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如何讓實驗小鼠的免疫力野生化

2021-01-09 科學網

科學家揭示如何讓實驗小鼠的免疫力野生化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3 23:47:30

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Stephan P. Rosshart研究組合作揭示了由野生小鼠生的實驗小鼠具有天然的微生物菌群,並能模擬人類的免疫反應。該研究於2019年8月2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實驗小鼠的研究對於理解基本的生物現象至關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這包括由於不同的微生物群與有限的轉化研究價值所引起的相互矛盾的結果。為了解決這兩個缺點,研究人員將C57BL/6胚胎移植到野生小鼠體內,創造了「野生鼠」。這些小鼠全身上下都具有天然的微生物菌群和病原體,並具有C57BL/6小鼠的可控遺傳背景。野生鼠的細菌群、真菌群以及病毒群影響了多個器官的免疫狀態。其腸道微生物組壓制了實驗微生物組,並顯示出對環境挑戰的適應力。野生鼠在兩個臨床前研究中模擬出人類的免疫響應,但傳統實驗小鼠卻不行。因此,一個具有天然微生物組與病原體的模型可以增強生物醫學研究的可重複性,並能夠增加臨床轉化的安全性與免疫學研究的成功性。
 

附:英文原文

Title: Laboratory mice born to wild mice have natural microbiota and model human immune responses

Author: Stephan P. Rosshart, Jasmin Herz, Brian G. Vassallo, Ashli Hunter, Morgan K. Wall, Jonathan H. Badger, John A. McCulloch, Dimitrios G. Anastasakis, Aishe A. Sarshad, Irina Leonardi, Nicholas Collins, Joshua A. Blatter, Seong-Ji Han, Samira Tamoutounour, Svetlana Potapova, Mark B. Foster St. Claire, Wuxing Yuan, Shurjo K. Sen, Matthew S. Dreier, Benedikt Hild, Markus Hafner, David Wang, Iliyan D. Iliev, Yasmine Belkaid, Giorgio Trinchieri, Barbara Rehermann

Issue&Volume: Vol 365 Issue 6452

Abstract: Laboratory mouse studies are paramount for understanding basic biological phenomena but also have limitations. These include conflicting results caused by divergent microbiota and limite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value. To address both shortcomings, we transferred C57BL/6 embryos into wild mice, creating 「wildlings.」 These mice have a natural microbiota and pathogens at all body sites and the tractable genetics of C57BL/6 mice. The bacterial microbiome, mycobiome, and virome of wildlings affect the immune landscape of multiple organs. Their gut microbiota outcompete laboratory microbiota and demonstrate resilience to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Wildlings, but not conventional laboratory mice, phenocopied human immune responses in two preclinical studies. A combined natural microbiota- and pathogen-based model may enhance the reproducibility of biomedical studies and increase the bench-to-bedside safety and success of immunological studies.

