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籤署SKA天文臺公約

2021-01-09 人民網

人民網羅馬3月12日電(記者韓碩 孔歌)3月12日,參與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項目的國家齊聚羅馬籤署了成立政府間組織的國際條約,組織將負責推進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的交付工作。

來自澳大利亞、中國、義大利、荷蘭、葡萄牙、南非和英國等7個國家的部長、大使及其他高級代表在義大利首都聚首籤署了「羅馬公約」,由此成立了平方公裡陣列天文臺(SKAO)這個旨在交付及運營SKA的政府間組織。

SKA董事會主席凱薩琳·薩斯基(Catherine Cesarsky)博士表示:「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設計、建造及運營世界最大望遠鏡也需要數十年的努力、專業積累、創新、毅力及全球協作。而今天,我們已經奠定了使SKA成為現實的基礎。」

一旦建成,SKA將成為地球上最大的科學工程,其設施遍布南北半球、三個大洲。SKA的總部設在英國,由數百個反射面天線及數千個小天線組成的兩套天線網絡在澳大利亞和南非綿延數百公裡。

加上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LIGO引力波探測器、新一代大型光學望遠鏡和ITER聚變反應堆等設施,SKA將成為人類在21世紀進行物理學研究的支柱工程設施。

領導望遠鏡設計的SKA組織總幹事菲利普·戴蒙德(Philip Diamond)教授表示:「就像當年的伽利略望遠鏡一樣,SKA也將顛覆我們對於周圍世界及人類在其中所處位置的認識。今天這個歷史性的籤字儀式彰顯了這一願景背後的全球承諾,為未來數代人的突破性發現打開了大門。」

SKA將幫助我們填補對於宇宙基本認知的空白,助力來自參與國家的天文學家研究引力波,在極端環境中檢測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研究神秘瞬變源的本質,提升我們對於宇宙數十億年演化歷程的認知,繪製數億河外星系的地圖,並尋找地外文明的跡象。

世界上最快的兩臺超級計算機將被用於處理SKA產生的史無前例的數據量——每年全球科學界將存儲並分發約600拍字節(1拍字節=1024TB)的數據量,約合五十多萬臺筆記本電腦的數據量。

自2020年底開始,SKA成員國的公司和供應商將可獲得近7億歐元的SKA建造合同,為這些國家的投資提供可觀的回報。設計並建造SKA還將產生副產品——已有一些初創企業基於一些設計工作而創立,其影響遠遠超出了天文學的範疇。

在過去五年中,來自20個國家的1000多名工程師和科學家參與了SKA的設計工作,在不同國家設立了新的研究項目、教育計劃及協作機制,以培訓新一代的科學家和工程師。

12日,澳大利亞、中國、義大利、荷蘭、葡萄牙、南非和英國等7個國家籤署了條約。印度和瑞典參加了成立SKAO政府間組織的多邊談判,因此現在有一年的時間籤署該條約。由此,上述九個國家成為SKAO這一新組織的創始成員國。

加拿大、法國、日本、韓國、馬爾他、紐西蘭、西班牙和瑞士也派代表出席了籤字儀式,並重申對該項目的強烈興趣。他們都確認正在盡最大的努力為今後各自國家決議參加SKAO做準備。

12日的籤字儀式結束了政府代表和國際律師為期四年的談判,並啟動了籤署國的立法進程。一旦五個籤署國(包括所有三個臺址國)的立法機構批准了該條約,則該條約將生效。

SKAO成為僅次於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第二個專門從事天文學研究的政府間組織。

(責編:張茹淇(實習生)、楊牧)

