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生命=隨意更改的數據?無用的實驗意義何在?

2021-01-08 磁石防禦塔

曾經觀看一檔法治節目,講的是搖頭丸的危害,節目裡記錄了很多青少年沉迷於搖頭丸,最後自甘墮落的情況。在其中的一個環節,欄目組請來了一位醫學專家給觀眾演示搖頭丸對於青少年的危害。

實驗對象當然不是人,而是一籠小白鼠。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對照實驗,實驗過程是對一隻小鼠投餵搖頭丸,另外一隻是健康小鼠,然後同時把兩隻小白鼠放到一個有音樂的環境中,最後通過觀察兩隻小鼠在的反應來證明搖頭丸對青少年的危害。

然而在實驗的過程中,我發現「老鼠演員」似乎不太配合,它拼命掙扎,導致這位醫學專家很難把搖頭丸注到小白鼠的嘴巴裡。這時,這位專家做了一個嫻熟的動作,持續時間很短,如果你注意力沒有高度集中,很有可能會錯過這個鏡頭。

只見他把小鼠放在桌子上,然後用鑷子狠狠地在小鼠脖子上夾了一下,接著他夾起小白鼠,這一次小鼠比上一次「老實」很多。這個畫面反覆出現在我的腦海裡,那動作是如此嫻熟,讓他的肌肉已經出現了機械式的反射動作,我不知道他曾經多少次重複這個動作。

一群「無私」的替身

利用動物實驗在醫藥行業和工程業中已經相當普遍,它們充當了人類的替身,一些在道德倫理上令我們為難的實驗,因為有了動物的參與而變得不那麼敏感了。

我們研製出的藥物首先會讓動物試用,根據臨床反應對不合理的成分進行改進,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由於新藥物的不完善而對我們產生副作用的風險。

工程業中也是如此,一些有危險的工程設計,往往先由動物檢驗設計的安全性,在不完善的設計中,實驗動物經常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學醫和學生物的人對於解剖動物並不陌生,在工作中經常需要解剖動物的人士,大多對那些為人類科學研究而犧牲的動物懷有敬意,很多科研機構還專門為實驗動物豎立紀念碑,以肯定它們做出的貢獻。

行業以外的人有時很難理解老鼠、兔子和猴子為何會令科學家產生敬意?其實,如果你翻閱過人類的戰爭史,讀到平民和戰俘被用來進行醫學活體實驗時,你就能夠理解動物們替我們背負了怎樣沉重的倫理負擔,實在是功不可沒。

這群「無私」的替身演員幫助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還使我們不用背負所謂倫理道德淪喪的標籤。

為人類科學而獻身,動物卻飽受折磨

嚙齒類動物之所以被當作試藥的理想標靶,是因為它們容易飼養和繁殖。我們不斷餵給它們功效尚未確定的新藥,反覆觀察它們在不同劑量藥物作用下的反應,這個過程需要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和調整,才能得到一個相對安全的藥物,最後才能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這個實驗的過程中有無數動物會失去生命,包括直接被藥物毒死,或服藥後被解剖以觀察使用藥物後內臟器官是否發生變化等等。而且,為了驗證藥物的療效,實驗中的動物首先要被誘導產生各種疾病,然後再進行藥物實驗,以便確定療效如何。

由於刻意地培養選育,有些實驗動物患上某些疾病的概率出奇的高,比如有些品系的小鼠患腫瘤的概率極高,出生的小鼠約有50%會患有腫瘤,它們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伴隨著痛苦與疾病一起成長,最後痛苦的死去。

這樣的做法雖然引起某些動物保護機構的異議,但是目前還沒有比利用動物承擔風險更好的做法,所以截止到目前為止,每天仍有大量的「替身演員」為了人類科學獻出它們的生命。這是以維護人類利益而進行的,站在人類的角度,實驗動物的犧牲多數人是能夠接受的吧?

毫無價值的死亡

相信很多人都認為,小鼠等一些實驗動物是死得其所,畢竟它們給人類做出了突出貢獻,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其實,絕大多數實驗動物的死是毫無價值。就有科學家審慎地評估過用動物進行試驗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他們認為,由於動物跟人存在的實際差距,我們通過動物實驗得出的結論未必適合人的情況,有些動物實驗可能是多餘和不準確的。比如實驗處理抓取固定和隔離的應激反應會改變動物體內的生理狀態,由此而得出的實驗結果外推到平靜用藥的病人身上也將具有不可靠性。

有些動物被稱與人類在生理機能上存在的差異僅有百分之幾,似乎用動物進行實驗得出的結論應該接近於我們在臨床上的運用效果,但是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

有的資料稱老鼠、豬和猴子的身體細胞與人體細胞的相同處都高達90%以上,所以可以用那樣的動物進行可靠的藥理試驗,實際的情況如何呢?