DOI: 10.1126/science.aaw4361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52/eaaw4361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普通小鼠實驗,揭示了人類未來滅絕方式,科學家的猜測或許是對的
    在上世紀,科學家進行了一項關於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實驗,研究採用的對象是小鼠,科學家為小鼠創造了一個天堂般的封閉場所; 裡面提供了無限量的食物和水,並且排除了各種外在因素的幹擾,例如天敵的侵擾和疾病,也為小鼠們提供了充足的生存繁殖空間。
  • 對小鼠的研究揭示了大腦如何將事件聯繫起來形成記憶
    現在,在最新一期發表在《神經元》雜誌上的對小鼠的新研究中,哥倫比亞大學祖克曼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已經闡明了大腦是如何形成這種持久聯繫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機制,通過這個機制,大腦中對記憶至關重要的區域——海馬體,架起了跨越時間的橋梁。通過發出看似隨機但實際上構成複雜模式的一系列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活動有助於大腦學習關聯。
  • 哈佛學者小鼠實驗揭示其兩面性:幫助治療致命疾病
    近日,由哈佛醫學院神經科學家們帶領的一個研究團隊,成功利用針灸平息了系統性炎症(systemic inflammation)小鼠身體中的細胞因子風暴。這篇於 8 月 12 日在《神經元》(Neuron)上發表的研究顯示,針灸可以在被細菌誘導的全身炎症動物身上啟動不同的信號通路,以觸發促炎或抗炎反應。
  • 11種方式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 一起來學學吧
    免疫力是人體自身的防禦機制,同時也是人體識別並消滅外來侵入性異物的一道防禦屏障。隨著現代生活飛速發展及生活節奏的加快,壓力、環境、飲食等都影響著我們機體的健康,當然機體的免疫力也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那麼如何有效地增強機體免疫力來抵禦疾病呢?
  • 大腦如何處理轉瞬即逝的信息?滬科學家揭示「工作記憶」新發現
    滬科學家揭示「工作記憶」新發現 2020-03-05 15:18: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白嘉懿(C)頭部固定的小鼠行為訓練裝置。(D)一個基於嗅覺刺激的工作記憶行為範式。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   大腦如何處理轉瞬即逝的信息?
  • 科學家首次實驗揭示睡眠有助於鞏固和加強新的記憶
    紐約大學朗格醫學中心一項新的研究,首次以實證揭示睡眠有助於鞏固和加強新的記憶。  睡眠時大腦有點忙   如果你認為睡覺時大腦也在休息,那就錯了。實際上,它可有點忙。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曾在《現代生物學》雜誌上刊登研究報告稱,睡眠能幫助人們記住大腦剛接收到的信息,尤其是在幫助人們記憶大量相似信息時特別有效。
  • 小鼠為何成了實驗動物?小鼠與人類的基因組及生理構造相似
    作者:巧兮 人類從未停止對生命的探索,而在這漫長的道路上,小鼠可以說是科學家們最愛用到的實驗動物。繁殖能力強,飼養要求低,改造相對容易,都是廣大科研人員愛它的理由。
  • 研究揭示m6A RNA表觀遺傳修飾對成年小鼠造血幹細胞靜息狀態的調控...
    研究揭示m6A RNA表觀遺傳修飾對成年小鼠造血幹細胞靜息狀態的調控作用 2018-07-20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在過去的工作中,科學家們發現Mettl3-Mettl14介導的m6A能夠促進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發展並維持白血病起始細胞。
  • 新研究揭示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日本筑波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正在進一步揭示這種聯繫,描述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大量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這項研究是繼今年早些時候對小鼠和果蠅進行的類似研究之後,科學家們發現腸道微生物組的變化可能會導致高血壓和碎片化的睡眠,以及因睡眠不足而提前死亡。
  • 普通小鼠實驗,預示了人類未來滅絕方式,科學家的猜測或許是對的
    在上世紀,科學家進行了一項關於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實驗,研究採用的對象是小鼠,科學家為小鼠創造了一個天堂般的封閉場所;裡面提供了無限量的食物和水,並且排除了各種外在因素的幹擾,例如天敵的侵擾和疾病,也為小鼠們提供了充足的生存繁殖空間。
  • 實驗小鼠的「前世今生」
