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急診大手術術後譫妄與長期認知功能的關係

2020-12-04 健康界

根據手術類型的不同,發病率在4%到61%之間。這種發病率的變化主要是由於不同研究中取樣的手術人群的不同。與侵入性較強、時間較長的手術相比,侵入性較小、時間較短的手術術後譫妄的發生率較低。例如,白內障術後譫妄的發生率為4.4%,而髖部骨折修復術後譫妄的發生率為61%。儘管這種現象很普遍,術後譫妄在臨床實踐中往往被認識不足。

術後出現譫妄的患者,其預後不良的風險增加。術後譫妄患者3個月死亡風險比未發生譫妄的患者高11%,1年後死亡風險最高可達17%。術後譫妄與住院時間延長有關,同時出院時轉到專業護理機構的機率為未發生譫妄患者的3倍。其他研究表明,除了增加死亡風險和住院時間外,譫妄還與長期認知障礙的風險增加相關。

這種長期認知能力的下降已在接受心臟和骨科手術的老年患者中得到證實。然而,據我們所知,這些變化還沒有在更年輕、更多樣化的外科人群中進行前瞻性研究。我們假設術後譫妄對術後長期認知恢復的負面影響存在於更年輕、更多樣化的人群中,因此我們進行了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來探究這種相關性。

方法:

我們於2017年9月5日至2018年1月15日在美國東南部的一個單一學術醫療中心(800個床位)進行了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北卡羅來納大學機構審查委員會審查並批准了我們的研究方案。參與者提供口頭知情同意;如果患者有認知障礙,則獲得代理人同意。病人沒有經濟補償。

我們納入所有≥18歲、說英語、預計在一次預定的大型非急診手術後至少需要住院一個晚上的患者。主要的外科手術被定義為在預定的手術後至少需要一個晚上的住院治療。急診手術被定義為不定期的門診手術。我們排除了囚犯,那些我們無法獲得基線認知評估的人,以及那些我們無法獲得知情同意的人。需要擇期手術的住院病人也被排除在外。

我們每天對電子醫療記錄中列出的預定的即將進行的外科手術進行篩選,以確定感興趣的患者。所有潛在的參與者在他們預定的操作前24到72小時通過電話聯繫。所有參與者均通過電話用蒙特婁認知評估(T-MoCA)量表來評估基線認知功能。T-MoCA的評分範圍從0到22,得分越高說明認知功能越好。這個經過驗證的工具提供了一個快速的全面的認知評估,而且可以很容易地通過電話進行。術後第1、2、3天,由一名訓練有素的研究人員(c.a.a,世貿組織,靜電的通過混淆評估法(CAM)評估所有患者是否存在譫妄,CAM是目前標準的譫妄臨床評估工具。對於有語言能力的患者,我們使用了一個不到3分鐘(3D-CAM)就可以完成的CAM的結構化版本,而對於正在接受機械通氣或不能言語的患者,我們使用了ICU-CAM量表。

我們在出院後30天和90天通過電話進行了術後隨訪認知評估。我們使用T-MoCA工具進行評估,以便與術前基線數據進行比較。進行T-MoCA評估的研究人員對術後CAM評估結果不知情。認知障礙被定義為T-MoCA評分低於18分。

對所有患者進行病歷回顧,以記錄患者的人口統計學特徵、手術類型、麻醉持續時間和術前ASA分級,ASA評分範圍從1到5,1表示總體健康,死亡風險低,5表示瀕臨死亡,不太可能存活。因為我們相信在認知障礙的發生率上可能存在種族和民族的差異,所以我們收集了來自參與者自我報告的種族和民族的數據。所有數據立即被識別,並進入一個安全的數據管理系統(REDCap)。

統計分析:

預先設定的首要暴露指標是術後1-3天任何時間點發生的譫妄,結局變量是與基線相比,T-MoCA評分的變化。我們保守估計術後譫妄(暴露)發生率為16%,基於此假設,總的樣本量為132例患者(22例譫妄,110例非譫妄)將有80%的能力檢測兩組之間的T-MoCA評分與基線相比有2分差異(假設共同標準差為3分),採用兩組t檢驗,P < 0.05,雙側顯著性水平。因為我們預計會有一定程度的隨訪損失,所以我們總共選擇了185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將會彌補高達40%的隨訪損失,其他結果變量作為次要結果進行分析。

