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觀看一檔法治節目,講的是搖頭丸的危害,節目裡記錄了很多青少年沉迷於搖頭丸,最後自甘墮落的情況。在其中的一個環節,欄目組請來了一位醫學專家給觀眾演示搖頭丸對於青少年的危害。
實驗對象當然不是人,而是一籠小白鼠。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對照實驗,實驗過程是對一隻小鼠投餵搖頭丸,另外一隻是健康小鼠,然後同時把兩隻小白鼠放到一個有音樂的環境中,最後通過觀察兩隻小鼠在的反應來證明搖頭丸對青少年的危害。
然而在實驗的過程中,我發現「老鼠演員」似乎不太配合,它拼命掙扎,導致這位醫學專家很難把搖頭丸注到小白鼠的嘴巴裡。這時,這位專家做了一個嫻熟的動作,持續時間很短,如果你注意力沒有高度集中,很有可能會錯過這個鏡頭。
只見他把小鼠放在桌子上,然後用鑷子狠狠地在小鼠脖子上夾了一下,接著他夾起小白鼠,這一次小鼠比上一次「老實」很多。這個畫面反覆出現在我的腦海裡,那動作是如此嫻熟,讓他的肌肉已經出現了機械式的反射動作,我不知道他曾經多少次重複這個動作。
一群「無私」的替身
利用動物實驗在醫藥行業和工程業中已經相當普遍,它們充當了人類的替身,一些在道德倫理上令我們為難的實驗,因為有了動物的參與而變得不那麼敏感了。
我們研製出的藥物首先會讓動物試用,根據臨床反應對不合理的成分進行改進,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由於新藥物的不完善而對我們產生副作用的風險。
工程業中也是如此,一些有危險的工程設計,往往先由動物檢驗設計的安全性,在不完善的設計中,實驗動物經常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學醫和學生物的人對於解剖動物並不陌生,在工作中經常需要解剖動物的人士,大多對那些為人類科學研究而犧牲的動物懷有敬意,很多科研機構還專門為實驗動物豎立紀念碑,以肯定它們做出的貢獻。
行業以外的人有時很難理解老鼠、兔子和猴子為何會令科學家產生敬意?其實,如果你翻閱過人類的戰爭史,讀到平民和戰俘被用來進行醫學活體實驗時,你就能夠理解動物們替我們背負了怎樣沉重的倫理負擔,實在是功不可沒。
這群「無私」的替身演員幫助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還使我們不用背負所謂倫理道德淪喪的標籤。
為人類科學而獻身,動物卻飽受折磨
嚙齒類動物之所以被當作試藥的理想標靶,是因為它們容易飼養和繁殖。我們不斷餵給它們功效尚未確定的新藥,反覆觀察它們在不同劑量藥物作用下的反應,這個過程需要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和調整,才能得到一個相對安全的藥物,最後才能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這個實驗的過程中有無數動物會失去生命,包括直接被藥物毒死,或服藥後被解剖以觀察使用藥物後內臟器官是否發生變化等等。而且,為了驗證藥物的療效,實驗中的動物首先要被誘導產生各種疾病,然後再進行藥物實驗,以便確定療效如何。
由於刻意地培養選育,有些實驗動物患上某些疾病的概率出奇的高,比如有些品系的小鼠患腫瘤的概率極高,出生的小鼠約有50%會患有腫瘤,它們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伴隨著痛苦與疾病一起成長,最後痛苦的死去。
這樣的做法雖然引起某些動物保護機構的異議,但是目前還沒有比利用動物承擔風險更好的做法,所以截止到目前為止,每天仍有大量的「替身演員」為了人類科學獻出它們的生命。這是以維護人類利益而進行的,站在人類的角度,實驗動物的犧牲多數人是能夠接受的吧?
