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國內科幻片《流浪地球》引發了各界熱議,影片中的人工智慧語言翻譯系統也觸動了語言專業學生的神經。片中人物的耳朵上都別著一個特殊的同傳耳機,能夠實時翻譯不同語言,甚至還會「開玩笑」。不過,這個看似實用的儀器卻讓部分外語專業學生「心慌」,紛紛討論起自己未來的出路。對此,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副院長吳剛教授認為沒什麼好擔心的,「外語不只是個工具,任何時候學外語的人才都是被需要的。」
【「翻譯耳機」離我們還遠嗎?】
「從宏觀上講,人工智慧的語言翻譯系統取代人工翻譯是早晚的事。」吳剛說。在他看來,人工智慧現有的水平已經相當高了,口頭層面的信息溝通功能已基本可以實現,其他層面的更高級功能也在攻堅之中。以人類的聰明才智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加速度,在這個方向上並不存在永久性的、不可逾越的障礙。
影片中的翻譯耳機,離我們還遠嗎
不過他也坦言,目前對於人工智慧的討論將不同層面混雜在一起,顯得十分混亂。如果從微觀上來說,不同語言之間的溝通不是簡單的信息交流,還涉及到許多其他方面的複雜問題。比如文學翻譯涉及到文體風格的還原與再現,由於語言的多義性,其本身便不可能找到單一而又明確的對應。
「電影中主人公互相開玩笑的片段,現實中人工智慧是否能這麼到位地翻譯出來,還是一個問題。」吳剛告訴記者,在中文的詩歌中,也有大量類似「天上、地下」的對仗,並沒有邏輯和關聯性,但這其中包含的審美就是人工智慧不可能翻譯出的內容。在涉及政治和法律等主題的語言交流中,除了信息之外,還有感情色彩和說話者態度立場的微妙差異。即便是相同的概念,在不同的語言中帶來的感受都是各不相同,甚至是迥然有別的。
此外,吳剛也表示,語言交流不是一個純客觀的科學問題,影片中的「人工智慧語言翻譯系統」即便能夠實現,在實踐運用中也會引發一番語言政治的激烈爭鬥。能「服眾」的系統能否出現?這套系統由誰來掌控?出了問題誰來負責?這些都是一時間很難解決的問題。現階段,人工智慧語言翻譯系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純技術的問題,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但當其發展進入到更高的層面後,它就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還需要人們在美學和倫理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高端腦力勞動無法被取代】
近日,上外官方微博的一則帖子,又引發了上外學生對於人工智慧翻譯的一番討論。在帖子的評論中,不少高三學生也因此猶豫起是否還要報考語言類專業。這些擔憂大部分都被持樂觀態度的學生回覆:「機翻是沒有靈魂的。」
人工智慧是否會對語言專業的學生造成衝擊?在吳剛看來,這個答案是肯定的,許多簡單的口筆譯勞動將被取代,現行的產業結構將發生重大的改變。但正如人類歷史上其他提高了生產力水平的科技發明一樣,人工智慧翻譯在使許多人失去工作機會的同時,必然也會造就許多新的職業。比如目前已經有從業人員開始對人工智慧的翻譯工作進行設計、監督、修正、編輯等,使其能更好、更安全可靠地為人類服務。
「有人說學外語將來找不到工作,這本身隱含的設定是,大學學習的都是基礎的語言知識。但其實,大學教育的重點是對國別區域和外國文化的研究,這些高端的腦力勞動是無法被取代的。」吳剛說。對此,他還舉了個科幻片中的例子。在科幻電影《降臨》中,面對降臨地球的外星人發出的訊號,一群科學家都束手無策,無法溝通。最後唯一能和外星人溝通,並了解到外星文化真相的,反而是一位語言學家,她以一己之力改變了未來。
【語言專業沒未來?不要忽略了影片中傳遞的訊息】
現階段口筆譯中,人工智慧扮演的仍是輔助人類的角色。記者了解到,目前科大訊飛與上外已經共建智能口筆譯研究聯合實驗室,在機器翻譯、人機耦合的同聲傳譯、翻譯輔助訓練等方面開展積極探索與合作。
目前科大訊飛與上外已經開展積極探索
「既然人工智慧能夠將我們從簡單重複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為什麼不歡迎呢?我們可以用節約出來的腦力進行發明、創造,做些風花雪月的事。」在吳剛看來,翻譯工作不能用陳舊的眼光來看待,語言專業的學生要及時轉變觀念,提升自己知識技能的高度、精度,使其一時無法被人工智慧所取代,或是能和人工智慧的工作形成有效的互補與配合,這樣才能在技術的衝擊下增強自己的生存能力。
「對於科學來說,真相只有一個,但文學卻並非如此。」吳剛認為,對於語言學習者來說,尊重和保護語言之間的差異,關注語言中的非技術因素,也是值得認真研究的課題與不可推卸的責任。人們有責任去追求和捍衛更美的生活,不要在不經意間屈從了冷冰冰的技術理性,讓世界上只剩下了真,而失去了美。
在看《流浪地球》時,有一個電影情節讓他印象深刻。當充滿理性的人工智慧系統根據精準的計算,讓主人公拋棄地球,正是主人公對親情和希望的堅守才換來了最終的奇蹟,「當我們為片中人工智慧的幾乎『無所不能』而震撼時,千萬別忽略了影片向我們傳達的這條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