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cience | 閆靖等開發新型抑制劑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來源:BioArt
NMDAR / TRPM4作用界面抑制劑的神經保護模型 (圖片版權:Yan et al., Oct. 2020 Science/AAAS.)
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DARs)是穀氨酸門控的鈣離子可滲透性神經遞質受體。它們是大腦發育的基礎,控制成年人的突觸可塑性,並且啟動整合神經系統適應性過程(例如記憶和獲得性神經保護)所需的轉錄應答。然而,NMDAR也可能對神經元有害,因為它們同樣可以關閉存活相關基因的表達,導致線粒體功能障礙,從而引起由過量穀氨酸誘導的興奮性毒性細胞死亡。
10月9日,來自德國海德堡大學的Hilmar Badin課題組(第一作者為閆靖博士)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Coupling of NMDA receptors and TRPM4 guides discovery of unconventional neuroprotectants」的文章,在這項研究中,作者證明興奮性毒性是由NMDAR與TRPM4在突觸外的物理偶聯所致,應用互作界面抑制劑可以破壞兩者的結合,從而緩解毒性並維持NMDAR正常生理功能。作者提出,重組或小分子NMDAR/TRPM4界面抑制劑的研發為保護神經元以及減輕當前無法治癒的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症狀提供了機會。
閱讀連結:
2,朱巖課題組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來源:朱巖課題組
研究調控社會親和行為的神經環路
10月22日,朱巖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題為Social attraction inDrosophila is regulated by the mushroom body and serotonergic system的文章,以果蠅為模型,建立了一個新的社交親和行為範式,以此量化動物主動尋求社會交往的內在驅動力,並揭示了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研究人員利用神經元沉默以及光遺傳學激活手段,發現果蠅中央腦區蘑菇體γ神經元(KCγ)在社交動機的產生中起到重要作用,激活KCγ神經元可以提高果蠅的社會親和行為,反之抑制KCγ神經元則會抑制果蠅的社會親和行為。為了探究介導社會動機的神經環路,作者們通過t-GRASP和trans-Tango等實驗手段發現嗅覺信息是通過蘑菇體的α/β神經元(KCα/β)傳輸到KCγ神經元,而視覺信息則是通過第五層扇形體神經元(F5)傳輸到KCγ神經元。
閱讀連結:
3,Cell:探索多發性硬化症的環境因素
來源:生物通
大約一半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有HLA-DR15基因變體。蘇黎世大學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這種遺傳傾向與環境因素相結合,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性硬化症。決定性的因素是一系列免疫細胞的形成,儘管它們能有效地抵抗諸如Epstein-Barr病毒之類的病原體,但它們也會攻擊腦組織。
研究人員總結道,「MS最重要的遺傳風險因素因此形成了一系列T淋巴細胞,對某些傳染病如愛潑斯坦-巴爾病毒和腸道細菌有很好的反應。然而,正如實驗所表明的,這組T淋巴細胞也對大腦中的蛋白質產生反應一種交叉反應。因此,這種適應性的缺點是,受影響的人也容易受到針對自身腦組織的免疫反應的影響,從而導致多發性硬化症。」
閱讀連結:
4,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可以追溯到普通酶的突變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來自東京都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機制,通過這種機制,大腦中的tau蛋白團塊會殺死腦細胞,從而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於10月5日發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
由東京都立大學副教授Kanae Ando領導的研究小組一直在探索微管親和調控激酶4(MARK4)酶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的作用。該團隊人為地將製造MARK4的基因突變引入轉基因果蠅體內,使其也產生人類tau蛋白,並研究這些蛋白在體內的變化。他們發現,這種突變的MARK4改變了tau蛋白,形成了一種病理形式的tau蛋白。這種「壞的」tau蛋白不僅含有過多的化學基團,導致其錯誤摺疊,而且他們發現這種蛋白更容易聚合,並且不再在清洗液中溶解。這使得tau蛋白更容易形成導致神經元退化的纏結團塊。
閱讀連結:
5,解決神經內分泌問題可能會帶來更好的治療和結果
來源:大話精神
過度活躍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以及炎症和神經遞質的改變相互作用,減少了神經發生。這進而可能導致較高皮層區域的功能連通性降低,邊緣區域的連通性增強,這些區域表型上表現為重度抑鬱發作和相關狀況,如性和生殖功能障礙。
醫學博士Anita H. Clayton回顧了6項關於抑鬱症和性功能障礙風險的研究(3285名參與者隨訪2-9年)和6項性功能障礙研究(11,171名參與者隨訪1-10年)的薈萃分析。研究人員發現,抑鬱會使性功能障礙的風險增加50%到70%,而性功能障礙會使嚴重抑鬱症(MDD)的風險增加130%到210%。
閱讀連結:
6,密西根大學團隊發現黑猩猩與人類在社交選擇中的相似點
來源:小柯生命
美國密西根大學Zarin P. Machanda團隊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老年野生黑猩猩的社交選擇。相關論文於10月23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表示,人類會優先考慮衰老過程中的親密關係和積極關係,並且社會情感選擇性理論認為,這種轉變因果關係取決於思考個人未來時間範圍的能力。為了檢驗這一理論,研究人員在野生黑猩猩的縱向數據中測試了人類社交衰老的關鍵因素。發現表明,在沒有複雜的未來認知情況下,社交選擇性會出現,並為人類社會老齡化的模式提供了進化背景。
閱讀連結:
7,不瞞你說,男性的不忠或能從聲音中識別
來源:生物谷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上題為「Vocal characteristics predict infidelity intention and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in men but not in wome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四川大學和西南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聯合研究發現,聲音特徵或能幫助有效預測男性對伴侶的不忠和對兩人關係的認可。
研究人員分析了參與者的三種聲音參數,即聲音的基本頻率(F0)、F0的話語內標準差(F0-sd)和共振峰的位置(Pf);他們基於參與者調查問卷探討了聲音參數與個體的不忠和關係認可之間的關聯。研究結果表明,在男性參與者中,F0和F0-sd與其機體的忠誠度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與其關係的認可呈現顯著的正相關,男性參與者的Pf則與其忠誠度或關係認可之間並無顯著的相關性。即,與陰柔的男性相比,陽剛的男性更容易發生不忠的行為,且在戀愛關係中會投入地更少,然而這種情況似乎在女性參與者中並不適用。
閱讀連結:
8,谷歌翻譯VIP版本?MIT科學家開發機器翻譯新算法,專為破譯消失的古語言
來源:學術頭條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計算機算法,旨在幫助語言學家破譯歷史上已消失的語言。
研究人員發明的新系統,已被證明能夠自動破譯消失的語言,且無需對其與其他語言的關係有深入的了解。他們還表明,該系統自身就可以確定語言之間的關係,並可以用它來證實最近的一項表明 Iberian 語言實際上與 Basque 語言無關的學術研究。
閱讀連結: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