有確切證據表明,常用作實驗動物的大鼠和小鼠體內合成維生素C的量為人類每日允許攝入量的近100倍!對大鼠、家兔、犬和獼猴毒性極小的抗抑鬱藥 Nomifensine,在人類臨床中卻會發生嚴重肝臟中毒和貧血,這迫使藥品製造商在1985年上市藥物幾個月後就撤銷了該產品,所有因為此實驗死亡的動物都「白死」了。

毫無疑問,對於動物們安全的用藥,使用到人身上並不一定是安全的。如果實驗出現了動物與人的偏差,它們沒給人類醫學做出貢獻,那麼這些實驗中所有死去的動物意義何在?

如果說在動物身上的成功實驗,最後在人類身上沒效果,至少來說出發點是為了人類。那麼,在實驗過程中為了得到數據而將動物痛苦的折磨,而轉身就將得到的數據隨意修改這又是為了什麼?

這是為了實驗,還是借著實驗的藉口而折磨動物?就有一組由動物保護者用隱蔽攝像頭臥底拍攝的照片,這是在德國一家實驗公司LPT藥理毒理學實驗室裡,

一隻狗狗被強行投餵了藥物(直接順著喉嚨把藥物往下硬壓),隨後它被關在一個小籠子裡,地上全是它的血液和糞便;一隻幼猴被金屬架牢牢的鎖住脖子固定在桌子上,臉上的表情看起來十分痛苦;還有一隻貓咪被同時插進許多針管,毫無意識的躺倒在桌子上。

當這一條條鮮活的生命換來的只是一組可以隨意修改的數據時,我覺得我們應該反思了。

可憐的「替身演員」何時才能真正解放

就有人意識到這個情況,1975年,澳大利亞哲學家彼得的《動物解放》一書出版,使動物保護的呼聲高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審視動物的福利,用動物作為實驗對象也引起更多爭議。

於是學術界提出了「3Rs」的概念,即替代( Replace)、減少( Reduction)和優化( Refinement),逐漸減少對動物實驗的依賴。

如今距離這本書的出版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是實驗動物依然是人類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醫科大學以及各地的實驗室,每年都會引入成千上萬的小白鼠,有的實驗室為了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甚至還會用高等靈長類動物做實驗,例如猴子或者是猩猩,整個實驗的過程慘絕人寰,很少有動物最後能夠存活下來。

已經有很多資料都證實我們以往由於不當的研究方法,使我們過高估計了動物實驗的效果,絕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動物實驗所帶來真正有效的科學幫助很小,而且本身參考價值並不高。

當證明動物實驗不再能成為我們的安全替身時,為了動物福利和人類自身的利益,我們應該儘快找到新的方法,如果我們的科學建立在血腥殺戮的屍體上,我們為避免倫理紛爭而選擇讓動物以身試險,那麼我覺得從某種角度來說,這種行為本來就是有悖倫理的。

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體遺傳工程學發展迅速,以後我們在嘗試藥品或者進行科學實驗的時候,可以基於遺傳學、分子生物學進行研究,從而取代血腥的動物實驗,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動物實驗還會存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也許還會持續幾個世紀也說不定。