描述性數據用標準差或中位數表示,連續變量用區間表示,分類變量用率表示。二分類變量的比較實用X2檢驗,t檢驗比較均數,我們應用多元線性回歸來調整我們的主要結果的潛在影響因素。我們的初始模型包括年齡、術前ASA分級、術前認知障礙和麻醉時間。我們在最終模型中使用β來預估每個譫妄組術後90天T-MoCA評分調整後均數的變化。我們使用Stata 14.2版本進行數據分析。

結果:

從2017年9月5日至2018年1月15日,我們收集了191名患者(110名[57.6%]女性)。平均年齡為56.8歲(標準差16.7歲)。平均手術時間為258分鐘(範圍30-635分鐘),術前ASA評分為均數2.7分(標準差0.6分)。術後譫妄患者較無譫妄患者更易出現術前認知障礙(27[45.8%]vs27[20.7%])。白人患者多於非裔美國人(59例中41例[69.5%],59例中15例[25.4%])。除此之外,組間差異很小,如術前ASA評分的均數:有譫妄者2.8[0.6],無譫妄者2.7[0.6])。

患者接受了不同類型的手術;最常見的是腹部和泌尿系統。多數患者(144例[75.4%])在無服務的情況下出院回家。較高比例的譫妄患者出院後需要到專業護理機構就診(6例(10.1%)VS 1例(0.8%))。平均住院時間為4.4(7.4)天。譫妄患者平均多住院3.3天(6.7 [12.0]vs 3.4[3.6])。20例患者(14.1%)需要在出院30天後再次入院。

術後第一天出現譫妄的人數為35例(18.3%)。其中5例患者(14.3%)當時出院。31例(其餘145例患者中的21.4%)在第2天出現譫妄,其中6例(19.4%)在譫妄狀態下出院。在術後第二天觀察到的31例發生譫妄的患者中,13例患者是術後第一天即發生譫妄的,另18名是新發譫妄者。在剩下的109例患者中,21例(19.3%)在第3天發生譫妄,其中4例(19.0%)在譫妄發生其出院。在這21例中,7例(33.3%)在術後1或2天已發生譫妄者,14例(66.7%)為新發病例。所有患者均已出院,59人(30.9%)在術後第1或2或3天發生譫妄。

術前平均(SD)基線T-MoCA評分為18.2 (3.1)。我們對131名患者(68.6%)進行了30天的T-MoCA評估。在其他患者中,我們無法聯繫到51人(26.7%),6人(3.1%)拒絕進一步評估,3人(1.6%)無法用語言表達,因此不能評估,1人(0.5%)由於其他原因不能評估。術後30天平均T-MoCA評分為18.6 (2.8)。

我們完成了135例(70.7%)患者的術後90天T-MoCA評估。在其他患者中,我們無法聯繫到35人(18.3%),12人(6.3%)拒絕接受評估,5 人(2.6%)無法用言語表達,3人(1.6%)因其他原因無法評估,1人(0.5%)死亡。術後90天平均T-MoCA評分為18.8 (3.1)。

30天隨訪評估:

根據未經調整的分析,術後30天,患譫妄與未患譫妄的患者T-MoCA評分較基線值略有升高(無譫妄升高0.64,95%CI0.18-1.10VS有譫妄0.33; 95% CI, −0.64 to 1.31)通過術前認知障礙的分層,我們發現無基線認知障礙的譫妄患者30天T-MoCA評分下降0.87分(0.79; 95% CI, 無譫妄0.36-1.23 vs 有譫妄, −0.07; 95% CI, −0.78 to 0.64)),我們發現有術前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在術後30天認知功能有所提高,但如果患者在術後神志不清,這種提高就會減弱(無譫妄, 0.79; 95% CI, 0.36-1.23 vs 有譫妄, −0.07; 95% CI, 0.78-0.64)。

主要結局指標:

我們感興趣的主要結果是,與未經調整分析的基線相比,有譫妄和無譫妄的患者90天的T-MoCA評分均有小幅增加(有譫妄的患者,0.69; 95% CI, −0.34 to 1.73 vs 無譫妄, 0.67; 95% CI, 0.17 -1.16)。

 我們最初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包括年齡、術前ASA評分、術前認知障礙、麻醉時間。按年齡分層時,我們的結果沒有顯著差異;65歲以上患者與小於65歲的年輕一點的患者相比,基線水平的T-MoCA評分升高了0.15分(95% CI, −0.65-0.96),術前認知功能障礙是唯一值得注意的混雜因素。調整術前認知功能障礙後,譫妄患者與未患譫妄患者相比在90天內的認知功能下降了0.70分,譫妄, 0.16; 95% CI, −0.63 to 0.94 vs 無譫妄, 0.86; 95% CI, 0.40-1.33)。