    是的,實驗小鼠作為一種模式生物,由於其體型小,飼養管理方便,生產繁殖迅速,在生物學研究中廣泛應用並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實驗小鼠可不僅僅是「小白鼠」,還有「小黑鼠」、「小褐鼠」、「小花鼠」……而且,實驗小鼠的區分可不只是毛色這麼簡單,裡面的學問可大著呢。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實驗小鼠的那些事。
  • Nature解讀:人類ENCODE計劃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人類和小鼠基因組...
    2020年8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DNA元件百科全書計劃(ENCODE,the Encyclopedia of DNA Elements)是全球科學家們不斷努力進行的一項研究計劃,旨在理解人類基因組的功能,隨著這一計劃最新研究階段的完成,該計劃已經從人類和小鼠基因組中加入了數百萬個候選的DNA開關,這些DNA開關似乎能調節基因表達的時間和位點,
  • 奇怪的實驗:科學家們被揭示做過的5個奇怪的實驗
    有時候,科學家們可以發現一些非常奇怪的東西,並且從中確定一些不可思議的原因。如今的我們可能會將科學進步當作是理所當然,但是,如果我們深入了解的話,就可以發現科學家們曾經進行過的一些實驗是非常奇怪的。今天,就讓小編為你分享,奇怪的實驗:科學家們被揭示做過的5個奇怪的實驗。
  • J Neurosci:科學家揭示了全身麻醉是如何起作用的
    儘管它很重要,但是科學家們仍然不清楚全身麻醉藥是如何起作用的。)的常用全身麻醉劑是如何削弱神經元之間的電信號傳輸的。科學家們誘導不同頻率的電信號,然後檢測突觸後神經元產生的動作電位。他們發現,當他們增加電信號的頻率時,異氟烷對阻斷傳輸有更強的作用。為了證實他的研究小組的發現,Takahashi聯繫了名古屋大學的Takayuki Yamashita博士,他在活老鼠的大腦中進行了一項名為皮質-皮質突觸的實驗。
  • 日本科學家小鼠實驗帶來希望曙光
    日本科學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似乎提供了希望的曙光。而人類常見的實驗動物,如小鼠、家兔等,都沒有冬眠的習性,因此我們對冬眠的機理實際上知之甚少。刺激腦區可誘導恆溫動物「休眠」今年6月,日本筑波大學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發現了可以誘導實驗小鼠和家兔進入類似冬眠狀態的方法,這意味著人類也有可能實現冬眠。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當月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重寫小鼠記憶實驗發現改變記憶的大腦迴路
    日前,一項重寫小鼠記憶的實驗就發現了涉及改變記憶的大腦迴路,8月2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對該相關神經科學的研究結果進行了報導。  回憶通常帶有正面或者負面的情感聯繫,這種情感可能會隨著時間變化,而記憶的其他細節,例如物理位置,卻仍然準確。讓情感和記憶發生關聯的過程總體上不為人所知,雖然人們相信大腦的不同區域儲存著一個記憶的不同組成部分。
  • 小鼠生命=隨意更改的數據?無用的實驗意義何在?
    實驗對象當然不是人,而是一籠小白鼠。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對照實驗,實驗過程是對一隻小鼠投餵搖頭丸,另外一隻是健康小鼠,然後同時把兩隻小白鼠放到一個有音樂的環境中,最後通過觀察兩隻小鼠在的反應來證明搖頭丸對青少年的危害。然而在實驗的過程中,我發現「老鼠演員」似乎不太配合,它拼命掙扎,導致這位醫學專家很難把搖頭丸注到小白鼠的嘴巴裡。
  • 揭示那些科學家們獲得的「首次」研究發現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揭示那些科學家們獲得的「首次」研究發現!與大家一起學習!研究者Longwen Huang博士表示,神經科學家們需要解剖學圖譜來理解大腦中的信息如何從一個區域流向另一個區域,繪製大腦不同部位的細胞連接圖譜(即大腦連接組,connectome)就能幫助揭示神經系統如何加工信息,以及錯誤的連線如何誘發精神性疾病等其它疾病,繪製這些圖譜既昂貴又費時,需要科學家們大量的努力,而這對於很多研究團隊而言也是遙不可及的。
  • Circul Res:科學家揭示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制
    2014年8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Circulation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圖賓根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機體血管平滑肌細胞一種被忽略的重要功能
  • 多篇研究揭示病毒是如何感染機體的!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兩種蛋白如何幫助甲型流感病毒顆粒與人類細胞鬥爭,文章中,研究者闡明了甲型流感病毒如何宿主機體氣管中的黏膜防禦屏障並引發感染,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開發幹擾甲型流感病毒活性的新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