這期間,還會有很多生命在實驗室中默然消逝……

相關焦點

  • 我國最耗時的實驗,將鋼筋混凝土放入海水30年,意義何在?
    他們採取了實地考察的方式,對華南沿海的18座碼頭進行了非常精準的科學研究,以及相關的數據分析。最後,這些科學家們得出一個非常驚人的結論,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這些在碼頭搭建的鋼筋都遭到相當大程度的腐蝕。而這些鋼筋的腐蝕,也導致該碼頭的使用壽命大大縮短。但在當時的中國,並沒有就鋼筋的要求有相關的標準,更沒有規定鋼筋的使用年限。
  • 我國最耗時的實驗,將鋼筋混凝土放入海水30年,意義何在?
    他們採取了實地考察的方式,對華南沿海的18座碼頭進行了非常精準的科學研究,以及相關的數據分析。最後,這些科學家們得出一個非常驚人的結論,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這些在碼頭搭建的鋼筋都遭到相當大程度的腐蝕。而這些鋼筋的腐蝕,也導致該碼頭的使用壽命大大縮短。但在當時的中國,並沒有就鋼筋的要求有相關的標準,更沒有規定鋼筋的使用年限。
  • 實驗動畫的意義何在
    實驗動畫常常被視作一個相當高冷的詞彙。有些實驗動畫非常難以理解,普通觀眾對其敬而遠之,或詬病其為無聊的視覺遊戲。但如果你持續關注實驗動畫,就會漸漸發現一片新的天地。在動畫中做實驗,意味著創新與未知的精神內核。
  • 實驗小鼠的「前世今生」
    是的,實驗小鼠作為一種模式生物,由於其體型小,飼養管理方便,生產繁殖迅速,在生物學研究中廣泛應用並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實驗小鼠可不僅僅是「小白鼠」,還有「小黑鼠」、「小褐鼠」、「小花鼠」……而且,實驗小鼠的區分可不只是毛色這麼簡單,裡面的學問可大著呢。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實驗小鼠的那些事。
  • 什麼是「上帝粒子」 找它意義何在
    ■背景資料什麼是「上帝粒子」 找它意義何在美國能源部下屬的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2日宣布,該實驗室最新數據「強烈表明」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不過這些數據只是接近證明它的存在。有專家稱,如果真能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直接證據,有關發現將獲得諾貝爾獎。那麼,到底什麼是希格斯玻色子,尋找它的意義何在?
  • 小鼠走迷宮
    一、實驗目的1.觀察動物通過「嘗試與錯誤」形成一種新的行為的過程。2.聯繫分析實驗數據,得出合理結論。3.理解學習行為對於動物生存的重要意義。二、實驗準備1.知識準備:學習行為的概念和意義。2.研究的方法指導: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和實驗法,以及這兩種方法的結合。
  • 最常見的實驗小鼠品系—C57BL/6小鼠、BALB/c小鼠簡介
    小鼠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實驗動物。其原因在於小鼠和人的基因具有極高的相似度(小鼠99%的基因能在人類基因組中找到同源基因),同猴子、豬等實驗動物相比,小鼠繁殖和飼養很便宜;而且小鼠繁殖迅速,這就使得科研人員可以研究不同代次間小鼠生物學特性的變化。目前,實驗室中最常見的小鼠品系大概就是C57BL/6小鼠和BALB/c小鼠了。
  • 重寫小鼠記憶實驗發現改變記憶的大腦迴路
    日前,一項重寫小鼠記憶的實驗就發現了涉及改變記憶的大腦迴路,8月2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對該相關神經科學的研究結果進行了報導。  回憶通常帶有正面或者負面的情感聯繫,這種情感可能會隨著時間變化,而記憶的其他細節,例如物理位置,卻仍然準確。讓情感和記憶發生關聯的過程總體上不為人所知,雖然人們相信大腦的不同區域儲存著一個記憶的不同組成部分。
  • 小鼠為何成了實驗動物?小鼠與人類的基因組及生理構造相似
    作者:巧兮 人類從未停止對生命的探索,而在這漫長的道路上,小鼠可以說是科學家們最愛用到的實驗動物。繁殖能力強,飼養要求低,改造相對容易,都是廣大科研人員愛它的理由。
  • 新百家姓意義何在
    對歷史心懷溫情敬意「姓氏基因」乏科學性  近日,一項歷時兩年的調研推出了新的「百家姓」,甫一出爐,即招致「意義何在」的質疑,不少學者指稱其淡薄空洞意義不大,而此次調查主持人提出的「百家姓裡蘊涵著遺傳密碼的說法」,更是引來無數反對之聲……新百家姓意義何在?
  • 日本「人獸胚胎雜交實驗」獲批准,意義何在?會把人類帶向何方?