基線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在術後90天認知功能有所增強,但如果患者在術後神志不清,這種增強就會減弱。非譫妄患者術前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T-MoCA評分較基線值增加2.77分,而譫妄患者的T-MoCA評分較基線值增加2.07分(差異0.7分;95% CI, - 1.64 - 0.23)。

我們進行了二次分析,評估較長時間的譫妄(即在POD上出現譫妄)與術後90天認知功能的變化之間的關係。僅1天出現譫妄的患者其未經調整的T-MoCA評分下降0.15分((95% CI, CI, −1.34 to 1.05; P = .81),如果患者在觀察的3天中有2天出現譫妄,則T-MoCA的下降幅度增加到0.23分(95% CI,- 1.72至1.26;P = .76)。那些3天都處於譫妄狀態的患者降低了0.96個分(95% CI,- 3.08至1.17;P = 0.37)。

討論:

這項前瞻性隊列研究揭示了多個觀察結果。所有患者術後譫妄與術後30天和90的認知呈負相關,術前有認知障礙的患者在非急診手術後30天和90天內認知能力有改善。然而,如果病人術後出現譫妄,這種增加就會減弱。與只有1天的譫妄患者相比,那些有多天譫妄的患者在90天的認知能力有更大的下降。當按年齡分層時,我們的興趣結果沒有差異,表明這是一個與年齡無關的過程。此外,相當多的病人在譫妄狀態時出院回家。

據我們所知,這是第一次評估術後譫妄和認知功能變化之間的關係,從基線廣泛的,異質外科人群中。先前的研究已經評估了擇期手術人群,並證明如果病人在手術後發生譫妄,他們有長期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Saczynski等人研究了接受大型心臟手術的老年患者,發現與未發生譫妄的患者相比,發生譫妄的患者術後一年MMSE評分均數減少2分;Witlox等人研究了接受髖關節骨折修復手術的老年患者,他們發現那些未發生譫妄的患者術後3個月MMSE評分是增高的,但那些發生譫妄的患者卻沒有變化;Inouye等人對70歲及以上接受大手術的患者進行了檢查,發現術後譫妄與認知能力下降有關,這種情況在術後持續36個月。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術後譫妄與所有成年患者的認知功能存在負相關,可能在術後持續3個月。這一發現與其他老年人手術樣本的結果一致。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譫妄與與年齡無關的認知有負相關。我們還觀察到病人在神志不清時出院回家。考慮到譫妄對認知的負面影響,評估譫妄對出院後日常功能的影響(如開車、重返工作崗位等)對指導臨床醫生和制定安全出院計劃具有重要價值。然而,據我們所知,這方面迄今尚未得到評價,值得今後進行探索。

我們的數據表明,術前有認知障礙的患者更容易發生譫妄。這一發現與先前的研究結果一致。此外,我們的數據表明,術前認知障礙的患者術後認知能力有所改善,但如果患者術後出現譫妄,這種改善並不明顯。這種觀察到的改善可以部分解釋為回歸均值,或通過重複T-MoCA評估的學習效果的組成部分。或者,這種改善暗示著在一些病人中,需要手術的急性狀態對術前認知功能有負面影響,可能是由於相關的疼痛或麻醉藥物,而那些有認知障礙的患者可能會獲得超出預期的手術益處之外的額外益處。

局限性:

    本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儘管我們努力評估所有參與者,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隨訪損失。很可能我們無法聯繫到的一些病人認知能力下降,這可能使他們無法通過電話接受評估。假設非差異誤分,這種評估的缺失會使我們的結果偏向於觀察無差異,因此,術後譫妄和認知之間的聯繫可能大於我們所觀察到的。

我們僅在術後1至3天評估患者的譫妄。有可能一些人在這段時間之後出現了譫妄。然而,我們希望將研究局限於術後譫妄的結果。任何在術後3天之後發生的譫妄都可能歸因於另一個原因,儘管這很重要,但與目前的研究並不完全相關。除此之外,此研究在一個單中心,結局可能不適於其他機構,然而,我們的研究結果與其他老年患者的研究結果一致。

結論:

在行非急診手術的廣泛人群中,術後譫妄與術後3個月的認知功能有持續的負相關。因此,今後對術後譫妄的預防和/或治療應針對所有成年外科患者。考慮到譫妄的普遍性和有害影響,所有術後患者都應進行常規評估。術前有認知障礙的患者在手術後認知能力有改善,但如果他們發展為痴呆的話,這種改善可能會減弱。