相關焦點

  • 參與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項目 中國籤署SKA天文臺公約
    據《中國科學報》14日消息,平方公裡陣列(SKA)是一個建造世界上最大射電望遠鏡的項目。如今,參與該項目的7個創始成員國(觀察者網註:包括中國在內)於3月12日在義大利羅馬正式籤署了一項公約,建立一個政府間組織來監督該項目運行並正式批准其建設。
  • 中國籤署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天文臺公約
    科技日報3月13日消息,12日,中國、澳大利亞、義大利、荷蘭、葡萄牙、南非、英國七個創始成員國在義大利羅馬正式籤署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天文臺公約。印度、瑞典、加拿大、法國、日本、韓國、馬爾他、紐西蘭、西班牙、瑞士等十餘個國家和組織的一百多名代表出席籤約儀式。
  • 中國深度參與世界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項目:SKA天文臺公約正式...
    光明日報羅馬3月14日電(記者陳曉晨)12日,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quare Kilometre Array,簡稱SKA)項目七個創始成員國——中國、澳大利亞、義大利、荷蘭、葡萄牙、南非和英國,在義大利首都羅馬正式籤署了成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SKA天文臺公約。
  •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天文界正為SKA做充分科學準備
    SKA第一階段的望遠鏡示意圖,包括由近200面碟型天線組成的中頻陣,以及由13萬個低頻天線組成的低頻陣(圖源:國際SKA組織)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供圖中新網北京3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為迎接天文領域SKA
  • 中國政府小籤《成立平方公裡陣列天文臺公約》
    為此,SKA各成員國經過兩年多的政府間談判,就包括天文臺公約在內的SKA第一層級文件達成一致。2018年5月起,天文臺公約小籤在談判主席國義大利向各成員國正式開放。當地時間7月12日,中國駐義大利大使李瑞宇代表中國政府小籤天文臺公約等SKA第一層級文件。天文臺公約小籤是SKA向政府間國際組織轉變的重要一步,為未來SKA順利建設和運行提供了法律基礎和政策保障。
  • 廣東省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籤署氣象科技合作協議
    陳建軍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董永春報導 11月6日,廣東省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在廣州籤署《氣象科技合作協議》。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廣東省氣象局副局長鄒建軍在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後籤署了該協議。通過協議,粵港兩地將繼續深化氣象合作,開拓在數值預報模式、天氣預報預警、氣候變化研究、大氣綜合探測等領域的廣泛交流,共同促進兩地氣象事業發展。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和涼山州籤署合作框架協議
    3月18日上午,我州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在西昌籤署「十三五」期間推進技術合作框架協議。州委書記林書成,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講話。州委副書記、州長蘇嘎爾布與嚴俊籤署合作框架協議。
  • 紫金山天文臺與青島天泰集團籤署協議推進科普合作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與青島天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近日開展天文科普工作交流研討,並籤署框架合作協議,決定面向社會共同開展公益性天文科普工作,同時將天泰集團天泰天文臺命名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科普實驗基地」。  天泰集團從創立之初即熱心公益事業,多年來堅持以不同形式的公益活動回報社會。
  • 七三一陳列館增設基本陳列「國際公約牆」
    在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歷經半年時間策劃、設計,增設的基本陳列內容「國際公約牆」,正式面向公眾開放。七三一新館尾廳的「國際公約牆」與基本陳列保持了一體化的內容策劃構思,主要將國際上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籤署的禁止使用細菌武器的法規和條約的內容以鈦金材質的方塊字形式懸掛在長30米,高10米,整體面積為312平方米的西側正面牆體上,標題為「禁止使用生化武器國際公約」,公約內容自一八九九年籤署於荷蘭海牙的《禁止使用專用於散布窒息性或有毒氣體的投射物宣言》開始,一直延續到籤署於一九四九年的瑞士日內瓦
  • 上海天文臺在SKA首個科學數據競賽中獲佳績
    2020-11-23 18:24:28 來源: 中國虛擬天文臺 舉報
  • 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1999年蒙特婁公約)
    第二十四條 限額的覆審  一、在不妨礙本公約第二十五條規定的條件下,並依據本條第二款的規定,保存人應當對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規定的責任限額每隔五年進行一次覆審,第一次覆審應當在本公約生效之日起第五年的年終進行,本公約在其開放籤署之日起五年內未生效的,第一次覆審應當在本公約生效的第一年內進行,覆審時應當參考與上一次修訂以來或者就第一次而言本公約生效之日以來累積的通貨膨脹率相應的通貨膨脹因素
