪其它物種資源大興殺戮的過程,等到地球所有資源被瓜分耗盡,就會同室操戈自相殘殺,這種自掘墳墓的發展只會愈演愈烈,確實是毀天滅地!這種結論和《自私的基因》不謀而合:基因就是不斷複製增加,只看數量,不問質量。
《未來簡史》是我迄今為止最燒腦的閱讀體驗,它顛覆了我此前很多認知,可以說撐大了我對人類歷史和未來所有的知識和想像。智人的發展趨勢,宗教的起源,科學對社會的推動,人文主義的分類……非常宏大清晰的闡述,而且又幽默通俗,使得閱讀過程既充滿趣味又發人深思。赫拉利對於未來提出的預言--人類將變成智神,或者完全被人工智慧代替,雖然有點像末日危機,卻也引導我們站在高處去思考。在期間重讀了《達文西密碼》,對於宗教和藝術的符號學理解更深了一些。
尤瓦爾.赫拉利說21世紀我們的三大議題是:長生不死,快樂幸福,具有神性。
有神論讓人類與神將其它動物變成失語的背景,可有可無。人文主義將人類的智慧置於頂端,具有神力,宗教變得可有可無。量子和暗物質科學的研究發現,對於宇宙世界,人類所掌握的技術不過是恆河一沙。如果人工智慧超越了人類,無機生物是否會統治整個世界,人類和其它有機體就此消失,這是一個預言,但絕不是危言聳聽。
在《今日簡史》中,尤瓦爾著眼於當下時事,全球性的問題。關於氣候變化、恐怖主義、自由主義陷入的困境、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的革命、科技帶來的威脅和危險。
【人體未來】
從西醫來說,人體是由各個功能分子小體先現成細胞,細胞再形成各個器官,相同功能的器官再形成系統,最後各個系統和諧統一,形成一個生物體,也就是我們的身體。
從中醫來說,人體是由經絡、氣、血等組成的;也可以說由土、火、水、風四大要素組成。風代表人的呼吸;水代表人的津液;火代表人的溫度;土代表人的骨骼肉體。所以人死亡的時候,先風消失(斷氣),再水消失(血液凝固),然後火熄滅(體溫降低),最后土消失(肉體消亡)。
從量子物理學來說,人體每個細胞都由分子組成,分子又分出原子,原子細分出電子和原子核,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由中子和正電子組成。因此,在三維世界,正電子、負電子和中子被統稱為基本粒子。所以也可以說,人就是一個由無數個電子組成的能量體。
宇宙中目前我們人類能夠探測到的明物質佔4%,計算天體運行物理原理計算得到的暗物質的佔比為11%,而剩下的85%都是以非物質狀態存在的暗能量。如果電子是宇宙中的基本能量粒子,而電子是中空以流動能量的能量體,當一個區域內的所有電子以一個特有的形式排列的時候,那能量就可以在同一個通道內瞬間流動,這就可以解釋「蟲洞」和「空間摺疊」現象了。
呂克.貝松導演的《超體》,通過女主LUCY大腦開發不同階段的變化,給了我們大師級別恢宏的想像。
10%以內,我們就是普通人,對自己和周圍世界知之甚少。
20%——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身體,可以解讀電磁波。
30%——感覺不到疼痛恐懼等人類情感,作為「人」的基本屬性開始消失。
40%——人體已經不再有形,而以一種能量的形式存在。
80%——與周圍物質融為一體。
90%,時間失去意義,人類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任意穿梭。
99%——回到宇宙起源之初,體會到宇宙的浩瀚廣博。
100%——徹底消失有形,從而無處不在。
【地球未來】
地球,人類生存三百萬年的家園。我們是地球上最渺小的螻蟻,但總有人會仰望星空。
劉慈欣用他置身宇宙的維度,對地球進行灰色而又深情的凝視。他在《流浪地球》的故事裡,描述未來太陽急速老化,木星將會將會吞噬整個地球。地球人決定帶著地球一起逃向4.3光年外的另一個恆星系。他們花了400年時間,在大陸上修建了12000座巨大的行星發動機,開始了為期2500年的逃亡歷史。
關於地球的末日危機,大家肯定會想起《天地大衝撞》、《後天》、《2012》等電影中的災難場景。
在這樣悲壯的至暗時刻,人類將如何進行自救?
如果人類擁有超體,那麼我們將變成宇宙的一部分,無處不在,無所不能。或者如尤瓦爾預言的那樣,變為人工智慧,用龐大的計算來精準避免危機的來臨。劉慈欣更像是一個浪漫的詩人,讓人類帶著自己的家園一起流浪。
在電影裡,地下、地表、太空,將地球分隔成三個戰場。在太空,吳京飾演的父親劉培強,領銜「領航員」國際空間站,在太空輔助地球。在地表,吳孟達飾演的姥爺、李光潔飾演的地面救援隊,在無人生存的地面消除危機。在地下城,人們在黑暗中等待宇宙拯救的同時,也繼續著自己的社會生活,屈楚蕭飾演的兒子劉啟,剛開始不理解父親劉培強,後來加入地面救援隊,與父親齊心協力挽救地球的同時,父子也終於和解。
用中國人家園的觀念,重塑宇宙的冰冷法則,這真的很溫情。
書的科幻格局挺大,郭帆導演強化了親情主題,讓拯救地球的重任通過三代人的家族責任來實現,這樣的主題適合春節檔,比較合家歡,可我覺得它拉低了大劉那種蒼涼的宇宙感,將整個拯救地球的全人類任務淪落為我國家族的倫理繼承,這一點,我覺得是硬傷。而且電影對太空、地下的鏡頭相對比較少,更多鏡頭來展現地表的冰凍荒蕪,更像是個災難片,而不是瑰麗的科幻片。
流浪,本來是一個很孤獨的動詞,但當整個地球載著幾十億人類飛離太陽系,遨遊在太空,找到新的家園重新安居樂業,這一切,是多麼浪漫的想像。這樣宏大浪漫的想像,應該有一個同樣宏大浪漫的電影格局,可惜了!
「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歷史導向何處,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這句話,送給我們未來的科幻電影。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