單純的認知障礙不應阻礙患者接受手術治療。許多術後譫妄患者在神志不清時出院。持續譫妄至出院回家時間的臨床效果有待進一步研究。

相關焦點

  • 靜脈注射對老年心臟手術患者術後譫妄的影響
    ,並與重症監護病房(ICU)住院時間延長、發病率、死亡率和長期認知能力下降有關。危險因素如既往存在的認知功能障礙、術後疼痛、使用阿片類藥物和鎮靜劑、外科炎症與譫妄有關。胸骨切開術、開胸管術和腿部切口處的疼痛未經治療可引起譫妄,但阿片類藥物也可增加這一風險。圍手術期鎮靜和阿片類鎮痛藥物是譫妄的潛在危險因素,可以通過適當的幹預措施加以解決。非甾體抗炎藥和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通常用作輔助止痛藥。
  • 「醉」譯獻 | 術後譫妄:圍手術期評估、降低風險和管理
    60~70歲以上年齡患者術後譫妄發生率更高,達10~20%。擇期四肢手術術後譫妄的風險為2.5~3%;相比之下,軀幹手術術後譫妄風險為10~20%。急診手術術後譫妄風險達20~45%,高於非急診手術的1.5到3倍。需要術後重症護理的複雜手術,如心胸和肝臟手術,術後譫妄的發生率約20~50%。最值得注意的是,股骨頸骨折修復術後譫妄的風險高達70%。
  • 文獻精讀 | 術前簡易篩查衰弱和認知損害用於預測脊柱術後譫妄|...
    術後譫妄是常見的術後併發症,在老年手術病人的發生率在20-80%之間。指南建議對老年患者進行術前篩查,發現與術後譫妄和其他不良預後的相關因素。主要相關因素包括衰弱(通常用以描述功能儲備)以及認知損害。約有10-40%的社區老年人為衰弱或衰弱前狀態,同樣比例的老年人存在認知損害和明顯的痴呆。
  • 麻醉藥導致術後認知功能障礙的海馬內機制研究進展
    術後認知功能障礙(POCD)包含了一系列的臨床表現,特點是麻醉和手術後神經生理學表現下降。程度可能從輕度、短暫的臨床症狀到嚴重、持久的損害。雖然臨床證據顯示POCD可能與手術關係更密切,但是齧齒動物研究顯示POCD的發生可能與麻醉對中樞神經的刺激直接相關,所以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麻醉與認知疾患發展的關係。
  • 科學家在研究是否會導致永久的認知衰退
    新冠疫情導致譫妄病例激增,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並讓研究人員有了難能可貴的機會來隨訪病人,從而確定譫妄是否能夠影響以及如何影響長期認知。研究人員已經啟動了多項研究來追蹤新冠肺炎對神經認知的長期影響,包括失智;Inouye和其他人希望這些工作能儘快搞清楚兩種疾病的關係。
  • 肺癌手術對肺功能影響大嗎?術後還能不能正常生活?
    隨著胸部CT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肺癌被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手術治療肺癌。想必所有肺癌患者手術前都有這個顧慮:肺癌手術切了肺以後我還能不能正常的生活?會不會稍微一活動就累得不行? 今天給大家講講這個問題。 首選我們先來了解下肺的結構及功能。
  • 柳葉刀最新研究 | SARS-CoV-2感染者術後發生肺部併發症的風險較高
    除了男性性別或年齡70歲及以上,與死亡率相關的危險因素還包括存在合併症、接受癌症手術、急診手術或大型手術等。總體來說,23.8%(268/1,128)的患者在術後30天內死亡。該研究的作者表示,即使與大流行前最高危的人群相比,SARS-CoV-2感染者的死亡率和肺部併發症發生率也會更高一些。但是他們也指出,迫於大流行帶來的巨大壓力,參與研究的醫院無法收集所有接受手術的患者數據,因此未能比較同一時間段感染與未感染SARS-CoV-2患者的差異。
  • 【警告】長期吸菸加速腫瘤進展!戒菸多久才能提高術後生存?
    由於計算機斷層攝影術(CT)的廣泛應用,世界範圍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手術病例不斷增加。然而,儘管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完全切除,但肺癌復發率很高。為了鼓勵現在的吸菸者戒菸,我們應該能夠在診斷為I期NSCLC之前提供關於戒菸時間的信息,這可能會導致吸菸者與非吸菸者相似的結局和預後。但是,目前無法獲得該信息。 在本研究中,我們研究了病理I期非小細胞肺癌切除後的預後因素與術前吸菸狀況的關係,還調查了戒菸時間與術後生存的關係。