毫無價值的死亡
相信很多人都認為,小鼠等一些實驗動物是死得其所,畢竟它們給人類做出了突出貢獻,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其實,絕大多數實驗動物的死是毫無價值。就有科學家審慎地評估過用動物進行試驗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他們認為,由於動物跟人存在的實際差距,我們通過動物實驗得出的結論未必適合人的情況,有些動物實驗可能是多餘和不準確的。比如實驗處理抓取固定和隔離的應激反應會改變動物體內的生理狀態,由此而得出的實驗結果外推到平靜用藥的病人身上也將具有不可靠性。
有些動物被稱與人類在生理機能上存在的差異僅有百分之幾,似乎用動物進行實驗得出的結論應該接近於我們在臨床上的運用效果,但是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
有的資料稱老鼠、豬和猴子的身體細胞與人體細胞的相同處都高達90%以上,所以可以用那樣的動物進行可靠的藥理試驗,實際的情況如何呢?
有確切證據表明,常用作實驗動物的大鼠和小鼠體內合成維生素C的量為人類每日允許攝入量的近100倍!對大鼠、家兔、犬和獼猴毒性極小的抗抑鬱藥 Nomifensine,在人類臨床中卻會發生嚴重肝臟中毒和貧血,這迫使藥品製造商在1985年上市藥物幾個月後就撤銷了該產品,所有因為此實驗死亡的動物都「白死」了。
毫無疑問,對於動物們安全的用藥,使用到人身上並不一定是安全的。如果實驗出現了動物與人的偏差,它們沒給人類醫學做出貢獻,那麼這些實驗中所有死去的動物意義何在?
如果說在動物身上的成功實驗,最後在人類身上沒效果,至少來說出發點是為了人類。那麼,在實驗過程中為了得到數據而將動物痛苦的折磨,而轉身就將得到的數據隨意修改這又是為了什麼?
這是為了實驗,還是借著實驗的藉口而折磨動物?就有一組由動物保護者用隱蔽攝像頭臥底拍攝的照片,這是在德國一家實驗公司LPT藥理毒理學實驗室裡,
一隻狗狗被強行投餵了藥物(直接順著喉嚨把藥物往下硬壓),隨後它被關在一個小籠子裡,地上全是它的血液和糞便;一隻幼猴被金屬架牢牢的鎖住脖子固定在桌子上,臉上的表情看起來十分痛苦;還有一隻貓咪被同時插進許多針管,毫無意識的躺倒在桌子上。
當這一條條鮮活的生命換來的只是一組可以隨意修改的數據時,我覺得我們應該反思了。
可憐的「替身演員」何時才能真正解放
就有人意識到這個情況,1975年,澳大利亞哲學家彼得的《動物解放》一書出版,使動物保護的呼聲高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審視動物的福利,用動物作為實驗對象也引起更多爭議。
於是學術界提出了「3Rs」的概念,即替代( Replace)、減少( Reduction)和優化( Refinement),逐漸減少對動物實驗的依賴。
如今距離這本書的出版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是實驗動物依然是人類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醫科大學以及各地的實驗室,每年都會引入成千上萬的小白鼠,有的實驗室為了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甚至還會用高等靈長類動物做實驗,例如猴子或者是猩猩,整個實驗的過程慘絕人寰,很少有動物最後能夠存活下來。
已經有很多資料都證實我們以往由於不當的研究方法,使我們過高估計了動物實驗的效果,絕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動物實驗所帶來真正有效的科學幫助很小,而且本身參考價值並不高。
當證明動物實驗不再能成為我們的安全替身時,為了動物福利和人類自身的利益,我們應該儘快找到新的方法,如果我們的科學建立在血腥殺戮的屍體上,我們為避免倫理紛爭而選擇讓動物以身試險,那麼我覺得從某種角度來說,這種行為本來就是有悖倫理的。
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體遺傳工程學發展迅速,以後我們在嘗試藥品或者進行科學實驗的時候,可以基於遺傳學、分子生物學進行研究,從而取代血腥的動物實驗,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動物實驗還會存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也許還會持續幾個世紀也說不定。
這期間,還會有很多生命在實驗室中默然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