  • 國際公約加強龜鱉進出口管理
    近期,有龜友反饋國際貿易公約加強了龜鱉的進出口管理!其實,國際貿易公約對龜鱉進出口早已有規範的管理措施。龜友所說的國際貿易公約,全稱《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即CITES公約,籤署於1973年,生效於1975年7月1日,是管理瀕危物種國際貿易的國際法,中國公民都必須遵守。
  •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見證香港回歸20年
    今年5月,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與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在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期間,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氣象服務、航空氣象及全球氣象預警系統建設、加強氣象科普宣傳等事宜進行了交流。1996年,中國氣象局和香港天文臺籤署了氣象科技長期合作諒解備忘錄,確定了雙方的合作機制,每兩年輪流舉行一次高層會議。
  •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義大利等12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籤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 NATO ),簡稱北約。秘書長安諾斯·拉斯穆森,2009年4月被任命 。
  • 海洋法公約談判始末:200海裡經濟區半不利中國
    這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  從南海到東海,因海洋權益問題而被中國人熟悉的術語:12海裡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劃界等等,均源自這部《公約》。正如國家海洋局原局長王曙光曾對本刊記者所言:它開始形成了新的國際海洋秩序。
  •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見證香港回歸20年
    今年5月,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與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在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期間,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氣象服務、航空氣象及全球氣象預警系統建設、加強氣象科普宣傳等事宜進行了交流。1996年,中國氣象局和香港天文臺籤署氣象科技長期合作諒解備忘錄,確定雙方的合作機制,每兩年輪流舉行一次高層會議。2001年,雙方籤署《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氣象科技長期合作安排》,進一步完善了合作機制,確定了主要合作領域。
  • 香港天文臺:洋裝穿在身 心是中國心
    1975年,香港天文臺與國家氣象局(現中國氣象局)在北京籤署協議,建立了一條連接北京和香港的氣象電報電路,讓香港與內地多了一條寶貴紐帶。這份聲明指出,1997年7月1日,中國將恢復對香港地區(含香港島、九龍及新界)行使主權,並確定了中國政府對香港回歸後的基本政策方針,即「一國兩制」。也是在這一年,香港天文臺與廣東省氣象局籤署有關建立自動氣象站的合作協議。  1985年7月11日,粵港聯合建設的首個自動氣象站在珠江口的一座名為黃茅洲的無人島上落成。
  • 中國天文臺巡禮--紫金山天文臺
    紫金山天文臺落成於1934年,1950年5月20日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嚴格地說,位於天堡城的紫金山天文臺是紫金山天文臺的紫金山科研科普園區。紫金山園區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它的建成標誌著我國現代天文學研究的開始,中國現代天文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和天文臺站大多從這裡誕生、組建和拓展。由於它在中國天文事業建立與發展中作出的特殊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然而,隨著南京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該園區受光害汙染,不再適合夜天文觀測,成為科普教育的絕佳之地。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談判始末:中日交鋒大陸架劃界
    而作為主流聲音,政界和學界多表態:《公約》符合中國的發展利益,仍具有生命力。一個令人迷惑的現實是,持不同觀點的專家,對於《公約》同一條款的闡述和理解都有差異。30年前,中國究竟以何種立場和角色參與了《公約》的制定?種種權益的堅持與妥協原因何在?作為現今一切海洋活動的法典,《公約》到底是一部怎樣的文件?中國又如何努力在國際法框架內解決爭端、使其為我所用?
  • 聯合國將啟動公海保育公約談判 望加大公海環保力度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莉蘭】據「瑞士資訊」9月2日援引法新社報導,聯合國成員9月4日將就2020年籤署公海保育公約議題,展開各方企盼已久的談判。這項公約所監管的公海佔地表半數面積,而公海所受的環境保護卻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