    按照目前的科學體系已知地球有46億年的歷史,而地球上的生命也有38億年的歷史,從最初非常簡單的單細胞生命一路發展演化,到今天地球上已經有數百萬個物種。但有一點非常明確,那就是所有物種之間都有著涇渭分明的一條線,相互之間並不會發生基因上的交流。基因的多樣性,只在不同物種的各自範圍內來體現。如果不同物種之間的基因可以發生交流,那麼這個地球的生物世界可能就會亂套了。
  • 小鼠基本實驗操作,現場直播走一波
    //// 你是否正在接觸實驗室小鼠,實驗過程中手忙腳亂,拿到的數據一片混亂,心中暗自抱怨:為何實驗總是欺負新手? 什麼是近交系,什麼是遠郊系,我的實驗到底要怎麼去選擇?
  • 日本科學家小鼠實驗帶來希望曙光
    而人類常見的實驗動物,如小鼠、家兔等,都沒有冬眠的習性,因此我們對冬眠的機理實際上知之甚少。刺激腦區可誘導恆溫動物「休眠」今年6月,日本筑波大學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發現了可以誘導實驗小鼠和家兔進入類似冬眠狀態的方法,這意味著人類也有可能實現冬眠。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當月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Polar碼成為標準意義何在?
    而數據信道的上、下行短碼方案花落LDPC碼。  5G即第五代行動電話行動通信標準,也稱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其最高理論傳輸速度可達每秒數十GB,這比4G網絡的傳輸速度快數百倍。  eMBB又稱作增強移動寬帶,是指在現有移動寬帶業務場景的基礎上,對用戶體驗等性能進一步提升,主要還是追求人與人之間極致的通信體驗。
  • 科學網—基因調控可讓小鼠單倍體幹細胞不「脫單」
    然而,只有一套染色體的單倍體細胞,沒有基因『備份』,我們對任意基因的更改,都會直接帶來表型的改變。這對於我們探索生命現象、破解基因密碼十分有利。」帥領表示。因此,單倍體細胞被稱為「基因篩選利器」。 近十年來,包括小鼠、大鼠、猴、人在內的多個物種的單倍體幹細胞相繼問世,引起了遺傳學篩選和藥物靶點分析等領域的廣泛關注。
  • 科學家揭示在生命早期建立的健康飲食行為,可以在老年時改善健康並...
    的確,經驗與科學實驗都告訴我們,成年期的飲食限制可以延長壽命,改善不同物種的代謝健康。但什麼時候開始改變飲食才能收穫這種終生的益處呢?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800隻小鼠進行了晚期飲食限制轉換的實驗。24個月大的高齡雌鼠從隨意進食改為進食限制,反之亦然。如果小鼠在成年後的進食量比隨意進食組減少40%,那麼它們在老年時活得更長,也更健康。進食限制組小鼠被餵以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以防止營養不良;令人驚訝的是,從進食限制組改為隨意進食會極大地增加死亡率。
  • 聚投訴網友投訴極光單詞:極光單詞在合約期隨意更改規則
    誘導他人分享,關注,購買背誦期間,補學一變再變與用戶付費時規則宣傳,實際不符合,參加篤局之後強制下載極光單詞app 不下載就沒法分享極光連結獲取極光幣,現在又說分享連結是福利規則,12.28號收回,但是這些在用戶付費時都不告知,隨意增添修改規則。」
  • 人類的未來將何去何從,生命的意義究竟怎麼理解?
    生命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很多宗教思考過,今天我們跨過宗教,神學,站在人類的角度,筆者想深入探討這些問題!我們究竟從何而來?我們的未來在哪裡?如果我們跨過人類的範疇,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考慮這些問題,人類真的非常無助,孤獨和無知…如果說生命的意義是傳承,試問,我們給後人留下了什麼?眾所周知,「地球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 溫州轄區首次進口實驗用小鼠
    從浙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官網獲悉,日前,十三隻來自美國的的實驗小鼠在溫州肯恩大學的隔離場中度過了為期30天的隔離期,順利解除隔離。該批實驗小鼠為敲除了特定基因的SPF級實驗小鼠,這也是近年溫州轄區內第一次進口實驗小鼠。 SPF級實驗小鼠是指無特定病原體級的小鼠,該類實驗動物體內沒有特定的微生物及寄生蟲等病原體。
  • Nature Genetics:最新小鼠實驗操作工具
    生物谷報導:自20世紀初小鼠的遺傳學研究從寵物農場進入哈佛大學的實驗室只有短短一百年的歷史,但是由於小鼠基因組與人類基因組高度同源、小鼠基因組改造手段非常成熟以及小鼠近交系、突變系和工具小鼠品系種類繁多,小鼠遺傳學已成為發育生物學、功能基因組學和疾病機理研究的核心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