  • 吸脂手術後有沒有後遺症?如何進行術後護理?
    但是在減肥的過程當中也會存在著一定的傷害,因為有些女性本來已經達到了瘦的目的,但還是想通過塑形達到自己理想的身材,所以對吸脂手術由衷熱愛。其實,吸脂手術一定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進行,切勿一次吸脂量過大而損害了身心健康。什麼是吸脂手術?吸脂手術是形體雕塑術的組成部分,其特點是封閉、鈍性、非連續切割。
  • 術後下肢感覺異常——都是手術惹的禍?
    為了減輕在腹壁和大血管的機械壓力,手術醫生通過體位架抬高病人,空虛其胸腹部以利於患者呼吸,並使軀幹部血流再分配,以減少術中出血。但是,長時間的受壓造成局部軟組織損傷,最終導致臨近的周圍神經比如股外側皮神經的受壓。
  • 科普:近視手術術後注意事項(二)!
    答 :做完近視手術,一般在術後 3 個月,眼睛狀況穩定下來後,是可以偶爾戴美瞳的,但需要注意選擇安全的美瞳產品,並且在複查時醫生確認沒問題,再去驗配,平常摘戴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清潔,預防感染。另外由於美瞳透氧性低,不建議每天佩戴,影響眼表健康。 問 :近視手術後可以做雙眼皮手術嗎?
  • 準分子雷射手術是與非
    1989年第一例準分子雷射手術完成至今已經有20多年,而關於準分子雷射手術是與非的討論卻從未停止,不同的醫生對於雷射手術的看法各不相同。本次調查共收到了2438位醫生的看法,其中眼科醫生361人,親自操刀準分子雷射手術的醫生257人。
  • 睡眠障礙與認知功能的關係(柳葉刀綜述)
    雖然已經確定痴呆患者睡眠障礙發病率的增加,並且認為可能由退行性病變所導致,但目前研究焦點已經轉變為睡眠障礙是否同樣能夠增加認知障礙以及痴呆的風險。所以本文,對睡眠障礙與認知功能間的關係進行探討,繼而評估了睡眠改善研究中認知功能方面的潛在收益與涉及的生物學機制。
  • 骨科急診常見骨折處理——下肢篇
    · 垂直壓縮型骨折;手術目的:· 首要目的是踝關節面的解剖復位;· 恢復下肢正常的對位、對線關係;· 恢復踝關節負重、旋轉、內外翻等功能;· 恢復正常的行走步態。脛骨幹骨折脛骨幹骨折是最常見的長骨骨折。
  • 急診外科發揮急救一體化優勢 成功救治一名腦幹出血病人
    後患者轉至陝西省人民醫院急診外科,急診外科胡煒副主任綜合考慮患者病情及年齡,為患者開闢了急診綠色通道,患者到達醫院,術前準備、門診檢查及住院床位、搶救措施均已準備就緒。完善術前檢查後,在手術二部及麻醉二部的配合下,順利地為患者完成了微創血腫清除術。術後第10天,患者開始睜開了眼睛,26天患者已經順利脫離呼吸機,轉回了普通病房,2個月患者平穩出院。
  • 三種腦功能成像技術在認知功能障礙的研究進展
    國內外應用此技術在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和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也有很多方法來研究BOLD-fMRI數據,如獨立成分分析法、局部一致性分析法、低頻振蕩振幅法、功能連接法等。
  • 房顫消融術後,是否還需長期抗凝?安徽學者Meta分析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學者發表的一項Meta 分析和試驗序貫分析表明,房顫射頻消融術後長期抗凝的出血風險大於抗栓治療獲益。研究者認為,「一刀切 」的抗凝策略可能導致部分低危患者過度治療。房顫射頻消融術後是否要長期抗凝,需結合 HAS-BLED 評分和 CHA2DS-VASc 2 評分綜合考慮。在中風低風險人群中,手術成功3個月後停用抗凝藥是安全可行的,但仍需定期進行血栓栓塞風險再評估;對於中、高風險人群,目前結論不一,需行個體化治療。
  • 研究:重視角膜屈光手術後調節功能的變化及其影響
    眼的調節功能可以提供聚焦於視網膜的清晰圖像,用於神經系統對眼球運動的精確控制以及用於對深度的感知。調節相關的參數,包括調節幅度、正負相對調節、調節靈敏度、調節反應及調節性集合與調節的比率等。這些參數在術後短期的突然變化和長期恢復趨勢對於評估患者術後近距離工作的疲勞、指導術前的手術方式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